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隆「十全武功」含金量如何?4成湊數,6成屬實,有一功堪稱偉大

乾隆82歲那年, 曾命人寫過一本《十全記》, 里面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十大武功。 由于乾隆對自己的十全武功頗為得意, 所以接下來的幾年, 乾隆一直以「十全老人」自居。

那麼, 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 含金量究竟如何呢?

按時間排序, 十全武功依次是:

1747~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戰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 乾隆派兵鎮壓。 叛軍依靠地形, 屢屢重創清軍。

但乾隆對拿下大小金川的意愿很強烈。 為了打贏戰/爭, 不計代價, 也是屢屢增兵。 最后迫使莎羅奔在重壓之下主動請降。

大小金川碉樓遺址

不過, 由于莎羅奔是主動投降的。 清朝并未能徹底打服金川土著, 后來的金川土司又造反了。 所以乾隆這次的武功, 名不副實, 純粹是湊數來的。

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

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走後, 準部實力最強的兩個大貴族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為爭奪政/權而內訌。 兩派混戰數月, 阿睦爾撒納戰敗, 歸附清朝。

阿睦爾撒納歸附的次年, 表示愿意為清軍充當帶路黨。 乾隆力排眾議, 出兵西北, 攻陷準噶爾首都的伊犁, 俘虜了達瓦齊。

1755~1757年的平定阿穆爾撒納之戰

清軍攻占伊犁后, 將準噶爾汗國分治, 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

但阿睦爾撒納的野心很大, 他歸附清朝, 只是想借清廷之手, 消滅對頭達瓦齊, 然后自己當準噶爾的可汗。 所以當清軍主力撤走后, 阿睦爾撒納立即造反, 重創了清軍在伊犁的留守部隊。

聽說阿睦爾撒納反叛, 乾隆派兵鎮壓, 將阿睦爾撒納驅趕到了沙俄。

大體來看, 平定達瓦齊和平定阿睦爾撒納可以看作是一次武功。 但乾隆為了湊齊十全武功, 硬是給拆開了。

不過, 乾隆的這兩次武功的含金量很高。 滅了與清朝纏斗了70多年的準噶爾汗國, 基本控制新疆, 絕對是大功一件。

值得一提的是, 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后,

為了加強對新疆的控制, 乾隆制定了送土地, 提供車輛, 送路費, 派人護送, 送農具、送籽種、送房子, 減免六年稅收的獎勵政策, 鼓勵陜甘地區的貧困漢人移民新疆。

按照清朝史料統計, 當時約有幾十萬漢人移居到了新疆屯墾。 乾隆的此舉, 對中央加強對新疆的控制有很大的貢獻。

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

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時, 統治新疆回部的小和卓也參加了叛亂。

清軍打敗阿睦爾撒納后, 兵敗逃亡的小和卓不服, 又慫恿兄長大和卓叛亂。

聽聞大小和卓叛亂,乾隆下令鎮壓。剛剛參與平定阿睦爾撒納的清軍順勢西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

經此一役后,新疆全境正式被納入清朝版圖。

1762~1769年的清緬戰/爭

清軍鎮壓準部與大小和卓叛亂期間,緬甸的貢榜王朝屢屢侵犯云南。起初,為了集中全力對付新疆叛軍,乾隆選擇息事寧人。

等到解決了西北的問題后,乾隆下令反擊。

但是,由于云南清軍久不經戰陣,戰斗力已經退化了。而從北方調撥的清軍又不適應東南亞的雨林氣候。所以清軍的前三次反擊都以失敗收場。

三戰皆敗后,乾隆加大用兵規模,但清軍的第四次反擊,戰果仍不理想。損失了大量將領和士兵不說,就連乾隆最信任的小舅子傅恒也病死在了前線。

傅恒之死讓乾隆很悲痛。心灰意冷下,未等議和開議,乾隆就下令讓清軍班師回國了。

也就是說,清軍四次征討緬甸,并未在戰場上打服對手。乾隆的這個武功,名不副實。

1771~1776年的再平大小金川之戰

結束與緬甸的戰/爭后,大小金川土司再次起兵叛亂,并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乾隆為了徹底搞定川藏,派大軍前往征討。

