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大與小的故事: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

AT 2018.2 從設計到建造

大與小的辯證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創作手記

文 胡錚

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與高鐵站跨街相望, 也與機場航站樓緊密鄰接。 三年前, 這裡還是一片停車場。 人們在路邊下車, 拖著行李, 烈日炎炎下穿過露天停車場到達航站樓出發大廳;小汽車和計程車湧入停車場, 爭搶車道, 景象混亂;緊鄰停車場的航站樓候機大廳也因為規模限制無法為日益增多的旅客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間和配套設施。 於是, 重建城市與機場的聯繫,

疏解和補充航站樓的配套設施, 整合高鐵、航站樓的交通關係, 就成為這棟建築的使命。

1

“大”建築與形式生成

長337m、寬75m、高39m, 三亞機場綜合體是個不容置疑的大建築, 在周邊破碎的城市肌理中, 具有絕對的統領作用。 對於“大”建築, 我似乎有一種偏愛, 或許是源于上大學以來所受到的理想主義教育的薰陶。 “大”建築帶有英雄主義的情結, 它集中而強烈地展現出人存在的意志, 傳遞出人類開創理想生活模式的願望。 大的尺度、豐富的內涵、壯闊渾厚的精神境界是“大”建築並行和多面的特徵:一類大建築(構築物)本身具有超大的物理尺寸, 表達出對自然屏障的克服, 如抵擋洪流的大壩、橫跨天塹的橋樑等;另一類則容納了極其豐富的內容,

成為集體生活宏偉的象徵物, 如馬賽公寓;還有一類大建築以其吞吐萬象的壯闊氣質取勝, 展示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境界, 如路易士·康設計的薩爾克研究中心。 在我們這個時代, 世俗化的傾向往往使理想主義的動機隱而不彰。 不是說理想主義建築不存在了, 而是說在與日常生活和意識形態的結合中改變了形式。 當在有著濃厚宗教傳統的國家旅行時, 不難發現信仰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現代生活, 令一些世俗瑣碎的時刻都帶有著明顯的儀式感。 而在另外的情形下, 排除了功利性的計較之後, 設計有可能超越單純的實用性, 而具備愉悅精神的詩意效果。 無論儀式感還是詩意化, 都是英雄主義的“大”建築在落地過程中,
在接納日常生活的同時還保有理想氣質的可能結果。 或者說, 我希望在建築設計中, 同時表現出集體主義的宏觀理念和個體化的差異性體驗, 讓堅定持久的紀念性、柔然的偶然性與片段的詩意並存。

實體模型

總平面圖

北立面全景

像中國內地大部分機場片區蔓延、零散的城市肌理一樣, 三亞機場附近分佈著辦公樓、酒店、貨運倉儲等體量較小的建築, 彼此孤立而缺乏聯繫。 機場北側是海南環島高鐵線及三亞鳳凰站。 高鐵站毗鄰一段陡坎而建, 隔離了南北區域的聯繫, 也暗示著這裡曾經是遠處山體延伸的淺坡。 在高鐵站與機場候機室之間, 是一片狹長的場地, 南北寬130m, 在此空間裡須容納機場進出道路,

社會車輛、計程車、民航巴士等機動車車道, 機場的出發平臺以及擬建的機場綜合體。 12.7萬㎡體量的綜合體幾乎是嵌入到場地上的, 在某些位置還必須與其他功能區垂直疊合。 綜合考慮機場片區的城市條件及限高要求, 一個水準“巨構”幾乎成為看似激進、實則理性的必然選擇。 從宏觀上看, 綜合體背倚青山, 南瞰大海, 其超長的水準天際線及完整的體量將強化山、海、物的關係, 重新構建該區域的地理景觀。 而在此冷靜、理性的“巨構”內, 一幕幕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場景將緩緩展開。 聯想到綜合體主要的活動是從高出地面兩層的平臺上開始的, 就仿佛一場都市大戲在空中的舞臺上演一樣。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仰軸測

東南立面

東立面

阿爾多·羅西在《城市建築》中指出, 建築形態是由城市決定的, 即所謂形式是建築類型選擇的結果。 羅西所指的類型, 是針對具有歷史延續性的歐洲城市而言的。 相對于傳統城市給人連續統一的感受, 現代城市多是支離破碎的片段的倉促集合。 現代城市中, 儘管建築之間的聯繫不像傳統“肌理城市”那樣有機、整體, 但從交通基礎設施、地理景觀以及看不見的經濟、制度、需求、意識形態等多方面來講, 現代城市依然強有力地影響並塑造著建築的形態。 綜合體形式的生成過程就是城市力量的擠壓過程。 在宏觀、大尺度的外部結構建立起來之後, 填充其中的微觀、“多孔性”結構就成為我們應對功能需求複雜化和空間體驗差異性的主觀選擇。 從觀念上講,這一建築形式的生成過程是關於“大”與“小”的辯證,是“城市”與“人”重新建構關係的過程。

