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養了孩子又養狗,我從此帶著軟肋在世上走

在我三十年前的人生裡, 我是從來沒有想過, 自己有一天, 會成為一個又養娃又養狗的婦女的。

沒有想過自己在被一個娃套牢, 丟失了部分的人生自由後, 又繼續被狗套牢。 我上一次為了吃一頓飯, 把娃交給了爺爺奶奶, 把狗關進了籠子裡。 最後我提早告別飯局的理由是:我們家狗從來沒有一隻狗在家呆過這麼長時間。

但我更沒想到的是會因為養了娃和狗, 接連撞見社會的滿滿惡意。

這已經是前幾個禮拜的新聞了, 一個小男孩在公車上比較頑劣, 激怒了一個男人, 男人直接暴力抓起男孩過肩摔。

一個成年男子 , 面對一個體型力量俱小於他不少的孩子, 能下得去這樣的狠手, 應該很值得被質疑一下精神問題吧?

但是我又看到評論裡滿坑滿谷的對所謂“熊孩子”的聲討, 諸如:

“熊孩子你不教育他, 以後自會有人教育他。 ”

“活該, 孩子該打。 ”

“這個大人做了我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

(到底是什麼樣的成年人一直想做的事是打孩子啊?)

大家不是背三字經長大的嘛, “養不教, 父之過”啊?

退一萬步說, 孩子熊激怒了你, 你可以揍他爸媽, 你揍孩子幹嘛?

近來關於所謂“熊孩子”的報導越來越多了, 線民們都很習慣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報導下對孩子喊打喊殺, 再被一些不懷好意的女權還不是什麼權分子拿去加工一番, 高聲宣揚,

孩子也有討厭的時候, 你可以討厭孩子, 你可以不生孩子, 女人啊, 要為自己而活!

我現在可不敢隨意稱呼兒子是“熊孩子”了, 一度這還是大家形容自己的孩子淘氣的昵稱, 隨著社會風氣的演進, 你可要小心了, 網友們認為的熊孩子和你自以為的熊孩子, 可是不一樣的哦, 你以為的“熊孩子”只是出於好奇出於不懂事出於不知如何應對做出一些不符合成年人世界規則的行為, 網友眼裡的“熊孩子”, 就是, 你這孩子影響了我, 你就是熊孩子。

種種的言論行為, 在我看來, 很簡單, 就是“柿子揀軟的捏”, 你在網上罵孩子孩子聽不到, 孩子還要做作業看動畫片忙著呢, 就算看到了也沒什麼能耐為自己這個群體辯護。

你打孩子就更不要說了,

孩子怎麼打得過你啊?

甚至你罵熊孩子的父母, 我們這些無辜父母試圖為我們父母孩子這個群體辯護一下都很艱難, 因為很難跟他們說明孩子就是會有失控的時候, 他們還是會認為這是管教問題, 其他概是狡辯。

現在人們形容自己有了心愛之人, 愛說“有了盔甲, 又有了軟肋”, “盔甲”是因為你有了為愛奮鬥的力量, “軟肋”是你因為有了所愛之人不得不妥協、屈服的部分。

但我現在發現, 我豈止是有了軟肋, 我有孩子, 活得像是有了“把柄”--全社會都在監督我們有沒有“文明養娃”, 有沒有養出熊孩子。

我們現在的父母, 精細育兒, 不能打不能罵自己要儘量情緒平和, 不能隨便用動畫片打發孩子, 長大了還要陪孩子做作業,

還要提防心臟病發, 難度比我們的父母提高不只一星半點。 內憂之餘, 還有外患。 現在孩子的活動範圍比我們小時候可大了, 我們習慣于帶孩子見世面, 但是帶孩子出個門, 一定要看好了自己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吵到別人, 耽誤別人, 否則別人分分鐘替你教孩子做人。 帶娃出門, 小心翼翼, 簡直是“三等公民”。

所以一開始出現有父母帶嬰兒上飛機的時候給同機的旅客送糖果送耳塞送道歉小紙條, 我覺得那還是不錯的做法, 雖然有人說這以後可以發展成淘寶爆款--“熊孩子交通工具乘坐套裝——糖果耳塞溫馨道歉小紙條”。

但是漸漸地, 有人提議我們帶娃出門給他們喝安眠水, 讓他們直接睡著不要吵到別人。

有人還認為,

帶孩子, 就不要出現在任何公共場合了。

為什麼要帶孩子坐地鐵?為什麼要帶孩子坐火車、飛機?這麼小的孩子這麼不方便為什麼要帶他出去旅遊打擾別人?

