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影響一生的十個心理學效應,掌握一個便能受益終身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shen |插畫:Doris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生活裡, 當我們從各種失意的狀態中走出來時, 再回頭去看當時的情境, 卻發現自己只不過是調整了一下看問題的角度, 一切仿佛都不一樣了。 就好像當時的困境是自設的牢籠, 是將自身作繭, 綁縛于心靈和意識的困頓中。

為什麼有些事情看似合理實則不合理, 看似理性實則不理性?為什麼我們會瘋狂的搶購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而別人的選擇又是怎麼影響到我們的偏好?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所不熟知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人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 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通過解讀心理學效應對自身產生的影響, 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 能更好地瞭解自己, 讀懂他人, 透視社會。

掌握心理學效應, 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 處理事務, 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本期特別精選推薦, 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 讓我們以此為鏡, 光照自己。

影響一生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一個便能受益終身

1

吉格勒定理

設定高目標, 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的創建者齊瓦勃出生在鄉村, 所受的教育水準也很低。 18歲那年, 齊瓦勃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屬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

一踏進建築工地, 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

晚上同伴們都在閒聊時, 他獨自躲在角落看書。 面對經理的疑惑和同伴們的挖苦, 他堅信公司缺少的不是基礎打工者, 而是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自己也不光是替老闆打工賺錢, 更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和遠大前途努力。

抱著這樣的信念, 齊瓦勃平步青雲, 最後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最終自己也建立了伯利恒鋼鐵公司, 創下非凡業績。 如果從一開始心中就懷有高遠的目標, 就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眼界, 逐漸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方法, 讓每一步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

卡瑞爾公式

做最壞的打算,

做最好的準備

在美國有一則徵兵廣告既幽默又智慧。 其內容如下:「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 應徵入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沒戰爭, 沒戰爭有啥可怕的?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 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

上前線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 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 輕傷有啥可怕的?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 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 因為你已經死了。 」

當人們有了接受最壞的思想準備之後, 就有利於應對和改善可能發生的情況。 或者說, 當人們冷靜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後, 反倒有利於用積極的態度促使最壞的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3

瓦拉赫效應

每個人都是天才, 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出發點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 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 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 一學期下來, 老師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 但過分拘泥, 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於是父母讓他改學油畫, 可瓦拉赫不善於構圖和潤色, 成績全班倒數第一。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 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 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 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 建議他學化學。 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 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慧發展是不均衡的,

只有找到了發揮自身智慧的最佳點, 使智慧得到充分施展, 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4

古德曼定理

有時沉默, 便是最好的溝通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 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 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 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 談判中, 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 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 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 品相也不好, 根本值不了多少錢。 廠長一言不發, 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

最後, 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 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只能給你80萬美元, 再多的話, 我可真不要了。 」廠長大喜, 當即與他拍板成交。 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 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5

霍布森選擇效應

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賣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品質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不能算是判斷。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向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瞭解的基礎上做決定,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

6

權威效應

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如果發表言論的人社會地位高,事業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

7

名片效應

心理名片,可以更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於是在到另一家公司應聘前,他提前打聽了該公司負責人的歷史,並意外得知該負責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在應聘時也談及自己求職經歷的坎坷和懷才不遇的憤慨。而這一席話也果然博得了公司負責人的同情和賞識,最終應聘成功。

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面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快拉近彼此距離。

善於捕捉對方的資訊和態度,尋找對方與自己的共通點。由此製作的心理名片,經過恰當的使用,對於人際交往處理和建立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8

投射效應

換位思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去認知和評價他人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對事物的感受來推測和判斷他人。總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會覺得,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認知即是他人的認知,而忽略了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標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是喜歡預設他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和觀點。這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效應,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好勝心強的人,總以為他人也喜歡與人一爭長短;而喜愛吃榴槤的人,也會覺得不喜歡榴槤的人簡直不可思議。

學會換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應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與人交流和溝通,並達成共識。

9

巴納姆效應

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最難的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 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是否覺得這段話對自己的形容很貼切?這其實是一段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適合的話。人們常常會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實際上這不過是對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這種傾向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于揣摩心理相關的領域上,特別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受暗示性也會比常人更強。

10

視網膜效應

生活好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過如下類似的經歷,當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深思熟慮買了一雙鞋,正當我們沾沾自喜時,卻突然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為我們自己有的一種缺點,而發現其它人好像也都有這個缺點。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某件東西或某個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別人是否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件東西或特徵。

一個人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習慣。一個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在視網膜效應的影響下,也會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

最大的仇敵和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你自己

|羅馬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叫你們察驗何為主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特別推薦

旅行,是一種永遠時髦的生活方式

少數人走的路,才是多數人做的夢

長按識別下麵的二維碼,敬請關注

讓「丹 尼 爾 的 旅 行 手 冊」帶你

一起走遍千山萬水,看遍世界美景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5

霍布森選擇效應

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賣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品質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不能算是判斷。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向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瞭解的基礎上做決定,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

6

權威效應

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如果發表言論的人社會地位高,事業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

7

名片效應

心理名片,可以更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於是在到另一家公司應聘前,他提前打聽了該公司負責人的歷史,並意外得知該負責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在應聘時也談及自己求職經歷的坎坷和懷才不遇的憤慨。而這一席話也果然博得了公司負責人的同情和賞識,最終應聘成功。

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面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快拉近彼此距離。

善於捕捉對方的資訊和態度,尋找對方與自己的共通點。由此製作的心理名片,經過恰當的使用,對於人際交往處理和建立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8

投射效應

換位思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去認知和評價他人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對事物的感受來推測和判斷他人。總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會覺得,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認知即是他人的認知,而忽略了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標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是喜歡預設他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和觀點。這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效應,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好勝心強的人,總以為他人也喜歡與人一爭長短;而喜愛吃榴槤的人,也會覺得不喜歡榴槤的人簡直不可思議。

學會換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應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與人交流和溝通,並達成共識。

9

巴納姆效應

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最難的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 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是否覺得這段話對自己的形容很貼切?這其實是一段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適合的話。人們常常會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實際上這不過是對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這種傾向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于揣摩心理相關的領域上,特別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受暗示性也會比常人更強。

10

視網膜效應

生活好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過如下類似的經歷,當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深思熟慮買了一雙鞋,正當我們沾沾自喜時,卻突然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為我們自己有的一種缺點,而發現其它人好像也都有這個缺點。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某件東西或某個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別人是否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件東西或特徵。

一個人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習慣。一個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在視網膜效應的影響下,也會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

最大的仇敵和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你自己

|羅馬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叫你們察驗何為主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特別推薦

旅行,是一種永遠時髦的生活方式

少數人走的路,才是多數人做的夢

長按識別下麵的二維碼,敬請關注

讓「丹 尼 爾 的 旅 行 手 冊」帶你

一起走遍千山萬水,看遍世界美景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