2

設計策略

從航站樓出發平臺看中間通廊

基本的設計策略是建立一個人工“地面”,在此“地面”以下容納車輛進出的道路和停車庫,在“地面”以上承載建築的主體功能——酒店、辦公和商業、免稅商場。因為三大功能板塊基本上是相對獨立的,就將其兩兩脫開,形成兩條貫穿南北的大通廊。每一個功能體量內設中庭,滿足靠內側房間的自然採光問題,並在東西方向將各個中庭貫通連接,再由此東西軸向南北引出小支路,如此打造出一個通透開放、尺度宜人的小街區環境。街區四周是騎樓和廣場,北與公交站相連,南與航站樓出發平臺接駁,西連高鐵連廊,東接綜合體配套停車樓。在三層人工地面與首層地面之間設置了一系列樓梯、扶梯和直梯,將行人從各個方向引導到功能活動層。在各棟功能體量內部,圍繞中庭佈置露臺、走廊、架空層和屋頂花園,與中庭相互滲透形成立體、穿透的空間效果,也利於打通建築內外的關係。結合三亞的氣候特徵,儘量保持中庭與室外空氣的貫通,不設置隔斷。這樣在微風徐來的時候,能夠形成諸多陰涼的小空間,適合行人、旅客休憩,也減少了空調能耗。

橫剖面

從中間通廊向北看

中間通廊與開放商業街

三層騎樓

南側架空層計程車道

免稅商場縱剖透視

辦公商業縱剖透視

酒店縱剖透視

酒店中庭俯瞰

從酒店連廊看多層次平臺

3

建 構

外立面陽臺

在建築的南北立面上,設計採用雙層表皮,外側為豎向金屬格柵,內側為玻璃幕牆。從格柵到玻璃外牆的距離為4m,中間錯動佈置陽臺、種植花草,可供人活動、觀賞。建築所處的城市地段狹促喧鬧,雙層表皮的設計有利於在建築與城市之間形成柔和的過渡,既能遮罩部分噪音,營造室內對景,又能抵擋日曬,創造一處涼爽、舒適的陰影空間。在這裡,雙層表皮不僅是一個構造術語,更是一個空間策略,將一個單薄的表皮轉變成一個有厚度的空間序列。在技術上,豎向格柵的建造是一個挑戰。首先是其尺寸巨大,端頭構件高達21m,橫截面為外尖內寬的楔形,深度60cm,由鋁型材整體開模而成,且不設豎縫。其次是固定點少,端頭格柵僅由上下橫樑固定,中間格柵則增加層間陽臺、邊梁作為固定點。為增強型材受力性能,我們在型材中空部分內穿鋼通,通過鋼通與結構支點進行連接。再者是安裝困難,因為構件超長,常規的單台起重機難以維持構件在吊裝過程中的垂直度,經多次實驗後決定由兩台起重機同時進行吊裝、限位,最後由上下兩個工人進行固定安裝。在立面的模數控制上,南北立面與結構柱網相呼應,採用1 400mm為基本模數,統一格柵的間距與玻璃幕牆的豎向分隔,並以此模數推演控制中庭屋蓋、室外吊頂、地面鋪裝的分隔尺寸。在東西方向上,為了保持各功能體量以及中庭內外在視覺上的貫通性,中間三跨採用無柱大空間,集中佈置門廳、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休息區等公共活動空間。東西方向的公共性、大尺度與南北方向的私密性、小尺度的對比,構成建築表現上的內在張力。

從外看立面

從內看立面

雙層表皮

大格柵立面剖軸測

金屬格柵施工中

夜晚北立面格柵局部

由於三亞直射光下的環境非常炎熱,不適合人停留活動,因此中庭屋蓋被設計成太陽光的引導裝置。首先屋蓋要能夠遮擋直射光,但同時也需引導部分光線進入中庭,保證地面有足夠的照度以滿足正常的活動要求。我們將屋蓋切分為若干標準單元,在單元之間設置導光通道。導光通道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偏向東側,這樣能夠將正午前不甚強烈的自然光直接引導下來,而將下午較為強烈的自然光通過漫反射的方式折射入中庭。在一天之中,隨著太陽光線的變化,中庭的光影也發生改變。當我們漫步中庭時,仿佛置身於光與影的交響曲中,感受到平靜、溫暖的氣氛。通過對自然光線引導方式的精確設計,建立起空間與自然之間的微妙聯繫。在這個以自然景觀聞名的旅遊城市中,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重新喚起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共鳴,從而賦予生活一種莊嚴的儀式感。

