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2萬,5萬,25萬,為何戰爭越發展,解決掉一個士兵的耗彈量反而越大

火槍這種武器擁有幾百年的歷史, 在人類的不斷改造中如今已經接近完美。 槍支是人類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武器, 地球上的槍支數量接近7億, 換算下來每10個人就有一人擁有槍支。

火槍的出現改變了戰爭形態, 刀槍劍戟和弓弩等冷兵器被慢慢淘汰, 手槍、步槍、機槍成為戰場上的死神。 無論怎麼算, 火器的ㄕㄚ傷效率都是高於冷兵器的, 而且其射程不斷加長, 戰爭中槍支數目多的一方會對另一方形成「火力壓制」, 這一點在近代的歐亞戰爭中都有體現。

但是奇怪的是, 隨著人類對槍支的不斷改造, 槍的射速、準確度、彈容量、射程都在上升, 但是槍支的ㄕㄚ傷效率卻在下降。

根據統計, 在戰爭最慘烈的20世紀, 人類社會發生過的最龐大的戰爭是二戰, 這次戰爭中要ㄕㄚ死一個軍人, 平均要打出20000發的子彈, 這個數字已經很嚇人了。 但是這才只是開始, 到了越戰時期,

美軍要ㄕㄚ死一個敵人, 要打出50000發子彈!

到了近幾十年, 例如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子彈已經成為一個象徵性數字。 美軍在這兩次戰爭裡打出了足足60億發子彈, 僅擊斃敵軍2萬多人, 平均25萬發子彈ㄕㄚ死一個敵人, 這個效率讓人瞠目結舌, 可能還不如弓箭。

槍支在20世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但為何ㄕㄚ傷效率不升反降呢?難道「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只是幻想嗎?

一、從「打得準」到「打得多」

槍支的ㄕㄚ傷效率下降, 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涉及到20世紀戰爭形態的變化。

首先, 決定子彈消耗量的第一因素, 毫無疑問是槍支的射速。

在二戰以前, 全世界的陸軍主要武器都是單發栓動步槍, 這一時期的士兵射擊能力是訓練的重點。 在19世紀中期克裡米亞戰爭, 新式線膛槍嶄露頭角後, 陸軍發現「線膛槍」這種武器打得非常準, 一些經過專業訓練的士兵能「百步穿楊」。

由此開始, 槍支的ㄕㄚ傷效率開始穩步上升, 線膛槍的準確性碾壓滑膛槍, 大規模裝備新武器的軍隊能對敵人形成碾壓。 在19世紀60年代,

英、法、德等國開始漸漸重視線膛槍, 並且將這種武器出口到了中國。 太平天國運動晚期, 換裝新式線膛槍的湘軍就成功逆轉戰局, 打敗了人數更多的太平軍。

滑膛槍時代, 歐洲人打仗是「排隊槍斃」, 打得準不準全靠運氣, 能不能打到人也靠運氣。 線膛槍出世之後,

排隊槍斃戰術被漸漸拋棄, 散兵線出現在戰場上, 這時候士兵有了行動的自由, 自己找掩體作為保護, 直接死於槍擊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線膛槍進化到完全體「後裝線膛步槍」時, 已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了, 那個時代的軍隊都以「打得準」為最高目標, 尤其是一些後發展的軍事強國, 例如日本, 極端追求士兵的射擊能力, 甚至忽視了自動化武器的發展。

這一趨勢一直發展到一戰爆發, 因為飛機、火炮、坦克等新式武器的發展, 士兵和手上的步槍已經不是戰場上的中堅力量。 指望士兵在視距內ㄕㄚ死敵人越來越難, 火炮會在視距外首先開火, 之後是坦克隆隆轟鳴開上戰場, 士兵則跟著這些鐵疙瘩一起前進。

