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能和你相伴一生的伴侶,都有這8種特質

前幾天選題會, 同事分享了一個豆瓣小組收藏很高的帖子——

cr. 豆瓣勸分小組

我們曾經向大家征集「關系中的雷區」, 收到了很多KYers的熱烈分享。

那麼, 有沒有什麼「積極信號」, 可以成為這段戀愛關系值得繼續下去的理由呢?

今天,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整理了8個tips, 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一起來看看吧。

Tip1

戀愛后, 你們的生活幸福感整體提升

一段美好的戀愛關系里, 彼此都感受到對方給予的安全、關心和尊重。

我們因此常常感到快樂、滿足, 獲得生活幸福感的整體提升。 而較高的親密滿意度和關系穩定性, 還會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并且有利于提升情緒穩定性。

研究發現, 與單身個體相比, 戀愛中的人在應對消極情緒的刺激時, 會表現出更強的抑制能力(Song et al., 2016)。 我們的直觀感受是:和這個人在一起, 自己更少情緒化, 心更安穩了。

通過這些方式, 好的戀愛讓我們的生活會進入一個關系、情感和身體健康的積極反饋循環。

相反, 如果在一起后你很容易感到精疲力盡、心煩意亂、身心健康狀態變得更糟糕, 那麼你可能需要暫停思考, 這是否是一段值得繼續下去的關系。

所以, 如果你和目前的伴侶能夠在金錢觀上相互認可,

這會成為你們對彼此的價值觀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礎之一。

Tip2

在金錢觀和消費理念上, 你們相互認可

無論是戀愛還是結婚, 金錢觀和消費理念都是伴侶們無法回避的話題, 這也是影響親密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Gasiorowska, 2015)。

每個人在儲蓄、消費和投資等財務方面的思維方式都可能完全不同。 社會科學研究者Yiting Li認為, 我們可能從父母習得自己的金錢價值觀, 每個人成長經歷不同, 金錢觀也沒有正確或錯誤。

然而, 僅僅是不同, 就能引起足夠嚴重的關系問題。 在金錢觀上無法達成一致、沖突較大的伴侶, 矛盾往往在關系早期就會顯現。 雙方難以理解彼此, 背后其實是雙方個人價值觀的沖突。 如果分歧較大, 關系往往難以維系。

Tip3

你們能夠尊重并滿足彼此的性需求,

共同承擔性安全的責任

雙方是否能夠尊重彼此的性理念, 是影響關系能夠繼續下去的關鍵因素。

性方面的不一致會影響關系走向——如一方性觀念更開放, 認為感情升溫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發生性關系, 而另一方相對保守, 可能會因為對方提出的性需求, 而對ta的人品、戀愛目的都產生質疑(Cohan & Bradbury, 1997)。

對性的想法沒有對錯之分, 重要的是確保你和伴侶對性的認識是一致的;或者, 你們至少了解彼此對性的看法。 不要等發生[性.行.為]后, 才發現雙方對關系進展的認識并不相同。

并且, 在尊重的基礎上, 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彼此的性需求。 一般來說, 在親密關系中能夠享受到滿意的性互動的人,

都非常知足, 并且會忠誠于這段關系(Sprecher et al., 2013)。

而低性滿意度會影響關系的穩定性, 也與較高的失婚率有關。 不滿意的[性☆生☆活]會導致人們的焦慮水平升高, 自尊水平降低, 產生無價值感和自我厭惡, 甚至抑郁。

另外, 在涉及性的行為中, 伴侶雙方都應該主動保證安全[性.行.為](避免意外懷孕和感染性病)。 如果對方不能有意識地學習了解相關知識和技能, 那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Tip4

你們真誠欣賞對方的優點,

也能看見、包容對方的缺點

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是一個 「不斷升級的、自我披露的互惠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雙方都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被對方驗證、理解和關心(Aron et al., 1992)。 也就是說, 你們在關系中能夠發自內心欣賞對方的優點, 也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肯定。

當然,在看見優點的同時,你們也應該能夠看到,并接納彼此的缺點。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能不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真正認識并寬容對方的缺點,是關系能否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

看似沒有缺點的完美伴侶,往往只是我們心中理想化的投射(Waller, 1938)。當缺點暴露,如果始終無法接受,預期和現實的落差會讓我們感覺「上當受騙」,為關系的最終破滅埋下隱患。

Tip5

你們能夠將對方融入自我,

為彼此付出「稀有資源」

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下去,還可以考察ta是否具備一種「將伴侶融入自我」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可以與伴侶建立起內在的心理聯系,體驗到伴侶的資源、視角和身份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的,這是一種能從「你」和「我」,拓展成「我們」的感覺。

研究發現,能夠做到將伴侶融入自我的人,往往能有更長久的親密關系(Fivecoat et al.,2014);而若無法做到,則會出現更高的出軌率(VanderDrift et al., 2010),因為無法融入對方的伴侶,很難在關系中產生歸屬感。

