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你談的是戀愛,是「假戀愛」嗎?

前兩天, 假性戀愛上了熱搜。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談的是個「假戀愛」。

其中一種假性戀愛有點像曖昧和crush帶來的戀愛錯覺, 我們無法對當下的關系作出明確的定義。

只有單方面的上頭下頭, 整個過程對方甚至可以毫不知情。 Crush就像這個時代的戀愛快餐, 誰也不能否認它為我們帶來的快樂。

然而, 還有一種假性戀愛, 描述的是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酒肉情侶」。 很多現實層面的問題不放在明面上討論(比如金錢問題、未來規劃), 一旦雙方遇到一點矛盾, 關系就會以各種莫名其妙的方式結束。

很多關系是缺乏解釋的, 在關系中很多行為同樣也是缺乏解釋的, 比如冷戰和拉黑。

什麼是關系的「可解釋性」?如何判斷你是否也處在缺乏「解釋」的關系中?可解釋的關系會帶給我們哪些積極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你是否處在一段

「可解釋」的關系中?

一般來說, 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是指, 雙方對這段關系的理解是明確的、有共識的(Degges-White, 2017; Perel, 2014)。

「可解釋性」是所有關系順利維持和發展的前提, 因為關系的可被解釋, 意味著坦誠與確定, 是雙方安全感的來源。 在關系開始之前, 不妨開始思考:

如果以上問題, 你心中都能有個相對明確的答案, 并且你也了解對方對這些問題的答案。 那麼你們關系的定位是清晰的。 相反, 如果不知道答案, 或者答案沒有那麼明晰, 也是很正常的, 可能你正在享受曖昧, 或者還沒有完全考慮清楚或做好準備。

當我們進入一段長期關系, 關系的可解釋性除了「是或否」的區別, 也有程度的區別。 可解釋的程度越高, 關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會越趨近于「透明(transparency)」。 雙方能更清晰地覺察到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和行為, 以及彼此的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影響。

「可解釋性」本質上是關系中的規則的透明度,尋求可解釋本質上就是了解彼此對關系的狀態、雙方的角色、承諾、責任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一段關系中,「可解釋」也意味著如果關系存在問題時需要及時讓對方知曉,并共同尋求解決辦法。比如,當你想要結束一段關系時,你會怎麼做?心理學家Adam Devine根據「可解釋性」的程度高低,總結出4種結束關系的方式:

方式一:鬼魂式(ghosting)

突然斷聯。

心理過程:無法直接表明自己想要結束關系的意愿,逃避溝通,選擇隱身。

另一方的感受:混亂、困惑或怨恨、自我質疑。

方式二:冷凍式(icing)

用各種借口將關系擱置,疏遠對方,比如「我太忙了」。

心理過程:只給出個人層面的說明,不對關系的發展作出明確解釋。

另一方的感受:知道關系中存在問題,陷入自我懷疑。

方式三:慢燉式(simmering)

慢慢地降低在關系中的投入和參與。

心理過程:渴望陪伴,但又不確定是否愿意為這段關系負責。

另一方的感受:隱約感覺到關系在惡化,但又找不到明確的證據。

方式四:切割式(power parting)

在語言層面堅定地結束關系,不給對方留下遐想的空間。

心理過程:告知對方原因(比如,雙方在哪些層面無法達成一致等等),明確向對方表達目前的關系不是自己想要的。

另一方的感受:完全了解對方的態度,并明確知道關系已經結束了。

缺乏「解釋」,

可能是一種危險信號

親密關系與一般關系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承諾(commitment)。當我們處在一段缺乏解釋的關系中,我們會感覺到很多問題未被討論,比如「我們現在是什麼關系?」「Ta到底想和我發展一種什麼關系?」「在這段關系中,我們需要承擔且愿意承擔的責任是什麼?」

這種對關系和責任的不明確會讓彼此在關系中(尤其長期關系中)對雙方投入和參與的程度感到不確定。

很多人認為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可以促進激情、帶來新鮮感和好奇心。但其實研究發現,長期處在不確定的、缺乏承諾的關系中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消耗和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擔憂)中,對關系的發展失去信心(Knobloch & Theiss, 2011),雙方也不愿為經營和維系關系作出努力。

