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回望40年,浙江人一直都挺潮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 我們從1978年走到了2018年。

40年, 差不多是半輩子的時間。 回首過往, 你有什麼難忘的記憶?

對於80、90後的同學來說, 用上電腦前的小學時光, 是在學校廣播站的音樂陪伴中度過的。 圖為1994年時衢州市尼山小學廣播室正在選播《浙江日報》文章。

當時最有趣的活動大概就是點播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 還要在開頭嚴肅說明這是點給班裡誰誰誰的。

小編為大家點播一首歌, 邀你看看過去的時光。

“住”是一件人生大事。

幾十年前, 老百姓住得怎麼樣?

在離錢塘江不遠的一個小村莊, 農民汪水燦三代人,

以前住的是茅草屋。 1978年開始, 汪水燦開展多種經營, 種田、當漆匠、開小作坊, 在1980年造起了3間平房

1987年, 隨著收入的增長, 平房被改造成庭院式的樓房

2007年, 汪水燦的兒子在縣城臨平鎮買了新公寓樓, 一家人過上了新的生活。

這是本報高級記者徐永輝跟蹤拍攝過的紀實攝影作品《錢塘人家》, 反映了汪水燦一家多年的變遷。 房屋升級的背後, 是辛勤的汗水。

普通人改變自己的生活需要決心與勇氣

做生意是浙江人的一項“愛好”。

40年前, 溫州人章華妹是一個擺攤做“非法”生意的少女。

1980年12月11日, 章華妹作了一個決定:從溫州市工商局領到了一份特殊的營業執照(東工商證字第10101號)——沒想到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1984 年, 溫州市區木勺巷, 這是溫州最早開放的自由市場。 看看桌子上擺著的各色帽子, 有沒有你“種草”的款?

還有攤位前停著的自行車, 是當時除了腳以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必須得“潮”。

縫紉機、自行車和手錶被稱為“三大件”。 其中, “永久”和“鳳凰”是比較著名的牌子。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創業當年還是個台州小夥子, 他騎在自行車上照下了這張相片。

老式自行車座墊前的那根橫杠大概是很多80後、90後小時候坐的地方。

八十年代中國有過“世界自行車大國”的輝煌, 自行車在杭州被戲稱為“馬兒”。 每逢節假日, 到西湖邊遛圈的“馬兒”黑壓壓一片。 上圖為1992年時杭州人騎車的盛況。

當時的人們大概沒想到, 中國會在多年後因共用單車再次成為“自行車大國”。

1993年的杭州, 街上已是車水馬龍。 照片中, 中河路、平海路口甚至出現了堵車的狀況。

後來中河路上建起了高架, 現在的中河高架還成了種滿月季、“穿紅戴綠”的網紅路。

出趟遠門就得坐火車了。 上圖是1981年寧波南火車站附近新設立的售貨亭。

汽車在80年代還未進入尋常家庭, 但汽車司機這個職業大家已經不陌生。 圖中是本報1981年報導的永康縣燃料公司汽車駕駛員朱德忐——常年做體力活使得他的肌肉顯得線條分明。

他因行車六十五萬公里無事故被評為縣行車安全駕駛員, 如果放到現在, 說不定是個“網紅”大叔。

1987年, 杭州有了32輛個體計程車, 到1992年底猛增至1516輛。

這是八十年代杭州人記憶中的計程車。

“打的”在當年是一件奢侈的事, 電視劇《我愛我家》中有一句臺詞特地強調“老太太今兒是自己打的來的”, 顯得底氣十足。

在當時, 人們出門基本靠自行車和走。 但凡買瓶醬油, 都得自己親自動身, 不像現在, 出門靠網約車, 吃飯靠點外賣。

咱們浙江人對待飯並不含糊。

比如, 杭州人很早就鼓搗出了“外賣”

1992年, 杭州一家餐館推出新服務:只要電話預約, 飯菜就會送上市民餐桌。 圖為他們為八十大壽的老人送菜。

不過, 對於普通人來說, 吃飯還沒這麼多花樣。

八十年代, 人們很多“吃、穿、用”的商品還要憑票證購買, 過年才能吃到一頓體面的雞鴨魚肉大餐。 平時吃的東西很有限。 廚房裡, 蘿蔔、青菜等大眾菜總是主角, 番茄、黃瓜等“反季節蔬菜”難得吃到。

