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學會「順應自己的天性」,比死磕短板更重要

最近我們在后臺收到一條留言:

「KY君你好, 我最近特別糾結要不要換一份收入更少, 但壓力沒那麼大的工作。 我現在的工作說起來是很多人羨慕的, 在金融行業, 收入高, 發展前景也不錯。 但是競爭太激烈了, 業務壓力很大。

其實我從小是一個抗壓性很差的人, 念書時每次重要的考試前, 我都會失眠, 還會拉肚子, 考得比平時差。 所以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休息時間都沒法真正放松下來, 掉的頭髮都變多了……

但是我又覺得如果僅僅是因為承擔不了壓力就放棄, 而不是去努力克服自己的短板,

那我不就太差了嗎?KY君, 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跟ta一樣, 遇到困境時, 總會思考自己是哪里出了問題, 以及如何克服才能發展得更好。 但或許我們從沒想過, 順應自己的天性發展才是人生的更優解。

今天我們就來展開聊聊順應天性發展這個話題。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順應天性的發展道路是更好的, 以及有時死磕短板可能是不明智的選擇。

來看今天的文章。

天性到底是什麼?

天性, 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氣質類型(temperament), 它是由一個人天生的神經系統活動性決定, 是人類最本源的生物性特征(McCrae et al., 2000)。 也就是說, 天性大部分由基因決定, 人因此生而不同。

比如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更加好動、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喜靜。 這種源自天性的差異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Rothbart & Ahadi, 1994), 很少再受到后天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正如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說:「質性自然, 非矯厲所得。 」意思是:本性任其自然, 這是勉強不得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違背天性時, 我們往往會經歷痛苦。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 人們很難體驗到違背天性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好的部分。

天性不同也意味著在同樣的場景下, 人們的適應程度是不同的。 例如, 有研究發現, 在壓力場景下, 外向的人因為有更高水平的應對與協作能力, 常常能夠很好地適應高壓環境(Bucher, 2019);但對于內向的人來說, 壓力只會放大ta們的焦躁情緒, 很難順利地完成工作。

我們很容易把天性(temperament)和天賦(gift)或是性格(character)混淆。

天賦指的是一個人的優勢所在。 但天性涵容了更豐富的概念, 不僅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也是我們的劣勢所在。 例如, 一個高敏感的人, ta的天賦是擅于共情他人;ta的天性則同時包含了共情的天賦, 以及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這一劣勢。

性格是人們在后天成長過程中,

遵循社會的要求和期待而發展出來的人格構成, 表現為個人的品行道德和行為風格。 例如, 誠實或虛偽、勇敢或怯懦、謙虛或驕傲。

和天性不同, 性格具備著一定的可塑性, 比如一個原本怯懦的人, 在選擇成為警察后, 受職業期待和要求的影響, ta會逐漸變得勇敢(Węziak-Białowolska et al., 2021)。 可如果ta天性就容易陷入焦慮, 那麼警察的工作環境未必是最合適的選擇。

那麼一個順應天性的人會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上定義的順應天性, 其實是指具備高水平的自我主體能力(personal agency), 能夠覺察自身天性的優勢和局限, 從而有的放矢地協調二者, 靈活地運用天性。

這樣的人通常會有下列表現:

Ta們是更自在的, 不會勉強自己去適應不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Park et al., 2004)。 例如, 當意識到自己生性喜好安靜, 那麼ta便不會強迫自己去生活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

Ta們有一種由內而生的欣喜, 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感到滿意。 因為ta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不再只是典型意義上的成功或幸福人生, 而是符合自己天性和本心的選擇, 是自己所認定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一旦實現,ta們所體驗到的滿足感是深切而真實的。

Ta們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有十足的把握。自我主體能力本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構成。依據自己的天性做出選擇,并發揮天性中的長處時,人們更容易做好這件事情,并從中感受到成就感(Akhtar, 2008)。

人們往往低估了

死磕短板會造成的危害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體系里,死磕短板一直是被鼓勵的。許多人小時候都被教育過不要驕傲,每次取得一些成績時,還會被強調說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就算我們在某些方面有非常突出的優勢,也一定會被提醒要多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好像只有改正了短板,你才是真正優秀的。于是,比起順應天性,我們沉溺于對抗自身的短板。