心理學家Karisen(2020)發現,對伴侶和關系感到不確定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對關系具有毀滅性的行為(比如出軌),更少做出維系、經營關系的行為。不僅如此,這些女性的伴侶也更有可能出現破壞關系的行為,在矛盾和爭吵后維系、修復關系的行為也更少。

在缺乏解釋的關系中,指責游戲(blame game)也是非常常見的。在爆發爭吵時彼此總是會相互推脫責任,都不愿意為現有的問題負責。

「結婚前,我從沒想過家務分配會變成問題,而是理想地認為自由分配就好。然而現實是,如果沒有討論協商的過程,我們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遠遠比對方多。」

而當一方開始感覺到不平衡,雙方通常會陷入歸因式沖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雙方為彼此解釋的對錯反復爭斗(Orvis et al., 1976)。因為在缺乏解釋的關系中,始終是「你」和「我」兩個陣營的對立,而不是「我們一起解決關系中的問題」。

尋求「解釋」,

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一段可解釋程度高的關系,雙方都會給出承諾(commitment),明確自己的責任。研究發現,承諾與親密關系的穩定度呈正相關(Kurdek, 2004)。

簡單來說,一段可解釋的關系會讓我們體驗到:

這段關系是不斷升級(progressive)的,而不是原地打轉的。理想的親密關系是逐漸發展的,在關系的轉折階段(transition period),尋求解釋的一致性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從曖昧、dating到正式確立關系,還是從戀愛關系到決定是否走入婚姻。處在一段可解釋的關系中,你會通過彼此角色的升級體驗到與對方循序漸進地構建一段關系的樂趣。 承擔責任帶來的積極感受。關系會為我們帶來角色的確認和身份認同(你認同自己是作為ta的……而存在的),角色帶來了責任,而責任有助于我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心理學家Sebastian(2021)指出,一個人愿意承擔的責任越多,反而越能體會到自由和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 給出承諾會讓人們更愿意做出更多的親關系行為(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當時我們異地,有次聊到我們對于關系未來的規劃。當我發現他和我一樣,都開始在對方的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那一刻我對這段關系比以往的任何一段都感到更安定、有信心。」

也就是說,雙方都會以對方的視角來思考,而不再完全自我為中心,做出更多有利于雙方利益和長期發展的行為(Bloom & Bloom, 2013)。

陷入不可解釋的關系,

該怎麼辦?

Step 1 首先構建自己的解釋

遇到不可解釋的關系時,比起一味關注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迫切追問對方如何看待和處理關系,更重要的其實是明確自己的內心,構建出自己對關系的解釋,明確哪些方面的「可解釋性」對自己是重要的。

這可以通過感受和衡量自己對對方和關系的期待來獲得。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些問題:

你可以拿一張紙列一下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總結出自己理想的關系腳本(script),如果覺得答案并不清晰,可以先列出一些你覺得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推導出自己可以接受的(Vilhauer, 2019)。

Step 2 確認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

當你清楚了自己對于關系的解釋后,就可以著手去確認對方的解釋。

在進入關系前,我們很難得知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選擇「打直球」去詢問對方「你怎麼看待我們的關系」是當下最好的辦法。一個尊重你、值得交往下去的對象,會給你一個真誠和明確的回答。

如果這種解釋的不一致是對關系的核心認知的分歧,那麼放棄或結束這段關系或許是你接下來需要權衡的。

比如,你想要和對方發展長期關系,而對方只是想和你玩玩,又或者,在長期關系中,你愿意為關系承擔責任,而對方一直在逃避責任,那就是需要對關系做出決定的時刻。

Step 3 擁抱差異,接受動態的變化

無論如何,太快地讓自己或者對方去下定義都是不必要的。培養對于解釋的不確定性的耐受度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我們要接受雙方對解釋的差異始終是客觀存在的。

就像哲學家Alain de Botton曾在《愛的進化論》中寫道的,容忍差異(接納不一致)的能力才是愛的成就。

此外,盡管伴侶間愿意承諾的程度不同是常見的,但也會隨著關系的進展而變化。關系中的人會因為關系帶來的體驗而改變自己對關系的期望,雙方都有可能因為相處、互動的過程逐漸改變對于關系的態度。

最后我們想說:其實過于追求可解釋性,也可能導致關系和角色的僵化。當我們想要關系達到完全「可以被解釋」的狀態時,我們很容易恪守彼此所扮演的「角色」而忽視這個人本身,比如,我們會認為ta是作為我的約會對象/短期伴侶/終身伴侶而存在的。

你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去對關系下個定義,有些暫時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交給時間去解決,不也挺好的嗎?

