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又焦慮又拖延?試試這8個提升行動力的生活小事

最近, 不少讀者在后臺給我們留言, 表達了類似的困惑:

「本來想好了到了周末就把健身計劃提上日程, 但一到周末就開始給自己找各種借口……」

「我發現我總是習慣性拖延, 總是想法很多, 但遲遲沒有行動。 處于一種又焦慮又擺爛的狀態, 始終無法開始做我想做的事情。 」

不難發現, 我們并不是缺少對未來的暢想和規劃, 而是缺少足夠的、可持續的行動力。

那麼,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告別拖延, 以更持久的方式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行動力呢?我們為大家準備了8個「提升行動力必備的心理學實操小技巧」, 一起來看看吧——

Tip 1. 區分「重要(important)」

和「緊急(urgent)」

心理學家Eisenhower教授創建了「緊急 & 重要」理論——把所有事情分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和「不緊急也不重要」四類——然后根據事情的優先級(priority)來依次完成。

我們行動力匱乏的重災區通常是在那些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上, 比如健身和閱讀, 那些躺在我們to-do list上很久但一直沒有完成的事。 我們需要意識到, 這些事情往往會增進健康、提升心智, 有助于我們保持良好的身心聯結, 能真正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可能性和持續的滿足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當你完成了一些「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之后,

可以試著去做一些對你來說「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來重新激活自己的行動力。

Tip 2. 先行動起來, 哪怕只是1分鐘

拖延是一種情緒問題。 「拖延」這個行為本身也會帶來自我挫敗的感受, 在自責的痛苦中, 拖延行為往往會加劇(Steel, 2007), 從而形成「拖延—自責—痛苦—更拖延」的循環。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提升行動力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是因為我們始終無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所以, 你可以有意識地給困難的事情一個更短的啟動時間, 比如「先試試看1分鐘的書」。 根據Fidelity的調查, 大約50%的人表示, 只要邁出了第一步, 焦慮就會很大程度地被緩解。 當真正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后, 你會發現其實它并沒有預期的那麼困難, 你的信心會極大程度地增加,

行動力也會慢慢增強。

Tip 3. 有策略地分配你的注意力

有時, 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三心二意也會導致我們喪失行動力。 所以想要提升行動力, 培養專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學家Mischel提出, 對于提升行動力起關鍵作用的是「有策略地分配你的注意力」。

舉個例子, 在你想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工作時, 把手機收到抽屜里, 就比把手機放在桌面上更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

重要的是有意識地讓可能的誘惑離開自己的視線, 從而進一步切斷它對你的意識層面的干擾, 幫助你專注于當下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 你的行動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Tip 4. 與消極假設建立心理距離

很多時候, 在我們真正決定行動之前, 我們就已經對自己抱有很多消極的預設, 比如認為自己做不到、堅持不下去等等, 而這些糟糕的想法會大大限制我們的行動力。 對于想要提升行動力的人來說, 如何與這些負面認知相處就顯得非常重要。

認知心理學家Steven Hayes提出, 察覺到你的負面想法, 接受并觀察它, 然后與它保持距離。比如,當你因為拖延覺得自己很失敗,讓這個想法在腦海中保持幾秒,試著將它替換成「我剛才有了一個想法,我好像覺得自己很失敗」。這時你也會意識到,你的想法只是你腦海里一個突然產生的念頭,而并不是現實。

Tip 5. 覺察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

有時我們可能意識不到,一些不太耗費認知資源的行為(比如,消費),反而會讓自己產生已經「完成了一大步」的錯覺。生活中的很多事可能是焦慮的「安慰劑」,比如買了一直沒拆的書、放到快過期的健身卡,于是因為這已經邁出的「一大步」麻痹了自己,沒有真正地開始行動。

覺察和意識到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就相當于掌握了開啟行動力的鑰匙。然而,我們會發現,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件事,我們依然在行為上無動于衷,甚至會為此感到更加內疚和焦慮。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用相對更大的「代價」,開啟某件真正想做的事。比如,想讀書就花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讀書會(時間成本),想學習樂器就在開始就入手一把好琴(經濟成本)等。這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已經付出了高成本,再不行動就虧了」,同樣地,這種失調推動著認知的改變——「為了不讓自己虧,我更愿意也更喜歡做這件事。」

Tip 6. 減少社交軟件使用、多嘗試「走出去」

研究發現,我們使用社交軟件的頻率越高,我們越有可能會因為過多的信息負擔和社會對比(social comparison)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感受,比如焦慮和不安。

這時我們想要完成某件事的動機很有可能就是由焦慮驅動的,比如「我比別人差」「我很糟」「我不配」。在將這種外在動機付諸行動時,會讓我們經歷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因為那個結果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研究表明,當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時,我們的大腦結構和情緒會得到改善,對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自控力也會產生積極影響(Ming et al., 2021)。所以,有意識地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多嘗試非電子化的創造性活動,參加戶外活動,走出去、去折騰、去挑戰,真正地向外探索自己。這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身心注入活力,幫助我們遠離社會對比的影響,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行動力。

