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怒海争锋,拿破仑战争时期风帆战舰的对决战术


特拉法爾加會戰中遭到圍攻的英國皇家海軍74 門炮戰列艦“美麗島”號

曾有人戲言, 拿破侖戰爭中的西班牙戰場, 之所以英軍能夠逐漸占據優勢, 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 英國掌握制海權, 每當戰事不利, 英軍就可以上船跑路, 從而可以保存有生力量, 從而越戰越強。 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 但半島戰爭中, 制海權對于反法聯軍的最終勝利居功頗大。 按照史學界的普遍看法, 從1792 年到1815 年的那段被稱之為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侖戰爭的歷史時期, 是風帆時代海軍戰爭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而代表著這一高峰之頂點的,

無疑就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大海戰。 不過, 這其中的勝利與失敗, 往往是由諸多細節所鑄就的。

風帆時代戰列艦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其強大的舷側火炮火力。 可是令人驚奇的是, 對于一位戰列艦艦長而言, 艦載火炮的實彈射擊訓練并沒有多高的優先級, 因為火藥是較為昂貴的商品, 所以皇家海軍對火藥的供應也比較吝嗇。 事實上, 海軍認為火藥應該用于實戰, 而非在日常訓練中消耗, 當然, 很多富有的艦長解決這一難題的方式就是自己花錢多買些火藥用于日常訓練。 火藥供給的不足決定了拿破侖戰爭時期的戰列艦炮術訓練的較低標準, 雖然水手們能夠迅速而到位的完成操作火炮的各個流程,

但是他們基本上沒有精確射擊與向移動目標射擊的經驗。

不過, 在當時的多數大型海上會戰中, 交戰雙方是在非常近的距離上開火的。 在這種情況下, 擊中戰列艦這樣一個龐大的目標并非什么難事。 另外, 由于英國炮手們往往都有數年在海上協同實戰和訓練的機會, 因此他們的操炮速度要比法國和西班牙水手更快,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在同一時間段內發射比敵人更多的炮彈。 一般來說, 英國水手每分鐘能發射3發炮彈, 而他們的對手每分鐘往往只能打出2發炮彈。 英國海軍的優勢和他們取勝的關鍵在于其火炮操作和操船技術, 而不是在射擊的準確性方面。 像納爾遜這樣的優秀司令官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

因此確立了在作戰中盡可能快的展開近距離炮戰的戰術原則。 他所宣稱的“當一艘戰艦與敵人靠的足夠近, 那么艦長就不可能犯錯”這樣一種觀點, 就是近戰炮術原則發揮的極致。

通常, 戰艦會在交火開始前的一個小時進行戰斗準備。 廚房灶火會被熄滅, 但在此之前, 老練的指揮官會讓他的下屬吃飽喝足。 然后在戰艦上會執行“戰前清理”工作, 甲板上所有的木質隔板、牲畜、水手箱與其他個人物品都會轉移到船體底層的貨艙中。 這樣就清理出了一系列貫穿整個甲板長度的沒有障礙的通道。 軍艦上的小艇均被放下然后系在船尾, 而防護網也在上甲板上方張開, 這樣可以為交火后被擊落的索具掉落提供一定的防護。

甲板還會撒上沙子, 以增加摩擦力, 因為戰斗中滿地的鮮血會讓甲板變得濕滑不堪。 在火藥庫的入口掛上了用水浸濕的毛毯, 消防水桶裝滿水, 水泵也隨時可用。 火藥和炮彈則移到每個炮位旁邊, 軍艦上的槍炮長與他的助手們也準備好持續為炮位提供炮彈與藥包。 同時, 隨船醫生和助手也開始在船尾艙室做好外科手術準備, 手術室通常設在候補海軍少尉的住艙里。 軍官們則會換上他們最好的制服。

18世紀末期,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 它是一種耐久度極高且可以配備強大火力的船型, 曾有個別的大型武裝商船被征用并投入到艦隊行動當中

當上述工作完成后, 艦長會下達命令, 敲響戰鼓, 命令全員“各就戰位,

準備戰斗”。 所有人員都將進入其所在炮位的指定位置做好火炮射擊的準備, 或其到分配的其他崗位上待命。

戰列艦的設計就是用作進行舷側火炮齊射的(除非它的艦體結構過于薄弱而無法承受齊射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但是在第一輪射擊之后, 舷側火炮通常就可以進行所謂的“自由射擊”, 也就是說每炮都要以最快速度重新裝填, 而不必等待舷側的所有火炮都準備好再射擊。 在炮戰開始后幾分鐘之內, 甲板上就會濃煙滾滾, 而敵方射來的圓鐵彈也會使甲板上一片狼藉, 鋼鐵與尖利的木片形成的致命暴風雨橫掃整個甲板, 到處殘缺不全的肢體和橫七豎八翻倒的火炮。

