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你對了,你的孩子就對了!情緒自由的孩子背后都站著高情商父母

在網上看到博主@黑貓白襪子分享自己在機場被一家人震驚到的經歷:

他遇到的一家人出門旅游, 他們家的小孩證件過期了, 媽媽留下來陪著孩子, 沒有登機而是回家了, 其他家人都坐上了飛機, 但行李是掛在媽媽名下托運, 媽媽沒有登機行李也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博主設想要是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 肯定會崩掉, 并且換做是自己的媽媽, 絕對會大發脾氣。

偏偏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一家子人, 卻出奇的淡定。

看完整個故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同時又很羨慕:原來世界上真的存在情緒如此穩定的父母。

不難想象, 在如此松弛的家庭氛圍里長大的孩子, 很難會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

孩子被壓抑的壞情緒, 身體都會記得

在微博評論里, 很多網友狠狠代入了:

「我們家可能在小孩證件過期的那一刻就開始吵罵、互相埋怨了。 」

「如果是在我們家,

光是想象父母的激烈訓斥, 接下來一路旅程的陰陽怪氣, 以及將來一直要時不時提起來, 就已經感到心悸缺氧……」

「太有代入感了, 至今還記得有次車票買錯站了, 我媽媽整個炸掉, 電話罵我。 而和我一起買錯票的同學, 打電話和媽媽說說笑笑……」

和愉悅、松弛相反, 他們的感受是緊張、焦慮、害怕、抵觸……

想起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一位來訪者蔣靜。

蔣靜的父親常年在國外工作, 媽媽在家全職帶女兒, 媽媽會在蔣靜面前毫不掩飾地數落丈夫, 并且因為冷漠的夫妻關系, 她把所有的感情包括情緒, 都拴在女兒身上。

媽媽的情緒極其的不穩定, 在蔣靜的童年, 最常見的一幕是媽媽端著飯對她說:(鋼琴)拉三再來一遍就吃飯, 但是只要女兒沒彈對,

媽媽便會暴怒開始動手。

無數次用暴力的情緒脅迫女兒好好彈琴, 又無數次, 在對女兒動手之后又溫柔地喂女兒吃飯、給她梳頭……

沒有在意過女兒的情緒和她內心真正的想法。

蔣靜上了國中, 對一個男生有好感, 她把這段懵懂的感情寫進日記本, 媽媽卻當著外人的面想要打開。

蔣靜極力隱藏, 卻還是被媽媽理所應當地「翻閱」。

這讓青春期的少女感受到傷心、難堪、委屈……

媽媽常常對女兒灌輸思想:

「媽媽這樣做, 都是為了你好, 將來長大了, 有一個好前途。

現在對你嚴厲一些, 你一定要清楚, 媽媽不是那麼狠心的人, 媽媽就是希望你好, 希望你將來有出息。 」

蔣靜會常常躲在角落里, 一遍一遍回想媽媽逼自己練琴的場景, 很是痛苦。

但她深知媽媽的不容易, 多數時候她都不會反抗, 而是自己隱忍消化所有的抑郁情緒。

言語可以摻假, 但是身體卻不會說謊, 習慣于壓抑堆積負面情緒, 蔣靜患上了暴食癥, 她的身體通過暴飲暴食的方式來發泄那些不能開口反抗的情緒。

哈佛大學曾經就有一個調查:90%的疾病來自我們的內在, 來源于我們的情緒。

大部分癌癥病人與父母關系不好, 負面情緒過多。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軀體化」, 說的是心理問題會通過身體上的疾病來表達, 典型的就有「神經性腹痛」, 有的孩子不上學時身體正常, 一到校門口就肚子疼, 是真的疼而不是裝的。

情緒可以被壓抑, 但是存在潛意識中的記憶卻難以磨滅, 身體更是都記得一切。

被情緒綁架是一個孩子自我pua的開始

身邊有一位朋友, 活到快30歲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的母親真的很會拿捏自己的情緒。