想吃一口其他地方的名小吃也不容易。 1990年, 雲南小吃“過橋米線”才落戶杭州, 初次品嘗定是美味。

過去想吃點好的, 除了盼年夜飯, 婚宴飲食也不錯。

結婚是人生大事。

1981年9月, 杭州30對青年伴侶集體舉行婚禮儀式——這在當時屬於突破性的舉動。

如今結婚都要一列婚車接新娘, 可過去沒有這樣的條件。 1981年12月, 一輛公共汽車上, 北京新娘吳樹潤在新郎李長樂陪同下, 換乘三次公共汽車由女家到男家舉行婚禮。

改革開放以後, 集體婚禮慢慢流行起來。 2000年4月, 全國500多對新人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集體婚禮——聽起來是件挺嗨的事兒。

現在集體婚禮依舊非常流行, 包括我們常聽見的浙大集體婚禮、阿裡巴巴集體婚禮……

新人不僅得到了馬雲的證婚和祝福,還能聽到他自帶熱搜技能的各種金句:“婚姻最好的演算法就是‘算了吧’。”

很難想像叔叔嬸嬸輩的人結婚時,出現如此歡脫的場景?

如今的婚禮玩法不勝枚舉,但有個性的婚禮不一定要那麼炫。在雲和縣霧溪佘族鄉,90後新娘藍金瀅說和丈夫決定在村裡的文化禮堂,用一場傳統的佘族婚禮來見證美好的愛情。

說起婚禮,過去嫁妝裡少不了一床好被子,這是心意的象徵。

85年,杭州畜產品廠出口的真絲羽絨被,受到了國外客商歡迎。

除了有著龍鳳刺繡的絲綢被,80後、90後最熟悉的恐怕還是“國民床單”

婚姻是人生大事,新娘和新郎都得好好打扮一番。當時的男生雖然沒現在這麼會折騰,但也懂得趕上時代的潮流。

你問潮流是什麼?

當然是春晚啊!

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正式開辦於1983年,但當時多數普通家庭還沒有電視機,不少地方即使裝了電視,信號也不好。

舉個例子,1981年湖州長興縣人民政府撥款十萬元建造了電視轉播台並開始正式轉播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和其他電視臺的節目,當地電視的信號才通暢起來。

隨著春晚一年一年的開辦,它的影響力逐漸增大。

費翔登上1987年央視春晚,演唱了一首火辣辣的《冬天裡的一把火》,不僅火了歌,也火了這一抖一抖的髮型。

翻開家裡的老相片,當時的小夥子大多都擁有這樣一頭濃密的黑髮。

而女生們自然也是美極了。

圖中是當時嵊縣越劇團的花旦王桂萍,她在1987年擺下的這個pose——或許明天就成了社交網站上的“網紅造型”。

當時男生、女生照張這樣的相片多是斜著頭的,顯得有些害羞。如今年輕人流行起了“最美證件照”。不管時代怎麼變,大家愛美的心沒變。

這是1992年一對母子在草地上拍下的照片

想要拍得好,先得穿得美。

1993年,麗水服裝廠聶美雲等六位青年女工赴日本進行服裝設計、剪裁研修,成了麗水山區首批“留洋女工”。瞧她們身上的毛衣,放到現在算是復古風了吧。

1993年杭州某商廈還從上海請來了時裝表演隊,這裡面的羊毛衫有你喜歡的嗎?

而當時紡織廠裡的農家女孩是這樣的

1991年拍攝的台州仙居的菜市場照片

90年代也有“時裝秀”。杭州某高校97年舉辦了一場服裝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彙報展,不過這銀閃閃的外衣總讓人想起小學校規裡的一條“不准穿奇裝異服”。

當然,在時尚還未滲透進普通人生活時,明星才是這方面的代言人。港臺明星更是“洋氣”的代表。

明星如何走進我們的生活?