舷側火炮的炮組人員需要在非常擁擠的環境下作戰, 傷亡者甚至連倒下的空間都沒有。留存于世的一份檔案記下了這樣的場景,“高速飛行的炮彈切斷了一個名叫奧爾德里奇的人的一條手臂,并在幾乎同時用一種可怕的方式撕開了他的肚子。當他倒下時,有兩三個人抓住他的胳膊,因為他不可能活下來,所以就直接被扔到了海里。”

當交戰雙方的戰艦進入所謂的“直射距離”(通常是100碼以內)后,葡萄彈會橫掃整個上層炮甲板,而狙擊手也開始向軍官和炮手們瞄準射擊。在激戰中戰列艦甲板上的那種地獄般的景象難以言狀。

盡管在那個時代的主力艦隊會戰中很少有接舷戰的機會,但戰列艦的水手也要進行有關接舷戰的訓練。在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戰中,74門炮戰艦“船長”號的指揮官納爾遜就率領他的下屬,在接舷戰中接連登上并俘獲了2艘西班牙戰列艦。如果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解決戰斗,那么指揮官就會從每個炮位上抽調一二人組成接舷戰分隊,這些人將用彎刀、短矛、登船用的斧頭和手槍等裝備武裝起來。當雙方戰艦互相接近時,水手們擲出抓鉤,讓2 艘船靠在一起,登船分隊涌上敵艦與敵人展開肉搏。接舷戰往往短暫而血腥,但也是決定性的。

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組成編隊參與主力艦隊之間的海上決戰。但對于英國皇家海軍而言,在大多數戰爭中,戰列艦也被用來封鎖像法國布列斯特或西班牙卡迪茲那樣的敵對港口,這樣的任務無論是對軍艦還是水手都是嚴峻的考驗。在法國大革命時期(1792— 1802 年),共有5 次大規模海戰,而在拿破侖戰爭(1803—1815 年)中卻只有1 次。大多數的海上會戰都是由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所挑起的,或者是利用封鎖的間歇集結艦隊突圍,或者是為其孤懸海外的陸軍部隊提供支援,或者悄悄潛出港口襲擊英國的商船隊。唯一的例外是1801 年的哥本哈根之役,當時納爾遜發動此役的目的就是為了摧毀丹麥艦隊。


接舷戰

從17 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列強的主力艦隊交戰時都會將艦只排成一列或幾列縱隊,用舷側火炮互相轟擊,直到某一方脫離接觸為止。這種作戰模式很少會產生決定性的結果。因此在1782 年,當時的皇家海軍上將羅德尼命令他的縱隊冒著敵方艦隊猛烈的舷側火力向他們的“戰列線”行進,英國艦隊插入到敵軍戰線中,并且分割包圍了一部分法艦。這次英國人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是這樣的艦隊機動風險很高,因為當它們以斜角逼近敵艦縱隊的時候會將戰艦暴露在對方的舷側炮火之下。杰維斯、鄧肯和納爾遜等英國海軍將領曾經冒過這樣的風險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這種戰術的一個最后的實例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當時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從法西聯合艦隊戰線的兩個位置突入,分割了敵方艦隊的2個分隊并且發動了英國海軍所擅長的近距離作戰擊敗了對方。納爾遜并不是這種戰術的發明者。他只是充分認識到了他所指揮的艦隊的優勢和劣勢,并以此為基礎有效利用了他手頭的一切資源。

從技術角度來看,英國皇家海軍相對于法國及其他歐洲海權國家并無明顯優勢,而且俘獲(而非擊沉)敵艦的作戰模式也使各國在艦載武器裝備方面的革新很難保守住秘密。那么,英國人為什么能夠在這一時期牢牢控制住制海權并在海戰中屢屢取勝呢?答案是英國海員擁有更好的訓練和戰術組織,而他們的軍官也更有經驗。對于法國海軍而言,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艦隊作戰能力還不容小視,但20年之后卻只能被皇家海軍封鎖在港口中成為一支處于要塞卵翼下的“存在艦隊”,更不用說挑戰英國人的海上霸權了。本來,法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就無法把其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對制海權的爭奪上去,而從1789年大革命開始的持續混亂與腥風血雨則使法國海軍在指揮、組織以及大型艦只的編隊作戰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削弱,不但無法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技術應用于海軍裝備領域,而且原本很多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這種風云變幻的政治局勢中被清洗掉或被迫流亡國外。一次次的失敗讓法軍主力艦只待在港中消極避戰的時間越來越長。時間一久,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對于法國海軍來說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

英國海軍的霸主地位并非無可撼動。在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中,新生的美國海軍在海洋上不甘示弱,美國人的作戰非常積極主動,并曾多次俘獲英艦。那些皇家海軍曾經的手下敗將們也開始加速海軍裝備方面的革新。例如,法國海軍在1822年首先在軍艦上安裝了由海軍軍官亨利·佩桑所設計的、可發射采用安全延發引信的爆破彈的新型加農炮。在1854年,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法國又成了第一個裝備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國家。當然,這些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本文摘自 戰場決勝者005《線式戰術時代2》

