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6個關于成年人的生存法則,速看!

現在有越來越多關于「成年人」的定義和要求, 比如

情緒穩定不崩潰、要學會帶上面具生活、不任性而且善解人意......但實際上, 一個真正成熟且內心強大的成年人標準, 可能也并非如此。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 為大家總結了以下6個「成熟且內心強大」的成年人特質, 一起來看看你擁有哪幾項吧——

特質一:自我負責

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成年人的時候, 是突然發覺自己吃藥已經不需要兒童劑量。

但是真正認同自己是成年人的時候, 大概是23歲——在我摁下調劑錄取接受摁鈕的那一刻, 我在心里對自己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 命運是你自己的了。 」

我想, 成年人就應該是那種「命運的因素極多, 但依舊勇于做出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勇敢負責的人」。

——KY粉絲投稿

擁有對自我負責的能力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基本屬性(Bierce, 1906)。 也就是說, 成為成年人不僅意味著要為自己做選擇,

更要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任。

除了對自己實行「問責制」之外, 以下的方法也能夠讓我們學會如何好好地對自己負責:

1)確保自己給予的承諾是可視的。 可以嘗試將自己的目標或者是成長意圖公開, 并且通過直接行動去跟進完成自己的目標, 不僅能夠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 也能被外界所見到。

2)充分重視自己「不知道」的心態。 接受自己一無所知的狀態才能夠更加開放地做到無所不知。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嘗試去接受所有可能性, 看到不同的創造力和創新性, 甚至能夠更好地接受不確定性, 做出更優的選擇。

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且讓自己成長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 因為我們才是自己生活中的主導者。

特質二:靈活和變通

我覺得成為「成年人」的標準之一是更接受多元價值觀的存在, 了解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KY粉絲投稿

隨著人生前進, 我們總會主動或被動地遇到很多事情, 而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我們, 也會對相同的事物抱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 在我們20代的前半段, 自我探索和享受自由可能是更為之重要的事情。 而步入30代后, 經歷的累積和沉淀可能會讓我們更加追求生活中的穩重感。 最終你會意識到, 并沒有一種刻板的「好生活」, 能讓一個人感受到幸福的, 就是于ta而言的好生活。

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認為, 一個人面對外在世界的態度, 會在一生中不斷地波動。 這樣的波動會為我們帶來完整看待事物的能力,

不再拘泥于單一標準, 變得靈活而善于變通。

而建立起這樣的人格靈活性, 就能在應對已發生的事情時壓力更小, 有效地調節情緒, 減少焦慮和低沉的心情, 同時還能讓你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Blundell, 2020)。

你要相信, 你是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的。 當世界和他人帶來了那些未曾期待過的事物, 你仍然有權力去選擇, 自己是否要懷抱一種積極的態度來應對。 當你能做到這一點, 便是由你來選擇一種理想生活, 而不再是迷茫、無奈地被生活推著走。

特質三:能夠適度妥協

妥協是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的東西。 妥協是分享和調和, 是愛, 是善良, 是無私。

——美國作家Ali Harris

面對「非我所愿」的事事物物時, 能夠放下執著和倔強, 適度妥協, 也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妥協(compromise)是為了不冒改變現有狀況的風險, 而放棄對更好的選擇的追求(Ben-Zeév, 2010)。 即使被放棄的那個選擇能帶來更大的收益(不論是自我情緒上的還是經濟上的), 甚至可行性也很高, 但妥協者依舊會決定不去追求它。 并且, 這種決定通常會是關系中雙方達成共識后的讓步。

這讓妥協也成為了一種很溫暖的特質。妥協者們往往不只關注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也會考慮他人、共情他人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ta們會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之前,進行妥協的選擇。

我們得到的許多來自他人的幫助和讓步,未必不是ta們對我們的妥協。例如,每一頓和好友的聚餐背后,可能都有著數次的日程調整和計劃更改,對于每一個參與者而言,這次見面能帶來的快樂、你們之間的情誼,一定都是比那些被調整的事情更值得珍視的。

所以,不必認為妥協是一種犧牲或吃虧。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種對關系的日常維護,為那些你所珍視的人給予你擁有的,就能獲得更長久、更強烈的幸福(Mogilner & Norton, 2016)。

特質四:了解自己的局限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我肯定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但我現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但是你知道,即便你自身有局限性,只要你盡了全力,只要你不出賣自己,不被不值得的東西收買,你仍然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你不必一生都鞭撻自己,你又不是達芬奇,我也不是。