今日互動:你有遇到過「不可解釋」的關系嗎,你是否也為此困擾呢?來評論區分享吧~

References: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Vilhauer, J. (2019). How to Figure Out What You Want in Life. Psychology Today.

Bloom, L. & Bloom, C.(2013).Commitment:Myths and Reality.Psychology Today.

Sebastian,S.(2021).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Kurdek, L. A. (2004). Are gay and lesbian cohabiting couples really different from heterosexual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 880-900.

Knobloch, L. K., & Theiss, J. A. (2011). Relational uncertainty and relationship talk within courtship: A longitudinal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8(1), 3–26.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以及彼此的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影響。

「可解釋性」本質上是關系中的規則的透明度,尋求可解釋本質上就是了解彼此對關系的狀態、雙方的角色、承諾、責任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一段關系中,「可解釋」也意味著如果關系存在問題時需要及時讓對方知曉,并共同尋求解決辦法。比如,當你想要結束一段關系時,你會怎麼做?心理學家Adam Devine根據「可解釋性」的程度高低,總結出4種結束關系的方式:

方式一:鬼魂式(ghosting)

突然斷聯。

心理過程:無法直接表明自己想要結束關系的意愿,逃避溝通,選擇隱身。

另一方的感受:混亂、困惑或怨恨、自我質疑。

方式二:冷凍式(icing)

用各種借口將關系擱置,疏遠對方,比如「我太忙了」。

心理過程:只給出個人層面的說明,不對關系的發展作出明確解釋。

另一方的感受:知道關系中存在問題,陷入自我懷疑。

方式三:慢燉式(simmering)

慢慢地降低在關系中的投入和參與。

心理過程:渴望陪伴,但又不確定是否愿意為這段關系負責。

另一方的感受:隱約感覺到關系在惡化,但又找不到明確的證據。

方式四:切割式(power parting)

在語言層面堅定地結束關系,不給對方留下遐想的空間。

心理過程:告知對方原因(比如,雙方在哪些層面無法達成一致等等),明確向對方表達目前的關系不是自己想要的。

另一方的感受:完全了解對方的態度,并明確知道關系已經結束了。

缺乏「解釋」,

可能是一種危險信號

親密關系與一般關系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承諾(commitment)。當我們處在一段缺乏解釋的關系中,我們會感覺到很多問題未被討論,比如「我們現在是什麼關系?」「Ta到底想和我發展一種什麼關系?」「在這段關系中,我們需要承擔且愿意承擔的責任是什麼?」

這種對關系和責任的不明確會讓彼此在關系中(尤其長期關系中)對雙方投入和參與的程度感到不確定。

很多人認為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可以促進激情、帶來新鮮感和好奇心。但其實研究發現,長期處在不確定的、缺乏承諾的關系中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消耗和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擔憂)中,對關系的發展失去信心(Knobloch & Theiss, 2011),雙方也不愿為經營和維系關系作出努力。

心理學家Karisen(2020)發現,對伴侶和關系感到不確定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對關系具有毀滅性的行為(比如出軌),更少做出維系、經營關系的行為。不僅如此,這些女性的伴侶也更有可能出現破壞關系的行為,在矛盾和爭吵后維系、修復關系的行為也更少。

在缺乏解釋的關系中,指責游戲(blame game)也是非常常見的。在爆發爭吵時彼此總是會相互推脫責任,都不愿意為現有的問題負責。

「結婚前,我從沒想過家務分配會變成問題,而是理想地認為自由分配就好。然而現實是,如果沒有討論協商的過程,我們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遠遠比對方多。」

而當一方開始感覺到不平衡,雙方通常會陷入歸因式沖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雙方為彼此解釋的對錯反復爭斗(Orvis et al., 1976)。因為在缺乏解釋的關系中,始終是「你」和「我」兩個陣營的對立,而不是「我們一起解決關系中的問題」。

