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請時刻準備好跟所有當紅偶像告別!

作者:張答應

1號按:理論上, 你現在在螢幕上、微博裡看到的所有明星, 都有可能會在明天一起過氣或一起崩塌, 所有粉絲都將共用被“週一見”支配的恐懼。 在當下明星的生產邏輯中, 今天如癡如醉的粉絲也都將親手拋棄自己的偶像……

有沒有一種感覺, 明星藝人在我們心中的“過氣速度”正在加快, 娛樂圈發生“震驚事件”的頻率正在增加;明星A今天剛剛家喻戶曉, 明天“黑歷史”就可能人盡皆知;前幾天還是“當紅流量”, 過幾天要是沒人提醒在你腦海中幾乎毫無印記。

是的, 在當下, 所有明星形象崩塌的風險都正在提高,

所有明星淘汰的速度也正在加快。

明明就在前幾天的關注熱點, 回刷時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回看久遠歷史的感覺。 明明不久前還覺得“人畜無害”的藝人形象, 可能第二天就發生讓你瞠目結舌的反轉……除開鐵杆粉絲, 誰現在能一秒回答去年還如日中天的PGone如今身在何處?黃海波、文章最近在忙些什麼?薛之謙主業已經回歸火鍋店和賣服裝了嗎?兩三個月前爆紅的孟子坤現在人在哪?誰能對仿佛還“熾手可熱”的楊洋、吳亦凡、李易峰的近況對答如流?一個月前還萬眾期待的《偶像練習生》“九人出道”團體最近有哪些動作……這些仿佛剛才還站在流行趨勢頂端的明星們, 正在以讓我們意外的速度在輿論印象中流轉,

隨時隨地都在變成路人。

過去觀察者和從業者會將綜藝內容、明星藝人的“過氣現象”統一理解成正常的內容反覆運算, 將“人設崩塌”的原因歸結為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娛樂記者的增加, 並將這一切列為常規規律而不去深入探究;藝人和團隊則是將這個問題一半理解成傳播行銷手段, 一半歸結於玄學範疇。

在今天的這些現象中, 這種理解或許能夠解釋“明星為什麼會過氣”, 但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明星過氣速度會加快”。

關於明星過氣速度加快的原因, 有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內容生產節奏變快所導致的”。 “原先一個星期才一檔綜藝節目, 現在一個星期有上百檔綜藝節目更新。 所以明星和綜藝節目都會很快被遺忘”——在這個解釋中有一個常識性疑問:

假設眼下人氣最高的明星A在生產週期慢的時代, 因為綜藝產品少, 所以每月只上幾次綜藝通告, 但因為節目的“萬眾矚目”, 所以他能夠火很久;那現在, 綜藝節目數量增加N倍, 確實也很少出現“萬眾矚目”的綜藝節目了, 所以明星的“集中關注度”變低;但該明星因為綜藝產品生產數量大大增加, 獲得了更多的出現機會, 再加上微博等社交平臺的發展, 增加了大量星粉互動區, 以及粉絲經濟規模的發展和消費程度的提高帶來紅利, 該明星的曝光率總量“用數量補足了品質”, 產生的總體參數變化應該並不大。

既然“變化不大”, 那為什麼明星們還遭遇著隨時“粉轉黑”和加速過氣?這是“新型明星生產結構”帶來的宿命。

明星生產已經由“供給端”轉為“需求端”

昨天懷揣明星夢的普通少男少女想要走紅, 或許考學後經歷專業訓練即可。 但今天這些少男少女想要實現夢想, 比登天還難。

這是因為明星工業的生產邏輯早已經進入了2.0時代, 由“供給端決定明星是誰”變成了由“需求端決定明星是誰”。

早期1.0時代, 成為明星的核心邏輯是“我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並有某種特定的能力(如表演、唱歌), 被觀眾知道後喜愛, 成為明星”。 ——即將成為明星的“我”, 擁有獨立發展自我性格和自主選擇專業能力的權利, 影視作品選中“擁有某種能力或個性的我”後, 觀眾再在萬千作品中選明星。 當達到一個數量級的觀眾通過作品不約而同的選定某一個個體後,