1996年,張學友在一次採訪中說:“我的媽媽是浙江寧波那塊地方的人,我爸爸是天津人。但是天津已經沒有親戚了,而浙江還有親戚和我家族的人。浙江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杭州西湖就是最美麗的地方,我一直是把杭州當作我的家鄉。”

香港回歸前後,港臺歌星紛紛回內地參加演藝活動,從春晚到群星演唱會,他們帶動了流行音樂熱潮。

如今很少出現《同一首歌》這種節目了,群星演唱會有個新說法叫“音樂節”。而“天王”張學友,居然有了自己專屬的“表情包”。

1993年,林青霞第一次來到杭州,她說:“我好喜歡杭州!杭州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中學時代讀過的描繪西湖美景的文章,如今還記憶猶新。我先前一直不敢來杭州,深怕見到的不是心目中的那個西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是林青霞等一批演員活躍在螢幕上的時期,港臺武俠電影受到了內地觀眾的熱捧。

除了電影,陪伴老百姓度過夏天的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比如在杭州取景的《新白娘子傳奇》。

看劇需要一台電視機,八十年代,電視機還是個稀罕玩意兒。

家用電器逐漸成了剛需。

一起聽聽網友與電視機的故事:

月老:1984年傾全家之財400多,購買了14寸西湖黑白電視機。當時是天天看,日日看。

松鼠rock:80年代末,阿姨結婚,陪嫁有電視。那時就跑到外婆家去看電視。

霜葉:那時買了一隻12村黑白飛躍電視機,還要開後門呢。電視機放在天井裡,左鄰右舍都來。現在看50多寸的液晶時真難以想像那時是怎麼看的。

普度眾生2:當時只有浙江台和中央台二個頻道可收。

你還記得以前左鄰右舍擠在一起看電視的場景嗎?

再過幾年,不少家庭都有了電視機,一些人也開始購置空調。

1994年,杭城的高溫讓空調銷售形成熱潮。你家第一台空調是什麼時候買的?

2000年,攝影愛好者在麗水拍攝蓮花,為了慶祝麗水撤地建市後縣級麗水市改名為蓮都區。

也是在那年,舟山市攝影家協會組織了攝影作品,在東極島展出,讓當地人看一看照片中的形象。

東極島位於舟山,遠離大陸,曾是個不知名的小島。誰也沒想到,多年後,韓寒執導的電影《後會無期》在此取景,讓東極島名噪一時。

這一方面也多虧互聯網的傳播。

浙江人和互聯網的情分並不淺。

1987年,中國一封跨國電子郵件從北京發至德國:"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浙江人使用電腦的歷史挺早。九十年代初,浙江大學等高校就已使用電腦設備。1993年,杭州電化廠與浙江大學、浙江工學院和省電腦中心共同研製出了微機生產監控系統。

上世紀末,昔日靠擺攤設點推銷商品的義烏小商品城經營戶頻頻上網經銷,當時上網戶數已逾3000戶。

社交網路和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還記得你的第一個昵稱嗎?“水晶之戀”還是“一往情深”?

不用提之後在杭州逐漸壯大的淘寶網、支付寶……

再看看手裡攥著的手機,是不是有了一番感慨呢?

小說《芳華》末尾有一句話:

我們是信仰平凡即偉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勞,就是精英,好幾十年我們平凡得美滋滋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一個時代的變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日常的細節,平凡的生活或許並沒有那麼多壯麗的景觀。

60後、70後、80後、90後……我們是以時代劃分的人群,社會的議題常常圍繞著我們之間的代溝展開。

但共同點在於,我們一直處於進步中。如果把咱們浙江這40年比作浩浩蕩蕩的錢江潮,那每個人都是一朵可愛的小浪花。

現在,話筒交給你,

一起分享一下

幾十年裡你家中發生的變化

以及最難忘的記憶吧!

參考資料:

浙江日報,1981-08-06,人物新聞。

浙江日報,1987-12-26,新秀薈萃,百花競豔。

浙江日報,1991-05-25,杭煙杯’90新聞攝影比賽。

浙江日報,1992-10-03,都市流行曲。

浙江日報,1993-01-08,6版:經濟專刊(經濟廣場)。

浙江日報,1993-03-08,4版:時事·體育。

浙江日報,1993-08-11,3版:政法·科教·體育。

浙江日報,1993-03-21,6版:經濟專刊·消費世界。

浙江日報,1993-04-26,1版:一版要聞。

浙江日報,1993-05-01,1版:一版要聞。

浙江日報,1994-10-23,7版:祝君健康·報人與報友。

浙江日報,1994-07-25,4版:經濟新聞。

浙江日報,1996-04-17,7版:西子藝苑·體育。

浙江日報,2000-05-01,4版:國內國際新聞。

浙江日報,2000-07-18,12版:美術畫刊·文化新聞。

浙江日報,2000-07-28,4版:旅遊世界。

浙江日報,2000-07-28,004版:旅遊世界。

浙江日報,2000-12-05,2版:本省要聞·政治新聞。

錢江晚報,1997-06-28,9版:服飾廣場。

新華網,2013年,改革開放35年,細數各地婚禮變遷。

來源:浙江新聞原創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浙江新聞(ID:zjnewsapp)