好麼, 直接剝奪了我們帶娃出門的權利了?

為什麼只是因為帶個孩子, 就要處處陪小心做孫子?我的孩子, 什麼時候成為了我要和這個世界道歉的理由?

我發現很多成年人現在習慣性地把孩子當成“負擔”, 尤其是一些還沒有孩子的人, 出於對養兒育兒這件事的恐懼, 渲染孩子的討厭孩子的惡, 把別人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負擔。

如果你能接受自己被當作“human source”——“人力資源”, 那又怎麼可以把孩子當成負擔啊, 且不說那都是後繼的人力資源, 孩子本來就是全人類的財富, 是所有成年人都需要呵護的物件,這應該是不容挑戰的底線吧。

當我的孩子打攪到別人,我會管教,我會道歉,但是我不會事先就請求別人的寬容諒解,不會發糖發耳塞發道歉小紙條,不希望帶個孩子就讓我變得如此卑微,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感受到他使我卑微。

我今天就是要做聖母,就是要把話說死,我要帶著孩子理直氣壯地生活。

有沒教好孩子的熊家長,有對孩子的熊大人,就讓這兩者去衝突吧,但是你一定要站在孩子這一邊。

我當然也討厭那些對孩子不管不教的父母,也會對不認識的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忍不住去批評,也有很多無法忍受的行為,但我不認為一個正常的人會說自己討厭的人就應該不要出現。

這本來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到處都是你喜歡的人,順著你心意的人、事、做法。

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就是忍受了很多的,讓渡自己的自由給公共秩序,也要忍受很多不合適甚至過分的做法。但是沒有人有資格隨便就讓自己所討厭的物件消失。

你排一排你所討厭的人,你能夠討厭孩子多過一個成年人嗎?孩子絕對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難忍受的一項,但是孩子這個群體現在卻成為了最易接收到暴力的一項。

有一件搞笑的事是,很多對孩子嗤之以鼻的,對寵物倒是很有愛,甚至覺得養寵物比養娃是從內而外更高級的事。

養寵物看起來更高級吧,我有點承認的,因為我發現我和老公一起遛狗的時候,看起來就蠻瀟灑富貴的,但是我們倆一起帶娃的時候,無論如何看起來都是被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一樣。

但是你以為你不養娃,只養寵物,社會就會放過你?你向別人的自由投擲的利箭,可能反過來刺到你自己。對權利的壓榨永遠是收縮式的,所以你的維護,必須在一開始。

我現在住的社區的業主群裡,時不時有人投訴今天被哪只狗叫了,今天看到有人遛狗不揀屎了。

當然那不是我們家胡嚕嚕的屎,也不是同住一社區的choco和雪乃的,但是三隻“小短腿”交替出現頻率過高,已經也在群裡被“冤枉”了幾次了。

就我所見過的中高低端各種社區,業主群的內容和氛圍絲毫區分不出中高低端,並且有一個長期霸屏的共同話題,就是如何文明養狗,每天都有人孜孜不倦地揪著狗屎狗尿的問題上躥下跳地討論。

有一天我得知,他們正在討論就圈一塊地給狗狗拉屎撒尿的可行性。

真的太驚心動魄了,我心想,真要這麼實施了,我們家三十斤的胡嚕嚕我還可以勉強抱到那個地方讓他解決,那些養著薩摩金毛不小心離排泄地比較遠的家庭,是不是要借個板車了?

