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是人生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人生」想要過好自己的一生,先懂得「3個知」

不是人生選擇了你, 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道:

「人類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

一輩子不斷學習, 不斷改變, 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

這種改變不只是知識, 還包括自我認知和性格。 」

人生是一場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 探索未知, 找尋自我。

然而, 有些人往往會落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怪圈, 從而變得固執、擰巴, 甚至倒行逆施。

我們唯有打破這個怪圈, 才能獲得真知, 實現自我提升。

越無知, 越固執。

《莊子》有言: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 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 」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無能, 而是無知。

越無知的人, 越固執, 越會為自己找藉口。

在秦末亂世中, 項羽為滅秦立下不世之功。

他自稱西楚霸王, 風光一時無兩。

然而, 他最終卻敗於實力弱於自己的劉邦之手, 這與其無知有很大關係。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 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 但等他到了函穀關前, 卻發現劉邦早已攻破鹹陽, 並派兵據守函穀關。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 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

同時, 項羽的謀士范增也指出劉邦意在天下, 並勸他應該趁早殺掉劉邦。

但項羽認為劉邦不足為慮, 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

有人說, 無知的人總是缺少反省能力, 其實, 他們更缺少的是及時覺知的能力。

當項羽攻佔鹹陽後, 有人勸他定都關中, 可項羽卻急於東歸, 他說道:

「富貴不歸故鄉, 如衣錦夜行, 誰知之者!」

就算最後一敗塗地, 但項羽仍然有機會重返江東、東山再起, 然而, 此時的項羽卻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 選擇了拔劍自刎。

他在自刎前, 對身邊人這樣說道:「此天之亡我, 非戰之罪也。 」

即便是到了最後, 項羽也不懂得從自身找原因, 反而固執地認為:

這一切都是「天亡我也」。

這是可憐, 亦是可悲。

英國作家塞·巴特勒曾說:

「無知的真正特點是:虛榮、驕矜和傲慢。 」

人一無知, 氣象就沒了, 天地就小了。

無知是一種固執的自我感覺良好, 它就像慢性毒藥一樣, 慢慢地麻痹著人的神經, 吞噬著人的智慧, 最後讓人墮入深淵。

認知, 決定人生高度。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臺詞:

「一個人要往遠處看, 過了山, 眼界就開闊了。 」

開闊眼界是一種成長, 而成長的根本便在於升級自己的認知。

既要埋頭拉車, 又要抬頭看路, 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

1300多年前, 一位柔弱的僧人懷著一個偉大的夢想開始了西行之旅。

他, 正是被魯迅先生稱為「捨身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

早在南北朝時, 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些有關佛家義理的爭論。

到了唐代, 爭論愈演愈烈, 甚至出現了義理混淆、互相攻訐的情況。

玄奘有志尋求準確的義理解讀, 統一佛教紛爭, 心中便產生去印度求法的想法。

他聯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請求西行, 但朝廷下詔不準。

其他人都斷絕了念頭, 只有玄奘仍不屈服。

他一方面學習梵語, 一方面磨練意志, 最後下決心西去求法。

西元627年秋, 唐貞觀元年, 25歲的玄奘悄悄地離開了長安, 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歷程。

玄奘備曆艱辛, 卻從未考慮過回頭。

這是因為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去偽經, 求真經。

到了印度的玄奘備受歡迎,

但他不曾忘記自己的使命, 苦研佛經, 直至大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

17年後, 玄奘取得真經回歸大唐, 被唐太宗以國禮迎回長安, 開啟了中土佛教的新篇章。

一個真正有認知的人, 不僅眼界開闊、格局遠大, 他們更能在遭受危難時, 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直至峰迴路轉。

《菜根譚》有言:「德隨量進, 量由識長。 」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 就必須要提升自己的認知。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 你對問題的認知才是問題。

須知, 認知是一個人格局的寬度, 也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高度。

自知的人生才完美。

《呂氏春秋》有言:「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人;