新人不僅得到了馬雲的證婚和祝福,還能聽到他自帶熱搜技能的各種金句:“婚姻最好的演算法就是‘算了吧’。”

很難想像叔叔嬸嬸輩的人結婚時,出現如此歡脫的場景?

如今的婚禮玩法不勝枚舉,但有個性的婚禮不一定要那麼炫。在雲和縣霧溪佘族鄉,90後新娘藍金瀅說和丈夫決定在村裡的文化禮堂,用一場傳統的佘族婚禮來見證美好的愛情。

說起婚禮,過去嫁妝裡少不了一床好被子,這是心意的象徵。

85年,杭州畜產品廠出口的真絲羽絨被,受到了國外客商歡迎。

除了有著龍鳳刺繡的絲綢被,80後、90後最熟悉的恐怕還是“國民床單”

婚姻是人生大事,新娘和新郎都得好好打扮一番。當時的男生雖然沒現在這麼會折騰,但也懂得趕上時代的潮流。

你問潮流是什麼?

當然是春晚啊!

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正式開辦於1983年,但當時多數普通家庭還沒有電視機,不少地方即使裝了電視,信號也不好。

舉個例子,1981年湖州長興縣人民政府撥款十萬元建造了電視轉播台並開始正式轉播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和其他電視臺的節目,當地電視的信號才通暢起來。

隨著春晚一年一年的開辦,它的影響力逐漸增大。

費翔登上1987年央視春晚,演唱了一首火辣辣的《冬天裡的一把火》,不僅火了歌,也火了這一抖一抖的髮型。

翻開家裡的老相片,當時的小夥子大多都擁有這樣一頭濃密的黑髮。

而女生們自然也是美極了。

圖中是當時嵊縣越劇團的花旦王桂萍,她在1987年擺下的這個pose——或許明天就成了社交網站上的“網紅造型”。

當時男生、女生照張這樣的相片多是斜著頭的,顯得有些害羞。如今年輕人流行起了“最美證件照”。不管時代怎麼變,大家愛美的心沒變。

這是1992年一對母子在草地上拍下的照片

想要拍得好,先得穿得美。

1993年,麗水服裝廠聶美雲等六位青年女工赴日本進行服裝設計、剪裁研修,成了麗水山區首批“留洋女工”。瞧她們身上的毛衣,放到現在算是復古風了吧。

1993年杭州某商廈還從上海請來了時裝表演隊,這裡面的羊毛衫有你喜歡的嗎?

而當時紡織廠裡的農家女孩是這樣的

1991年拍攝的台州仙居的菜市場照片

90年代也有“時裝秀”。杭州某高校97年舉辦了一場服裝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彙報展,不過這銀閃閃的外衣總讓人想起小學校規裡的一條“不准穿奇裝異服”。

當然,在時尚還未滲透進普通人生活時,明星才是這方面的代言人。港臺明星更是“洋氣”的代表。

明星如何走進我們的生活?

1996年,張學友在一次採訪中說:“我的媽媽是浙江寧波那塊地方的人,我爸爸是天津人。但是天津已經沒有親戚了,而浙江還有親戚和我家族的人。浙江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杭州西湖就是最美麗的地方,我一直是把杭州當作我的家鄉。”

香港回歸前後,港臺歌星紛紛回內地參加演藝活動,從春晚到群星演唱會,他們帶動了流行音樂熱潮。

如今很少出現《同一首歌》這種節目了,群星演唱會有個新說法叫“音樂節”。而“天王”張學友,居然有了自己專屬的“表情包”。

1993年,林青霞第一次來到杭州,她說:“我好喜歡杭州!杭州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中學時代讀過的描繪西湖美景的文章,如今還記憶猶新。我先前一直不敢來杭州,深怕見到的不是心目中的那個西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是林青霞等一批演員活躍在螢幕上的時期,港臺武俠電影受到了內地觀眾的熱捧。