在整個社區氛圍下,居然已經有業主把自己養的三隻泰迪送走兩隻,並且時不時在群裡表一個自己也很diss狗的態。

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

我和同事養狗,心理負擔也是很重的,非常注重文明,揀屎工具都是choco母親幾次試驗下來挑中的,日本進口環保揀屎袋。

但是不養狗的人對狗這麼不寬容,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甚至去年出現過一個人撿到柯基不還把它摔死的新聞,這樣是非明確的事實下,還有人開始攻擊狗。

遛狗要牽繩,就和帶娃出門一定不能讓娃吵到別人一樣,是養狗界的政治正確了。

我牽繩牽得很牢,不只是為了政治正確,也是害怕我們家狗跑丟了。在確定沒有人的情況下,我也會放開繩子讓他撒撒歡,心裡想,不知道這在“遛狗一定要拴繩”的衛道士眼中,屬於什麼狀況。

遛狗在人來人往的地方時,我通常繩子縮得非常短,目不斜視,作高冷狀。尤其遇到帶小孩的,更是把狗緊緊牽在身邊。

為了文明養狗,我的遛狗過程是毫不溫馨的,遇到小孩真是避之唯恐不及,不要談停下來逗逗小孩逗逗狗了。

我發現了,小孩子對小動物是好奇居多,但是大人,尤其老人,常常非常緊張。有些老人會非常誇張地和他們的孩子說,狗狗,會叫,汪汪,會咬人的。

我很無語。只有帶著兒子一起遛狗的時候,我會放鬆一些,畢竟人家看到我這麼小的兒子還能安全地和一隻肥狗相處,緊張的心理又會下降一點。

作為一個怕狗的人,我現在的成就感倒不是來自於我不怕狗了(其實我依然不能如那些天生愛狗的人一樣和狗自如相處),而是我養出了一個不怕狗的兒子。

葫蘆娃和胡嚕嚕的相處非常自然和親密了,因為我從來沒有一味恐嚇過他狗狗會咬人,也沒有阻止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親近狗狗。

我所害怕的東西,恰恰都不會讓我阻止我的孩子去接觸,正是我的恐懼給我造成的限制感,讓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擺脫這種限制,體會更多的自由。

當我和兒子遛狗的時候假裝說,“我們先走吧,讓胡嚕嚕自己跟上”,葫蘆娃會正色糾正,“媽媽,胡嚕嚕是我的弟弟,我們不可以丟下他的!”

我很開心在我兒子的情感庫裡放上了這個部分。

上一期《奇葩大會》裡有一個女孩是專門為死去的寵物設計墓碑的,她講的幾個故事,都讓我很感動。

一隻狗在臨死前與家裡的寶寶告別。

不是我覺得小孩一定要和寵物一起長大,而是小孩子對於生命有多一些的體驗和感悟,生髮出多一些些的愛,我想這肯定不是壞事。

不久前我們意外救助了一隻小奶貓,但是在寵物店寄養了一個多禮拜後還是去世了,救的時候就是全身冰涼像一隻小老鼠,我們看了它捧著奶瓶吃奶的視頻,看著它睜開了眼睛,但是還不知道它的性別,它死了以後依然像一隻小老鼠一樣被包在了一塊白布裡面。

我才知道奶貓很難養,沒有母貓餵奶,母貓用舌頭舔它的身體來刺激排尿的話,是很難照料的。

這件事給我的刺激蠻大的,幼小的生命對於大人的依賴是這麼的重這麼的難以取代,但是大人的世界又常常冷漠自私得不可理喻。

我最近還讀了一本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我很喜歡這個繪本,當這只貓在每一世被不同身份的人撫養的時候,主人都很愛它,但是它不愛主人,也不愛自己。直到它自己愛上了一隻白貓,自己生了一窩孩子,這次老去,死去,它沒有再復活,但是這一世,它很愛自己。

這樣的繪本,很難講出一言以蔽之的道理,你得拿自己的生活、生命體驗,去體會。

我們身處一個價值取向很多元,生活方式的選擇很多樣的時代了,但有時我覺得價值取向又仿佛十分單一了,各路政治正確和利益算計導向了很多很簡單的solution,愛情也可以和房產證掛鉤,沒有什麼豐富的情感,也沒有什麼人在意生命的層次。

活得孑然一身,沒什麼愛的也不怎麼被愛,在網路上把別人的愛攻擊成社會負擔,又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咯?