傷亡者甚至連倒下的空間都沒有。留存于世的一份檔案記下了這樣的場景,“高速飛行的炮彈切斷了一個名叫奧爾德里奇的人的一條手臂,并在幾乎同時用一種可怕的方式撕開了他的肚子。當他倒下時,有兩三個人抓住他的胳膊,因為他不可能活下來,所以就直接被扔到了海里。”

當交戰雙方的戰艦進入所謂的“直射距離”(通常是100碼以內)后,葡萄彈會橫掃整個上層炮甲板,而狙擊手也開始向軍官和炮手們瞄準射擊。在激戰中戰列艦甲板上的那種地獄般的景象難以言狀。

盡管在那個時代的主力艦隊會戰中很少有接舷戰的機會,但戰列艦的水手也要進行有關接舷戰的訓練。在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戰中,74門炮戰艦“船長”號的指揮官納爾遜就率領他的下屬,在接舷戰中接連登上并俘獲了2艘西班牙戰列艦。如果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解決戰斗,那么指揮官就會從每個炮位上抽調一二人組成接舷戰分隊,這些人將用彎刀、短矛、登船用的斧頭和手槍等裝備武裝起來。當雙方戰艦互相接近時,水手們擲出抓鉤,讓2 艘船靠在一起,登船分隊涌上敵艦與敵人展開肉搏。接舷戰往往短暫而血腥,但也是決定性的。

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組成編隊參與主力艦隊之間的海上決戰。但對于英國皇家海軍而言,在大多數戰爭中,戰列艦也被用來封鎖像法國布列斯特或西班牙卡迪茲那樣的敵對港口,這樣的任務無論是對軍艦還是水手都是嚴峻的考驗。在法國大革命時期(1792— 1802 年),共有5 次大規模海戰,而在拿破侖戰爭(1803—1815 年)中卻只有1 次。大多數的海上會戰都是由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所挑起的,或者是利用封鎖的間歇集結艦隊突圍,或者是為其孤懸海外的陸軍部隊提供支援,或者悄悄潛出港口襲擊英國的商船隊。唯一的例外是1801 年的哥本哈根之役,當時納爾遜發動此役的目的就是為了摧毀丹麥艦隊。


接舷戰

從17 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列強的主力艦隊交戰時都會將艦只排成一列或幾列縱隊,用舷側火炮互相轟擊,直到某一方脫離接觸為止。這種作戰模式很少會產生決定性的結果。因此在1782 年,當時的皇家海軍上將羅德尼命令他的縱隊冒著敵方艦隊猛烈的舷側火力向他們的“戰列線”行進,英國艦隊插入到敵軍戰線中,并且分割包圍了一部分法艦。這次英國人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是這樣的艦隊機動風險很高,因為當它們以斜角逼近敵艦縱隊的時候會將戰艦暴露在對方的舷側炮火之下。杰維斯、鄧肯和納爾遜等英國海軍將領曾經冒過這樣的風險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這種戰術的一個最后的實例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當時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從法西聯合艦隊戰線的兩個位置突入,分割了敵方艦隊的2個分隊并且發動了英國海軍所擅長的近距離作戰擊敗了對方。納爾遜并不是這種戰術的發明者。他只是充分認識到了他所指揮的艦隊的優勢和劣勢,并以此為基礎有效利用了他手頭的一切資源。

從技術角度來看,英國皇家海軍相對于法國及其他歐洲海權國家并無明顯優勢,而且俘獲(而非擊沉)敵艦的作戰模式也使各國在艦載武器裝備方面的革新很難保守住秘密。那么,英國人為什么能夠在這一時期牢牢控制住制海權并在海戰中屢屢取勝呢?答案是英國海員擁有更好的訓練和戰術組織,而他們的軍官也更有經驗。對于法國海軍而言,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艦隊作戰能力還不容小視,但20年之后卻只能被皇家海軍封鎖在港口中成為一支處于要塞卵翼下的“存在艦隊”,更不用說挑戰英國人的海上霸權了。本來,法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就無法把其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對制海權的爭奪上去,而從1789年大革命開始的持續混亂與腥風血雨則使法國海軍在指揮、組織以及大型艦只的編隊作戰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削弱,不但無法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技術應用于海軍裝備領域,而且原本很多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這種風云變幻的政治局勢中被清洗掉或被迫流亡國外。一次次的失敗讓法軍主力艦只待在港中消極避戰的時間越來越長。時間一久,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對于法國海軍來說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

英國海軍的霸主地位并非無可撼動。在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中,新生的美國海軍在海洋上不甘示弱,美國人的作戰非常積極主動,并曾多次俘獲英艦。那些皇家海軍曾經的手下敗將們也開始加速海軍裝備方面的革新。例如,法國海軍在1822年首先在軍艦上安裝了由海軍軍官亨利·佩桑所設計的、可發射采用安全延發引信的爆破彈的新型加農炮。在1854年,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法國又成了第一個裝備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國家。當然,這些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本文摘自 戰場決勝者005《線式戰術時代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