除了電影,陪伴老百姓度過夏天的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比如在杭州取景的《新白娘子傳奇》。

看劇需要一台電視機,八十年代,電視機還是個稀罕玩意兒。

家用電器逐漸成了剛需。

一起聽聽網友與電視機的故事:

月老:1984年傾全家之財400多,購買了14寸西湖黑白電視機。當時是天天看,日日看。

松鼠rock:80年代末,阿姨結婚,陪嫁有電視。那時就跑到外婆家去看電視。

霜葉:那時買了一隻12村黑白飛躍電視機,還要開後門呢。電視機放在天井裡,左鄰右舍都來。現在看50多寸的液晶時真難以想像那時是怎麼看的。

普度眾生2:當時只有浙江台和中央台二個頻道可收。

你還記得以前左鄰右舍擠在一起看電視的場景嗎?

再過幾年,不少家庭都有了電視機,一些人也開始購置空調。

1994年,杭城的高溫讓空調銷售形成熱潮。你家第一台空調是什麼時候買的?

2000年,攝影愛好者在麗水拍攝蓮花,為了慶祝麗水撤地建市後縣級麗水市改名為蓮都區。

也是在那年,舟山市攝影家協會組織了攝影作品,在東極島展出,讓當地人看一看照片中的形象。

東極島位於舟山,遠離大陸,曾是個不知名的小島。誰也沒想到,多年後,韓寒執導的電影《後會無期》在此取景,讓東極島名噪一時。

這一方面也多虧互聯網的傳播。

浙江人和互聯網的情分並不淺。

1987年,中國一封跨國電子郵件從北京發至德國:"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浙江人使用電腦的歷史挺早。九十年代初,浙江大學等高校就已使用電腦設備。1993年,杭州電化廠與浙江大學、浙江工學院和省電腦中心共同研製出了微機生產監控系統。

上世紀末,昔日靠擺攤設點推銷商品的義烏小商品城經營戶頻頻上網經銷,當時上網戶數已逾3000戶。

社交網路和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還記得你的第一個昵稱嗎?“水晶之戀”還是“一往情深”?

不用提之後在杭州逐漸壯大的淘寶網、支付寶……

再看看手裡攥著的手機,是不是有了一番感慨呢?

小說《芳華》末尾有一句話:

我們是信仰平凡即偉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勞,就是精英,好幾十年我們平凡得美滋滋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一個時代的變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日常的細節,平凡的生活或許並沒有那麼多壯麗的景觀。

60後、70後、80後、90後……我們是以時代劃分的人群,社會的議題常常圍繞著我們之間的代溝展開。

但共同點在於,我們一直處於進步中。如果把咱們浙江這40年比作浩浩蕩蕩的錢江潮,那每個人都是一朵可愛的小浪花。

現在,話筒交給你,

一起分享一下

幾十年裡你家中發生的變化

以及最難忘的記憶吧!

參考資料:

浙江日報,1981-08-06,人物新聞。

浙江日報,1987-12-26,新秀薈萃,百花競豔。

浙江日報,1991-05-25,杭煙杯’90新聞攝影比賽。

浙江日報,1992-10-03,都市流行曲。

浙江日報,1993-01-08,6版:經濟專刊(經濟廣場)。

浙江日報,1993-03-08,4版:時事·體育。

浙江日報,1993-08-11,3版:政法·科教·體育。

浙江日報,1993-03-21,6版:經濟專刊·消費世界。

浙江日報,1993-04-26,1版:一版要聞。

浙江日報,1993-05-01,1版:一版要聞。

浙江日報,1994-10-23,7版:祝君健康·報人與報友。

浙江日報,1994-07-25,4版:經濟新聞。

浙江日報,1996-04-17,7版:西子藝苑·體育。

浙江日報,2000-05-01,4版:國內國際新聞。

浙江日報,2000-07-18,12版:美術畫刊·文化新聞。

浙江日報,2000-07-28,4版:旅遊世界。

浙江日報,2000-07-28,004版:旅遊世界。

浙江日報,2000-12-05,2版:本省要聞·政治新聞。

錢江晚報,1997-06-28,9版:服飾廣場。

新華網,2013年,改革開放35年,細數各地婚禮變遷。

來源:浙江新聞原創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浙江新聞(ID:zjnews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