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因為臟襪子沒有收拾好吵架了,是小題大做嗎?

前兩天的選題會, 我分享了一個帖子:

圖源網絡

有同事說很有共鳴, 她每次都因為老公不愿意做家務生氣, 兩個人始終無法在這個事情上達成共識;也有同事回憶起, 和伴侶剛同居的時候, 一度因為家務問題陷入關系危機……

許多情侶都經歷過「家務戰爭」。 在同居后的親密關系中, 這其實是一個無法規避的現實問題, 也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今天, 我們想和大家聊聊「親密關系中的家務問題」:家務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做家務?如何解決親密關系中的家務矛盾呢?

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發現, 「家務」問題

是許多關系最主要的壓力源之一

對大多數已婚人士來說, 分擔家務是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2016), 超過一半的已婚成年人(56%)都表示分擔家務對于成功的婚姻「非常重要」, 僅次于「擁有共同興趣」和「滿意的性關系」。

然而, 另一項針對2000名與伴侶同居人士的調查顯示, 80%與伴侶同居的人在家務上有分歧, 其中五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與伴侶經常意見相左。 最常見的矛盾集中在「何時做家務(53%)」「如何做家務(50%)」以及「誰應該做家務(48%)」, 甚至有61%的人表示, 自己會在伴侶做完家務后再做一次。

當伴侶對家務分配不滿意時, 家庭的壓力水平會急劇增加(Khawaja & Habib, 2007)。 并且, 與「家務勞動是否對半分配」相比, 矛盾來源更可能是關系中每個人對家務分工的感受。

當伴侶中的任何一方對未完成的家務感到不愉快時, 家里的壓力水平就會增加。 伴侶們為「誰在家里做了什麼」爭吵的次數, 幾乎和為錢爭吵的次數一樣多。

雖然這類研究, 通常反映的是傳統的性別角色如何承擔家庭責任,

但家務分配不均的現象并不僅限于已婚夫婦, 同居的情侶往往也容易出現同樣的問題。

既然那麼容易引發矛盾, 那麼具體的「家務」究竟都是什麼?

「家務」是體力勞動,

也是精神勞動

許多人對家務的理解僅僅是:洗衣服、做飯洗碗、打掃衛生,

三言兩語, 輕輕松松。 但事實上, 家務勞動囊括的范疇遠不止于此。

家務勞動的繁雜體現在, 很多時候它不僅是大量的體力勞動(打掃衛生、撫養小孩……), 也會有很多耗費精力的腦力勞動(家庭財產規劃、家庭活動安排、交通出行規劃……)。

家務精神勞動的具體工作, 可以參考私人管家的職位詳情——

薪資范圍16000-25000元的私人管家

不僅是沒有薪酬, 比起聘用的私人管家, 伴侶在承擔家務勞動時還會感到更勞累。 畢竟管家工作總有下班時間和法定節假日, 而伴侶在家務工作里幾乎是隨叫隨到、全年無休的。

而研究指出, 女性通常更操心這些家庭的瑣事。 在許多婚姻中, 即使伴侶們在家務體力勞動上是平均分配的, 但女性往往仍然不成比例地承擔著「精神負擔」, 或稱為「情緒勞動」。 甚至美國社會學家Finch和Groves(1983)明確指出, 所謂女性專有領域的「關懷」「照顧」實際上也是「以愛之名的勞動(a labor of love)」。

即便是如此辛苦, 女性對家務的付出, 卻還是因為「有用但不產生經濟學上價值的」而被輕視。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寫道:

在「家務勞動」在一概念形成并廣泛傳播之前,「家務」并沒有被視為勞動。被「家務和育兒」纏身的專職家庭主婦們,盡管「每天都很繁忙辛苦」,但依然被譏諷為「包三餐還可以午睡的人」。若她們爭辯……對方只一句「你干的活根本不算工作」就輕易被她們駁倒了。

但現在家務勞動是勞動(housework is work)的認識,極大改變了人們看待家務問題的態度。人們開始意識到,無論「家務勞動」是否能夠帶來收入,這都是勞動,是「有用且必不可少」的勞動。因為如果對方不做的話,就必須花錢請人來做。

目前,家務勞動的價值已經開始受法律保護。《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定:

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失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雖然還沒有權威的量化計算方式,來確定家務勞動的具體價值,但一般通過三個方面來評估勞動價值,進行「家務補償」,即家務勞動時間、投入精力,以及產生的相應效益。

