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隈研吾:“詩意的時刻源於日常”

隈研吾, 出生於1954年, 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築系。 他曾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回國後在東京創辦自己的工作室。 近30年來, 他先後在20個國家參與多個建築項目, 攬獲無數嘉獎。 隈研吾長期致力於新材料研究, 希望以此取代傳統的鋼筋和混凝土材料。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樓宇、亭閣和裝置作品等。 他的建築作品始終以人為本, 與周邊的文化和生態環境巧妙交融。

零下十攝氏度的北京, 隈研吾穿一身黑西裝, 搖滾范兒的黑皮褲, 從一輛商務車上跳下來, 嚴寒沒能“打敗”他抖擻的精神, 見到他的那一刻,

你不會想起他已年逾花甲。 不管是從年齡還是在建築、設計圈的地位來說, 隈研吾都是同輩設計師中活躍多產, 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 始終行走於創作前線的建築設計師。 不久前, 他與Valextra合作, 在米蘭市中心打造了一座“森林”旗艦店。 而今年, 他亦有多個新項目要在中國揭幕, 不管是上海的“船廠1862”藝術中心, 還是北京的望京凱悅酒店, 他說自己做每一個設計, 都會將其視為新鮮的創作, 而不是複製自己, “這樣才能讓作品具有生命力!”人們喜愛隈研吾的作品, 常因這些建築不僅擁有使用功能, 更蘊含著一種東方的、禪意的、飽含著人文關懷的美好情趣。 這份“隈研吾式”的審美, 也正是他心目中詩意生活的所在。 “我一直對新鮮事物懷有好奇心,
每次在世界各地接到新項目, 我都要去那個地方采風, 去有趣的店坐一會兒, 見一見那裡的人, 嘗一嘗當地的美食, 這種刺激是我保持創作激情的必需。 ”

AD:你有很多在自然環境中的專案, 也有一些在城市中心完成的商業專案, 你如何將詩意的美感保留在商業項目中呢?

隈研吾:我想創造一種簡潔的美, 不管是商業空間還是自然環境, 我會用一些自然材料, 以極簡的方式來呈現, 這是我的策略, 極簡是提升美感的秘訣。 比如我在米蘭市中心為Valextra設計旗艦店, 其實在合作之前, 我就很喜歡Valextra的包, 它的皮質呈現著材料的美, 而不只是形態上的美, 這和我的設計方式有共通之處, 我用天然黎巴嫩雪松和大理石營造了一個“都市森林”,

整個設計非常簡潔, 任何過於複雜的細節, 都會將產品自身的美抹殺掉。

皮具品牌Valextra米蘭旗艦店這件“森林”裝置出於隈研吾之手。 這家店自2015年起便攜手諸多設計大師, 每年四月米蘭設計周期間換新顏。 136塊木質擱架散佈其中, 天然黎巴嫩雪松及曾被多用於哥特式教堂的大理石共塑一片虛擬叢林, 流連其間, 不時與Valextra皮具邂逅。

AD:你常用木頭這種天然材料做設計, 在你眼中它們有什麼樣美感?

隈研吾:對我來說, 木頭不是死去的材料, 它是有生命的, 有的樹種當你砍下去的時候, 你會看到它在“流血”, 這和水泥材料帶給你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但不是所有天然材料都會帶給人這種感覺, 比如石頭,

它雖然也是天然的, 但更加靜止, 而木頭是活的, 是有溫度的, 就像是我們的朋友。

《AD》美國版也於去年拜訪了隈研吾在美國落地的首個公共項目:位於波特蘭市的文化博物館, 集合了咖啡館、畫廊、圖書館於一體。 隈研吾也將自己對日本傳統建築的推崇與迷戀繼續在這個項目中體現, 在《AD》的採訪中他說, “向傳統學習並非意味著‘懷舊’, 而是因其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

AD:人們覺得你的設計作品是非常富有詩意的, 你自己覺得呢, 建築的詩意和功能性應該如何調和?

