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曹操用人之谜:为何重才干而不重思想品德?

文/陳德方

從西元210年到西元217年, 曹操連續三次頒發了“求賢”的行政命令。 三次行政命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舉”, 不考慮道德與人品問題。 後人可能會疑惑, 曹操為何不重視人的道德水準修養呢?畢竟, 在漢代, 道德修養, 基本上決定了一個讀書人的前途。

要想瞭解曹操用人的心路歷程, 要從他統一天下的進程進行分析。 第一次求縣令頒佈于建安十五年, 也就是西元210年。 《求縣令》的內容是: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 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 曾不出閭巷, 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 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 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 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 唯才是舉, 吾得而用之。 ”

這次求賢令是赤壁之戰之後, 曹操對自己團隊反思後做出的決定。 赤壁之戰, 曹操團隊的謀士看出了戰後曹操稱帝的野心。 一旦曹操稱帝, 世家大族統領政權的局面將終結, 這威脅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所以, 曹操的謀士集體失語, 導致曹操大敗而歸。

南下是沒有機會了, 但是西進掃除關中機會很大。 所以, 曹操求賢是為自己征服關中做準備。 《求賢令》頒佈次年, 曹操開始進攻關中,

發兵攻打韓遂、馬超。 可見, 曹操是與代表世家大族的謀士集團產生分裂後, 才想到的唯才是舉, 不關心道德問題。

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 曹操頒佈《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內容是:“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 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篤行, 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 蘇秦濟弱燕。 由此言之, 士有偏短, 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 則士無遺滯, 官無廢業矣。 ”

這個頒佈的背景是, 建安十九年, 曹操南征孫權失敗, 極為失望地回到了北方。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 建立魏國, 定都鄴城。 曹操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地盤, 很想展開抱負, 所以要收攬天下人才為己所用, 於是頒佈了不求德行, 只求才幹的求賢說明。

建安二十三年, (西元217年), 曹操再度頒發《舉賢勿拘品行令》,

內容是:“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 管仲, 桓公賊也, 皆用之以興。 蕭何、曹參, 縣吏也, 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 有見笑之恥, 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吳起貪將, 殺妻自信, 散金求官, 母死不歸, 然在魏, 秦人不敢東向, 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 及果勇不顧, 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 高才異質, 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 見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備舉所知, 勿有所遺。 ”

就在此前的一年, 曹操被封為魏王, 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體系。 曹操做了魏王后, 加速了代漢的步伐, 感歎人才的缺乏, 同時感歎世家大族對人才評價標準的壟斷等。 曹操一心想打破的, 其實是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東漢末年以來, 汝南、潁川大族, 掌控了教育資源, 決定了人才評判標準。 同時, 漢代以孝廉作為評價人才的標準, 也導致出現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很多有虛名的人走上了高位, 什麼都做不了, 反而影響了正常人才上升的機會。

曹操要做的是, 在世家大族外, 建設一套自己的用人標準, 以及人才評價體系, 將用人權從世家大族那裡拿過來。 曹操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 在曹操晚期, 曹丕為了奪嫡, 與世家大族聯合, 扳倒了曹植的團隊。 曹丕給世家大族的承諾是, 對大族開放軍權, 並同意九品中正制。

曹丕登基後, 推行九品中正制, 從此以後, 仕途徹底被大族壟斷。 東晉的門閥政治, 基本上是從這裡來的。 一直到武則天時代,

才真正將門閥貴族徹底清理出了高層, 讓寒門士族, 通過科舉, 真正走向了政權的頂層。 由此可見, 曹操期望的人才選拔問題, 到唐代才真正解決。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東晉門閥政治》;

3.《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4.《三國史話》;

5.《三國史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