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職場上,埋頭苦幹行不通,學會3種「借力方式」,才能如魚得水

每年到畢業季, 公司都會迎來一批新實習生, 到現在快一個月了, 基本考核也差不多了, 幾個帶隊老師一起開會, 結果差不多要辭退一半。

這個比例倒是正常, 可是被辭退的人中, 居然有原先最被HR看好的一位同學。

這位同學的簡歷非常漂亮, 要學歷有學歷, 有成績有成績, 要想法有想法, 聽說面試的時候, 與HR的交流也非常的流暢、大方, 正是面試官最喜歡的樣子。

休息時聊起這件事, 他的考核老師說:「聰明是聰明, 就是不會做事, 沒章法, 思維模式轉不過來。 」

「什麼思維模式?」

「學生的思維模式。 給他一個任務,

他就像做題, 非要自己研究、折騰, 絕對不找人請教, 悶頭想辦法, 最後的結果不是太理想主義就是根本毫無頭緒。 就是不實在, 估計比起職場, 他去搞學術更合適。 」

原來, 但是給他的任務是做一款產品的市場調研, 不是前期的調研, 而是推廣的宣傳調研,

主要是幫推廣部門找到最合適的推廣角度、推廣管道等等做準備的。

這件事不是只交給了他一個人, 而是同一批的幾個實習生都參與, 可以一起討論, 可以選擇合作, 最後給出調研結果。

一共有5個人參加, 其中3個人選擇了合作, 自發組成了小組;另外兩個同學選擇了獨立做報告, 這位一開始最被看好的高材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是不認真, 相反, 可以說是非常認真了, 那段時間, 他就沒10點前離開辦公室。

不過方法確實很有問題。

他真的是從產品的源頭開始做「分析」的, 包括產品的成分、工藝、權威報告等等, 工作量不小;可是, 這些不是工作要的結果。

以至于, 整個過程中, 他本人確實「收穫良多」, 學習到了很多新知識, 上交的報告卻與專案需要的內容相去甚遠。

聽到這裡, 我大概瞭解考核老師說的「比起職場, 他去搞學術更合適」的意思了。

職場是結果導向的, 至少說, 是結果優先的。

為了更快、更好地得到結果, 職場人一定要善于「借力」:向工具借力、向經驗借力、向人借力。

1、向工具借力

舉個例子, 我從去年換了滑鼠, 從之前的羅技換成了訊飛, 不是因為訊飛的手感更好, 而是因為訊飛滑鼠有「智慧語音」。

用「智慧語音」做輸入, 每分鐘400字, 不僅速度比鍵盤輸入更快, 而且自動添加標點, 用後臺演算法糾正錯別字;另外, 基本的電腦操作, 如「打開某某軟體」「搜索某某短語」等, 也不用點點了, 說話就行, 無形中減少了不少時間。

還有現在的各種「協同辦公」的工具, 例如石墨文檔、WPS文檔、騰訊文檔等,

不需要一個word檔傳來傳去了, 直接線上一起編輯, 還能看到彼此的修改痕跡和進度, 能用批註標注或者審閱, 不僅省去了反復溝通、解釋的時間, 還避免了多版本檔帶來的存儲問題。

再比如, 用好excel的函數和透視表, 熟悉一些音視訊檔的批量操作工具, 這些都是磨刀不誤砍柴的事。

2、向經驗借力

太陽底下無新事。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我發現」多半早就有人想到, 甚至實踐了。

工作不是學術, 重點不是你的發現和證明過程, 而是拿出切實可用、可執行的東西。 所以, 比起盯著一片空白的電腦螢幕, 苦思冥想, 絞盡腦汁, 不如直接搜索, 看看能否找到前人經驗或者對標案例。

這樣可以讓你的效率提高十倍不止。

在前面提到的「三人組」中, 他們就用了這樣的方法。 直接從結果出發, 先找到了產品的國外對標案例, 然後對比國內的消費資料進行修改和調整, 最後加入了一點自己的想法提出可行性預測。

馬雲從ebay獲得啟發做了「淘寶」, 程維從優步獲得啟發做了「滴滴」, 善于「借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不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

3、向人借力

除了工具和經驗,借力中最能體現一個人能力的,就是「向人借力」了。

歷史上最會「向人借力」的,可能就是劉邦了。

用劉邦自己的話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當然,馬雲也說過類似的話:我不懂管理,也不懂技術,但我能找到比我聰明的人,並且讓聰明的人一起工作。

除了這些大佬,說回到日常的工作瑣事。

寫報告,文案能力有欠缺,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找個文案高手指點一二,兩三天的事情或許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

遇到專案節點卡殼了,沒思路,虛心請假一下前輩或領導,或許你的困惱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是小事一樁。

很多職場新人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自己「不會」「不懂」,而是「開不了口」。

通常是兩種心理: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尊。

這兩種心理都會阻礙人的成長,不是不夠努力,而是速度太慢容易錯失機會。

就像那位被辭退的同學,在他「埋頭摸索」的時間裡,已經有人超前拿到了入場券;而公司不會等著你慢慢改變或成長,才有了這樣的結局。

寫在最後

在職場上,所謂的「能力」可以通過三個「借」來提高,分別是:向工具借,盡可能做事本身的效率; 向經驗借,充分利用「已經證明成功」的經驗,站在巨人肩膀上; 向人借,不卑不亢地向人請教和求助,敢于索取資源。

最後借一句話來小結:人生就是一場開卷考試,請充分利用你所能拿到的所有資源來考試。

善于「借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不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

3、向人借力

除了工具和經驗,借力中最能體現一個人能力的,就是「向人借力」了。

歷史上最會「向人借力」的,可能就是劉邦了。

用劉邦自己的話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當然,馬雲也說過類似的話:我不懂管理,也不懂技術,但我能找到比我聰明的人,並且讓聰明的人一起工作。

除了這些大佬,說回到日常的工作瑣事。

寫報告,文案能力有欠缺,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找個文案高手指點一二,兩三天的事情或許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

遇到專案節點卡殼了,沒思路,虛心請假一下前輩或領導,或許你的困惱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是小事一樁。

很多職場新人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自己「不會」「不懂」,而是「開不了口」。

通常是兩種心理: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尊。

這兩種心理都會阻礙人的成長,不是不夠努力,而是速度太慢容易錯失機會。

就像那位被辭退的同學,在他「埋頭摸索」的時間裡,已經有人超前拿到了入場券;而公司不會等著你慢慢改變或成長,才有了這樣的結局。

寫在最後

在職場上,所謂的「能力」可以通過三個「借」來提高,分別是:向工具借,盡可能做事本身的效率; 向經驗借,充分利用「已經證明成功」的經驗,站在巨人肩膀上; 向人借,不卑不亢地向人請教和求助,敢于索取資源。

最後借一句話來小結:人生就是一場開卷考試,請充分利用你所能拿到的所有資源來考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