這個人成為明星。

在這個階段“明星是誰, 他怎麼樣”是由明星個體在“未成為明星”的前期, 由自我養成和自主發展決定的, 所以我們時不時還會聽到老明星一本正經的講述一個“陪同學卻意外考中”的故事, 就是因為在這一階段:明星由供給端決定

進入2.0時段, 以韓國明星培養體系為代表的工業化生產流程殺入明星生產, 並同步伴隨著資本投資理念的引入, 明星的核心盈利點由早期的依靠“作品片酬”變為依靠“產品銷售的廣告能力”。 明星能力取向由早期主要需要讓“導演們”接受, 變成了需要讓“大眾”接受。 因此, 針對大眾的“人氣”取代了過去針對專業影視劇組的“演技”和“唱功”, 成為明星價值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也就是說,當下“明星是誰,他怎麼樣”是由觀眾需求,而不是由明星自身決定的。換言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娛樂圈就得給我們生產什麼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同意消費,娛樂工業才得以獲利。在這個過程中,藝人想要成為明星就必須“變成”我們想要的人。即,明星變為由需求端決定。

這種變化的標誌性現象就是“明星自己出道是沒用的,被大眾挑選過後的出道才算數”。

2018年開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重新開啟了已經沉寂多年的大規模選秀活動。但今天玩的選秀已經不敢再像十幾年前那樣宣傳“想唱就唱”了,今天“想唱”的人太多,但是真的能“就唱”的已經需要頗高的門檻。在這兩個節目中,幾乎所有人都有專業的經紀公司,都經受過系統的“如何滿足大眾”訓練,《偶像練習生》絕大多數人都曾經以偶像、歌手、綜藝咖的形式出道過,《創造101》裡也多數都是“回鍋肉”。他們的大多數都發佈過單曲或其它作品,事實“出道”過。

但之前那種未經大眾挑選的“出道”根本不算數,藝人在選擇參加節目重新出道的那一刻,他們自己也都承認了之前的出道無效。

有趣的是,“為了紅不得不一遍遍的出道”本來是一件打臉事,但這種“打臉”,無論市場、大眾還是明星本人,都沒有任何人覺得尷尬。

生產邏輯下的明星逃不開的宿命

既然業界、市場和觀眾三方已經在“偶像是誰由供給決定轉向需求決定”上達成了共識,那大家大概就可以坐下來盤道共識下的弊端了。

供給轉向需求,會帶來偶像和明星的幾個特點:同類化、低齡化、角色扮演和作品空心化。

人們之前一直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既然現在是由大眾需求自由決定內容”,那“大眾需求”有豐富的多樣性,所以明星人設也一定會越來越多樣化。

不對。需求之所以成為“大眾需求”,就是因為需求已經統一,沒那麼多種類了。多種多樣的需求那是“小眾需求”,而“小眾”不足以完成大明星的粉絲數量積累。所以“爆款明星”將越來越同類化——花美男、空氣劉海、無辜柔弱的眼神、見我尤憐的神態、糅合了男性和女性特徵的舞姿……這就是當下偶像藝人的大眾同類需求

同時,頂級流量明星必須要具有“低齡化”特徵,這也是由大眾需求決定的。“粉絲”的主要群體是“年輕女性群體”。她們的心理傾向于“養成系明星們”稚嫩而清秀的形象。這種形象不富有攻擊性和侵略感。它對應的是年輕女性群體的心態逐漸強大,由早期的“期待被保護”變成了“富有保護欲”。同時,這一現象也對應著現代社會的高強度競爭和生存壓力現實所造成的 “逃避競爭”的心態。如果進一步揣測,很可能還會讓人聯想到現下適齡婚育女青年對現實婚姻和生育的逃避所產生的無處安放的母性本能等。

這種本能審美,網友早就有了更加形象的總結:

《偶像練習生》裡,1991年出生的秦奮就不得不拿“老寒腿”和“老兄長人設”,才能勉強刷出一點存在感,“鮮肉參加高考、藝考”是2018年娛樂圈的熱點話題,TFboys才能從童年一直火到青年……

