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不想再「選錯人生」,一文教會你系統梳理自己的「幸福觀」

我有個朋友, 他最近有了個新offer, 但一直糾結著要不要去:

「我現在的工作雖然累了點, 但收入非常可觀, 而且做了這麼多年, 也有了不錯的職級和薪資待遇, 還有不小提升空間。 新的工作呢, 雖然收入是低了一點, 但是加班沒那麼嚴重, 不僅可以兼顧家庭, 而且我也挺感興趣。 」

所以他很迷茫, 不知道怎麼選。 相信很多人, 都面臨過各類讓人糾結的人生選擇, 包括「畢業后要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工作」, 包括「有一個還不錯的對象, 但沒到愛的要死要活的地步, 應該放棄還是繼續走下去」等等。

其實, 所有人生抉擇的關鍵,

都在于一點:要遵循你自己的幸福觀。 換句話說, 對每個人來說, 幸福的含義和提升幸福感的方式可能都各有不同, 只有明確自己的幸福觀, 才能根據它做出讓自己「更幸福的選擇」。

所以, 今天先不和大家談如何選擇, 我們先來「科學梳理幸福觀」——

對幸福的迷思,

使我們遠離真正的幸福

迷思1:有錢即幸福

——「等掙到大錢之后, 我肯定很幸福。 」

對于很多人來說, 能夠擁有一定的財產, 實現財富自由就是一種快樂和幸福。

不少人會給自己立下目標, 比如25歲之前要有多少存款、35歲之前要有房產等等, 將幸福的價值投射在能夠反映財富的數字上, 這樣才能夠感受到生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但其實, 錢對于幸福的影響是有「臨界點」的。 學者Kahneman和Deaton(2010)發現, 當年收入少于75000美元(約53w人民幣)時, 越有錢越會讓我們感到越幸福。 但如果一個人的年收入超過了這個數, 我們很難再通過金錢的攀升來提升幸福感。 換句話說, 這時候就不會是越有錢越幸福了。

(小編:等我賺到53w再說[快哭了])

迷思2:大量閑暇時間=幸福

——「能夠提前下班就是我的幸福。 」

研究發現, 「閑得慌」是真的——如果真的「太閑」, 我們反而會沒有那麼開心(Hsee et al., 2010)。

研究人員邀請參與者填寫兩份關于學校的調查問卷, 在填完第一份問卷后, 要求一組人在填寫第二份問卷前等待15分鐘, 什麼都不用做;另一組人則需要步行15分鐘, 到另外一個教室填寫第二份問卷。 在填寫完第二份問卷后, 測量兩組參與者的快樂程度。

結果顯示, 走了15分鐘的人要比閑著等待了15分鐘的人更加快樂。

另一項研究也顯示, 如果我們每天有超過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那麼我們的幸福感不僅不會上升, 甚至還會開始下降(Sharif et al., 2021)。 所以說, 適當的閑是可以的, 但太閑了, 也不太好。

迷思3:享樂即幸福

——「幸福就是追求享樂、開心就好。 」

對幸福的一種常見誤解, 是把追求幸福視為追求開心就好、愉悅至上的生活, 信奉「及時行樂、逃避痛苦」的享樂主義(hedonism)。

追求享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然而, 一味追求享樂會使人成為「現在的奴隸」——僅關注眼前的快樂與感官刺激, 以犧牲未來的利益為代價滿足當下的欲望(Ben-Shahar,

2007)。

比如, 癱在沙發上刷手機、看劇、吃垃圾食品……這些活動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但人們很快就能夠適應, 于是需要更頻繁的刺激才能獲得同等的愉悅。 這會使人沉溺于當下的快感, 失去努力的動力, 感到目標和意義感喪失引發的空虛(Stebbins, 2001)。

迷思4:成功即幸福

——「實現目標、獲得成功后, 就能獲得幸福。 」

相信「成功即幸福」的人不會沉溺于享樂, 相反, ta們會為了實現未來的幸福而選擇承受當下的痛苦, 比如總在為了減肥逼迫自己吃不喜歡但「健康的」食物。

積極心理學家Tal Ben-Shahar認為, 當下總在「吃苦」導致ta們的幸福與消極情緒共生, 達成目標后的「幸福感」其實來源于壓力和焦慮的消除, 而這種感覺很快便會消散, 實現目標后便能持久幸福只是一種謬誤(Ben-Shahar, 2007)。

如果一味追求遠大的目標,而忽略當下的感受,便會活成「未來的奴隸」——當下淪為未來生活的過渡,總在為了未來而忙碌奔波,當下的苦實實在在,幸福卻總在虛無縹緲的未來。

那麼,

到底什麼是幸福?