尋求「解釋」,

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一段可解釋程度高的關系,雙方都會給出承諾(commitment),明確自己的責任。研究發現,承諾與親密關系的穩定度呈正相關(Kurdek, 2004)。

簡單來說,一段可解釋的關系會讓我們體驗到:

這段關系是不斷升級(progressive)的,而不是原地打轉的。理想的親密關系是逐漸發展的,在關系的轉折階段(transition period),尋求解釋的一致性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從曖昧、dating到正式確立關系,還是從戀愛關系到決定是否走入婚姻。處在一段可解釋的關系中,你會通過彼此角色的升級體驗到與對方循序漸進地構建一段關系的樂趣。 承擔責任帶來的積極感受。關系會為我們帶來角色的確認和身份認同(你認同自己是作為ta的……而存在的),角色帶來了責任,而責任有助于我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心理學家Sebastian(2021)指出,一個人愿意承擔的責任越多,反而越能體會到自由和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 給出承諾會讓人們更愿意做出更多的親關系行為(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當時我們異地,有次聊到我們對于關系未來的規劃。當我發現他和我一樣,都開始在對方的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那一刻我對這段關系比以往的任何一段都感到更安定、有信心。」

也就是說,雙方都會以對方的視角來思考,而不再完全自我為中心,做出更多有利于雙方利益和長期發展的行為(Bloom & Bloom, 2013)。

陷入不可解釋的關系,

該怎麼辦?

Step 1 首先構建自己的解釋

遇到不可解釋的關系時,比起一味關注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迫切追問對方如何看待和處理關系,更重要的其實是明確自己的內心,構建出自己對關系的解釋,明確哪些方面的「可解釋性」對自己是重要的。

這可以通過感受和衡量自己對對方和關系的期待來獲得。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些問題:

你可以拿一張紙列一下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總結出自己理想的關系腳本(script),如果覺得答案并不清晰,可以先列出一些你覺得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推導出自己可以接受的(Vilhauer, 2019)。

Step 2 確認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

當你清楚了自己對于關系的解釋后,就可以著手去確認對方的解釋。

在進入關系前,我們很難得知對方對于關系的解釋。選擇「打直球」去詢問對方「你怎麼看待我們的關系」是當下最好的辦法。一個尊重你、值得交往下去的對象,會給你一個真誠和明確的回答。

如果這種解釋的不一致是對關系的核心認知的分歧,那麼放棄或結束這段關系或許是你接下來需要權衡的。

比如,你想要和對方發展長期關系,而對方只是想和你玩玩,又或者,在長期關系中,你愿意為關系承擔責任,而對方一直在逃避責任,那就是需要對關系做出決定的時刻。

Step 3 擁抱差異,接受動態的變化

無論如何,太快地讓自己或者對方去下定義都是不必要的。培養對于解釋的不確定性的耐受度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我們要接受雙方對解釋的差異始終是客觀存在的。

就像哲學家Alain de Botton曾在《愛的進化論》中寫道的,容忍差異(接納不一致)的能力才是愛的成就。

此外,盡管伴侶間愿意承諾的程度不同是常見的,但也會隨著關系的進展而變化。關系中的人會因為關系帶來的體驗而改變自己對關系的期望,雙方都有可能因為相處、互動的過程逐漸改變對于關系的態度。

最后我們想說:其實過于追求可解釋性,也可能導致關系和角色的僵化。當我們想要關系達到完全「可以被解釋」的狀態時,我們很容易恪守彼此所扮演的「角色」而忽視這個人本身,比如,我們會認為ta是作為我的約會對象/短期伴侶/終身伴侶而存在的。

你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去對關系下個定義,有些暫時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交給時間去解決,不也挺好的嗎?

今日互動:你有遇到過「不可解釋」的關系嗎,你是否也為此困擾呢?來評論區分享吧~

References: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Vilhauer, J. (2019). How to Figure Out What You Want in Life. Psychology Today.

Bloom, L. & Bloom, C.(2013).Commitment:Myths and Reality.Psychology Today.

Sebastian,S.(2021).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Kurdek, L. A. (2004). Are gay and lesbian cohabiting couples really different from heterosexual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 880-900.

Knobloch, L. K., & Theiss, J. A. (2011). Relational uncertainty and relationship talk within courtship: A longitudinal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8(1), 3–26.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