辦公商業屋頂

屋面單元仰軸測

屋面單元施工

從酒店大堂看中庭

酒店門廳大跨度結構施工

自然光影下的酒店屋頂平臺

4

結 語

從歷史上看,那些偉大的建築作品無不具備清晰、理性的建造邏輯,而這種邏輯性並非只是傳遞出外觀表現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建築生成的深層秩序。隱藏在建築背後的力量,諸如城市脈絡、地理景觀、氣候條件等,都能通過邏輯操作獲得清楚的解讀,連同建築紮根其中的價值體系、文化觀念和美學判斷,無一例外都與建築最終呈現出的形式空間產生著若隱若現的關係。在建築表層與深層的關係建構中,我傾向於不偏執於一端,而是辯證地權衡是應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關係。從創作的角度講,自由的前提是有意識的自我克制,辯證就是在自我設定的限制之中權衡往復的思考方法和實驗途徑。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音樂詩學》中指出:“我每一次創作,都為自己劃定了狹小的範圍,我之所以能獲得自由,就在於我把自己的活動控制在這些狹小的範圍之內。”或許,從“大”與“小”的辯證開始,可以從一個角度揭示出建築得以建立的深層秩序,從而重構建築的內涵。

業主: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地點:海南省三亞市

建築設計: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

合作設計: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築地設計團隊

主持建築師:胡錚

設計團隊:張進國、楊傑青、夏雲龍、吳龍君、李青龍、王程鑫、張鑫、朱穆峰、葛曉婷

建築面積:134987㎡

建築高度:40m

設計階段:2014

建設時間:2015~2017

胡 錚

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深圳市建築設計審查專家庫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工程師。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東南大學建築學碩士。

代表作品:武漢大學藝術樓(待建)、中鐵西南總部(已建)、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已建)、深圳簡上體育綜合體(待建)。作品多次獲得國內重要獎項,包括中國建築學會創作獎金獎、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卓越獎)、WA中國建築成就獎佳作獎以及深圳建築創作獎金獎。

從觀念上講,這一建築形式的生成過程是關於“大”與“小”的辯證,是“城市”與“人”重新建構關係的過程。

2

設計策略

從航站樓出發平臺看中間通廊

基本的設計策略是建立一個人工“地面”,在此“地面”以下容納車輛進出的道路和停車庫,在“地面”以上承載建築的主體功能——酒店、辦公和商業、免稅商場。因為三大功能板塊基本上是相對獨立的,就將其兩兩脫開,形成兩條貫穿南北的大通廊。每一個功能體量內設中庭,滿足靠內側房間的自然採光問題,並在東西方向將各個中庭貫通連接,再由此東西軸向南北引出小支路,如此打造出一個通透開放、尺度宜人的小街區環境。街區四周是騎樓和廣場,北與公交站相連,南與航站樓出發平臺接駁,西連高鐵連廊,東接綜合體配套停車樓。在三層人工地面與首層地面之間設置了一系列樓梯、扶梯和直梯,將行人從各個方向引導到功能活動層。在各棟功能體量內部,圍繞中庭佈置露臺、走廊、架空層和屋頂花園,與中庭相互滲透形成立體、穿透的空間效果,也利於打通建築內外的關係。結合三亞的氣候特徵,儘量保持中庭與室外空氣的貫通,不設置隔斷。這樣在微風徐來的時候,能夠形成諸多陰涼的小空間,適合行人、旅客休憩,也減少了空調能耗。