Tip 7. 培養心理靈活性

心理靈活性是一種能力——無論自己有多少不愉快的情緒、想法、感受,心理靈活性強的人,都能夠與這種「不舒服」相處,并根據當下的處境做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行為選擇 (Matthew & Nathan, 2020)。

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水平與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呈正相關,也是人們行動效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Bond et al., 2013)。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不預設結果,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在遇到挫折后及時調整心態,接納可能發生的結果。并且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紛繁的外界和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開放和好奇。

Tip 8. 能做到某件事的前提,

是自己先想要成為某種人

雖然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所有能把一件事以年計地做下去的人,都一定不再認為它是需要「堅持」的,它甚至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關系。

因此提升行動力的方法之一是,你要與想做到的事發生「關系」,想象自己已經成為「做到這件事的人」,通過獲得新的自我身份,來喚起你對達成目標的核心動力,驅使你去挑戰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比如你想擁有好身材,很可能一時興起去健身房辦卡。其實,你需要思考在這一期望背后有怎樣的價值追求和自我認同。或許你會發現,你在乎身材其實是對健康的重視,你想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而這樣的人通常會注意飲食、保持運動。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的引領下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這樣的改變會更自然,讓我們的行動力更加有效。

然后與它保持距離。比如,當你因為拖延覺得自己很失敗,讓這個想法在腦海中保持幾秒,試著將它替換成「我剛才有了一個想法,我好像覺得自己很失敗」。這時你也會意識到,你的想法只是你腦海里一個突然產生的念頭,而并不是現實。

Tip 5. 覺察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

有時我們可能意識不到,一些不太耗費認知資源的行為(比如,消費),反而會讓自己產生已經「完成了一大步」的錯覺。生活中的很多事可能是焦慮的「安慰劑」,比如買了一直沒拆的書、放到快過期的健身卡,于是因為這已經邁出的「一大步」麻痹了自己,沒有真正地開始行動。

覺察和意識到生活中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就相當于掌握了開啟行動力的鑰匙。然而,我們會發現,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件事,我們依然在行為上無動于衷,甚至會為此感到更加內疚和焦慮。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用相對更大的「代價」,開啟某件真正想做的事。比如,想讀書就花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讀書會(時間成本),想學習樂器就在開始就入手一把好琴(經濟成本)等。這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已經付出了高成本,再不行動就虧了」,同樣地,這種失調推動著認知的改變——「為了不讓自己虧,我更愿意也更喜歡做這件事。」

Tip 6. 減少社交軟件使用、多嘗試「走出去」

研究發現,我們使用社交軟件的頻率越高,我們越有可能會因為過多的信息負擔和社會對比(social comparison)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感受,比如焦慮和不安。

這時我們想要完成某件事的動機很有可能就是由焦慮驅動的,比如「我比別人差」「我很糟」「我不配」。在將這種外在動機付諸行動時,會讓我們經歷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因為那個結果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研究表明,當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時,我們的大腦結構和情緒會得到改善,對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自控力也會產生積極影響(Ming et al., 2021)。所以,有意識地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多嘗試非電子化的創造性活動,參加戶外活動,走出去、去折騰、去挑戰,真正地向外探索自己。這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身心注入活力,幫助我們遠離社會對比的影響,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行動力。

Tip 7. 培養心理靈活性

心理靈活性是一種能力——無論自己有多少不愉快的情緒、想法、感受,心理靈活性強的人,都能夠與這種「不舒服」相處,并根據當下的處境做出對自己來說最好的行為選擇 (Matthew & Nathan, 2020)。

研究發現,心理靈活性水平與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呈正相關,也是人們行動效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Bond et al., 2013)。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不預設結果,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在遇到挫折后及時調整心態,接納可能發生的結果。并且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紛繁的外界和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開放和好奇。

Tip 8. 能做到某件事的前提,

是自己先想要成為某種人

雖然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所有能把一件事以年計地做下去的人,都一定不再認為它是需要「堅持」的,它甚至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是一種全方位的密切關系。

因此提升行動力的方法之一是,你要與想做到的事發生「關系」,想象自己已經成為「做到這件事的人」,通過獲得新的自我身份,來喚起你對達成目標的核心動力,驅使你去挑戰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比如你想擁有好身材,很可能一時興起去健身房辦卡。其實,你需要思考在這一期望背后有怎樣的價值追求和自我認同。或許你會發現,你在乎身材其實是對健康的重視,你想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而這樣的人通常會注意飲食、保持運動。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成為身心更健康的人」的引領下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這樣的改變會更自然,讓我們的行動力更加有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