我已經有了我的盔甲和軟肋,他們讓我行走於世的時候不能那麼的輕快,但是我願意接受他們掛在我身上的重量,除了開玩笑的時候,他們絕不會是我的負擔,我也不覺得他們該被視為社會的負擔。像一個聖母一樣,我還是希望我能生活在一個對生命有愛的社會。

帶娃的路上已經有很多人teach you how

不如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如何take it easy

是所有成年人都需要呵護的物件,這應該是不容挑戰的底線吧。

當我的孩子打攪到別人,我會管教,我會道歉,但是我不會事先就請求別人的寬容諒解,不會發糖發耳塞發道歉小紙條,不希望帶個孩子就讓我變得如此卑微,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感受到他使我卑微。

我今天就是要做聖母,就是要把話說死,我要帶著孩子理直氣壯地生活。

有沒教好孩子的熊家長,有對孩子的熊大人,就讓這兩者去衝突吧,但是你一定要站在孩子這一邊。

我當然也討厭那些對孩子不管不教的父母,也會對不認識的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忍不住去批評,也有很多無法忍受的行為,但我不認為一個正常的人會說自己討厭的人就應該不要出現。

這本來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到處都是你喜歡的人,順著你心意的人、事、做法。

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就是忍受了很多的,讓渡自己的自由給公共秩序,也要忍受很多不合適甚至過分的做法。但是沒有人有資格隨便就讓自己所討厭的物件消失。

你排一排你所討厭的人,你能夠討厭孩子多過一個成年人嗎?孩子絕對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難忍受的一項,但是孩子這個群體現在卻成為了最易接收到暴力的一項。

有一件搞笑的事是,很多對孩子嗤之以鼻的,對寵物倒是很有愛,甚至覺得養寵物比養娃是從內而外更高級的事。

養寵物看起來更高級吧,我有點承認的,因為我發現我和老公一起遛狗的時候,看起來就蠻瀟灑富貴的,但是我們倆一起帶娃的時候,無論如何看起來都是被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一樣。

但是你以為你不養娃,只養寵物,社會就會放過你?你向別人的自由投擲的利箭,可能反過來刺到你自己。對權利的壓榨永遠是收縮式的,所以你的維護,必須在一開始。

我現在住的社區的業主群裡,時不時有人投訴今天被哪只狗叫了,今天看到有人遛狗不揀屎了。

當然那不是我們家胡嚕嚕的屎,也不是同住一社區的choco和雪乃的,但是三隻“小短腿”交替出現頻率過高,已經也在群裡被“冤枉”了幾次了。

就我所見過的中高低端各種社區,業主群的內容和氛圍絲毫區分不出中高低端,並且有一個長期霸屏的共同話題,就是如何文明養狗,每天都有人孜孜不倦地揪著狗屎狗尿的問題上躥下跳地討論。

有一天我得知,他們正在討論就圈一塊地給狗狗拉屎撒尿的可行性。

真的太驚心動魄了,我心想,真要這麼實施了,我們家三十斤的胡嚕嚕我還可以勉強抱到那個地方讓他解決,那些養著薩摩金毛不小心離排泄地比較遠的家庭,是不是要借個板車了?

在整個社區氛圍下,居然已經有業主把自己養的三隻泰迪送走兩隻,並且時不時在群裡表一個自己也很diss狗的態。

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

我和同事養狗,心理負擔也是很重的,非常注重文明,揀屎工具都是choco母親幾次試驗下來挑中的,日本進口環保揀屎袋。

但是不養狗的人對狗這麼不寬容,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甚至去年出現過一個人撿到柯基不還把它摔死的新聞,這樣是非明確的事實下,還有人開始攻擊狗。

遛狗要牽繩,就和帶娃出門一定不能讓娃吵到別人一樣,是養狗界的政治正確了。

我牽繩牽得很牢,不只是為了政治正確,也是害怕我們家狗跑丟了。在確定沒有人的情況下,我也會放開繩子讓他撒撒歡,心裡想,不知道這在“遛狗一定要拴繩”的衛道士眼中,屬於什麼狀況。

