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5500萬年前,地球的一次「高燒」,孕育了史上體型最大的蛇

大約在6700萬年前, 一顆直徑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導致非鳥類恐龍全部滅絕。 接下來的劇情我們都很熟悉, 那就是恐龍退出了生態鏈之後, 哺乳動物開始興起, 佔據了原本恐龍佔據的生態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在恐龍滅絕後的1000萬年後, 地球曾經發起了一場「高燒」, 這場高燒就是「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科學家介紹說, 在古新世始新世時期, 地球增溫速度極快, 在不到2萬年的時間裡,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5-8℃。 由於地球溫度極高, 以至於極地地區以及高山之巔都沒有永久性冰川, 就連極地地區都呈現出溫帶森林風貌, 而多雨的熱帶氣候甚至延伸到了北緯45°左右。

由於氣候的改變, 使得無法適應高溫環境的生物紛紛原地消失, 以哺乳動物為例, 在此次事件之前古老類型的哺乳動物種數接近80%;而極熱事件之後, 古老類型只有45%, 而新生的哺乳動物類群體型卻相對較小, 只有原始哺乳動物體型的60%左右, 之所以會如此,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體型較小有助於解決散熱問題。

然而和哺乳動物不同的是, 冷血動物的體型卻變得越來越大, 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蛇:泰坦蟒就在這個時期出現。

泰坦蟒

最先發現泰坦蟒的科學家之一喬納森,

為了給研究蛇類的專家展示他發現的蛇有多震撼, 通過視訊的方式給對方展示了體型較大的蛇椎骨, 專家看到之後表示:雖然這個椎骨很大, 但也沒有特別離譜。

喬納森又拿出了自己發現的泰坦蟒化石, 對他展示說:這才是我們發現的化石。 專家看完之後立即表示:我明天乘坐最早的飛機趕來。

(泰坦蟒與蟒蛇椎骨對比)

根據泰坦蟒的化石, 科學家們復原了泰坦蟒的體型大小, 也預估了它們的體重。 結果發現泰坦蟒體型能達到驚人的15米, 甚至更長, 身體最粗的地方直徑達到了1米左右, 體重更是達到了1噸左右, 和如今的大象差不多。

蛇屬於冷血動物, 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周圍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然而蛇體內的生物酶需要在一定溫度下才能工作, 因此在低溫環境中, 體型較大的蛇難以保持自身體溫, 從而導致滅絕或者體型變小。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 泰坦蟒如此龐大的體型, 至少要在30℃以上的高溫環境下才能生存。 而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 剛好有如此高溫。

體型如此龐大的泰坦蟒, 他的食物也是體型龐大的冷血動物, 科學家們在發現泰坦蟒的地方又發現了同一時期的鱷魚以及巨龜, 結果發現這些生物的體型也非常龐大, 其中鱷魚體重達到了半噸, 而成年巨龜體重則可以達到1噸左右。

更重要的是,泰坦蟒由於體重過重,研究人員發現它們難以在陸地上快速移動,只能依靠水的浮力,捕捉水生生物,或是靠近水源的陸生生物為食,而巨龜和鱷魚恰巧又經常出現在水中,所以它們會成為泰坦蟒的食物一點也不令人奇怪。

泰坦蟒的消失

很可惜的是,泰坦蟒並沒有在地球上存在太長時間,隨著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結束,地球溫度又恢復到了之前的水準。泰坦蟒賴以生存的高溫環境不復存在,它們也無法維持如此龐大的體型,以至於在演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

然而我們知道,現如今由於人類活動,再加上環境變化,以至於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越來越高,現如今地球溫度也在不斷增高,一旦全球變暖失控,地球或許迎來第二次「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地球生物可能會再一次面臨洗牌的機會,現如今的蛇類或許又會借著此次高溫事件再次演化成恐怖巨蟒,只是人類還能否在極熱事件中生存,還是個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泰坦蟒由於體重過重,研究人員發現它們難以在陸地上快速移動,只能依靠水的浮力,捕捉水生生物,或是靠近水源的陸生生物為食,而巨龜和鱷魚恰巧又經常出現在水中,所以它們會成為泰坦蟒的食物一點也不令人奇怪。

泰坦蟒的消失

很可惜的是,泰坦蟒並沒有在地球上存在太長時間,隨著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結束,地球溫度又恢復到了之前的水準。泰坦蟒賴以生存的高溫環境不復存在,它們也無法維持如此龐大的體型,以至於在演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

然而我們知道,現如今由於人類活動,再加上環境變化,以至於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越來越高,現如今地球溫度也在不斷增高,一旦全球變暖失控,地球或許迎來第二次「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地球生物可能會再一次面臨洗牌的機會,現如今的蛇類或許又會借著此次高溫事件再次演化成恐怖巨蟒,只是人類還能否在極熱事件中生存,還是個未知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