但正如前文所說,每個人的天性決定了ta的長處和短處,決定了ta在哪些環境中會感到如魚得水,在哪些處境下會感到步履維艱。

如果我們總是選擇去死磕短板,就會常常將自己置于對自己而言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哪怕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獲的也可能是糟糕的結果。這會導致我們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認為自己就是無法做好任何事情。

持續的負面反饋會影響一個人的行動力,甚至會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不敢再行動(Peterson, 1993)。

這種挫敗感和行動之間的惡性循壞,也漸漸讓我們開始自我懷疑,并形成對自己的消極認知,陷入低自尊的困境,認為自己「連這個都做不好,我真是一個糟糕的人」(Thompson & Zuroff, 2004)。忽略了那些我們天性里擅長的和有能力做好的地方,歪曲對自我的客觀認知。

更重要的一點是,你會發現即便勉強自己克服短板,達到他人期待的樣子,自己卻很難從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甚至還有一些痛苦,因為這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你也無法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價值感(Wegner et al., 1987)。

最后,一味死磕短板往往也容易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心理狀態,危害我們的心理健康。

例如,當我們陷入壓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長痘、感冒、過敏、消化系統變弱;或是和一些特定的人相處時,就會不自覺地頭痛、胸悶;而一旦離開那些讓我們感到不適的環境和人,這些小毛小病就自然緩解了。

雖然短期的身體不適的確可以「熬一熬就過去了」,但如果這些反應長期、持續地出現,你卻始終不當一回事,身體最終會以崩潰的形式來告訴你,你必須離開當下這個環境(Lipowski, 1987)。

這四步,讓你學會順應天[性☆生☆活]

Tip 1:你需要覺察并接納自己的天性

在做到順應天性地生活之前,我們首先要覺察并接納自己的天性。例如,你可以觀察自己和父母的遺傳相似性,一個焦慮型特質的父母往往也有一個高焦慮的孩子。

也可以試試看比較自己與他人在同一環境中不同的感受,比方說,有些人就是享受成為談話的焦點,而你卻會覺得難以喘息。

或者就只是多多問問自己,「我感覺怎麼樣」「這種事情/環境是我擅長/適應的嗎?」。通過這些形式,你能夠大致描繪出自己天性的模樣。

那麼接下來,你需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天性。作為個體生來就有的特質,天性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社會對人們有著既定的期待、而當我們的天性無法符合外界框架的時候,我們就會誤以為是自己不好,以為那些是自己需要改變的。

但我們想和你說,天性在制約我們的同時,也能成就我們。順應天性和發揮天性中的長處,本身是利于我們個人發展的。

Tip 2:構建和自我天性匹配的生活環境

身心契合理論(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認為,壓力本質源于人和外在環境的不契合。這個外在環境可能包括身邊的他人、工作職業、物理意義上的生活環境等等。

當你摸清了自己的天性之后,為自己構建一個適合自己天性的環境,會成為提升生活體驗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當你發現自己的日常工作給自己帶來了長期的不適感,或許你可以在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初期就開始剖析:

這樣的不適感,是工作內容本身帶來的嗎?

還是身邊有相處不來的同事讓我的工作增加了額外的社交壓力?

現在的不適程度是我能夠自然紓解的嗎?

當你發現了問題的真正所在,也就找到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離適合自己天性的環境更近了一步。

Tip 3:尋找你自己的小生境

小生境(niches)原指生物棲息的場所,是一種生物在所屬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所處的地位。而對于人來說,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則是指能讓我們恢復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狀態,能以最順應自己天性的方式來行動的環境。

我們很難控制外部社會讓我們完全順應天性地生活,但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甚至是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生境,讓我們能夠在結束了壓抑的生活之后,在這個屬于自己的小角落里,找回自己的生物源天性,恢復內心的元氣。

對于喜歡宅家的人來說,把自己的家按照喜歡的風格布置,就能搭建出自己的小生境;對于喜愛大自然的人來說,外出露營、接觸自然,能最有效地恢復活力。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在《突破天性》中就提到過他的小生境——在高強度的學術交流和演講之后,他會找到一個偏僻的廁所,來靜靜地思考生活和接下來的工作,以恢復自己的能量

Tip 4:真的做不好,那就不做了吧!