隈研吾:詩意和奢侈是不同的, 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詩意。 如今這個時代, 功能性已經被滿足, 我們不需要過多的東西, 空間上的詩意, 就是讓人感受到一種有溫度的生活。

詩意的生活是各種元素的結合, 就像美食一樣, 也是材料和元素的組合。 我覺得詩意和功能性並不矛盾, 可以和平共處, 因為功能也是為了人和空間的關係而服務的, 好的設計應該帶給人這種自在、自然的享受。

在2011年竣工的檮原木橋博物館, 既承擔了周邊兩座建築的通道功能, 亦為展覽、藝術家駐留計畫提供空間。 建築採用東方建築常見的懸臂結構, 懸臂結構牢固且經久耐用。


在日本愛知縣的一座口腔科學博物館, 則將類似魯班鎖的結構應用於專案中, 該項目採用6000根檜木棍搭建而成。

AD:您在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多項目, 而日本也是一個追求詩意的國家, 您覺得兩種文化的詩意有什麼區別呢?

隈研吾:在文化上, 中國和日本互相影響著。 我喜歡讀中國的詩,李白、杜甫,他們的詩句都表現著日常生活的美;而日本的詩意,常有模棱兩可的含義,中國的詩意是直接的,直達內心的。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都具有詩意的延續性,比如宋代的茶道,至今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近年來隈研吾亦頻繁往返中國,其在北京的辦公室藏於北京前門的西打磨廠街。建築本身也出自事務所的改造。此外,將於2018年9月舉辦的中國由原研哉發起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聯手10位中外建築師與企業,其中隈研吾將操刀展覽整體空間總設計。

AD:在如今的數碼時代,科技佔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怎麼看待科技與自然、生活之間的關係?

隈研吾: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這場數碼革命之後,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人與環境之間的意義。起初,我們以為這場革命改變了一切,但最終還是發現,科技並不能改變人與自然的根本,人與環境之間的融合依舊是重要的議題,而不是人與技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然的材料,喜歡有溫度的老材質,就是一個體現。

兩年前,隈研吾為萬科在無錫的“運河外灘”項目改造設計了一座老的棉紡廠,一改以往常用的自然材料,反而選擇鋁制縷空板,重新為這座老建築加設新結構。材料宛若太湖石的結構變化,卻也賦予建築光影變幻的流動景象。

AD:對你個人來說,什麼樣的場景是詩意的時刻?

隈研吾:還是日常生活!就像我的好朋友村上春樹那樣,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找尋詩意和美。日常生活是有魔力的,聽一段美妙的音樂,喝一杯美酒,都是詩意的時刻。

就在最近,隈研吾也攜手香港設計師梁志天打造了餐廳「竹」,這也是隈研吾在香港的首個餐廳項目。竹子成為餐廳的主線索,在其中延伸出一番宛若日式庭院的用餐場景。

隈研吾的8件小趣事

隈研吾的作品總是以一種極簡、空靈、富有禪意的美,啟發著人們對於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思考,生活中的他也擅於發現亮點並將其轉化為設計靈感,我們也在採訪間隙,突擊式地問了他的生活愛好與習慣。

1.最愛的中國文學?

“說起文學,其實我也經常讀中國的詩歌,比如唐朝的李白,北宋的蘇東坡,他們的作品都帶著詩意的美感。”

2.最愛的生活方式?

“我對宋代的茶道和茶器很感興趣,雖然這種生活方式離現代很遙遠,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下來。”

3.最愛的日本文學?

“我很喜歡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集《陰翳禮贊》,他在這本書裡不僅傳遞了設計的美,更表達了日常生活的美。”

4.獲得靈感的最佳方式?

“去一個新的地方,當地的美食、美酒,總是能帶給我靈感。”

5.最愛的旅行目的地?

“我常常旅行,不同的風土人情都會帶給我刺激,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非洲就讓我印象深刻,那兒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大不一樣,那種原始的、粗糲的美給我留下難忘印象。”

6.最愛的音樂?

“我很喜歡阪本龍一的音樂,我們認識有二三十年了,經常一起交流點滴心得。”

7.最愛的作家?

“作家村上春樹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喜歡他的書。我常在他的作品裡找到一種共鳴,他所表現的那種日常的美感,也是我所追求的。”

8.最愛的建築師?