他媽媽喜歡在晚上煲湯, 然后在睡前端給他喝。 他不喜歡, 好幾次對媽媽說:「明天再喝。 」

話音還沒落, 媽媽就已經拉下臉:「我辛辛苦苦煲的湯, 放到明早就不新鮮了。」

為了照顧媽媽的情緒,他只能選擇把湯喝掉。

壓抑自己無處安放的真實感受,就著委屈和湯一塊兒往肚子里咽。

小的時候,每次傷心大哭,父親都會呵斥他:「不準哭!我數三、二、一,給我閉嘴!」

長大后,遇到煩心事找父母傾訴,結果父母總是用同一套話術敷衍他:「看開點,少看那些負面的新聞,要控制情緒……」

小時候父親的呵斥讓他覺得難過時不應該哭,長大后他又懷疑自己有壞情緒是錯誤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心理素質不好、性格太軟弱、太敏感……

久而久之,他學會了把不好的感受憋在心里,越憋越難受,越積越多,然后發展到開始厭惡自己,把所有原因歸于自己身上:為什麼我就是處理不好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很沒用。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中,就曾提到:

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變得自我攻擊。

當我們用語言和行為來告訴孩子不應該不高興、不應該哭的時候,就是在綁架孩子的情緒。而情緒綁架,是一個孩子開始自我攻擊的起點。

自我攻擊者的行為表現有:

常有不配得感。有好事發生,就會立即聯想到壞事何時臨近;被褒獎時,會搜索出自己的各種缺點來抵消夸贊,習慣性輕視自己;無休止地自我否定,自我厭惡。

試問:一個習慣性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的孩子,要如何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呢?

情緒穩定的前提是情緒自由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說: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并理解這些情緒。

我們高呼情緒穩定,而情緒自由才是控制情緒的前提。情緒本身并沒有對錯,只有當一個人允許自己的感受流露出來,才能更好地去體會它,學會與它相處。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情緒自由:

1.不要抵觸孩子的負面情緒

前段時間和閨蜜帶著孩子外出,侄子因為沒有買到想吃的冰淇淋,在大街上哭了起來,閨蜜覺得丟人,想拖起孩子快走,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

想起一位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當一件事情發生后,先別急著生氣,不要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那樣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然后,我蹲到侄子旁邊告訴他:姨姨知道你沒有買到喜歡的冰淇淋很難過,但是沒關系,等你哭完了,我們再去看看有沒有其他店賣,好不好?我邊說邊輕拍著他的背,他的情緒果真平復了很多。

在孩子鬧脾氣時,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都先亂了陣腳,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非但沒有被解決,情況還越發糟糕;但如果我們選擇接納,我們會發現孩子并非是無理取鬧。

2.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

曾經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年初,他和相戀5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在公司忍了一天,下班后出了捷運,趁著月色他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大哭起來。

哭完過后他給媽媽發消息說:我這樣是不是太沒出息了?

媽媽卻用一條很長的微信回復他:

誰說男生哭是沒有出息,相反我覺得這說明兒子你很溫柔,而且家人就是靠來靠去的,媽媽也一直靠著你的,知道嗎?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一段話,大致意思是:

從身體層面來講,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而我們的心靈也同樣如此,只有得到了支持和滋養,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和傷害。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在脆弱的時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是我們給孩子的更好的心靈支撐。

3.和孩子一起找到健康發泄的方式

前段時間表姐總是和上高二的兒子一言不合就開吵,整個家都吵得烏煙瘴氣。

后來她和孩子約定,每晚結伴去夜跑,一段時間下來,兩個人都柔和了很多。

和孩子一起找到某種能夠緩解負面情緒的健康的方式,少了爭吵的同時,還找到了發泄情緒的出口。

經濟學上有一個「帶寬」理論,說的是:每個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就像電腦內存,如果腦海里的內存裝得太滿,就沒有余力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我們的情緒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的負面情緒積壓得太多,那麼就很難再擠出空間容納和積蓄更多的發展能量。

做個情緒自由的父母,不是去隱忍壓抑自己,而是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看見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才有可能看見并接納孩子。