沿此思路,“角色扮演化”和“作品空心化”也不難理解:既然只有完全滿足大眾需要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明星,但絕大多數的藝人天生特質都只能部分滿足或根本不滿足市場定制需求,有些東西也無法通過訓練獲得(如性格),那就只好扮演市場需要的角色;既然市場和資本更看重“人氣”而不是演唱和表演的“專業能力”,那“專業”就暫且放在一邊……作品拍的爛或根本沒有作品並不重要,這就形成了作品空心

於是我們擁有了一群稚嫩而可愛的偶像,他們雖然沒什麼作品,但他們會努力的表現出我們喜歡的樣子,我們可以挑一個最喜歡的放在手機屏保裡……未婚的女粉絲仿佛已經擁有了一個“聽話的乖孩子”,這個孩子也全心全意地討好著粉絲,粉絲癡迷的花出大把的錢財,市場資本賺到了大量的利潤,皆大歡喜。

但你不覺得“低幼、無作品只會聽話的非親生孩子”,很容易被忘記嗎?

“皆大歡喜”的生產,“大悲大喜”的星途

這個看似皆大歡喜的生產流程中,卻衍生出了當下明星夢魘一樣的現實問題——理論上來說他們可能隨時會被市場拋棄——這種拋棄是無論合理與否、公平與否,並事先絕不會通知的。

首先,請扮演成粉絲喜歡的樣子。扮演,且不能下班。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場景角色順從”,大意指的是:

A社會角色所在的場景中,才有B的社會角色,這個關係一旦確立,只要A出現,B就得不分晝夜的扮演它的社會角色。(如生活中遇見領導,你也會不由自主的扮演下級。)

如果把這段關係代入到當下明星的生活狀態中,就會變成:因為粉絲喜愛明星表現出來的某種特質,明星才能夠成為明星。所以只要有觀眾在,明星就得不分晝夜的扮演出觀眾喜歡的樣子。這種扮演一旦被打破,“明星”這個關係就不再成立——這就是我們通俗講的“該明星糊了”。

明星的這種扮演,最大的難點是“不分晝夜”。隨著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明星的日常生活緊緊環繞著粉絲,這就意味著明星需要“扮演”的時長大大增加。在無限延長的工作時長中,有一個不屬於明星扮演角色的瞬間被窺視到,對於星途來說,都可能是變得暗淡的轉捩點。

香港資深娛樂記者曾經給入行的新人總結過這麼一段話:拍到什麼樣的新聞最容易爆發?大眾情人的新戀情,玉女的臥室和更衣間,謙謙君子的宿醉和深情者的婚外戀——這些場景基本上都不是明星的“工作場景”,但因為明星已經由供給端轉向了需求端,明星需要一直扮演觀眾喜歡的角色,它們都被延伸成了工作場景。

所以生活中任何一個不小心,違背了扮演角色的樣子,無論這種違背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否合理,明星都有可能在這個瞬間被拋棄。

第二,臉譜化審美消費,且無自然退出機制。

日韓成熟的娛樂工業中,有一個機制叫“畢業制”。如日本少女組合AKB48,裡邊幾十位姑娘的市場角色設定是“陪著廣大宅男共同成長”,當少女們到了一定年齡,團員需要更新或退出時,團隊會宣佈某某成員“畢業了”——共同長大,畢業奔赴更加廣闊的天地,這聽起來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在國內,卻沒有這種自然衰減機制。

國內描述類似行為的詞彙通常是“團隊解散”、“宣佈單飛”……,充滿著一種散夥的憂傷。國內之所以不會“畢業”,一方面是因為明星生產工業體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資本並不會對某一明星做出“從小到老”的長效持有打算,我們崇尚快速行銷和快速變現。短線操作和核心優勢是能夠降低風險,資本摯愛低風險;另一方面,跟國內粉絲的審美消費習慣有著極大的關係。

國內粉絲習慣於“簡單臉譜審美”。當明星的某一人設確立後,描述這個人設至多只能有兩三個詞彙,如“暖萌且壞壞的”。一旦超過這個描述量,經紀公司會被告知“人設太複雜,難以推廣”。一旦該臉譜確定,就嚴禁打破,即便客觀情況變化也不能改變。因為無論原因如何,在“需求端決定明星”的市場環境下,每一次打破都可能是大規模的粉絲災難。