不愿意做家務的人,

可能并不只是因為懶——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形成做家務的意識

對很多人來說,「做家務」這件事沒有存在于ta們的生活概念之中。

中國教育專家馮文在《唯一的希望》中指出,在在學業和教育最能決定經濟地位的情況下,家務勞動就需要讓位給高等教育。也就是說,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父母會期望子女為了將來更好的人生多花時間好好讀書、學習知識,而不會要求子女「浪費」時間,去習得做家務的能力。

雖然童年時參與家務勞動對發展生活技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成年后的獨立能力(Ames, 2013)。但在殘酷的應試教育下,成績更是第一且唯一的教條。很多人的童年、青春期,都被各種各樣的試題和資料塞滿,根本就沒有空間能夠容得下家務勞動,也更不要提有意識地去做家務了。

于是,在ta們的生活概念里,睜眼就能吃到準備好的早飯、晚上洗完澡就能直接上床入睡是理所應當的。因為ta們壓根沒有家務的意識——早餐結束是不需要清理的,臟衣服是不知不覺變干凈并自動出現在衣柜的,廚房衛生間使用后也是不需要花時間打掃和整理的……

有一位日本作者出版了《老公不知道的家務清單》,列出了162項常常被丈夫們忽略的「隱形家務」:補充衛生紙、計劃菜單、套新垃圾袋、物品歸位、襪子配對……

很多人都在無意識地低估家務總量,ta們沒有去做不單單因為懶,更直接的原因是ta們看不見——家務在ta們的生活中「隱形」了,尤其是對男性來說。

學者馮文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2018),女孩做家務的時間往往會比男孩子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研究(2016)也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女孩子在家務上平均要比男孩子花費多一倍的時間。

不過,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這種性別差異在變小。獨生子女被期待盡可能地學習在社會上打拼的技能,而不是被期待去分擔家務——當ta們不做時,家里總有人會幫ta們做。

家務問題與親密關系中的「完全平等的話語權」相關

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主要負責工作賺錢,支撐家庭的經濟來源,女性就應當負責承擔家庭內部事務。因此,男性在工作上的付出,就等同于女性在家務上的勞動。

所以,傳統男性一般會認為自己是「幫」女性做家務,而不是和女性一起「做」家務。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通過工作實現經濟獨立,她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理所應當應該承擔所有家務,但她們的伴侶可能還沒有「覺醒」,所以產生了很多矛盾和爭吵。

其實,伴侶對家務分配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雙方是否能夠看見并認可彼此為家庭的付出。

經濟收入的確是一個方面。研究顯示,與伴侶有著相似收入水平的人,更有可能表示兩人的家務分工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收入水平低于伴侶的人們中,有41%的人表示ta們要比伴侶承擔更多的家務,只有6%的人表示伴侶比自己做得更多(2016)。

在雙職工家庭中,家務分工通常更為公平——59%的成年人表示家務的分配基本平均,但還是有31%的人認為女性做得更多,僅9%的人表示男性做得更多。

或許,「少做家務」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因為家務似乎是沒有話語權的人「該」做的——「你依靠我在這個社會上活著,你就應該服侍我。」這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做家務的人的潛臺詞。

如何避免讓「做家務」

成為關系中的「問題」?

Tip1 明確雙方對「家務」的定義,制作「家務清單」

每個人從原生家庭里習得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開始分配家務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伴侶對于家務的認知,明確雙方對于「家務」的定義是一致的。

比如,經常確認生活用品的庫存量、清空垃圾桶之后再套上新的垃圾袋、定期清洗床單等等,這些是不是雙方都知曉的家務?嘗試和伴侶溝通,列出一個雙方認同的「家務清單」。

Tip2 共同了解做家務的好處,讓家務變得更有意義

研究顯示,當雙方一起參與家務的時間延長,關系中的性頻率和性滿意度會增加,同時還能夠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Carlson,2016)。還有研究表明,當丈夫參與家務時,妻子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得到顯著的提升(Khawaja & Habib, 2007)。

和伴侶一起了解做家務的好處,一起獲得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Tip3 分享家務比分工家務更重要

將伴侶當成隊友而不是同事,和伴侶一起「分享家務「,要比「分工家務「會更加有利于完成家務。比如,將每一天輪流洗衣服,變成兩個人每天都一起收衣服和疊衣服,這樣就可以把做單調家務的時間變成兩人一起度過的高質量時間。

Tip4 兩人都不愿意做怎麼辦?家務勞動價值折現——求助外援

如今雙職工家庭的比例在大幅上漲,經常會出現雙方都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家庭事務的情況。曾經,人們每年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多達690個小時,而現在,購買家政服務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家務勞動價值折現,請專業家政人員來幫忙。不僅能避免因為家務產生矛盾呢,還可以在工作之余讓自己和伴侶獲得充分的休息,一舉兩得!