遛狗在人來人往的地方時,我通常繩子縮得非常短,目不斜視,作高冷狀。尤其遇到帶小孩的,更是把狗緊緊牽在身邊。

為了文明養狗,我的遛狗過程是毫不溫馨的,遇到小孩真是避之唯恐不及,不要談停下來逗逗小孩逗逗狗了。

我發現了,小孩子對小動物是好奇居多,但是大人,尤其老人,常常非常緊張。有些老人會非常誇張地和他們的孩子說,狗狗,會叫,汪汪,會咬人的。

我很無語。只有帶著兒子一起遛狗的時候,我會放鬆一些,畢竟人家看到我這麼小的兒子還能安全地和一隻肥狗相處,緊張的心理又會下降一點。

作為一個怕狗的人,我現在的成就感倒不是來自於我不怕狗了(其實我依然不能如那些天生愛狗的人一樣和狗自如相處),而是我養出了一個不怕狗的兒子。

葫蘆娃和胡嚕嚕的相處非常自然和親密了,因為我從來沒有一味恐嚇過他狗狗會咬人,也沒有阻止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親近狗狗。

我所害怕的東西,恰恰都不會讓我阻止我的孩子去接觸,正是我的恐懼給我造成的限制感,讓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擺脫這種限制,體會更多的自由。

當我和兒子遛狗的時候假裝說,“我們先走吧,讓胡嚕嚕自己跟上”,葫蘆娃會正色糾正,“媽媽,胡嚕嚕是我的弟弟,我們不可以丟下他的!”

我很開心在我兒子的情感庫裡放上了這個部分。

上一期《奇葩大會》裡有一個女孩是專門為死去的寵物設計墓碑的,她講的幾個故事,都讓我很感動。

一隻狗在臨死前與家裡的寶寶告別。

不是我覺得小孩一定要和寵物一起長大,而是小孩子對於生命有多一些的體驗和感悟,生髮出多一些些的愛,我想這肯定不是壞事。

不久前我們意外救助了一隻小奶貓,但是在寵物店寄養了一個多禮拜後還是去世了,救的時候就是全身冰涼像一隻小老鼠,我們看了它捧著奶瓶吃奶的視頻,看著它睜開了眼睛,但是還不知道它的性別,它死了以後依然像一隻小老鼠一樣被包在了一塊白布裡面。

我才知道奶貓很難養,沒有母貓餵奶,母貓用舌頭舔它的身體來刺激排尿的話,是很難照料的。

這件事給我的刺激蠻大的,幼小的生命對於大人的依賴是這麼的重這麼的難以取代,但是大人的世界又常常冷漠自私得不可理喻。

我最近還讀了一本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我很喜歡這個繪本,當這只貓在每一世被不同身份的人撫養的時候,主人都很愛它,但是它不愛主人,也不愛自己。直到它自己愛上了一隻白貓,自己生了一窩孩子,這次老去,死去,它沒有再復活,但是這一世,它很愛自己。

這樣的繪本,很難講出一言以蔽之的道理,你得拿自己的生活、生命體驗,去體會。

我們身處一個價值取向很多元,生活方式的選擇很多樣的時代了,但有時我覺得價值取向又仿佛十分單一了,各路政治正確和利益算計導向了很多很簡單的solution,愛情也可以和房產證掛鉤,沒有什麼豐富的情感,也沒有什麼人在意生命的層次。

活得孑然一身,沒什麼愛的也不怎麼被愛,在網路上把別人的愛攻擊成社會負擔,又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咯?

我已經有了我的盔甲和軟肋,他們讓我行走於世的時候不能那麼的輕快,但是我願意接受他們掛在我身上的重量,除了開玩笑的時候,他們絕不會是我的負擔,我也不覺得他們該被視為社會的負擔。像一個聖母一樣,我還是希望我能生活在一個對生命有愛的社會。

帶娃的路上已經有很多人teach you how

不如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如何take it eas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