而那些犯錯之人的最大弊病,就在於本身不知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

自欺欺人只會故步自封,為人自知方能有所進步。

美國上將艾森豪還是士兵的時候,有一天,一個軍官前來查崗,突然看見艾森豪戴的帽子很大,大得都快把他自己的眼睛給遮住了。

於是軍官便問:

「你的帽子怎麼這麼大呀?」

艾森豪答:

「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頭太小了。」

軍官又問:

「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了嗎?」

艾森豪接著回答說:

「我母親教導我,一個人如果遇上點什麼,應該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別的什麼方面找問題。」

這份主動瞭解自己的思維讓軍官對他讚歎不已,也正是這份思維讓其一步步成為了五星上將,最終成功登上總統寶座。

自知之人會主動反思自己的問題,並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了不起的人生態度。

《論語·子罕》有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說,孔子杜絕了這四種弊病:

不主觀臆斷,不絕對,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

而這些正是為人自知所需要的心態。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卻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梁啟超先生贊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

曾國藩早年做人做事往往過於剛強、固執,因此得罪了許多人,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有理。

後來,曾國藩於家中苦心研讀為人處世之書,經過不斷反思,終於大徹大悟,並立志重新做人、痛改前非。

「知其雄,而守其雌」,只有剛柔並濟地做人,才能打開困局、重獲新生。

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

「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而這些轉變,都是建立在曾國藩對於自己的認識之上。

古希臘人將「認識你自己」刻在了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

蘇格拉底也曾說: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只有清醒地認識自己,才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認識自己,就是直面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只有這樣才能活出自在真我。

亞裡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思考,是我們瞭解世界、親近自己最簡單便捷的方法。

我們總認為人生是未知的,甚至將人生的成敗歸咎於命運的安排。

其實,人生的成敗,一直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告別無知,讓愚蠢與你無緣; 提升認知,讓格局成就夢想; 為人自知,讓靈魂始終清醒。

要知道,不是人生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自知的人生才完美。

《呂氏春秋》有言:「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人;

而那些犯錯之人的最大弊病,就在於本身不知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

自欺欺人只會故步自封,為人自知方能有所進步。

美國上將艾森豪還是士兵的時候,有一天,一個軍官前來查崗,突然看見艾森豪戴的帽子很大,大得都快把他自己的眼睛給遮住了。

於是軍官便問:

「你的帽子怎麼這麼大呀?」

艾森豪答:

「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頭太小了。」

軍官又問:

「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了嗎?」

艾森豪接著回答說:

「我母親教導我,一個人如果遇上點什麼,應該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別的什麼方面找問題。」

這份主動瞭解自己的思維讓軍官對他讚歎不已,也正是這份思維讓其一步步成為了五星上將,最終成功登上總統寶座。

自知之人會主動反思自己的問題,並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了不起的人生態度。

《論語·子罕》有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說,孔子杜絕了這四種弊病:

不主觀臆斷,不絕對,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

而這些正是為人自知所需要的心態。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卻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梁啟超先生贊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

曾國藩早年做人做事往往過於剛強、固執,因此得罪了許多人,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有理。

後來,曾國藩於家中苦心研讀為人處世之書,經過不斷反思,終於大徹大悟,並立志重新做人、痛改前非。

「知其雄,而守其雌」,只有剛柔並濟地做人,才能打開困局、重獲新生。

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

「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而這些轉變,都是建立在曾國藩對於自己的認識之上。

古希臘人將「認識你自己」刻在了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

蘇格拉底也曾說: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只有清醒地認識自己,才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認識自己,就是直面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只有這樣才能活出自在真我。

亞裡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思考,是我們瞭解世界、親近自己最簡單便捷的方法。

我們總認為人生是未知的,甚至將人生的成敗歸咎於命運的安排。

其實,人生的成敗,一直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告別無知,讓愚蠢與你無緣; 提升認知,讓格局成就夢想; 為人自知,讓靈魂始終清醒。

要知道,不是人生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