戰/爭歷時多年,清軍付出慘重傷亡和7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軍費開支是平定準噶爾的兩倍),終于打服了大小金川。

清軍平大小金川圖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錢花得多,但結果很值。經此一役,西南土著再不敢與清朝對抗。乾隆趁勢廢除了當地延續千年的土司制,委派流官管理當地。并遷徙了很多四川漢民到當地屯墾生活。

由于乾隆的改土歸流和移民政策,加強了川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四川藏區的一些藏民講的是西南官話,而非藏語。

1786~1788年的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

乾隆末年,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而這一情況在臺灣地區更加嚴重。

1786年,臺灣北部的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南部天地會首領莊大田也積極響應。起義軍打著反清旗號,順應民心、紀律嚴明,引得臺灣民眾紛紛加入,很快發展到十萬人,聲勢浩大,幾乎攻占了半個臺灣。

閩浙總督八百里加急向乾隆匯報了起義情況,但并未引起乾隆的重視,乾隆覺得這不過就是一次民間小型暴動,沒有派重兵前往臺灣鎮壓。直到林爽文的起義大軍一路勝仗,打得清軍節節敗退,乾隆這才意識到林爽文起義的嚴重性。

后來,乾隆火速調整戰略,派出陜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猛將海蘭察為參贊大臣,共同前往臺灣平定林爽文起義。這才將起義平定。

乾隆的這次武功,事兒雖然不大,可對于穩定清廷對臺灣的統治,意義非凡。

領土問題,是沒有小問題的,都得上綱上線。

1788~1789年的安南之役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清初的時候,黎氏領導的安南王朝就和清朝確定了番貢關系,年年向清朝納貢。

作為清朝的藩屬國,安南的國王更替都會和清朝打個招呼,新王上任,大清也會給一些賞賜恭賀一下,這種關系一直和平地世代延續。

乾隆中期,安南的權臣阮惠勢力日益強大。1788年,阮惠帶兵攻入國都黎城,國王黎維祁逃到中國邊境,向清廷求救。

乾隆認為安南黎氏一直稱臣納貢,是大清最忠實的藩屬之一,如果自己不能幫忙伸張正義,大清就丟面了。

于是,乾隆便派兵護送黎維禧回國,并下令打擊篡取黎氏政/權的阮惠。

此戰,清軍先勝后敗。原本打敗了阮惠。但清軍在取得初期勝利后,得意忘形,在軍中開宴會,遭到阮惠偷襲,結果死傷慘重。

事后,乾隆決定徹底收拾阮惠,便任命福康安為兩廣總督。

福康安出兵前,對安南做了詳細的調研,然后寫了一份奏折匯報給乾隆。奏折主要說明了兩方面內容,一是安南是煙瘴之國,如果出兵,要避開瘴氣發作的時間;二是安南王黎氏昏庸殘暴,很不得民心,而阮惠若掌權,則有意向清朝納貢,繼續做藩屬國。

福康安畫像

乾隆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后,認為不出兵是上策,便拋棄了黎維禧,支持阮惠上位。

正是在乾隆的支持下,阮氏王朝最終代替了黎氏王朝,安南戰/爭以和解告終

安南之役,清軍其實沒占到便宜。乾隆把征安南也算作是一次武功,明顯是自吹自擂。

1790~1792年兩次平定廓爾喀

廓爾喀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當年廓爾喀完成統一后,便第一時間入侵西藏。

由于西藏的藏兵和清軍只有幾千人,打不過數萬尼軍。乾隆便調兵遣將,增援西藏。

但在清軍進藏前,由于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雅滿泰就已經與尼泊爾議和了。以每年送錢的形式,換取尼軍退兵。因而這一仗,雙方就沒打起來。

不久后,尼方派人來要錢。西藏當局拒絕履行承諾,雙方開打,尼泊爾再次入侵西藏。

直到此時,乾隆才終于知道真相。為此,震怒的乾隆先是處理了謊報軍情的清朝官員,隨即又命令福康安率軍反擊。

福康安領命后,率清軍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深入到尼泊爾境內,還曾一度威逼現在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尼泊爾國王見打不過清軍,只好稱臣乞降。

