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小兒發熱怎麼辦?

小兒為什麼會發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小朋友一發熱, 家長就急不可耐的趕到醫院排隊、看病、掛鹽水。 碰到醫院病人多的時候, 早上過去排隊到下午才輪到看病的情況, 這種時候往往搞的家長孩子身心俱疲, 於是一看見孩子發熱就心裡發怵。 發熱的是孩子, 揪心的是家長, 孩子一刻沒退燒, 家長就一刻不能放鬆警惕。 那麼為什麼小孩子這麼容易發熱呢?

由於小孩子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 對外界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差, 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發熱症狀。 特別是在春秋二季, 更是容易反復發熱。

引起發熱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是病毒感染、細菌入侵, 繼而引發呼吸道、腸胃感染, 導致發熱。 爸爸爸媽媽們媽們能做到的就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 給予合理的安排。

特別要提醒爸爸爸媽媽們媽們要注意的是, 如果孩子連續發熱三天以上不見好轉或寶寶出現高熱、驚厥的現象時, 要及時就醫, 以便查明原因, 對症治療。

哪些原因會引起小孩發熱

1、外在因素:空氣、飲食中病毒侵襲, 細菌感染;外周環境溫度影響;衣服過多(散熱不夠)、衣服過少(受寒)、房間空氣不流通等。

2、內在因素:身體免疫力差, 抵抗力弱、生病等。

3、其他因素:如預防注射, 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熱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 而不是全部。 所以不建議爸爸爸媽媽們媽們一看到寶寶發熱就使用退燒藥退燒,

去治療發熱症狀, 而是應遵從醫囑, 準確的找出引起發熱的真正原因, 對症下藥。

退燒方法:

(一)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只能暫時的通過增加物理散熱的方法來降低身體溫度, 並不能解決發熱的真正病因, 所以一般不建議採用物理降溫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 多擦洗皮膚, 促進散熱。

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 折好置於前額, 每3—5分鐘更換一次。

3、冰敷:可以少量適當使用冰敷, 在寶寶兒前額、頸部兩側、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位置冰敷或者冷敷。 但一定要注意在冰袋外需裹一層布,

以防局部凍傷寶寶的皮膚, 而且6個月以內的寶寶也不宜冰敷。 這種方法的利弊目前還有很多爭議。 一般認為冰敷弊大於利, 因為冰敷可能會引起寶寶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 阻礙散熱, 體溫會更高, 特別是伴隨有畏寒、寒戰, 更不能用冰敷。

4、酒精擦浴:這種方法已經被摒棄了。 嬰兒的皮膚很薄, 酒精滲透性很強, 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入血的。 而且酒精擦浴也會刺激皮膚, 引起毛細血管收縮, 阻礙散熱, 體溫會更高。

5、補充適量的水分。 高熱時呼吸增快, 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孩子發熱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 增加尿量。

(二)藥物退燒

(1)西藥

很多家長喜歡用下面這幾種西藥進行退燒, 但是這些藥物的機理只是壓制體溫調節中樞來降低體溫,

而不能解決發熱的病因, 所以建議該類藥物只能作為控制體溫的手段, 還需要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否則一旦藥效褪去, 發熱仍會反復。

1、對乙醯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

用法: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次, 每4小時1次, 每24小時不超過3次。

優點:吸收快速而完全, 口服30分鐘內就能產生退熱作用。 副作用相對比較小, 對胃腸道基本沒有刺激, 對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沒有影響, 沒有腎毒性, 所以安全性比較高。 對2歲以下的孩子, 醫生通常習慣用這種藥物。 而且它可與牛奶、果汁同服。

缺點:退燒雖然起效快, 但控制體溫的時間相對其他藥物要短, 控制退燒時間約為2—4小時。

2、布洛芬

用法:可用于嬰幼兒的退熱,

緩解由於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輕度頭痛、咽痛及牙痛等。 按體重一次5—10mg/kg, 需要時每6—8小時可重複使用, 每24小時不超過3次。

優點:它和對乙醯氨基酚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兩種退熱藥, 也是較為安全的退燒藥。 它的優點是退熱平穩且持久, 控制退燒時間平均約6小時左右, 最高可達8小時。 而且它對於39℃以上的高熱退燒效果比對乙醯氨基酚要好。

缺點:有輕度的胃腸道不適, 偶有皮疹和耳鳴、頭痛。

(2)中藥

其實中藥對於發熱的治療效果優於西藥, 一個是退燒和針對原發病的治療能夠同時進行, 二是退燒的效果比較迅速, 也不會反彈。 中醫對發熱的治療一般需要辨證分型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發熱的證型一般分為兩種, 需要辯證來區分治療。一種為風寒型(受寒,無細菌、病毒感染的發熱):常用方劑為麻黃湯、桂枝湯等。成藥有:桂枝顆粒、九味羌活顆粒、小青龍合劑等。另一種為風熱型(多見於病毒感染的發熱):常用的中成藥有:板藍根顆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膠囊、清開靈等。臨床上小孩子的發熱多見於病毒感染,使用清開靈片劑退燒效果最為迅速。不能口服的嬰幼兒可以取一片碾碎加溫水調成糊狀,外敷肚臍,用創口貼包上,一般2-3小時候即可退燒。

〖 了凡說醫 〗

請關注本公眾號二維碼:

〖 了凡說醫 〗

隨緣診治,請關注微信號:

需要辯證來區分治療。一種為風寒型(受寒,無細菌、病毒感染的發熱):常用方劑為麻黃湯、桂枝湯等。成藥有:桂枝顆粒、九味羌活顆粒、小青龍合劑等。另一種為風熱型(多見於病毒感染的發熱):常用的中成藥有:板藍根顆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膠囊、清開靈等。臨床上小孩子的發熱多見於病毒感染,使用清開靈片劑退燒效果最為迅速。不能口服的嬰幼兒可以取一片碾碎加溫水調成糊狀,外敷肚臍,用創口貼包上,一般2-3小時候即可退燒。

〖 了凡說醫 〗

請關注本公眾號二維碼:

〖 了凡說醫 〗

隨緣診治,請關注微信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