這恐怕是個「史詩級」哲學問題了。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從各類的研究材料中,大致搭建起一個可參考的幸福框架。

1)影響幸福的五個維度(Glasser, 1999)

心理治療學家William Glasser提出,人類有五大不分先后等級的需求,這五種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五個維度:

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樂趣

生存(Survival need):擁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安全、健康等,這些都與我們的收入密切相關。

愛與歸屬(Love and belonging need):感受到愛與被愛,與他人建立起深度聯結,尤其是與重要的他人,包括家人、伴侶、朋友等。

權力(Power need):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以對生活有控制感,包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獲得成就、受到尊重等。

自由(Freedom need):在自我真實的意愿和價值觀驅使下自主做選擇、自由行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實現思想、經濟、人格等方面的獨立。

樂趣(Fun need):充分享受生活樂趣和內心的快樂,日常擁有積極情緒體驗,比如能夠休閑、玩耍、有自己的愛好、發現新的生活體驗等。

當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人們便會感到幸福,而不幸福的人至少缺失了這五種基本需求中的一種(Turkdogan,2017)。

比如,感到不幸福的你可能是生存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缺錢」,也可能是愛與歸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缺愛」。

2)影響幸福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Seligman認為我們的幸福觀有三個逐步上升的層次,分別為:

第一層:快樂的生活(The Pleasant Life)

主要是通過我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來滿足自己,使自己變得快樂。比如,擁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住所,或者是與伴侶間有穩定的關系,以此來找到幸福感。

這種滿足了基礎需求的生活能夠讓我們獲得一些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生活的積極情緒,打造一個穩固的基底讓我們進一步獲得幸福感。

第二層: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

Seligman認為,人們可以尋找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生活中創造價值,從而將幸福感提升到第二層,擁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生活。

Seligman總結了人類的6種基本品格優勢:智慧、勇氣、仁愛、正義、自制和超然。比如,假設你發現自己的核心優勢是勇敢,那麼你可以發揮自己的這一優勢,勇敢地去做更多自己未曾嘗試過的事情,克服自己的恐懼,從而創造成就感和幸福感。

你也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做出一番小成就。比如,如果你的特長是攝影,可以在年末將自己隨手拍下的一些美景做成年終總結的相簿,來紀念自己度過的這一年。

第三層:有意義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為了培養出更深層次和更持久的幸福感,在發揮自身優勢以追求令人滿意的生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探索生活中的意義感來獲得幸福。

比如,一個擅長攝影的人可以不僅僅將攝影當作一個愛好,更可以試著去傳達一些隱藏在鏡頭背后的故事。鏡頭除了可以記錄下一些美好瞬間之外,還可以記錄下生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

通過向他人分享這些鏡頭,與他人形成情感上的聯結,以此更好地去感受生活,找到屬于ta的意義感。正如Joseph Campbell所說,「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是你將意義帶入了生活。」

在理解幸福維度和層次之后,

科學梳理你的幸福觀——

1. 搭建自己的幸福觀維度,補全缺失需求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Glasser提出的影響幸福的五大基本需求——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來搭建起自己的幸福觀維度,看看這五個維度中哪些具體的需求會影響你的幸福感:

思考究竟是什麼需求的缺失導致了你的不幸福,想辦法「補全」尚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

如果生存維度缺失,可以在擇業時優先考慮收入因素,也可以提升對自己的資產、負債、消費等財務狀況的覺知,從而提升理財能力。

如果愛與歸屬維度缺失,可以選擇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對你重要的人;學習如何好好溝通,提升與他人建立深度聯結的能力。

如果權力維度缺失,可以多關注個人成長與能力提升,比如尋找屬于你的「理想型挑戰」——去做現有水平基本能勝任,但還需「跳一跳」才能達成的任務(Debus et al., 2014)。

如果自由維度缺失,可以從小事開始嘗試自治(autonomy),比如自主決定今天穿什麼、假期去哪兒玩、主動做家務等,慢慢地為更多選擇和行為負責。

如果樂趣維度缺失,可以練習正念冥想,從生活中的小事中覺察樂趣;投入到能夠讓你感到有激情的興趣中去,你會發現「越投入,越有趣」(Diehl et al., 2016)。

2. 感知自己的幸福感層次,逐步向上提升

當我們利用上述元素搭建好了關于幸福觀的維度后,就可以開始考慮明確一下自己目前處于幸福觀的哪個層次。

如果我們已經不需要去擔心基本的溫飽問題,則可以嘗試向上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從快樂的生活(The Pleasant Life)➡️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

你在閑暇的時間里充盈自己的興趣愛好,嘗試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細節,逐漸完善自己的技能,比如去上一節進階的攝影課,更加專業地去了解如何利用構圖和光線來創造出一張精彩的照片。

又或者是通過做一些心理測試進行自我探索,發掘出自己潛在的性格優勢和長處,并將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場景中。