——伍迪·艾倫

隨著人的成長,我們會愈來愈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也會逐漸擁有調整(accommodation)自我認知的變通力。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局限性是一種貶義的自我設限。然而,局限性作為一種能力的邊界,其實是中性的。對自我局限性的了解,能夠幫我們在擴大對世界的認知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保護自己,不對自己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

每當我們遇到新奇、不太舒服,甚至是沖擊性的新體驗,都會促使我們調整自己的認知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經歷。而這個調整的過程,便是在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所以,了解自己的局限性的過程其實會遇到許多掙扎與痛苦。但這又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因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局限性,才能心甘情愿地放下對生活的控制欲,更平和地接納變化、積極看待未知的明天。

我們本就沒必要成為一個面面俱到、事事完美的人。這不是擺爛,更不是放棄,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什麼,才能集中力量,去把能做到的做得更好。

特質五:有獨處的能力

精神獨立應該是「成年人」的第一標準。對我而言,還有個人邊界的確立。這兩個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p.s. 我今年已經45歲,卻在最近幾年的情感關系危機中發現自己在情感方面還未成年。如果回到過去,我一定會在20幾歲,踏入婚姻之前,獨自居住,獨立生活一段時間,好好認識自己,確立自己在任何一種人際關系中的精神邊界。)

——KY粉絲投稿

成年之后,我們生活的時間好像就被分成了兩種:與他人相處和與自己獨處。

有的人即使身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依然會覺得自己很孤獨,但有的人卻能夠做到獨處時依然是精神富足的。需要認可的是,其實孤獨只是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與自己獨處的時刻。

而往往只有當我們做到了「精神獨立」,這可能才是真正地成為了一個成年人。

有時我們總想通過「做」(doing)些什麼去擺脫孤獨,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和朋友一起看一次演唱會,卻忽略了「存在」(being)本身也足以幫助我們消解孤獨。

你可以花時間和自己獨處,嘗試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為自己充電。去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真正地「存在」于當下,為自己和他人建立起一個適當的精神邊界,從而做到精神上的獨立。

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能夠更加集中精神,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自身的感受和處理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因此也能夠更加真誠地了解自己(Winnicott, 1958)。

特質六:等得起

成為成年人,就是不再追求成為合格的成年人。

世間萬物不是只有一個標準,避免被焦慮裹挾前進,接受焦慮,放下焦慮,不再總是迎合大眾。明白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生長周期率,我們也如此。我們作為過程的統一體,并非用「成年」劃分,但每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都是新的「成熟」,新的開始。

——KY粉絲投稿

成為成年人之后,時間的周期就像被拉長了。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當下就能帶來正向的匯報。但這也并不代表著我們的努力是無用功的,而等待也并不是對我們能力的一種否定。

我們會逐漸明白,偌大的世界里有著數不盡的超出我們控制范圍的事物。「等得起」便意味著放得下,不再強求即刻的結果,不再企圖每分每秒地把握對生活的掌控。

曾經有一個關于「電梯關門按鈕」的安慰劑理論,講述了等待的過程。

早期的電梯都被設定了固定的關門和開門的時間(當然,新時代的電梯更智能哈[狗頭]),但仍然會保留一個關門的按鈕。這個關門的按鈕并不能真正加快關門的速度。它起到的是一種安慰劑的效果,讓搭乘者能夠暫時找回一種對狀況的把控感,變得不再急躁。

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已經「盡人事」,做出了足夠多的努力,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聽天命」。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就像那扇電梯門一樣,時間一到,門就會關上,好結果也會隨之而來。

「成年人」究竟該是什麼樣子,并不是一個死板的答案。《納尼亞傳奇》原著作者C·S·劉易斯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我十歲時,我偷偷地讀童話故事,如果被發現,我會感到羞恥。現在我50歲了,我大方地公開閱讀它們。當我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時,我會摒棄真正幼稚的東西,包括對幼稚的恐懼和對長大的渴望。」

所以,「不完全成年」也沒有關系。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太過幼稚、「不像個成年人」,也不必急著長大,把自己塞進那個印象中的標準模板。

成年人本就不只有一種模樣。

這讓妥協也成為了一種很溫暖的特質。妥協者們往往不只關注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也會考慮他人、共情他人的感受。在必要的時候,ta們會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之前,進行妥協的選擇。

我們得到的許多來自他人的幫助和讓步,未必不是ta們對我們的妥協。例如,每一頓和好友的聚餐背后,可能都有著數次的日程調整和計劃更改,對于每一個參與者而言,這次見面能帶來的快樂、你們之間的情誼,一定都是比那些被調整的事情更值得珍視的。