事后,乾隆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制訂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具有同等地位。同時還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規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要經由中央認定后,才具有合法身份。

乾隆的這兩個舉措,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需要說明的是,平廓爾喀實際只開戰了一次。但為了湊數,乾隆非說是兩次,反正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戰。

總體來看。乾隆的十全武功,雖然有幾個是湊數的,名不副實。但一多半,如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加強中央對新疆的控制;平定大小金川,加強中央對西南的控制;反擊廓爾喀,加強對西藏的控制。都還是很有歷史意義和歷史貢獻的。

如果要客觀評價,個人覺得,乾隆的十全武功,縱向對比,含金量并不低。乾隆把中國封建皇帝這個職業,玩到了極致。而當時清軍的戰斗力也近乎達到了所有古典封建王朝軍隊能達到的極限。

比如反擊郭爾喀。福康安率領清軍,從甘肅出發,在沒有公路、鐵路,在沒有氧氣瓶的情況下,只靠兩條腿,就能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兵臨加德滿都。此舉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清軍創造了此前任何一個中原王朝軍隊都未能做到的歷史。

最后簡單評價一下乾隆的「十全武功」。

說到「十全武功」,我映入腦海的第一印象竟是白樂天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紅」——盡管以此形容其毀譽參半不甚貼切,但我也不想改了。

乾隆戎裝畫

這十場戰役中,緬甸、安南戰役純粹是乾隆好大喜功所致,得不償失不說,其結果近乎恥辱;平林和平苗兩役(有些資料認為平苗一役不在「十全武功」之內,而將廓爾喀之役一分為二列入其中,個人以為不妥,不用)的規模和影響與其余八戰相比不值一提;兩討金川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與清廷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卻是大大的得不償失;

相比之下廓爾喀之役就很有必要了——在三哥還沉迷于載歌載舞不可自拔的時候,尼泊爾始終是對于西藏地區最大的外部威脅,這一仗徹底打消了廓爾喀對于西藏的野心;而兩平準部和平定回疆之亂的收獲和意義,無論怎麼拔高都不為過,可以說今日之中國仍受其遺澤。

從漢唐通西域以來,天山南北只能算是中國的勢力范圍,而不能算作疆域,而且這種脆弱的聯系也是時斷時續。元朝時,天山南北屬于察合臺汗國所有,鑒于蒙古四大汗國與元朝的實際關系,仍不能將其作為元朝的通知范疇。明朝時,此地仍為蒙古諸部占據,明廷只能望之興嘆。乾隆討平準部、回部之后建新疆,天山南北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這無論如何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不可磨滅的一件大事。

有此一功在手,乾隆哪怕自稱「百全」、「千全」老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實滿清入主中原,僅從疆域論,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都是其帶給中華民族的豐厚嫁妝,即便清末喪權辱國,但中國之所得仍遠大于所失之土)。

不過這十場戰役之所得,前線將領和士兵居功至偉,而乾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少負面的——瞎謀劃、濫用人、亂指揮,稍有挫折就「大怒」,隨后便是除雞一般亂砍腦袋。若不是他胡亂摻和,這幾仗肯定不會打得如此費勁。

此外乾隆一朝對內的用兵,還有乾隆三十九年討平山東王倫叛亂、乾隆四十六年討平甘肅蘇四十三之亂、乾隆四十八年討平甘肅田五之亂等。可能是國內民變四起太過丟人,所以沒將其列入自己的「武功」之內,也算是乾隆罕見的謙虛了一回。

聽聞大小和卓叛亂,乾隆下令鎮壓。剛剛參與平定阿睦爾撒納的清軍順勢西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