要想判斷ta是否能夠將伴侶融入自我,可以看看ta是否愿意付出「稀有資源」。比如,ta很忙,卻愿意付出稀有的時間陪伴你;ta很窮,卻愿意付出稀有的金錢來買你喜歡的東西。「稀有資源」的付出,才能看出雙方是否將彼此當成「自己人」,真正體現彼此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

Tip6

你們找到了處理關系中矛盾的方式

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問題,需要彼此磨合。真正親密的伴侶并非不會發生矛盾沖突,而是能夠積極有效地處理雙方的矛盾。能夠與你有效處理關系中矛盾的伴侶,才是值得交往的對象。

在沖突發生時,你們在磨合中會慢慢發展出一種屬于你們兩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你們能采取積極的互動模式(positive interaction)——即使發生爭吵,也能坦誠表達自己,還能在矛盾后對關系進行主動修復。

能夠處理沖突和矛盾的伴侶,一般會對關系持有成長型信念(growth beliefs),認為好的親密關系都需要付出長久的努力,于是在遇到沖突時更愿意積極解決,而不是回避沖突,或者直接放棄這段關系(Knee & Petty,2013)。

相反,如果你們還沒有過成功處理矛盾的經驗,要麼是你們始終在逃避某些問題,要麼就是有一方在委曲求全或是假裝掩飾,總之這段關系看上去值得警惕。

Tip7

你們之間能夠體驗到精神性上的共鳴

在一段深刻而持久的親密關系中,雙方建立起來的聯結不會止步于表面的日常交流,還會有更加深入的精神上的融洽和共鳴——精神性聯結(spiritual bonding),這也是判斷對象是否值得交往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一段有精神性聯結的關系中,雙方能夠讓彼此看見對方隱秘、不為人知的一面,在精神上擁有默契,能夠共同探討彼此困惑的問題,帶給雙方深度的啟發、思考和共鳴,在精神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精神上的共鳴,是一種幸福而奢侈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見,如果你與ta之間能建立起精神性聯結,雙方的關系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相反,在無法與對方建立起精神性聯結的關系中,當激情褪去,雙方便很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兩個人比一個人更孤獨」的空虛之感。

Tip8

你們在人生的大方向上有「共同的未來」

如果你希望和對方經營一段長期、健康、穩定的親密關系,那麼值得交往的人,應該能夠讓你感受到你和ta有「共同的未來」。

有些關系是僅關注當下,不考慮未來的,比如一段「crush」——那些熱烈卻短暫的心動。在crush中,人們往往在并不很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義無反顧地認為自己「墜入愛河」,陷入了強烈的甜蜜中。然而,一段關系如果只有激情上頭,注定不會長久。

在長期的親密關系中,一個值得交往的對象會計劃一個「有你」的未來,比如ta會愿意讓你融入ta的生活,把你介紹給朋友和家人;也愿意為了「共同的未來」做出言語以外的實際行動,一起探討解決異地戀等現實問題。

在人生大方向上有「共同的未來」,離不開雙方對關系的承諾(commitment)。

在承諾下,雙方才會有共同投身于愛情和經營長期親密關系的決心,才能在實現共同未來的旅途上攜手努力,在遇到困難時一起討論解決,否則即使相伴同行多年,最后也只能分道揚鑣。

如果看完這里,你還是不確定ta是否值得交往下去,那麼——

相信你的直覺吧。

Intuition never lies.

References: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4), 596-612.

Cohan, C. L., & Bradbury, T. N. (1997). Negative life events,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ewlywed marri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114.

Fivecoat, H. C., Tomlinson, J. M., Aron, A., & Caprariello, P. A. (2014). Partner support for individual self-expansion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3), 368–385.

Gasiorowska, A. (2015). The impact of money attitud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6(2), 197-208.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183-198.

Song, S., Zou, Z., Song, H., Wang, Y., d’Oleire Uquillas, F., Wang, H., & Chen, H. (2016). Romantic love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inhibitory control in an emotional stop-signal task.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574.

Sprecher, S., Christopher, F. S., & Cate, R. (2006).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Latif, E. Z., & Diamond, M. P. (2013). Arriving at the diagnosis of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0(4), 898-904.

VanderDrift, L. E., Lewandowski, G. W., & Agnew, C. R. (2010). Reduced self-expansion in current romance and interest in relationship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3), 356–373.

