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評價歷史要公平,對待乾隆要首先從時代背景去考慮,承認他的偉大

乾隆前期做得還是很不錯的, 對於皇權地掌控、糧食作物地耕種推廣、“康熙德政”——永不加賦真正地被付諸實際、對貪污問題地抑制、中國的統一等都很得當。 當時, 包括“文字獄”在內的許多問題也很多, 但總體上, 清朝地“合法性”問題已經毫無任何疑問, 根本不像今天某些人說的那樣。 當時的中國人, 對這一問題幾乎沒有反對。 當然, 也有一些死硬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存在, 但這類人什麼時代都會有。

如果, 清朝真的那麼不堪, 他滅國的時候也不會沒有像中國歷史改朝換代那樣極端。 這就是證明。

(1)乾隆中後期隨著問題積累,

終於問題開始變化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展, 問題就出來了。 終於相繼爆發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山東王倫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甘肅蘇十四起義、乾隆五十一(1786年)年的臺灣林爽文起義等。

特別是發端於乾隆末年的白蓮教起義, 幾乎影響了全中國, 對清廷的統治產生了百年來最大的威脅。

而對民生、吏治等問題, 乾隆並沒有真正地自省, 只是躺在自我良好的感覺中。 乾隆帝的吏治在頂層制度設計上出了問題——養廉銀沒有擴充到京官層面、皇權“集權”化沒有制衡力量——人即法的人治問題。

(2)乾隆中後期的吏治腐敗問題無法改變

人口增多, 賦稅卻不增加, 顯然政府的工資獎金就無法發出來, 這也是清廷繼續施行明“低薪”的原因之一。

由此, 就必然帶來官員的腐敗。

乾隆時期, 官員腐敗眾多的原因也是制度給逼的, 你如果不腐敗的話, 就沒有辦法生存。

康熙活著的時候就曾經針對人口增加後的財政問題提出過解決辦法:要靠搞活經濟來增加工商稅收來解決問題。

雖然, 總體上這是對的。 但問題又來了, 農業作為封建社會的根基是不能動的。 這可麻煩了, 要靠增加手工業、商業、採礦業、運輸業等, 這又必然會動搖靠天吃飯的農業, 這完全是對立的!

就在這種對立中, 問題總是時好時壞地解決著。

正是因為上述根本原因, 乾隆朝的經濟政策無論多麼好、多麼巧妙, 它始終都沒有超脫漢、唐、宋、明的經濟政策範疇, 在眼界上落後于宋和晚明。

因為, 經濟政策的傳統性, 那麼王朝興亡的傳統定律就會同樣顯示在他的身上。

這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宿命, 他作為個人無法躲避。

英國靠革命弄出個君主立憲;

法國靠砍掉國王的腦袋弄出個資本主義強國;

美國靠造反、背棄母國——英國而出個資本主義列強;

而放眼世界, 文明古國幾乎沒有靠自己自主轉型成功的,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封建帝王權術高潮、傳統文化的強大、科技的不發達等等。

再說個簡單的問題, 有多少人會在最富有的時候, 主動去改革?都是是在困難的時候才會想去改變。 每個人都是如此, 既然你自己都是如此, 為何要強求古人?

在封建社會, 乾隆算不錯了。 其實, 乾隆拒絕英國通商的理由很充分:做慣了國家海盜的英國到處殺人放火,

清朝自然不同意其通商;作為農業國, 也確實不需要那些東西。 至於後世鴉片戰爭的失敗, 也不是因為中國打不過英國, 原因只在於清廷的抵抗決心不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