2017年,鹿晗的戀情讓鹿晗脫粉數百萬,甚至爆發出真假難辨的“極端粉絲自殘”消息。該話題一度造成了微博伺服器的癱瘓。

鹿晗1990年出生,2017年時已經年近三十,有戀情再正常不過了。普通粉絲在這個年紀時甚至已經開始頻繁經歷家人的“催婚”。但粉絲的“簡單臉譜審美”不管這些客觀情況,鹿晗正常的戀情打破了他日常扮演的“正太小清新”和“粉絲專屬戀人”的角色。這個角色原本應該在適齡時,通過退出機制引導改變,但因為該機制的缺乏,鹿晗只能通過微博“悍然宣佈”,也因此遭遇了強烈的市場反彈。

面臨該問題的當代年輕明星有很多,吳亦凡、張藝興也已經年近三十,TFboys養成系的“孩子”角色快到了“老公”年紀,羅志祥已經年近四十……

需求端導向的明星消費習慣,不可避免的褫奪了明星作為自然人的部分權益。明星因市場環境而獲得巨大利益,但也因此增加了巨大的從業風險。試想一個場景,假如在一個偶像聚會上,偶像明星們被拍到了某種集體的行為不端;假如突發的社會事件改變了大眾的一貫審美;我們現在的這一整批明星是完全有可能集體過氣的。

這兩個場景都不僅僅是筆者的假設:2013年,“海天盛筵”爆發大規模醜聞,牽扯數十位演藝圈人士;八十年代初期,引入高倉健主演電影《追捕》,造成了對唐國強等“奶油小生”的全面審美否定……

明星會變,但是人設不能變,這裡存在著天然矛盾。明星即便勉力維持人設不變,可是粉絲會變。長大的粉絲會自然拋棄校園偶像,而下一茬的粉絲又不願接受上一代勉力裝嫩的偶像……一環套一環的矛盾,組成了針對今天明星們的羅生門。所以無論今天何等光鮮,臉譜化審美和需求端生產下的明星是一個註定會被拋棄職業,而且這種拋棄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我們目前感知到的“提速”還遠沒有到達峰值,任何一個能夠體面過氣的明星都該算是倖免……

“明星是碗青春飯”,老人的這句話還在久久回蕩著。只不過現如今,很多明星青春還沒過,但青春飯恐怕就提前吃完了……

也就是說,當下“明星是誰,他怎麼樣”是由觀眾需求,而不是由明星自身決定的。換言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娛樂圈就得給我們生產什麼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同意消費,娛樂工業才得以獲利。在這個過程中,藝人想要成為明星就必須“變成”我們想要的人。即,明星變為由需求端決定。

這種變化的標誌性現象就是“明星自己出道是沒用的,被大眾挑選過後的出道才算數”。

2018年開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重新開啟了已經沉寂多年的大規模選秀活動。但今天玩的選秀已經不敢再像十幾年前那樣宣傳“想唱就唱”了,今天“想唱”的人太多,但是真的能“就唱”的已經需要頗高的門檻。在這兩個節目中,幾乎所有人都有專業的經紀公司,都經受過系統的“如何滿足大眾”訓練,《偶像練習生》絕大多數人都曾經以偶像、歌手、綜藝咖的形式出道過,《創造101》裡也多數都是“回鍋肉”。他們的大多數都發佈過單曲或其它作品,事實“出道”過。

但之前那種未經大眾挑選的“出道”根本不算數,藝人在選擇參加節目重新出道的那一刻,他們自己也都承認了之前的出道無效。

有趣的是,“為了紅不得不一遍遍的出道”本來是一件打臉事,但這種“打臉”,無論市場、大眾還是明星本人,都沒有任何人覺得尷尬。

生產邏輯下的明星逃不開的宿命

既然業界、市場和觀眾三方已經在“偶像是誰由供給決定轉向需求決定”上達成了共識,那大家大概就可以坐下來盤道共識下的弊端了。

供給轉向需求,會帶來偶像和明星的幾個特點:同類化、低齡化、角色扮演和作品空心化。

人們之前一直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既然現在是由大眾需求自由決定內容”,那“大眾需求”有豐富的多樣性,所以明星人設也一定會越來越多樣化。