除非是巷戰或者衝鋒, 士兵們的射擊大多無法ㄕㄚ死敵人。

也就是在這時,軍隊開始從「打得準」向「打得多」發展,機槍的地位大大提升了。一戰時的「馬克沁機槍」讓凡爾登河陣地成為人類的屠宰場,因為一戰的戰術還以密集衝鋒、拼刺刀、奪戰壕為主,機槍一輪掃射就能放倒幾十上百人。

二、槍支在改造,陸軍也在進化

到了二戰,重機槍的火力繼續提升,輕機槍更是在基層部隊裡普及。機槍能對敵人的衝鋒進行壓制,在遠距離還能進行精確點射,「機槍為主,步槍為輔」成為了德、日等國陸軍班排戰術的核心。

在正常人來看,二戰時期2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這個數字很有衝擊力,但其實大多數子彈都是消耗的,一挺重機槍一天打完的子彈,可能足夠一個步兵排30把步槍打一個月。

機槍的射速快到以秒計算,遠超士兵手上的栓動步槍,經常一挺機槍能壓制敵人一個連的進攻。為了提高步兵反擊的火力,半自動武器和自動化武器在二戰時大量列裝。

湯普森、波波沙、司登、施邁瑟等衝鋒槍個個射速飛快,一個30發彈匣一分鐘不到就打完,陸軍的耗彈量在二戰後期呈指數級上升。在一戰,子彈的消耗還是十萬百萬級,二戰直接竄升到了億級別和十億百億。就連二戰時還是農業國的中國,8年抗戰也打出了24億發子彈。至於打得最激烈的德國和蘇聯,其耗彈量是中國的十倍有餘,都達到了200多億發。

到衝鋒槍大量裝備後,子彈就真的不值錢了,自動化武器無論打不打的中,先打出幾十上百發。槍支的ㄕㄚ傷力更大了,但子彈的單位ㄕㄚ傷率當然直線下降。

三、美國人打槍——聽個響

在普通人的概念裡,「傷亡=被子彈打死」,但其實「槍擊」在二戰後只是士兵犧牲的原因之一,而且比例不大。現代戰爭中,爆炸和破片傷害才是士兵最大的死因。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及21世紀,全世界主要的戰爭都是美國人打的。現在的美國人打仗,打槍可以說完全是「聽個響」。

在20世紀90年代,美軍用一場海灣戰爭打垮了伊拉克,人類第一次見識到了資訊化作戰的強大。伊拉克軍隊戰前號稱是世界第7,陸軍尤其強大,有清一色的蘇式裝備,但是卻被美國空軍和海軍炸得毫無還手之力。

在這場戰爭中,大部分的伊拉克部隊是死於轟炸和炮擊,直接被槍打死的寥寥無幾。

可見,飛機炸彈和巡航導彈是現代戰爭的主要武器,尤其是在美國主導的戰爭裡,步兵基本是最後收尾階段才進入戰場,前面都是重火力開路。

美軍士兵在強大的火力支援下,步槍能發揮的地方很少,在巷戰、治安戰中短兵相接時,步槍才能派上用場,其餘的戰場上都是重機槍掃射,坦克炮擊。

在一些紀錄片裡,美軍一旦遭受攻擊,往往不細究對方的人數和位置,直接朝著槍響的方向傾瀉火力,直到把子彈打空,或者對方不再有反應。這種飽和式的攻擊耗彈量非常大,美軍M2重機槍一分鐘能打掉500多發子彈,在交戰時期一挺機槍一天消耗幾千上萬發子彈綽綽有餘。

畢竟隨著工業的大發展,一顆子彈的造價大概在1元人民幣上下,就連阿富汗山裡的遊擊隊都不缺子彈了。富裕如美國軍隊,子彈這種東西幾乎就像玻璃球一樣便宜。

子彈的ㄕㄚ傷效率在21世紀基本就算掉到谷底了,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下,科幻電影那種「精確制導子彈」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放眼世界,現代戰爭裡只有「狙擊手」這一職業追求高效ㄕㄚ傷力,在維護著步槍最後的尊嚴。