經此一役后,新疆全境正式被納入清朝版圖。

1762~1769年的清緬戰/爭

清軍鎮壓準部與大小和卓叛亂期間,緬甸的貢榜王朝屢屢侵犯云南。起初,為了集中全力對付新疆叛軍,乾隆選擇息事寧人。

等到解決了西北的問題后,乾隆下令反擊。

但是,由于云南清軍久不經戰陣,戰斗力已經退化了。而從北方調撥的清軍又不適應東南亞的雨林氣候。所以清軍的前三次反擊都以失敗收場。

三戰皆敗后,乾隆加大用兵規模,但清軍的第四次反擊,戰果仍不理想。損失了大量將領和士兵不說,就連乾隆最信任的小舅子傅恒也病死在了前線。

傅恒之死讓乾隆很悲痛。心灰意冷下,未等議和開議,乾隆就下令讓清軍班師回國了。

也就是說,清軍四次征討緬甸,并未在戰場上打服對手。乾隆的這個武功,名不副實。

1771~1776年的再平大小金川之戰

結束與緬甸的戰/爭后,大小金川土司再次起兵叛亂,并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乾隆為了徹底搞定川藏,派大軍前往征討。

戰/爭歷時多年,清軍付出慘重傷亡和7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軍費開支是平定準噶爾的兩倍),終于打服了大小金川。

清軍平大小金川圖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錢花得多,但結果很值。經此一役,西南土著再不敢與清朝對抗。乾隆趁勢廢除了當地延續千年的土司制,委派流官管理當地。并遷徙了很多四川漢民到當地屯墾生活。

由于乾隆的改土歸流和移民政策,加強了川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四川藏區的一些藏民講的是西南官話,而非藏語。

1786~1788年的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

乾隆末年,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而這一情況在臺灣地區更加嚴重。

1786年,臺灣北部的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南部天地會首領莊大田也積極響應。起義軍打著反清旗號,順應民心、紀律嚴明,引得臺灣民眾紛紛加入,很快發展到十萬人,聲勢浩大,幾乎攻占了半個臺灣。

閩浙總督八百里加急向乾隆匯報了起義情況,但并未引起乾隆的重視,乾隆覺得這不過就是一次民間小型暴動,沒有派重兵前往臺灣鎮壓。直到林爽文的起義大軍一路勝仗,打得清軍節節敗退,乾隆這才意識到林爽文起義的嚴重性。

后來,乾隆火速調整戰略,派出陜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猛將海蘭察為參贊大臣,共同前往臺灣平定林爽文起義。這才將起義平定。

乾隆的這次武功,事兒雖然不大,可對于穩定清廷對臺灣的統治,意義非凡。

領土問題,是沒有小問題的,都得上綱上線。

1788~1789年的安南之役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清初的時候,黎氏領導的安南王朝就和清朝確定了番貢關系,年年向清朝納貢。

作為清朝的藩屬國,安南的國王更替都會和清朝打個招呼,新王上任,大清也會給一些賞賜恭賀一下,這種關系一直和平地世代延續。

乾隆中期,安南的權臣阮惠勢力日益強大。1788年,阮惠帶兵攻入國都黎城,國王黎維祁逃到中國邊境,向清廷求救。

乾隆認為安南黎氏一直稱臣納貢,是大清最忠實的藩屬之一,如果自己不能幫忙伸張正義,大清就丟面了。

于是,乾隆便派兵護送黎維禧回國,并下令打擊篡取黎氏政/權的阮惠。

此戰,清軍先勝后敗。原本打敗了阮惠。但清軍在取得初期勝利后,得意忘形,在軍中開宴會,遭到阮惠偷襲,結果死傷慘重。

事后,乾隆決定徹底收拾阮惠,便任命福康安為兩廣總督。

福康安出兵前,對安南做了詳細的調研,然后寫了一份奏折匯報給乾隆。奏折主要說明了兩方面內容,一是安南是煙瘴之國,如果出兵,要避開瘴氣發作的時間;二是安南王黎氏昏庸殘暴,很不得民心,而阮惠若掌權,則有意向清朝納貢,繼續做藩屬國。

福康安畫像

乾隆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后,認為不出兵是上策,便拋棄了黎維禧,支持阮惠上位。

正是在乾隆的支持下,阮氏王朝最終代替了黎氏王朝,安南戰/爭以和解告終

安南之役,清軍其實沒占到便宜。乾隆把征安南也算作是一次武功,明顯是自吹自擂。

1790~1792年兩次平定廓爾喀

廓爾喀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當年廓爾喀完成統一后,便第一時間入侵西藏。

由于西藏的藏兵和清軍只有幾千人,打不過數萬尼軍。乾隆便調兵遣將,增援西藏。

但在清軍進藏前,由于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雅滿泰就已經與尼泊爾議和了。以每年送錢的形式,換取尼軍退兵。因而這一仗,雙方就沒打起來。

