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向你揭秘中国抗战时期的征兵制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本文作者張憲文, 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 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抗戰時的徵兵中, 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其一, 動員率並不高。 根據近代人口學家之研究, 中國及役年齡的男子(18~45歲)約為全國人口比例的18%~20%, 即5000萬至5600萬。 以八年抗戰的總時間計算, 壯丁的總數可達7500萬以上。 然而以國民政府徵召的壯丁實數來計算, 中國的“動員率”其實遠遠低於二次大戰中的其他主要作戰國家。 中國的“動員率”只有0.4%, 而日本為1.3%, 英國為1.4%, 美國為2.4%, 蘇聯為3%, 德國為3.8%。

宣傳海報

其二, 兵員素質欠佳。

一是兵員多為文盲和半文盲。 1944年底, 兵役部長鹿鐘麟巡查發現, “一百個壯丁中, 想找一小學生都非常難”。 二是新兵身體素質欠佳。 當時國民身體素質普遍較差, 為此, 徵兵條例不得不一再降低義務兵的體檢標準。 在身高方面, 從165釐米降到155釐米, 有時身高實在達不到要求, 就再降低標準, 只要身體健康, 身高不達標也可以徵集。 1939年, 各師管區給軍事委員會的報告中稱, 應徵壯丁身體檢查不合格者, 約占五分之三。 此後, 情況越來越嚴重。

國軍士兵體檢

其三, 壯丁徵集過程中損耗驚人。 國民政府雖徵集兵員總數達1400萬, 但實際補充到各部隊的只有1200多萬, 其餘近200萬或死傷, 或逃亡。 自抗戰始至1944年底, 損耗的新兵包括潛逃、病故、開除的新兵達1827799人。

徵集來的士兵

其四, 徵兵之中失去公平。 抗戰初期, 有關兵役法令規定, 獨子與身體畸形殘廢者可獲免役, 公職人員、士紳子弟、大中學生及產業工人可依法緩役。 因此, 一批受過教育的青壯年男子排除在徵召行列之外, 徵召的多為城鎮平民和鄉村農人。 其中大部分為為未受正規教育的文盲或半文盲, 掌握和使用現代化武器有相當難度。

蔣介石說道:“在軍隊方面得不到知識青年的參加, 因之戰鬥力亦無形減低, 這是我們國家與軍隊最大的弱點。 ”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 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