【從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有意義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當第二層幸福感也被滿足的時候,則可以更進一步地去尋找生活中的意義感。

比如,嘗試擴大自己長處的影響力,令更多的人受益并且為世界作出一些貢獻。同時還可以嘗試去擁抱這個世界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在不斷的挑戰和嘗試中尋找到新的意義感。

最后,還可以通過投入到工作或是愛中,更加真實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從而尋找到屬于你的人生目標和意義。

3. 明確自己的「幸福殺手」

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麼,可以想想其實自己最不能忍受什麼,這就是我們的「幸福殺手」。當這個元素出現,一切的努力都是白搭,它會瞬間摧毀我們的幸福感。

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dealbreaker都是不一樣的,比如——

不穩定的情緒 孤獨感 糟糕的人際 無意義的工作 無法和解的原生家庭 缺乏深層連結的親密關系

……

想清楚對自己的幸福觀危害最嚴重的東西是什麼,當它出現的時候,就是提醒你要「及時修正當下生活」的預警,這無疑也是幸福觀里,很重要的一環。

只有當我們能夠梳理出專屬于自己的幸福觀時,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能夠在難以抉擇的時候做出一個不會令自己后悔的決定。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到你。

References:

Ben-Shahar, T. (2007).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Vol. 1). New York: McGraw-Hill.

Debus, M. E. , Sonnentag, S. , Deutsch, W. , & Nussbeck, F. W. . (2014). Making flow happen: the effects of being recovered on work-related flow between and within day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9 (4), 713-722.

Diehl, K. , Zauberman, G. , & Barasch, A. .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11(2), 119-140.

Glasser, W. (1999).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HarperPerennial.

Hsee, C. K., Yang, A. X., & Wang, L. (2010).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7), 926-930.

Sharif, M. A., Mogilner, C., & Hershfield, H. E. (2021). Having too little or too much time is linked to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tebbins, R. A. (2001).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hedonism: Some consequences of taking casual leisure seriously. Leisure studies, 20(4), 305-309.

Turkdogan, T. (2017).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Happiness: Reconceptualization of Human Needs with Glasser‘s Choice Theory. In 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techOpen.

實現目標后便能持久幸福只是一種謬誤(Ben-Shahar, 2007)。

如果一味追求遠大的目標,而忽略當下的感受,便會活成「未來的奴隸」——當下淪為未來生活的過渡,總在為了未來而忙碌奔波,當下的苦實實在在,幸福卻總在虛無縹緲的未來。

那麼,

到底什麼是幸福?

這恐怕是個「史詩級」哲學問題了。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從各類的研究材料中,大致搭建起一個可參考的幸福框架。

1)影響幸福的五個維度(Glasser, 1999)

心理治療學家William Glasser提出,人類有五大不分先后等級的需求,這五種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五個維度:

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樂趣

生存(Survival need):擁有足夠的資源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安全、健康等,這些都與我們的收入密切相關。

愛與歸屬(Love and belonging need):感受到愛與被愛,與他人建立起深度聯結,尤其是與重要的他人,包括家人、伴侶、朋友等。

權力(Power need):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以對生活有控制感,包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獲得成就、受到尊重等。

自由(Freedom need):在自我真實的意愿和價值觀驅使下自主做選擇、自由行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實現思想、經濟、人格等方面的獨立。

樂趣(Fun need):充分享受生活樂趣和內心的快樂,日常擁有積極情緒體驗,比如能夠休閑、玩耍、有自己的愛好、發現新的生活體驗等。

當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人們便會感到幸福,而不幸福的人至少缺失了這五種基本需求中的一種(Turkdogan,2017)。

比如,感到不幸福的你可能是生存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缺錢」,也可能是愛與歸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缺愛」。

2)影響幸福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Seligman認為我們的幸福觀有三個逐步上升的層次,分別為:

第一層:快樂的生活(The Pleasant Life)

主要是通過我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來滿足自己,使自己變得快樂。比如,擁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住所,或者是與伴侶間有穩定的關系,以此來找到幸福感。

這種滿足了基礎需求的生活能夠讓我們獲得一些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生活的積極情緒,打造一個穩固的基底讓我們進一步獲得幸福感。

第二層: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

Seligman認為,人們可以尋找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生活中創造價值,從而將幸福感提升到第二層,擁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生活。

Seligman總結了人類的6種基本品格優勢:智慧、勇氣、仁愛、正義、自制和超然。比如,假設你發現自己的核心優勢是勇敢,那麼你可以發揮自己的這一優勢,勇敢地去做更多自己未曾嘗試過的事情,克服自己的恐懼,從而創造成就感和幸福感。

你也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做出一番小成就。比如,如果你的特長是攝影,可以在年末將自己隨手拍下的一些美景做成年終總結的相簿,來紀念自己度過的這一年。