士兵們的射擊大多無法ㄕㄚ死敵人。

也就是在這時,軍隊開始從「打得準」向「打得多」發展,機槍的地位大大提升了。一戰時的「馬克沁機槍」讓凡爾登河陣地成為人類的屠宰場,因為一戰的戰術還以密集衝鋒、拼刺刀、奪戰壕為主,機槍一輪掃射就能放倒幾十上百人。

二、槍支在改造,陸軍也在進化

到了二戰,重機槍的火力繼續提升,輕機槍更是在基層部隊裡普及。機槍能對敵人的衝鋒進行壓制,在遠距離還能進行精確點射,「機槍為主,步槍為輔」成為了德、日等國陸軍班排戰術的核心。

在正常人來看,二戰時期2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這個數字很有衝擊力,但其實大多數子彈都是消耗的,一挺重機槍一天打完的子彈,可能足夠一個步兵排30把步槍打一個月。

機槍的射速快到以秒計算,遠超士兵手上的栓動步槍,經常一挺機槍能壓制敵人一個連的進攻。為了提高步兵反擊的火力,半自動武器和自動化武器在二戰時大量列裝。

湯普森、波波沙、司登、施邁瑟等衝鋒槍個個射速飛快,一個30發彈匣一分鐘不到就打完,陸軍的耗彈量在二戰後期呈指數級上升。在一戰,子彈的消耗還是十萬百萬級,二戰直接竄升到了億級別和十億百億。就連二戰時還是農業國的中國,8年抗戰也打出了24億發子彈。至於打得最激烈的德國和蘇聯,其耗彈量是中國的十倍有餘,都達到了200多億發。

到衝鋒槍大量裝備後,子彈就真的不值錢了,自動化武器無論打不打的中,先打出幾十上百發。槍支的ㄕㄚ傷力更大了,但子彈的單位ㄕㄚ傷率當然直線下降。

三、美國人打槍——聽個響

在普通人的概念裡,「傷亡=被子彈打死」,但其實「槍擊」在二戰後只是士兵犧牲的原因之一,而且比例不大。現代戰爭中,爆炸和破片傷害才是士兵最大的死因。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及21世紀,全世界主要的戰爭都是美國人打的。現在的美國人打仗,打槍可以說完全是「聽個響」。

在20世紀90年代,美軍用一場海灣戰爭打垮了伊拉克,人類第一次見識到了資訊化作戰的強大。伊拉克軍隊戰前號稱是世界第7,陸軍尤其強大,有清一色的蘇式裝備,但是卻被美國空軍和海軍炸得毫無還手之力。

在這場戰爭中,大部分的伊拉克部隊是死於轟炸和炮擊,直接被槍打死的寥寥無幾。

可見,飛機炸彈和巡航導彈是現代戰爭的主要武器,尤其是在美國主導的戰爭裡,步兵基本是最後收尾階段才進入戰場,前面都是重火力開路。

美軍士兵在強大的火力支援下,步槍能發揮的地方很少,在巷戰、治安戰中短兵相接時,步槍才能派上用場,其餘的戰場上都是重機槍掃射,坦克炮擊。

在一些紀錄片裡,美軍一旦遭受攻擊,往往不細究對方的人數和位置,直接朝著槍響的方向傾瀉火力,直到把子彈打空,或者對方不再有反應。這種飽和式的攻擊耗彈量非常大,美軍M2重機槍一分鐘能打掉500多發子彈,在交戰時期一挺機槍一天消耗幾千上萬發子彈綽綽有餘。

畢竟隨著工業的大發展,一顆子彈的造價大概在1元人民幣上下,就連阿富汗山裡的遊擊隊都不缺子彈了。富裕如美國軍隊,子彈這種東西幾乎就像玻璃球一樣便宜。

子彈的ㄕㄚ傷效率在21世紀基本就算掉到谷底了,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下,科幻電影那種「精確制導子彈」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放眼世界,現代戰爭裡只有「狙擊手」這一職業追求高效ㄕㄚ傷力,在維護著步槍最後的尊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