不對。需求之所以成為“大眾需求”,就是因為需求已經統一,沒那麼多種類了。多種多樣的需求那是“小眾需求”,而“小眾”不足以完成大明星的粉絲數量積累。所以“爆款明星”將越來越同類化——花美男、空氣劉海、無辜柔弱的眼神、見我尤憐的神態、糅合了男性和女性特徵的舞姿……這就是當下偶像藝人的大眾同類需求

同時,頂級流量明星必須要具有“低齡化”特徵,這也是由大眾需求決定的。“粉絲”的主要群體是“年輕女性群體”。她們的心理傾向于“養成系明星們”稚嫩而清秀的形象。這種形象不富有攻擊性和侵略感。它對應的是年輕女性群體的心態逐漸強大,由早期的“期待被保護”變成了“富有保護欲”。同時,這一現象也對應著現代社會的高強度競爭和生存壓力現實所造成的 “逃避競爭”的心態。如果進一步揣測,很可能還會讓人聯想到現下適齡婚育女青年對現實婚姻和生育的逃避所產生的無處安放的母性本能等。

這種本能審美,網友早就有了更加形象的總結:

《偶像練習生》裡,1991年出生的秦奮就不得不拿“老寒腿”和“老兄長人設”,才能勉強刷出一點存在感,“鮮肉參加高考、藝考”是2018年娛樂圈的熱點話題,TFboys才能從童年一直火到青年……

沿此思路,“角色扮演化”和“作品空心化”也不難理解:既然只有完全滿足大眾需要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明星,但絕大多數的藝人天生特質都只能部分滿足或根本不滿足市場定制需求,有些東西也無法通過訓練獲得(如性格),那就只好扮演市場需要的角色;既然市場和資本更看重“人氣”而不是演唱和表演的“專業能力”,那“專業”就暫且放在一邊……作品拍的爛或根本沒有作品並不重要,這就形成了作品空心

於是我們擁有了一群稚嫩而可愛的偶像,他們雖然沒什麼作品,但他們會努力的表現出我們喜歡的樣子,我們可以挑一個最喜歡的放在手機屏保裡……未婚的女粉絲仿佛已經擁有了一個“聽話的乖孩子”,這個孩子也全心全意地討好著粉絲,粉絲癡迷的花出大把的錢財,市場資本賺到了大量的利潤,皆大歡喜。

但你不覺得“低幼、無作品只會聽話的非親生孩子”,很容易被忘記嗎?

“皆大歡喜”的生產,“大悲大喜”的星途

這個看似皆大歡喜的生產流程中,卻衍生出了當下明星夢魘一樣的現實問題——理論上來說他們可能隨時會被市場拋棄——這種拋棄是無論合理與否、公平與否,並事先絕不會通知的。

首先,請扮演成粉絲喜歡的樣子。扮演,且不能下班。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場景角色順從”,大意指的是:

A社會角色所在的場景中,才有B的社會角色,這個關係一旦確立,只要A出現,B就得不分晝夜的扮演它的社會角色。(如生活中遇見領導,你也會不由自主的扮演下級。)

如果把這段關係代入到當下明星的生活狀態中,就會變成:因為粉絲喜愛明星表現出來的某種特質,明星才能夠成為明星。所以只要有觀眾在,明星就得不分晝夜的扮演出觀眾喜歡的樣子。這種扮演一旦被打破,“明星”這個關係就不再成立——這就是我們通俗講的“該明星糊了”。

明星的這種扮演,最大的難點是“不分晝夜”。隨著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明星的日常生活緊緊環繞著粉絲,這就意味著明星需要“扮演”的時長大大增加。在無限延長的工作時長中,有一個不屬於明星扮演角色的瞬間被窺視到,對於星途來說,都可能是變得暗淡的轉捩點。

