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摳疤擠痘咬手撕皮不是小怪癖,那是叫抓痕障礙的強迫症

沒有和痘痘戰鬥過的青春, 或許是不完備的青春。 有些小夥伴, 會把互相擠痘痘, 視為友情的尺規, 並命名為青春擠痘情, 互稱痘友。 據說擠擠得靚麗, 嗯, 能時時關心一個人的臉蛋 , 這情的確不淺。 不過, 有的小夥伴, “玩皮”會超越頑皮的界線, 不僅喜歡擠痘, 還喜歡摳疤、咬手、撕皮, 這看似不太惡毒的行為, 其實不是小怪癖, 而是病, 是抓痕障礙, 一種特殊的強迫症。

抓痕障礙, skin picking disorder簡稱SPD, 也有名詞稱為dermatillomania, 中文也譯為皮膚搔抓障礙或摳皮症、揭痂症, 特點是難以克制地反復搔抓自己的皮膚, 造成顯著的組織損傷及功能損傷。

抓痕障礙患者這樣做並不是出於美容原因, 有時是專挑健康皮膚上手, 有時則選擇老繭、丘疹、結痂處開撓。 有些患者的行為是在沒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自動為之, 有些則是故意那樣做, 摳疤、揭皮行為是為了緩解緊張或焦慮, 並會伴有滿足感。

抓痕障礙者的搔抓行為, 有時會伴有強烈的儀式感, 會搜尋特定類型的痂去摳, 摳的時候一絲不苟, 像是在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摳的時候會用手指或工具施以特定的方式, 摳下來痂還會送入嘴中吞下去。 抓痕障礙者通常不會在別人面前表現搔抓行為, 多數還會並存其他以身體為中心的重複行為, 比如撥毛或咬指甲。 抓痕障礙者中的部分人, 會選擇他人的皮膚來動手,

在別人睡著的時候去揭疤, 或是以痘友的名義, 在別人臉蛋上來上痛快的幾擠。

抓痕障礙已經被納入《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被歸入強迫及相關障礙項下, 在最新的ICD11, 即《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也將被納入。 診斷標準包括, 反復搔抓皮膚而導致皮膚病變;重複性地試圖減少或停止搔抓皮膚;搔抓引起痛苦, 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搔抓行為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搔抓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之所以把抓痕障礙與痘痘聯繫在一起說, 是因為抓痕障礙最常起病於青春期, 而且常以痤瘡等皮膚病變為誘因。 抓痕障礙患者多見於女性, 搔抓部位常見的是臉、前臂、手,

很多人會搔抓身體的多個部位, 動手的部位常是健康或輕微不正常的皮膚, 如痤瘡或老繭, 或是先前抓過留下的傷疤或結痂處, 抓過後會檢查、品玩、吞咽摳剝下的皮膚或痂塊。 多數患者在搔抓時是用指甲, 也有不少人用鑷子或針, 除了搔抓, 有時也會對皮膚進行刮擦、擠壓、撕咬、切開。

抓痕障礙患者的搔抓行為, 可以伴隨著焦慮、厭煩、持續增加的壓力等情緒, 在擠痘、摳疤、咬指、撕皮後, 會出現快感、滿足、放鬆。 有人分析抓痕障礙患者的心理後認為, 這些行為或許是起源於人類的排斥天性, 據說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或傳染性疾病, 比如在被寄生蟲咬過後, 會下意識地認為皮膚上的瑕疵是健康的潛在威脅,

必須予以清除。 還有人說, 在動物中也發現過這類強迫症表現。

抓痕障礙的終生患病率超過1.4%, 其中約75%為女性。 治療方面目前主要是認知療法, 如與焦慮或抑鬱伴行, 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使用藥物。 為了幫助抓痕障礙患者進行競爭的應對訓練, 國外開發出了一種叫Pop it Pal的玩具, 是一款模擬工具, 是一對美國夫妻在網上看過很多擠痘視頻後受到刺激、來了靈感弄出來的。 就是在一塊類似塑膠的材料上, 挖出幾排小洞, 當人在想摳疤、揭皮的時候, 就把小洞當皮膚毛孔, 揪起一塊使勁按壓再向上挑, 讓奶白色的“痘汁”隨著您的快感一併酸爽湧出。

愛誰, 就把健康傳給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