也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肯定。

當然,在看見優點的同時,你們也應該能夠看到,并接納彼此的缺點。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能不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真正認識并寬容對方的缺點,是關系能否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

看似沒有缺點的完美伴侶,往往只是我們心中理想化的投射(Waller, 1938)。當缺點暴露,如果始終無法接受,預期和現實的落差會讓我們感覺「上當受騙」,為關系的最終破滅埋下隱患。

Tip5

你們能夠將對方融入自我,

為彼此付出「稀有資源」

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下去,還可以考察ta是否具備一種「將伴侶融入自我」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可以與伴侶建立起內在的心理聯系,體驗到伴侶的資源、視角和身份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的,這是一種能從「你」和「我」,拓展成「我們」的感覺。

研究發現,能夠做到將伴侶融入自我的人,往往能有更長久的親密關系(Fivecoat et al.,2014);而若無法做到,則會出現更高的出軌率(VanderDrift et al., 2010),因為無法融入對方的伴侶,很難在關系中產生歸屬感。

要想判斷ta是否能夠將伴侶融入自我,可以看看ta是否愿意付出「稀有資源」。比如,ta很忙,卻愿意付出稀有的時間陪伴你;ta很窮,卻愿意付出稀有的金錢來買你喜歡的東西。「稀有資源」的付出,才能看出雙方是否將彼此當成「自己人」,真正體現彼此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

Tip6

你們找到了處理關系中矛盾的方式

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會遇到問題,需要彼此磨合。真正親密的伴侶并非不會發生矛盾沖突,而是能夠積極有效地處理雙方的矛盾。能夠與你有效處理關系中矛盾的伴侶,才是值得交往的對象。

在沖突發生時,你們在磨合中會慢慢發展出一種屬于你們兩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你們能采取積極的互動模式(positive interaction)——即使發生爭吵,也能坦誠表達自己,還能在矛盾后對關系進行主動修復。

能夠處理沖突和矛盾的伴侶,一般會對關系持有成長型信念(growth beliefs),認為好的親密關系都需要付出長久的努力,于是在遇到沖突時更愿意積極解決,而不是回避沖突,或者直接放棄這段關系(Knee & Petty,2013)。

相反,如果你們還沒有過成功處理矛盾的經驗,要麼是你們始終在逃避某些問題,要麼就是有一方在委曲求全或是假裝掩飾,總之這段關系看上去值得警惕。

Tip7

你們之間能夠體驗到精神性上的共鳴

在一段深刻而持久的親密關系中,雙方建立起來的聯結不會止步于表面的日常交流,還會有更加深入的精神上的融洽和共鳴——精神性聯結(spiritual bonding),這也是判斷對象是否值得交往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一段有精神性聯結的關系中,雙方能夠讓彼此看見對方隱秘、不為人知的一面,在精神上擁有默契,能夠共同探討彼此困惑的問題,帶給雙方深度的啟發、思考和共鳴,在精神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精神上的共鳴,是一種幸福而奢侈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見,如果你與ta之間能建立起精神性聯結,雙方的關系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相反,在無法與對方建立起精神性聯結的關系中,當激情褪去,雙方便很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兩個人比一個人更孤獨」的空虛之感。

Tip8

你們在人生的大方向上有「共同的未來」

如果你希望和對方經營一段長期、健康、穩定的親密關系,那麼值得交往的人,應該能夠讓你感受到你和ta有「共同的未來」。

有些關系是僅關注當下,不考慮未來的,比如一段「crush」——那些熱烈卻短暫的心動。在crush中,人們往往在并不很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義無反顧地認為自己「墜入愛河」,陷入了強烈的甜蜜中。然而,一段關系如果只有激情上頭,注定不會長久。

在長期的親密關系中,一個值得交往的對象會計劃一個「有你」的未來,比如ta會愿意讓你融入ta的生活,把你介紹給朋友和家人;也愿意為了「共同的未來」做出言語以外的實際行動,一起探討解決異地戀等現實問題。

在人生大方向上有「共同的未來」,離不開雙方對關系的承諾(commitment)。

在承諾下,雙方才會有共同投身于愛情和經營長期親密關系的決心,才能在實現共同未來的旅途上攜手努力,在遇到困難時一起討論解決,否則即使相伴同行多年,最后也只能分道揚鑣。

如果看完這里,你還是不確定ta是否值得交往下去,那麼——

相信你的直覺吧。

Intuition never lies.

References: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4), 596-612.

Cohan, C. L., & Bradbury, T. N. (1997). Negative life events,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ewlywed marri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114.

Fivecoat, H. C., Tomlinson, J. M., Aron, A., & Caprariello, P. A. (2014). Partner support for individual self-expansion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3), 368–385.

Gasiorowska, A. (2015). The impact of money attitud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6(2), 197-208.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183-198.

Song, S., Zou, Z., Song, H., Wang, Y., d’Oleire Uquillas, F., Wang, H., & Chen, H. (2016). Romantic love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inhibitory control in an emotional stop-signal task.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574.

Sprecher, S., Christopher, F. S., & Cate, R. (2006).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Latif, E. Z., & Diamond, M. P. (2013). Arriving at the diagnosis of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0(4), 898-904.

VanderDrift, L. E., Lewandowski, G. W., & Agnew, C. R. (2010). Reduced self-expansion in current romance and interest in relationship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3), 356–37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