要知道,做家務并不是一種愛的證明,不做家務也不是不愛的證明。我們需要正視家務勞動的作用和價值,但也不必因為每個人家務習慣的不同去質疑關系和感情。

Anyway,不想做家務的朋友們,或許花錢才是王道呀~

以上,晚安。

今日互動:你是如何看待家務的呢?你和伴侶會因為家務產生矛盾嗎?

References:

Ames, P. (2013). Learning to be responsible: Young children transitions outside school. Learning, Cult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3), 143-154.

Carlson, D. L., Miller, A. J., Sassler, S., & Hanson, S. (2016).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couples‘ sexual relationships: A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4), 975-995.

Khawaja, M., & Habib, R. R. (2007). Husbands’ involvement in housework and women’s psychosocial health: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eban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7(5), 860-866.

UNICEF (2016). Girls spend 160 million more hours than boys doing household chores everyday. https://www.unicef.org/press-releases/girls-spend-160-million-more-hours-boys-doing-household-chores-everyday

馮文(2018). 《唯一的希望: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Finch, J., & Groves, D. (Eds.). (1983). A labour of love: Women, work and caring. Taylor & Francis.

在「家務勞動」在一概念形成并廣泛傳播之前,「家務」并沒有被視為勞動。被「家務和育兒」纏身的專職家庭主婦們,盡管「每天都很繁忙辛苦」,但依然被譏諷為「包三餐還可以午睡的人」。若她們爭辯……對方只一句「你干的活根本不算工作」就輕易被她們駁倒了。

但現在家務勞動是勞動(housework is work)的認識,極大改變了人們看待家務問題的態度。人們開始意識到,無論「家務勞動」是否能夠帶來收入,這都是勞動,是「有用且必不可少」的勞動。因為如果對方不做的話,就必須花錢請人來做。

目前,家務勞動的價值已經開始受法律保護。《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定:

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失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雖然還沒有權威的量化計算方式,來確定家務勞動的具體價值,但一般通過三個方面來評估勞動價值,進行「家務補償」,即家務勞動時間、投入精力,以及產生的相應效益。

不愿意做家務的人,

可能并不只是因為懶——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形成做家務的意識

對很多人來說,「做家務」這件事沒有存在于ta們的生活概念之中。

中國教育專家馮文在《唯一的希望》中指出,在在學業和教育最能決定經濟地位的情況下,家務勞動就需要讓位給高等教育。也就是說,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父母會期望子女為了將來更好的人生多花時間好好讀書、學習知識,而不會要求子女「浪費」時間,去習得做家務的能力。

雖然童年時參與家務勞動對發展生活技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成年后的獨立能力(Ames, 2013)。但在殘酷的應試教育下,成績更是第一且唯一的教條。很多人的童年、青春期,都被各種各樣的試題和資料塞滿,根本就沒有空間能夠容得下家務勞動,也更不要提有意識地去做家務了。

于是,在ta們的生活概念里,睜眼就能吃到準備好的早飯、晚上洗完澡就能直接上床入睡是理所應當的。因為ta們壓根沒有家務的意識——早餐結束是不需要清理的,臟衣服是不知不覺變干凈并自動出現在衣柜的,廚房衛生間使用后也是不需要花時間打掃和整理的……

有一位日本作者出版了《老公不知道的家務清單》,列出了162項常常被丈夫們忽略的「隱形家務」:補充衛生紙、計劃菜單、套新垃圾袋、物品歸位、襪子配對……

很多人都在無意識地低估家務總量,ta們沒有去做不單單因為懶,更直接的原因是ta們看不見——家務在ta們的生活中「隱形」了,尤其是對男性來說。

學者馮文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2018),女孩做家務的時間往往會比男孩子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研究(2016)也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女孩子在家務上平均要比男孩子花費多一倍的時間。