我們的天性注定了,有一些事情會需要我們付出和他人相比數倍的努力才能完成。即使完成了,也不一定能有一個足夠好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及時放棄,尋找其他的解決方案,比硬著頭死磕要好得多。

把那些我們不擅長、也不喜歡的事情,通過合理的團隊工作分配、或是購買服務等方式來交由他人完成(例如,家政服務),就能讓我們更好地保持較高的情緒狀態,更專注地完成那些我們做得好的事情。

最后我們想說,順應天性并不是通往世俗成功的捷徑,但會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就像叔本華曾說過:

「世界就是你自己,這個真理適用于生活中的所有人。當你懂得這個道理后,你就會意識到,你不認識什麼太陽、地球,而永遠只承認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因為太陽為眼睛所見,地球為雙手所感知。」

愿你我都能和自己的「小世界」好好相處~

今日互動:你做過順應自己天性的決定嗎?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呢?快來評論區分享吧~

References:

Akhtar, M. (2008). What is self-efficacy? Bandura’s 4 sources of efficacy beliefs. Positive psychology UK.

Bucher, M. A., Suzuki, T., & Samuel, D. B. (201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0, 51-63.

Edwards, J. R., Caplan, R. D., & Van Harrison, R. (1998).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28(1), 67-94.

Lipowski, Z. J. (1987). Somatiz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somatic symptom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47(3-4), 160-167.

McCrae, R. R., Costa Jr, P. T., Ostendorf, F., Angleitner, A., Hřebíčková, M., Avia, M. D., ... & Smith, P. B.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Rothbart, M. K., & Ahadi, S. A. (1994). 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1), 55.

Thompson, R., & Zuroff, D. C. (2004). The Levels of Self-Criticism Scale: comparative self-criticism and 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2), 419-430.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Weziak-Bialowolska, D., Bialowolski, P., VanderWeele, T. J., & McNeely, E. (2021). Character strengths involving an orientation to promote good can help y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5(3), 388-398.

是自己所認定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一旦實現,ta們所體驗到的滿足感是深切而真實的。

Ta們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有十足的把握。自我主體能力本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構成。依據自己的天性做出選擇,并發揮天性中的長處時,人們更容易做好這件事情,并從中感受到成就感(Akhtar, 2008)。

人們往往低估了

死磕短板會造成的危害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體系里,死磕短板一直是被鼓勵的。許多人小時候都被教育過不要驕傲,每次取得一些成績時,還會被強調說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就算我們在某些方面有非常突出的優勢,也一定會被提醒要多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好像只有改正了短板,你才是真正優秀的。于是,比起順應天性,我們沉溺于對抗自身的短板。

但正如前文所說,每個人的天性決定了ta的長處和短處,決定了ta在哪些環境中會感到如魚得水,在哪些處境下會感到步履維艱。

如果我們總是選擇去死磕短板,就會常常將自己置于對自己而言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哪怕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獲的也可能是糟糕的結果。這會導致我們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認為自己就是無法做好任何事情。

持續的負面反饋會影響一個人的行動力,甚至會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不敢再行動(Peterson, 1993)。

這種挫敗感和行動之間的惡性循壞,也漸漸讓我們開始自我懷疑,并形成對自己的消極認知,陷入低自尊的困境,認為自己「連這個都做不好,我真是一個糟糕的人」(Thompson & Zuroff, 2004)。忽略了那些我們天性里擅長的和有能力做好的地方,歪曲對自我的客觀認知。

更重要的一點是,你會發現即便勉強自己克服短板,達到他人期待的樣子,自己卻很難從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甚至還有一些痛苦,因為這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你也無法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價值感(Wegner et al., 1987)。

最后,一味死磕短板往往也容易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心理狀態,危害我們的心理健康。

例如,當我們陷入壓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長痘、感冒、過敏、消化系統變弱;或是和一些特定的人相處時,就會不自覺地頭痛、胸悶;而一旦離開那些讓我們感到不適的環境和人,這些小毛小病就自然緩解了。

雖然短期的身體不適的確可以「熬一熬就過去了」,但如果這些反應長期、持續地出現,你卻始終不當一回事,身體最終會以崩潰的形式來告訴你,你必須離開當下這個環境(Lipowski, 1987)。

這四步,讓你學會順應天[性☆生☆活]

