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這一點,然而很多中國父母一次次犯錯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因此原生家庭的教育最能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隨著社會對“熊孩子”的容忍度逐漸降低,

家長們也紛紛在起跑線上摩拳擦掌, 急於將孩子雕琢成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樣。

但是否有想過,

我們在教育孩子要乖巧懂事背後, 卻依舊走在錯誤的價值導向。

曾經有個心理學家在微博上講述一段自己在高鐵上的經歷:

但博主認為這種教育表面上是教育孩子要懂事, 但背後孩子並不沒有建立自己的是非對錯。 再加上父母的那句“阿姨生氣了”, 將矛頭引向可別人, 孩子自然就學會“能賴在別人身上就賴在別人身上”。

因此父母的待人接物以及三觀水準, 都在潛移默化隱形傳遞給後代。 但也有不少父母認為, 帶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能夠讓孩子安靜下來就可以了。

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本身就是一種偷懶且不負責任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家長都會常常充斥著:“以終為始”、結果導向的教育。 例如:

“都怪這個地不好, 我們打它!害到寶寶摔跤!”

“你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沒哭, 所以你也不能哭!”

“你要是這樣, 媽媽就生氣了!”

當面對孩子哭鬧時, 我們常常會將道德規則具體化, 利用“別人的評價”來表現出來。 我們還以為孩子還沒長大, 然而, 根據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3-7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經逐漸定型,

可以很清楚有對錯觀念。

因此, 當孩子聽到“再吵媽媽就生氣了”, 孩子會用簡單的應激反應能力, 推斷“媽媽不生氣的話我吵鬧就無所謂了”, 而不會意識到“我這樣子做是錯的, 才會引起媽媽生氣”。

這樣教育方式, 表面上是教育孩子乖巧懂事, 但背後卻有意或無意地跳過了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環節。 面對爸爸媽媽如何對待別人, 他們從而生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概念和理解。

借用他人權威為孩子樹立道德標準, 對“該不該”充滿困惑

“你再不聽話, 我就讓員警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不努力學習, 你以後就只能出去掃大街!”

“你再哭, 再鬧, 醫生就要給你打針了!”

這些話, 相信大家在童年時期都有似曾相識的記憶吧?且不說這些父母的恐嚇對職業本身的冒犯,

也不說孩子會對這類職業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就單單以這個歸因, 本身也是存在很大問題。

在孩子潛意識裡, 他們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充滿困惑。 這樣子他們不能很好理解錯誤的歸因, 而且還會讓孩子形成兩種性格極端:

第一種, 患得患失, 永遠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由於從小得不到關注, 孩子會逐漸依賴別人的認可來實現自我價值。 長大後也往往自卑, 懷疑自己能力, 需要反復詢問才能安心。 在正常社交中, 他們往往會以別人考慮為先, 從未向別人展露自己的軟弱, 壓抑自己去迎合他人。

第二種, 缺乏反思, 常常將責任推卸他人

家長們總會以各種談條件的方式去驅動孩子完成某些任務,

什麼“上午做完作業, 那下午就帶你去玩”之類的話語, 讓孩子逐漸抱怨自己努力卻得不到認可, 而父母卻抱怨為什麼自己將心血傾注孩子身上, 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因此這樣“巨嬰”一遇到事情, 就會從外界找原因, 從不敢承認失控, 失控會引發巨大的無助感。 讓孩子根本找不到對錯的客觀依據, 認為沒達到父母要求就是失敗, 就會否定自我。

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三觀正確的傳遞, 讓孩子長大後能夠幸運地通過社會磨煉找回自信, 不活在別人眼裡的妥善, 知道內心的充盈大多時間需要靠自己滋養。

父母在等孩子道謝, 而孩子卻等著父母道歉

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培養, 還真是影響孩子今後一輩子的人生。

哪怕再好的學校, 家長的位置依舊無法取代。

也許上一代人會因各種客觀因素, 沒法給我們精緻的家庭教育。

我們不奢求每一個被錯誤教育的孩子, 都能與原生家庭輕鬆和解,

但至少這一代即將為人父母的我們, 都能做的比上一輩要好一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