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古代沒有眼鏡,古人近視了怎麼辦?看完以後漲知識了

古人讀書刻苦, 眼睛難道不會近視嗎?答案是有, 只是數量少一些而已, 就是發現, 也不知道啥叫近視。 在那個沒有眼鏡沒有鐳射治療術的時代, 要怎麼熬過被老眼昏花和近視眼折磨的漫長歲月?

白天讀書自然光沒什麼大問題, 眼睛勞損大多發生在夜讀的時候。 蠟燭被正式發明大約是在唐代, 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  白蠟熔點是82.9℃, 質地硬而脆, 燃燒時不至於變成液態, 這個時期蠟燭才能被做成細長的柱狀物使用。 白蠟在明代時產量大增, 從而取代蜜蠟成為制取蠟燭的主要原料。

普通老百姓哪裡有錢買秉燭?他們晚上照明多用油燈。 宋代的燈油一般為植物油, 這些植物油既可用來食用, 又可用來點燈照明。 “慶元間, 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會”, 即一斤燈油100文錢。 宋代讀書人喬行簡酷愛讀書, 常常夜以繼日, “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 藏於青布褙袖中歸, 燃燈讀書”, 如此可見燃燈一晚耗費燈油大概值5文錢, 比起蠟燭確實要便宜很多。

更窮一點的連燈油也燒不起, 只能在晚上映著月光讀書。 由於光線暗, 加上燈油燃燒時冒出的黑煙, 為人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里、黃庭堅、陸遊等都是重症眼疾患者。 韓愈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視力不好。 在《祭十二郎文》中韓愈稱:“吾年未四十, 而視茫茫。

”歐陽修的近視眼記載則見於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一書中, 稱歐陽修“近視, 常時讀書甚艱, 惟使人讀而聽之”。 因為視力不好, 歐陽修很苦惱, 他曾在《讀書》詩中說:“吾生本寒儒, 老尚把書卷。 眼力雖已疲, 心意殊未倦。 ”

古人認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劉禹錫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 他在《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出:“減書存眼力, 省事養心王。 ”另《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幾上, 夜間觀書, 則收煙無害目之患。 ”菖蒲在古代被譽為“花草四雅”, 可不單單是因為觀賞價值高, 主要是因為它有吸收有害黑煙的功效。 也有人直接從燈油上著手, 把普通的植物油換成枸杞子榨出的油, 宋代趙浩《養病漫筆》記載:“枸杞子榨油,

點燈觀書, 能益目力。 ”

老少鹹宜的方法是外洗法。 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熱水, 用雙手將水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 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 “沃之而愈”, 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 “令昏目複明, 遂能讀小字。 ”有沒有效果不好說。 至少從講衛生這一點上, 是不錯的。 古人還通過醫藥手段, 如通過針灸、服藥來恢復視力。

還可以藥補加上食補。 《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 比如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 久服長生, 可夜讀書”, 槐實“令人可夜讀書, 延年益氣力”, 蒼術“治目盲, 燥脾去濕宜用”。 各種醫學典籍中也記載了不少方劑用於治療眼疾。 熟地、黃連、決明子、沒藥、菊花、防風、羌活、肉桂調製而成的地黃丸;巴戟天、肉蓯蓉、五味子、枸杞、菊花組成的菊晴丸等等。

那麼, 古代真的沒有眼鏡嗎?當然不是。 眼鏡出現之前, 中國人民已經發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 國內現已發掘的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 該鏡直徑1.3釐米, 嵌水晶直徑1.1釐米, 邊厚0.2釐米, 中間厚0.3釐米, 可以放大物體5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