橫剖面

從中間通廊向北看

中間通廊與開放商業街

三層騎樓

南側架空層計程車道

免稅商場縱剖透視

辦公商業縱剖透視

酒店縱剖透視

酒店中庭俯瞰

從酒店連廊看多層次平臺

3

建 構

外立面陽臺

在建築的南北立面上,設計採用雙層表皮,外側為豎向金屬格柵,內側為玻璃幕牆。從格柵到玻璃外牆的距離為4m,中間錯動佈置陽臺、種植花草,可供人活動、觀賞。建築所處的城市地段狹促喧鬧,雙層表皮的設計有利於在建築與城市之間形成柔和的過渡,既能遮罩部分噪音,營造室內對景,又能抵擋日曬,創造一處涼爽、舒適的陰影空間。在這裡,雙層表皮不僅是一個構造術語,更是一個空間策略,將一個單薄的表皮轉變成一個有厚度的空間序列。在技術上,豎向格柵的建造是一個挑戰。首先是其尺寸巨大,端頭構件高達21m,橫截面為外尖內寬的楔形,深度60cm,由鋁型材整體開模而成,且不設豎縫。其次是固定點少,端頭格柵僅由上下橫樑固定,中間格柵則增加層間陽臺、邊梁作為固定點。為增強型材受力性能,我們在型材中空部分內穿鋼通,通過鋼通與結構支點進行連接。再者是安裝困難,因為構件超長,常規的單台起重機難以維持構件在吊裝過程中的垂直度,經多次實驗後決定由兩台起重機同時進行吊裝、限位,最後由上下兩個工人進行固定安裝。在立面的模數控制上,南北立面與結構柱網相呼應,採用1 400mm為基本模數,統一格柵的間距與玻璃幕牆的豎向分隔,並以此模數推演控制中庭屋蓋、室外吊頂、地面鋪裝的分隔尺寸。在東西方向上,為了保持各功能體量以及中庭內外在視覺上的貫通性,中間三跨採用無柱大空間,集中佈置門廳、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休息區等公共活動空間。東西方向的公共性、大尺度與南北方向的私密性、小尺度的對比,構成建築表現上的內在張力。

從外看立面

從內看立面

雙層表皮

大格柵立面剖軸測

金屬格柵施工中

夜晚北立面格柵局部

由於三亞直射光下的環境非常炎熱,不適合人停留活動,因此中庭屋蓋被設計成太陽光的引導裝置。首先屋蓋要能夠遮擋直射光,但同時也需引導部分光線進入中庭,保證地面有足夠的照度以滿足正常的活動要求。我們將屋蓋切分為若干標準單元,在單元之間設置導光通道。導光通道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偏向東側,這樣能夠將正午前不甚強烈的自然光直接引導下來,而將下午較為強烈的自然光通過漫反射的方式折射入中庭。在一天之中,隨著太陽光線的變化,中庭的光影也發生改變。當我們漫步中庭時,仿佛置身於光與影的交響曲中,感受到平靜、溫暖的氣氛。通過對自然光線引導方式的精確設計,建立起空間與自然之間的微妙聯繫。在這個以自然景觀聞名的旅遊城市中,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重新喚起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共鳴,從而賦予生活一種莊嚴的儀式感。

辦公商業屋頂

屋面單元仰軸測

屋面單元施工

從酒店大堂看中庭

酒店門廳大跨度結構施工

自然光影下的酒店屋頂平臺

4

結 語

從歷史上看,那些偉大的建築作品無不具備清晰、理性的建造邏輯,而這種邏輯性並非只是傳遞出外觀表現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建築生成的深層秩序。隱藏在建築背後的力量,諸如城市脈絡、地理景觀、氣候條件等,都能通過邏輯操作獲得清楚的解讀,連同建築紮根其中的價值體系、文化觀念和美學判斷,無一例外都與建築最終呈現出的形式空間產生著若隱若現的關係。在建築表層與深層的關係建構中,我傾向於不偏執於一端,而是辯證地權衡是應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關係。從創作的角度講,自由的前提是有意識的自我克制,辯證就是在自我設定的限制之中權衡往復的思考方法和實驗途徑。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音樂詩學》中指出:“我每一次創作,都為自己劃定了狹小的範圍,我之所以能獲得自由,就在於我把自己的活動控制在這些狹小的範圍之內。”或許,從“大”與“小”的辯證開始,可以從一個角度揭示出建築得以建立的深層秩序,從而重構建築的內涵。

業主: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地點:海南省三亞市

建築設計: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

合作設計: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築地設計團隊

主持建築師:胡錚

設計團隊:張進國、楊傑青、夏雲龍、吳龍君、李青龍、王程鑫、張鑫、朱穆峰、葛曉婷

建築面積:134987㎡

建築高度:40m

設計階段:2014

建設時間:2015~2017

胡 錚

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深圳市建築設計審查專家庫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工程師。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東南大學建築學碩士。

代表作品:武漢大學藝術樓(待建)、中鐵西南總部(已建)、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已建)、深圳簡上體育綜合體(待建)。作品多次獲得國內重要獎項,包括中國建築學會創作獎金獎、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卓越獎)、WA中國建築成就獎佳作獎以及深圳建築創作獎金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