“20世紀的德國建築師Bruno Taut曾在20世紀30年代拜訪日本,留下了經典的Hyuga之家。他擅長處理人造環境與自然的關係,讓自然輕盈地與室內融於一體。我不少項目都深受其啟發。”

9. 隈研吾的漢字筆功

“最後還有個小彩蛋:隈研吾在接受採訪時喝了杯咖啡聊嗨之後,在紙上給我們寫下了他喜歡的作家、詩人和音樂家的名字。”

攝影/ 胥歡

造型/ Kevin

文字/ 雯婷

編輯/ 雯婷、許意

專案圖片 /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我喜歡讀中國的詩,李白、杜甫,他們的詩句都表現著日常生活的美;而日本的詩意,常有模棱兩可的含義,中國的詩意是直接的,直達內心的。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都具有詩意的延續性,比如宋代的茶道,至今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近年來隈研吾亦頻繁往返中國,其在北京的辦公室藏於北京前門的西打磨廠街。建築本身也出自事務所的改造。此外,將於2018年9月舉辦的中國由原研哉發起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聯手10位中外建築師與企業,其中隈研吾將操刀展覽整體空間總設計。

AD:在如今的數碼時代,科技佔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怎麼看待科技與自然、生活之間的關係?

隈研吾: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這場數碼革命之後,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人與環境之間的意義。起初,我們以為這場革命改變了一切,但最終還是發現,科技並不能改變人與自然的根本,人與環境之間的融合依舊是重要的議題,而不是人與技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然的材料,喜歡有溫度的老材質,就是一個體現。

兩年前,隈研吾為萬科在無錫的“運河外灘”項目改造設計了一座老的棉紡廠,一改以往常用的自然材料,反而選擇鋁制縷空板,重新為這座老建築加設新結構。材料宛若太湖石的結構變化,卻也賦予建築光影變幻的流動景象。

AD:對你個人來說,什麼樣的場景是詩意的時刻?

隈研吾:還是日常生活!就像我的好朋友村上春樹那樣,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找尋詩意和美。日常生活是有魔力的,聽一段美妙的音樂,喝一杯美酒,都是詩意的時刻。

就在最近,隈研吾也攜手香港設計師梁志天打造了餐廳「竹」,這也是隈研吾在香港的首個餐廳項目。竹子成為餐廳的主線索,在其中延伸出一番宛若日式庭院的用餐場景。

隈研吾的8件小趣事

隈研吾的作品總是以一種極簡、空靈、富有禪意的美,啟發著人們對於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思考,生活中的他也擅於發現亮點並將其轉化為設計靈感,我們也在採訪間隙,突擊式地問了他的生活愛好與習慣。

1.最愛的中國文學?

“說起文學,其實我也經常讀中國的詩歌,比如唐朝的李白,北宋的蘇東坡,他們的作品都帶著詩意的美感。”

2.最愛的生活方式?

“我對宋代的茶道和茶器很感興趣,雖然這種生活方式離現代很遙遠,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下來。”

3.最愛的日本文學?

“我很喜歡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集《陰翳禮贊》,他在這本書裡不僅傳遞了設計的美,更表達了日常生活的美。”

4.獲得靈感的最佳方式?

“去一個新的地方,當地的美食、美酒,總是能帶給我靈感。”

5.最愛的旅行目的地?

“我常常旅行,不同的風土人情都會帶給我刺激,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非洲就讓我印象深刻,那兒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大不一樣,那種原始的、粗糲的美給我留下難忘印象。”

6.最愛的音樂?

“我很喜歡阪本龍一的音樂,我們認識有二三十年了,經常一起交流點滴心得。”

7.最愛的作家?

“作家村上春樹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喜歡他的書。我常在他的作品裡找到一種共鳴,他所表現的那種日常的美感,也是我所追求的。”

8.最愛的建築師?

“20世紀的德國建築師Bruno Taut曾在20世紀30年代拜訪日本,留下了經典的Hyuga之家。他擅長處理人造環境與自然的關係,讓自然輕盈地與室內融於一體。我不少項目都深受其啟發。”

9. 隈研吾的漢字筆功

“最後還有個小彩蛋:隈研吾在接受採訪時喝了杯咖啡聊嗨之後,在紙上給我們寫下了他喜歡的作家、詩人和音樂家的名字。”

攝影/ 胥歡

造型/ Kevin

文字/ 雯婷

編輯/ 雯婷、許意

專案圖片 /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