第三層:有意義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為了培養出更深層次和更持久的幸福感,在發揮自身優勢以追求令人滿意的生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探索生活中的意義感來獲得幸福。

比如,一個擅長攝影的人可以不僅僅將攝影當作一個愛好,更可以試著去傳達一些隱藏在鏡頭背后的故事。鏡頭除了可以記錄下一些美好瞬間之外,還可以記錄下生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

通過向他人分享這些鏡頭,與他人形成情感上的聯結,以此更好地去感受生活,找到屬于ta的意義感。正如Joseph Campbell所說,「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是你將意義帶入了生活。」

在理解幸福維度和層次之后,

科學梳理你的幸福觀——

1. 搭建自己的幸福觀維度,補全缺失需求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Glasser提出的影響幸福的五大基本需求——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來搭建起自己的幸福觀維度,看看這五個維度中哪些具體的需求會影響你的幸福感:

思考究竟是什麼需求的缺失導致了你的不幸福,想辦法「補全」尚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

如果生存維度缺失,可以在擇業時優先考慮收入因素,也可以提升對自己的資產、負債、消費等財務狀況的覺知,從而提升理財能力。

如果愛與歸屬維度缺失,可以選擇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對你重要的人;學習如何好好溝通,提升與他人建立深度聯結的能力。

如果權力維度缺失,可以多關注個人成長與能力提升,比如尋找屬于你的「理想型挑戰」——去做現有水平基本能勝任,但還需「跳一跳」才能達成的任務(Debus et al., 2014)。

如果自由維度缺失,可以從小事開始嘗試自治(autonomy),比如自主決定今天穿什麼、假期去哪兒玩、主動做家務等,慢慢地為更多選擇和行為負責。

如果樂趣維度缺失,可以練習正念冥想,從生活中的小事中覺察樂趣;投入到能夠讓你感到有激情的興趣中去,你會發現「越投入,越有趣」(Diehl et al., 2016)。

2. 感知自己的幸福感層次,逐步向上提升

當我們利用上述元素搭建好了關于幸福觀的維度后,就可以開始考慮明確一下自己目前處于幸福觀的哪個層次。

如果我們已經不需要去擔心基本的溫飽問題,則可以嘗試向上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從快樂的生活(The Pleasant Life)➡️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

你在閑暇的時間里充盈自己的興趣愛好,嘗試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細節,逐漸完善自己的技能,比如去上一節進階的攝影課,更加專業地去了解如何利用構圖和光線來創造出一張精彩的照片。

又或者是通過做一些心理測試進行自我探索,發掘出自己潛在的性格優勢和長處,并將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場景中。

【從令人滿意的生活(The Good Life)➡️有意義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當第二層幸福感也被滿足的時候,則可以更進一步地去尋找生活中的意義感。

比如,嘗試擴大自己長處的影響力,令更多的人受益并且為世界作出一些貢獻。同時還可以嘗試去擁抱這個世界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在不斷的挑戰和嘗試中尋找到新的意義感。

最后,還可以通過投入到工作或是愛中,更加真實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從而尋找到屬于你的人生目標和意義。

3. 明確自己的「幸福殺手」

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麼,可以想想其實自己最不能忍受什麼,這就是我們的「幸福殺手」。當這個元素出現,一切的努力都是白搭,它會瞬間摧毀我們的幸福感。

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dealbreaker都是不一樣的,比如——

不穩定的情緒 孤獨感 糟糕的人際 無意義的工作 無法和解的原生家庭 缺乏深層連結的親密關系

……

想清楚對自己的幸福觀危害最嚴重的東西是什麼,當它出現的時候,就是提醒你要「及時修正當下生活」的預警,這無疑也是幸福觀里,很重要的一環。

只有當我們能夠梳理出專屬于自己的幸福觀時,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能夠在難以抉擇的時候做出一個不會令自己后悔的決定。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到你。

References:

Ben-Shahar, T. (2007).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Vol. 1). New York: McGraw-Hill.

Debus, M. E. , Sonnentag, S. , Deutsch, W. , & Nussbeck, F. W. . (2014). Making flow happen: the effects of being recovered on work-related flow between and within day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9 (4), 713-722.

Diehl, K. , Zauberman, G. , & Barasch, A. .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11(2), 119-140.

Glasser, W. (1999).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HarperPerennial.

Hsee, C. K., Yang, A. X., & Wang, L. (2010).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7), 926-930.

Sharif, M. A., Mogilner, C., & Hershfield, H. E. (2021). Having too little or too much time is linked to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tebbins, R. A. (2001).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hedonism: Some consequences of taking casual leisure seriously. Leisure studies, 20(4), 305-309.

Turkdogan, T. (2017).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Happiness: Reconceptualization of Human Needs with Glasser‘s Choice Theory. In Quality of life an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techOpe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