Tip 1:你需要覺察并接納自己的天性

在做到順應天性地生活之前,我們首先要覺察并接納自己的天性。例如,你可以觀察自己和父母的遺傳相似性,一個焦慮型特質的父母往往也有一個高焦慮的孩子。

也可以試試看比較自己與他人在同一環境中不同的感受,比方說,有些人就是享受成為談話的焦點,而你卻會覺得難以喘息。

或者就只是多多問問自己,「我感覺怎麼樣」「這種事情/環境是我擅長/適應的嗎?」。通過這些形式,你能夠大致描繪出自己天性的模樣。

那麼接下來,你需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天性。作為個體生來就有的特質,天性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社會對人們有著既定的期待、而當我們的天性無法符合外界框架的時候,我們就會誤以為是自己不好,以為那些是自己需要改變的。

但我們想和你說,天性在制約我們的同時,也能成就我們。順應天性和發揮天性中的長處,本身是利于我們個人發展的。

Tip 2:構建和自我天性匹配的生活環境

身心契合理論(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認為,壓力本質源于人和外在環境的不契合。這個外在環境可能包括身邊的他人、工作職業、物理意義上的生活環境等等。

當你摸清了自己的天性之后,為自己構建一個適合自己天性的環境,會成為提升生活體驗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當你發現自己的日常工作給自己帶來了長期的不適感,或許你可以在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初期就開始剖析:

這樣的不適感,是工作內容本身帶來的嗎?

還是身邊有相處不來的同事讓我的工作增加了額外的社交壓力?

現在的不適程度是我能夠自然紓解的嗎?

當你發現了問題的真正所在,也就找到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離適合自己天性的環境更近了一步。

Tip 3:尋找你自己的小生境

小生境(niches)原指生物棲息的場所,是一種生物在所屬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所處的地位。而對于人來說,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則是指能讓我們恢復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狀態,能以最順應自己天性的方式來行動的環境。

我們很難控制外部社會讓我們完全順應天性地生活,但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甚至是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生境,讓我們能夠在結束了壓抑的生活之后,在這個屬于自己的小角落里,找回自己的生物源天性,恢復內心的元氣。

對于喜歡宅家的人來說,把自己的家按照喜歡的風格布置,就能搭建出自己的小生境;對于喜愛大自然的人來說,外出露營、接觸自然,能最有效地恢復活力。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在《突破天性》中就提到過他的小生境——在高強度的學術交流和演講之后,他會找到一個偏僻的廁所,來靜靜地思考生活和接下來的工作,以恢復自己的能量

Tip 4:真的做不好,那就不做了吧!

我們的天性注定了,有一些事情會需要我們付出和他人相比數倍的努力才能完成。即使完成了,也不一定能有一個足夠好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及時放棄,尋找其他的解決方案,比硬著頭死磕要好得多。

把那些我們不擅長、也不喜歡的事情,通過合理的團隊工作分配、或是購買服務等方式來交由他人完成(例如,家政服務),就能讓我們更好地保持較高的情緒狀態,更專注地完成那些我們做得好的事情。

最后我們想說,順應天性并不是通往世俗成功的捷徑,但會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就像叔本華曾說過:

「世界就是你自己,這個真理適用于生活中的所有人。當你懂得這個道理后,你就會意識到,你不認識什麼太陽、地球,而永遠只承認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因為太陽為眼睛所見,地球為雙手所感知。」

愿你我都能和自己的「小世界」好好相處~

今日互動:你做過順應自己天性的決定嗎?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呢?快來評論區分享吧~

References:

Akhtar, M. (2008). What is self-efficacy? Bandura’s 4 sources of efficacy beliefs. Positive psychology UK.

Bucher, M. A., Suzuki, T., & Samuel, D. B. (201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0, 51-63.

Edwards, J. R., Caplan, R. D., & Van Harrison, R. (1998).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28(1), 67-94.

Lipowski, Z. J. (1987). Somatiz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somatic symptom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47(3-4), 160-167.

McCrae, R. R., Costa Jr, P. T., Ostendorf, F., Angleitner, A., Hřebíčková, M., Avia, M. D., ... & Smith, P. B.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Rothbart, M. K., & Ahadi, S. A. (1994). 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1), 55.

Thompson, R., & Zuroff, D. C. (2004). The Levels of Self-Criticism Scale: comparative self-criticism and 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2), 419-430.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Weziak-Bialowolska, D., Bialowolski, P., VanderWeele, T. J., & McNeely, E. (2021). Character strengths involving an orientation to promote good can help y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5(3), 388-39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