香港資深娛樂記者曾經給入行的新人總結過這麼一段話:拍到什麼樣的新聞最容易爆發?大眾情人的新戀情,玉女的臥室和更衣間,謙謙君子的宿醉和深情者的婚外戀——這些場景基本上都不是明星的“工作場景”,但因為明星已經由供給端轉向了需求端,明星需要一直扮演觀眾喜歡的角色,它們都被延伸成了工作場景。

所以生活中任何一個不小心,違背了扮演角色的樣子,無論這種違背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否合理,明星都有可能在這個瞬間被拋棄。

第二,臉譜化審美消費,且無自然退出機制。

日韓成熟的娛樂工業中,有一個機制叫“畢業制”。如日本少女組合AKB48,裡邊幾十位姑娘的市場角色設定是“陪著廣大宅男共同成長”,當少女們到了一定年齡,團員需要更新或退出時,團隊會宣佈某某成員“畢業了”——共同長大,畢業奔赴更加廣闊的天地,這聽起來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在國內,卻沒有這種自然衰減機制。

國內描述類似行為的詞彙通常是“團隊解散”、“宣佈單飛”……,充滿著一種散夥的憂傷。國內之所以不會“畢業”,一方面是因為明星生產工業體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資本並不會對某一明星做出“從小到老”的長效持有打算,我們崇尚快速行銷和快速變現。短線操作和核心優勢是能夠降低風險,資本摯愛低風險;另一方面,跟國內粉絲的審美消費習慣有著極大的關係。

國內粉絲習慣於“簡單臉譜審美”。當明星的某一人設確立後,描述這個人設至多只能有兩三個詞彙,如“暖萌且壞壞的”。一旦超過這個描述量,經紀公司會被告知“人設太複雜,難以推廣”。一旦該臉譜確定,就嚴禁打破,即便客觀情況變化也不能改變。因為無論原因如何,在“需求端決定明星”的市場環境下,每一次打破都可能是大規模的粉絲災難。

2017年,鹿晗的戀情讓鹿晗脫粉數百萬,甚至爆發出真假難辨的“極端粉絲自殘”消息。該話題一度造成了微博伺服器的癱瘓。

鹿晗1990年出生,2017年時已經年近三十,有戀情再正常不過了。普通粉絲在這個年紀時甚至已經開始頻繁經歷家人的“催婚”。但粉絲的“簡單臉譜審美”不管這些客觀情況,鹿晗正常的戀情打破了他日常扮演的“正太小清新”和“粉絲專屬戀人”的角色。這個角色原本應該在適齡時,通過退出機制引導改變,但因為該機制的缺乏,鹿晗只能通過微博“悍然宣佈”,也因此遭遇了強烈的市場反彈。

面臨該問題的當代年輕明星有很多,吳亦凡、張藝興也已經年近三十,TFboys養成系的“孩子”角色快到了“老公”年紀,羅志祥已經年近四十……

需求端導向的明星消費習慣,不可避免的褫奪了明星作為自然人的部分權益。明星因市場環境而獲得巨大利益,但也因此增加了巨大的從業風險。試想一個場景,假如在一個偶像聚會上,偶像明星們被拍到了某種集體的行為不端;假如突發的社會事件改變了大眾的一貫審美;我們現在的這一整批明星是完全有可能集體過氣的。

這兩個場景都不僅僅是筆者的假設:2013年,“海天盛筵”爆發大規模醜聞,牽扯數十位演藝圈人士;八十年代初期,引入高倉健主演電影《追捕》,造成了對唐國強等“奶油小生”的全面審美否定……

明星會變,但是人設不能變,這裡存在著天然矛盾。明星即便勉力維持人設不變,可是粉絲會變。長大的粉絲會自然拋棄校園偶像,而下一茬的粉絲又不願接受上一代勉力裝嫩的偶像……一環套一環的矛盾,組成了針對今天明星們的羅生門。所以無論今天何等光鮮,臉譜化審美和需求端生產下的明星是一個註定會被拋棄職業,而且這種拋棄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我們目前感知到的“提速”還遠沒有到達峰值,任何一個能夠體面過氣的明星都該算是倖免……

“明星是碗青春飯”,老人的這句話還在久久回蕩著。只不過現如今,很多明星青春還沒過,但青春飯恐怕就提前吃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