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国航母打击群首次亮相,与美航母打击群差距已经为0

南海大閱兵同時登場的艦艇超過40艘。

毫無疑問, 數量上, 能一次派出這麼多艦艇, 全世界只有2家, 另一家是米蒂。

整個受閱編隊中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其中的航母打擊群, 名字和米蒂用的一模一樣, 其構成具體為:3驅2護1母1補, 3艘擔負編隊防空使命的導彈驅逐艦, 2艘擔負反潛使命的護衛艦, 1艘大型高速綜合補給艦。

米蒂基準版的打擊群構成與此類似, 只是去掉了補給艦, 同時因為米蒂沒有護衛艦, 所以航母打擊群含1母1巡4驅


標黃的是航母打擊群

那麼中美航母打擊群的區別有多大?

答案是完全沒差

因為這是T台走秀, 重點是好看, 威風, 米蒂打擊群走秀也不過如此而已。


米日混合海上航母編隊

排的密密緊緊的, 眾星捧月般包裹著航母在核心。

作戰時的航母打擊群陣型, 與此大為不同。

二戰末期航母集群的陣型基本發展成熟。

二戰中, 美軍大部分航母集群需要編成輪型陣, 因為彼時主要威脅是對手的艦爆和艦攻機, 但防空炮射程有限, 此時, 米軍認為密集的陣型可以有效增強攔截火力, 而輪形則可以提供360度防護。 日本航母與此認知有差異, 他們的隊形遠未疏散(至少在中途島之前), 日軍航母始終缺乏有效的預警設備(雷達), 其防空炮性能也差強人意(至少在中途島之前), 因此他們的策略是, 陣型稀疏點, 讓航母有較大的機動空間,

一旦米英艦爆臨空, 艦長們就可以施展車技來躲避。


二戰末期美航母的標準輪形陣型


躲避水準轟炸時大秀車技的飛龍

兩種策略個有優缺, 但歷史的選擇是輪形陣型。

進入冷戰, 航母vs反航母的鬥爭跨上新臺階, 兩類趨勢讓航母陣型非變不可, 首先, 核武器誕生, 密集陣型意味著全軍覆滅, 隊形必須疏散。 其次, 密集陣型在空中非常容易識別, 應該考慮疏散。 而且態勢感知能力的進步讓航母集群有了更遠的偵察縱深, 提前識別威脅軸線的時間越來越長, 輪形陣型這種平均分佈攔截兵力的低效率陣型慢慢開始失去意義。

三個理由相加, 航母集群的陣型開始鬆散化。

1970年代, 米航母集群的陣型仍然是規律對稱的幾何圖形,

如上圖所示。 但與通常理解最大的不同是航母並不居於陣型的幾何中心, 位於中心的是一艘防空巡洋艦(集群的防空指揮中樞), 航母則躲在巡洋艦之後, 更雞賊的是, 陣型中迎向威脅還佈置了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 其體型與航母相仿, 極可能誤導來襲對手, 為航母吸引火力。


空中偵察是1970年代最有效的識別手段

此時制約航母陣型鬆散程度的最大因素是防空導彈射程, 為了有效掩護航母, 這個陣型的艦間距是當時防空驅逐艦防空導彈的最小射程, 實際上整個航母集群仍相對集中, 只要發現一角(數艘規律分佈的艦艇)即可識別航母集群。

1980年代, 攻防雙方的技術都跨上臺階, 進攻一方, 動不動就是超音速轟炸機搭載射程上百千米的超音速導彈搞飽和攻擊,

讓航母集群倍感壓力, 而且天基偵察系統的服役, 其寬大的視野, 可以輕易發現航母集群的陣型特徵。

為了有效偵察航母集群, 蘇聯發展了天基偵察系統, us-a是其中雷達衛星

在航母這邊, , 視野更寬廣, 攔截能量更充沛的防空艦——神盾艦登場, 為了先敵開火, 遠端制空戰鬥機和先進預警機也登上了航母甲板, 在戰略預警能力的支援下, 航母集群可以在極遠距離上預判來襲軸線, 從而集中有限的兵力予以攔截。 這在客觀上讓陣型進一步疏散成為可能, 而更加鬆散甚至不規律的陣型還是對抗天基偵察的好辦法——整個陣型很可能會超出衛星的偵察視野, 即便有艦艇落入視野,

也極難察覺出航母集群的特徵。

現在, 航母陣型仍然在沿著不規律+疏散的方向發展, 協同交戰能力逐漸成熟, 更遠程的攔截彈服役, 兩者相結合, 極大的擴展了航母打擊群的防禦半徑, 即便是對付棘手的低空來襲目標, 也有能力在地平線外實施攔截, 而且整個打擊群屬艦已經實現了全神盾化。 這讓航母陣型的編配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對於防守方而言, 識別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了。

現在除非走秀, 航母打擊群已經沒必要在按照某個陣型來展開兵力。

對中國海軍而言, 正式以打擊群亮相的航母編隊固然讓人振奮, 但所有人也都清楚, 征途未盡, 功課仍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