所以,不必認為妥協是一種犧牲或吃虧。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種對關系的日常維護,為那些你所珍視的人給予你擁有的,就能獲得更長久、更強烈的幸福(Mogilner & Norton, 2016)。

特質四:了解自己的局限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我肯定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但我現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但是你知道,即便你自身有局限性,只要你盡了全力,只要你不出賣自己,不被不值得的東西收買,你仍然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你不必一生都鞭撻自己,你又不是達芬奇,我也不是。

——伍迪·艾倫

隨著人的成長,我們會愈來愈清楚自己的局限性,也會逐漸擁有調整(accommodation)自我認知的變通力。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局限性是一種貶義的自我設限。然而,局限性作為一種能力的邊界,其實是中性的。對自我局限性的了解,能夠幫我們在擴大對世界的認知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保護自己,不對自己抱有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

每當我們遇到新奇、不太舒服,甚至是沖擊性的新體驗,都會促使我們調整自己的認知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經歷。而這個調整的過程,便是在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所以,了解自己的局限性的過程其實會遇到許多掙扎與痛苦。但這又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因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局限性,才能心甘情愿地放下對生活的控制欲,更平和地接納變化、積極看待未知的明天。

我們本就沒必要成為一個面面俱到、事事完美的人。這不是擺爛,更不是放棄,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什麼,才能集中力量,去把能做到的做得更好。

特質五:有獨處的能力

精神獨立應該是「成年人」的第一標準。對我而言,還有個人邊界的確立。這兩個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p.s. 我今年已經45歲,卻在最近幾年的情感關系危機中發現自己在情感方面還未成年。如果回到過去,我一定會在20幾歲,踏入婚姻之前,獨自居住,獨立生活一段時間,好好認識自己,確立自己在任何一種人際關系中的精神邊界。)

——KY粉絲投稿

成年之后,我們生活的時間好像就被分成了兩種:與他人相處和與自己獨處。

有的人即使身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依然會覺得自己很孤獨,但有的人卻能夠做到獨處時依然是精神富足的。需要認可的是,其實孤獨只是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與自己獨處的時刻。

而往往只有當我們做到了「精神獨立」,這可能才是真正地成為了一個成年人。

有時我們總想通過「做」(doing)些什麼去擺脫孤獨,比如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和朋友一起看一次演唱會,卻忽略了「存在」(being)本身也足以幫助我們消解孤獨。

你可以花時間和自己獨處,嘗試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為自己充電。去意識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真正地「存在」于當下,為自己和他人建立起一個適當的精神邊界,從而做到精神上的獨立。

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能夠更加集中精神,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自身的感受和處理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因此也能夠更加真誠地了解自己(Winnicott, 1958)。

特質六:等得起

成為成年人,就是不再追求成為合格的成年人。

世間萬物不是只有一個標準,避免被焦慮裹挾前進,接受焦慮,放下焦慮,不再總是迎合大眾。明白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生長周期率,我們也如此。我們作為過程的統一體,并非用「成年」劃分,但每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都是新的「成熟」,新的開始。

——KY粉絲投稿

成為成年人之后,時間的周期就像被拉長了。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當下就能帶來正向的匯報。但這也并不代表著我們的努力是無用功的,而等待也并不是對我們能力的一種否定。

我們會逐漸明白,偌大的世界里有著數不盡的超出我們控制范圍的事物。「等得起」便意味著放得下,不再強求即刻的結果,不再企圖每分每秒地把握對生活的掌控。

曾經有一個關于「電梯關門按鈕」的安慰劑理論,講述了等待的過程。

早期的電梯都被設定了固定的關門和開門的時間(當然,新時代的電梯更智能哈[狗頭]),但仍然會保留一個關門的按鈕。這個關門的按鈕并不能真正加快關門的速度。它起到的是一種安慰劑的效果,讓搭乘者能夠暫時找回一種對狀況的把控感,變得不再急躁。

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已經「盡人事」,做出了足夠多的努力,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聽天命」。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就像那扇電梯門一樣,時間一到,門就會關上,好結果也會隨之而來。

「成年人」究竟該是什麼樣子,并不是一個死板的答案。《納尼亞傳奇》原著作者C·S·劉易斯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我十歲時,我偷偷地讀童話故事,如果被發現,我會感到羞恥。現在我50歲了,我大方地公開閱讀它們。當我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時,我會摒棄真正幼稚的東西,包括對幼稚的恐懼和對長大的渴望。」

所以,「不完全成年」也沒有關系。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太過幼稚、「不像個成年人」,也不必急著長大,把自己塞進那個印象中的標準模板。

成年人本就不只有一種模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