不過,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這種性別差異在變小。獨生子女被期待盡可能地學習在社會上打拼的技能,而不是被期待去分擔家務——當ta們不做時,家里總有人會幫ta們做。

家務問題與親密關系中的「完全平等的話語權」相關

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主要負責工作賺錢,支撐家庭的經濟來源,女性就應當負責承擔家庭內部事務。因此,男性在工作上的付出,就等同于女性在家務上的勞動。

所以,傳統男性一般會認為自己是「幫」女性做家務,而不是和女性一起「做」家務。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通過工作實現經濟獨立,她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理所應當應該承擔所有家務,但她們的伴侶可能還沒有「覺醒」,所以產生了很多矛盾和爭吵。

其實,伴侶對家務分配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雙方是否能夠看見并認可彼此為家庭的付出。

經濟收入的確是一個方面。研究顯示,與伴侶有著相似收入水平的人,更有可能表示兩人的家務分工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收入水平低于伴侶的人們中,有41%的人表示ta們要比伴侶承擔更多的家務,只有6%的人表示伴侶比自己做得更多(2016)。

在雙職工家庭中,家務分工通常更為公平——59%的成年人表示家務的分配基本平均,但還是有31%的人認為女性做得更多,僅9%的人表示男性做得更多。

或許,「少做家務」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因為家務似乎是沒有話語權的人「該」做的——「你依靠我在這個社會上活著,你就應該服侍我。」這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做家務的人的潛臺詞。

如何避免讓「做家務」

成為關系中的「問題」?

Tip1 明確雙方對「家務」的定義,制作「家務清單」

每個人從原生家庭里習得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開始分配家務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伴侶對于家務的認知,明確雙方對于「家務」的定義是一致的。

比如,經常確認生活用品的庫存量、清空垃圾桶之后再套上新的垃圾袋、定期清洗床單等等,這些是不是雙方都知曉的家務?嘗試和伴侶溝通,列出一個雙方認同的「家務清單」。

Tip2 共同了解做家務的好處,讓家務變得更有意義

研究顯示,當雙方一起參與家務的時間延長,關系中的性頻率和性滿意度會增加,同時還能夠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Carlson,2016)。還有研究表明,當丈夫參與家務時,妻子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得到顯著的提升(Khawaja & Habib, 2007)。

和伴侶一起了解做家務的好處,一起獲得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Tip3 分享家務比分工家務更重要

將伴侶當成隊友而不是同事,和伴侶一起「分享家務「,要比「分工家務「會更加有利于完成家務。比如,將每一天輪流洗衣服,變成兩個人每天都一起收衣服和疊衣服,這樣就可以把做單調家務的時間變成兩人一起度過的高質量時間。

Tip4 兩人都不愿意做怎麼辦?家務勞動價值折現——求助外援

如今雙職工家庭的比例在大幅上漲,經常會出現雙方都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家庭事務的情況。曾經,人們每年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多達690個小時,而現在,購買家政服務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家務勞動價值折現,請專業家政人員來幫忙。不僅能避免因為家務產生矛盾呢,還可以在工作之余讓自己和伴侶獲得充分的休息,一舉兩得!

要知道,做家務并不是一種愛的證明,不做家務也不是不愛的證明。我們需要正視家務勞動的作用和價值,但也不必因為每個人家務習慣的不同去質疑關系和感情。

Anyway,不想做家務的朋友們,或許花錢才是王道呀~

以上,晚安。

今日互動:你是如何看待家務的呢?你和伴侶會因為家務產生矛盾嗎?

References:

Ames, P. (2013). Learning to be responsible: Young children transitions outside school. Learning, Cult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3), 143-154.

Carlson, D. L., Miller, A. J., Sassler, S., & Hanson, S. (2016).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couples‘ sexual relationships: A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4), 975-995.

Khawaja, M., & Habib, R. R. (2007). Husbands’ involvement in housework and women’s psychosocial health: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eban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7(5), 860-866.

UNICEF (2016). Girls spend 160 million more hours than boys doing household chores everyday. https://www.unicef.org/press-releases/girls-spend-160-million-more-hours-boys-doing-household-chores-everyday

馮文(2018). 《唯一的希望: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Finch, J., & Groves, D. (Eds.). (1983). A labour of love: Women, work and caring. Taylor & Franci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