一個「情緒自由」的孩子,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能夠管理情緒,并且不為情緒所累的成年人,獲得更多的情感自由。

放到明早就不新鮮了。」

為了照顧媽媽的情緒,他只能選擇把湯喝掉。

壓抑自己無處安放的真實感受,就著委屈和湯一塊兒往肚子里咽。

小的時候,每次傷心大哭,父親都會呵斥他:「不準哭!我數三、二、一,給我閉嘴!」

長大后,遇到煩心事找父母傾訴,結果父母總是用同一套話術敷衍他:「看開點,少看那些負面的新聞,要控制情緒……」

小時候父親的呵斥讓他覺得難過時不應該哭,長大后他又懷疑自己有壞情緒是錯誤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心理素質不好、性格太軟弱、太敏感……

久而久之,他學會了把不好的感受憋在心里,越憋越難受,越積越多,然后發展到開始厭惡自己,把所有原因歸于自己身上:為什麼我就是處理不好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很沒用。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中,就曾提到:

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變得自我攻擊。

當我們用語言和行為來告訴孩子不應該不高興、不應該哭的時候,就是在綁架孩子的情緒。而情緒綁架,是一個孩子開始自我攻擊的起點。

自我攻擊者的行為表現有:

常有不配得感。有好事發生,就會立即聯想到壞事何時臨近;被褒獎時,會搜索出自己的各種缺點來抵消夸贊,習慣性輕視自己;無休止地自我否定,自我厭惡。

試問:一個習慣性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的孩子,要如何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呢?

情緒穩定的前提是情緒自由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說: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并理解這些情緒。

我們高呼情緒穩定,而情緒自由才是控制情緒的前提。情緒本身并沒有對錯,只有當一個人允許自己的感受流露出來,才能更好地去體會它,學會與它相處。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情緒自由:

1.不要抵觸孩子的負面情緒

前段時間和閨蜜帶著孩子外出,侄子因為沒有買到想吃的冰淇淋,在大街上哭了起來,閨蜜覺得丟人,想拖起孩子快走,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

想起一位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當一件事情發生后,先別急著生氣,不要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那樣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然后,我蹲到侄子旁邊告訴他:姨姨知道你沒有買到喜歡的冰淇淋很難過,但是沒關系,等你哭完了,我們再去看看有沒有其他店賣,好不好?我邊說邊輕拍著他的背,他的情緒果真平復了很多。

在孩子鬧脾氣時,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都先亂了陣腳,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非但沒有被解決,情況還越發糟糕;但如果我們選擇接納,我們會發現孩子并非是無理取鬧。

2.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

曾經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年初,他和相戀5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在公司忍了一天,下班后出了捷運,趁著月色他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大哭起來。

哭完過后他給媽媽發消息說:我這樣是不是太沒出息了?

媽媽卻用一條很長的微信回復他:

誰說男生哭是沒有出息,相反我覺得這說明兒子你很溫柔,而且家人就是靠來靠去的,媽媽也一直靠著你的,知道嗎?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一段話,大致意思是:

從身體層面來講,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而我們的心靈也同樣如此,只有得到了支持和滋養,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和傷害。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在脆弱的時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是我們給孩子的更好的心靈支撐。

3.和孩子一起找到健康發泄的方式

前段時間表姐總是和上高二的兒子一言不合就開吵,整個家都吵得烏煙瘴氣。

后來她和孩子約定,每晚結伴去夜跑,一段時間下來,兩個人都柔和了很多。

和孩子一起找到某種能夠緩解負面情緒的健康的方式,少了爭吵的同時,還找到了發泄情緒的出口。

經濟學上有一個「帶寬」理論,說的是:每個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就像電腦內存,如果腦海里的內存裝得太滿,就沒有余力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我們的情緒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的負面情緒積壓得太多,那麼就很難再擠出空間容納和積蓄更多的發展能量。

做個情緒自由的父母,不是去隱忍壓抑自己,而是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看見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才有可能看見并接納孩子。

一個「情緒自由」的孩子,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能夠管理情緒,并且不為情緒所累的成年人,獲得更多的情感自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