不久后,尼方派人來要錢。西藏當局拒絕履行承諾,雙方開打,尼泊爾再次入侵西藏。

直到此時,乾隆才終于知道真相。為此,震怒的乾隆先是處理了謊報軍情的清朝官員,隨即又命令福康安率軍反擊。

福康安領命后,率清軍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深入到尼泊爾境內,還曾一度威逼現在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尼泊爾國王見打不過清軍,只好稱臣乞降。

事后,乾隆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制訂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具有同等地位。同時還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規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要經由中央認定后,才具有合法身份。

乾隆的這兩個舉措,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需要說明的是,平廓爾喀實際只開戰了一次。但為了湊數,乾隆非說是兩次,反正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戰。

總體來看。乾隆的十全武功,雖然有幾個是湊數的,名不副實。但一多半,如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加強中央對新疆的控制;平定大小金川,加強中央對西南的控制;反擊廓爾喀,加強對西藏的控制。都還是很有歷史意義和歷史貢獻的。

如果要客觀評價,個人覺得,乾隆的十全武功,縱向對比,含金量并不低。乾隆把中國封建皇帝這個職業,玩到了極致。而當時清軍的戰斗力也近乎達到了所有古典封建王朝軍隊能達到的極限。

比如反擊郭爾喀。福康安率領清軍,從甘肅出發,在沒有公路、鐵路,在沒有氧氣瓶的情況下,只靠兩條腿,就能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兵臨加德滿都。此舉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清軍創造了此前任何一個中原王朝軍隊都未能做到的歷史。

最后簡單評價一下乾隆的「十全武功」。

說到「十全武功」,我映入腦海的第一印象竟是白樂天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紅」——盡管以此形容其毀譽參半不甚貼切,但我也不想改了。

乾隆戎裝畫

這十場戰役中,緬甸、安南戰役純粹是乾隆好大喜功所致,得不償失不說,其結果近乎恥辱;平林和平苗兩役(有些資料認為平苗一役不在「十全武功」之內,而將廓爾喀之役一分為二列入其中,個人以為不妥,不用)的規模和影響與其余八戰相比不值一提;兩討金川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與清廷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卻是大大的得不償失;

相比之下廓爾喀之役就很有必要了——在三哥還沉迷于載歌載舞不可自拔的時候,尼泊爾始終是對于西藏地區最大的外部威脅,這一仗徹底打消了廓爾喀對于西藏的野心;而兩平準部和平定回疆之亂的收獲和意義,無論怎麼拔高都不為過,可以說今日之中國仍受其遺澤。

從漢唐通西域以來,天山南北只能算是中國的勢力范圍,而不能算作疆域,而且這種脆弱的聯系也是時斷時續。元朝時,天山南北屬于察合臺汗國所有,鑒于蒙古四大汗國與元朝的實際關系,仍不能將其作為元朝的通知范疇。明朝時,此地仍為蒙古諸部占據,明廷只能望之興嘆。乾隆討平準部、回部之后建新疆,天山南北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這無論如何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不可磨滅的一件大事。

有此一功在手,乾隆哪怕自稱「百全」、「千全」老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實滿清入主中原,僅從疆域論,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都是其帶給中華民族的豐厚嫁妝,即便清末喪權辱國,但中國之所得仍遠大于所失之土)。

不過這十場戰役之所得,前線將領和士兵居功至偉,而乾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少負面的——瞎謀劃、濫用人、亂指揮,稍有挫折就「大怒」,隨后便是除雞一般亂砍腦袋。若不是他胡亂摻和,這幾仗肯定不會打得如此費勁。

此外乾隆一朝對內的用兵,還有乾隆三十九年討平山東王倫叛亂、乾隆四十六年討平甘肅蘇四十三之亂、乾隆四十八年討平甘肅田五之亂等。可能是國內民變四起太過丟人,所以沒將其列入自己的「武功」之內,也算是乾隆罕見的謙虛了一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