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民沖高端的國內市場,還能給帝豪一個面子嗎?

近幾年, 自主品牌幾乎全民衝擊高端, 且已有成效, 不管是新勢力還是傳統勢力, 似乎都在急于擺脫國產車的「低端」固有形象, 那麼原本被套上這種枷鎖的經典國民車又該何去何從呢?它們應該被擺脫嗎?

由于各種各樣獨特的原因, 帝豪並不能成為像五菱宏光那樣形象鮮明的國民神車, 但在過去很多年的轎車銷量榜單上, 它也默默地守著前十名中唯一的國產身份, 至少對于吉利來說, 它一度以一己之力扛著吉利汽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當然, 我不能說如今吉利的枝繁葉茂都是帝豪的功勞, 但從歷史功績上看, 它絕對是一位功勳老將。

其實第四代帝豪的傳播聲量已經做到最大化了, 靜態品鑒、場地測試, 我都有參與, 本次的道路試駕算是補上了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日常體驗, 當然, 其結果也與前兩次大抵沒什麼出入, 關于外觀內飾的設計和動態科目的測試所獲知的都可算作是客觀結論, 那麼這次便多聊聊我的主觀感受。

吉利第四代帝豪車型參數

車身:緊湊型轎車, 長4638mm, 寬1820mm, 高1460mm, 軸距2650mm, 油箱容積-, 行李廂容積500-1100L, 整備質量1230kg;

發動機:直列四缸, 1.5L自然吸氣, 最大功率84kW(114Ps)/5600rpm, 峰值扭矩147Nm/4400-4800rpm;

傳動系統:CVT無級變速箱,

前置前驅;

底盤:前麥弗遜獨立懸架, 後扭力梁式半獨立懸架, 電子助力轉向, 前通風盤後盤式剎車, 輪胎規格前後205/50 R17;

行駛性能:百公里加速-, 最高車速-, 工信部綜合油耗6.5L/100km, 推薦燃油標號92, 排放標準國VI;

指導價:6.99-8.89萬元(試駕車型為頂配8.89萬元)

此番道路試駕, 考察的是帝豪在城市道路的日常駕駛場景中表現如何, 並且以日常的方式去駕駛確實會與場地測試那種迫近極限的方式所獲得的感受有所不同, 但並非是說基于車輛本身的性能會得到不同結論, 而是我對于這輛車的看法和心態會進入另一種角度。

主要得益于BMA平臺的特性, 第四代帝豪的底盤是其最突出的優勢, 此前的場地測試在繞樁和全力剎停時懸掛對車身的支撐非常到位,

而在城市道路上則是另外一些場景, 在軋過減速帶時, 車身回落後沒有多餘的晃動, 變道超車時抽頭和回正姿態的過程也比較俐落。

BMA平臺車型的底盤調校相較于吉利過去的車型普遍更硬朗, 明顯更偏向歐系風格, 這也是富豪方面所帶來的影響, 目前來看對于此價位車型都是積極影響, 不管是主觀的操控感受, 還是堅實的支撐所帶來的被動安全性, 已經優于同級別的艾瑞澤、逸動等典型競品。

關于動力則比較常規, 最大性能參數有所提升, 但提升程度不大, 1.5L自吸與CVT的組合是10萬以下家用車的不二之選, 輸出順暢是王道, 動力儲備剛剛好。

扭矩平臺不如渦輪機那麼寬和早, 但這也保留了輸出的平順線性。

動力強勁和輸出平順, 二者得一, 可安天下, 而由于成本的桎梏, 後者遠比前者更容易實現。

最新的轉向系統也給我留下了一些印象, 轉向阻尼不小, 掉頭時手感頗重, 在高速上這種調校會比較有安全感, 但城市道路中稍顯疲累, 個人認為可以將阻尼調的稍輕一些。 方向盤的形狀和握感都非常棒, 相比于老款帝豪是質的提升, 但遺留問題是前後位置不可調, 以及轉向圈數偏大(3.25圈)。

不過這就體現出了城市試駕和場地測試的心態不同了,在繞樁測試中我深受轉向比過大的困擾,覺得十分不稱手,但在城市道路上駕駛時又覺得無關痛癢,這是駕駛場景不同帶來的不同結論,也算是提醒大家,首先買車前一定要去試駕體驗,其次注意對你來說重點的使用場景,而不要盲目信服單一場景的結論。

第四代帝豪的車內空間利用效率相比于老款是有提升的,其中儲物空間亮點頗多,比如擋桿前方的雙層儲物格,放置手機錢包等扁平物件非常方便,中央扶手箱的容積相當大,並且杯架設計成了可拆卸的結構,副駕一側設置了一個掛鉤,用來掛螺螄粉,emmmm……

第二排空間正常水準,座墊承托、靠背角度都比較合適,能夠形成舒適坐姿,但座椅填充偏硬,個人會希望後排座椅稍軟一些,尤其考慮到第四代帝豪的底盤調校也顯著偏硬朗。

後排中央提供了出風口和充電口,考慮到如今大家的手機普遍使用了大功率快充甚至超充,建議增加一個Type C介面,來適配大功率充電線,體驗會得到極大提升。

除了上述充電介面外,還有幾個小細節值得注意,比如駕駛模式的切換放在了中控系統的二級功能表中,而我發現方向盤及其左後方的功能鍵均有空缺,完全可以放置駕駛模式切換的物理按鍵,操作起來更便捷且安全,另外後備廂沒有外部開關,只能在車內長按開關鍵才能打開,這一點顯著影響使用體驗,值得改進。

BMA平臺對于第四代帝豪的影響其實體現在方方面面,但它最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作用就是在保持原有價位的基礎上去實現這些提升,模組化平臺本身並無魔力,但它卻能讓整個體系的新車發生奇妙的反應,而這與當初吉利的一系列決定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不過這就體現出了城市試駕和場地測試的心態不同了,在繞樁測試中我深受轉向比過大的困擾,覺得十分不稱手,但在城市道路上駕駛時又覺得無關痛癢,這是駕駛場景不同帶來的不同結論,也算是提醒大家,首先買車前一定要去試駕體驗,其次注意對你來說重點的使用場景,而不要盲目信服單一場景的結論。

第四代帝豪的車內空間利用效率相比于老款是有提升的,其中儲物空間亮點頗多,比如擋桿前方的雙層儲物格,放置手機錢包等扁平物件非常方便,中央扶手箱的容積相當大,並且杯架設計成了可拆卸的結構,副駕一側設置了一個掛鉤,用來掛螺螄粉,emmmm……

第二排空間正常水準,座墊承托、靠背角度都比較合適,能夠形成舒適坐姿,但座椅填充偏硬,個人會希望後排座椅稍軟一些,尤其考慮到第四代帝豪的底盤調校也顯著偏硬朗。

後排中央提供了出風口和充電口,考慮到如今大家的手機普遍使用了大功率快充甚至超充,建議增加一個Type C介面,來適配大功率充電線,體驗會得到極大提升。

除了上述充電介面外,還有幾個小細節值得注意,比如駕駛模式的切換放在了中控系統的二級功能表中,而我發現方向盤及其左後方的功能鍵均有空缺,完全可以放置駕駛模式切換的物理按鍵,操作起來更便捷且安全,另外後備廂沒有外部開關,只能在車內長按開關鍵才能打開,這一點顯著影響使用體驗,值得改進。

BMA平臺對于第四代帝豪的影響其實體現在方方面面,但它最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作用就是在保持原有價位的基礎上去實現這些提升,模組化平臺本身並無魔力,但它卻能讓整個體系的新車發生奇妙的反應,而這與當初吉利的一系列決定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