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論文總是被“斃”?你需要一個好的選題

經常聽到研究生感歎, 不知道如何選好學術論文的選題。 俗話說得好, “題好一半文”, 學術論文能否選取一個好選題, 是論文寫作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基礎。

文科類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應當從選好論文標題做起, 通過對論文選題的錘煉, 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學術論文的水準, 這也是培養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最感興趣的問題探究中選擇論文題目

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應該是一件十分愉悅的創造性工作, 不應當成為負擔。 我反對為論文而寫論文。 許多高校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都有對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的要求,

研究生完不成規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發表任務就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或不能取得學位。

某些高校甚至規定, 在導師的科研考核中, 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只要加掛導師的署名, 就可以算作導師的科研業績, 這更加助長了導師極力鼓動研究生寫學術論文的風氣, 然而論文的品質卻每況愈下。

筆者以為, 對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首先在於培養研究生寫作學術論文的興趣。 這種興趣就是發現科學問題、探求科學規律的興趣。 只有當研究生對某一問題產生了濃厚的科學興趣之後, 才會萌發撰寫學術論文的強烈衝動, 沒有寫作衝動很難寫出一篇上佳的學術論文來。

這種寫作衝動可以來源於閱讀, 在閱讀他人學術著作時產生共鳴、發現謬誤, 或產生重大疑惑時, 也可能激發出寫作衝動。 但研究生學術論文的寫作衝動更多地來源於對社會現象的觀察, 在細心的觀察中發現“問題”、產生靈感、激發衝動。

如果研究生沒有寫作衝動, 最好不要嘗試寫作學術論文, 可以在導師指導下繼續閱讀, 也可以參加一些社會調查活動, 或者加入老師和同學們組織的討論之中, 進行必要的知識積累。

令許多研究生困惑的是, 他們不知道自己應當積累哪些知識, 才有可能最終激發出寫作衝動。 事實上, 可以激發研究生寫作衝動的知識積累, 並非來自那些基礎性的知識或基本理論學習。

能夠催生寫作衝動的知識積累, 往往來源於對學術前沿問題的探究性研究文獻的閱讀。 在這些文獻中存在大量爭議, 一些觀點甚至對已經存在的系統的理論體系構成衝擊。

這裡, 我以自己親歷的一件事對此予以說明。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 我讀到一篇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的翻譯文獻。 當初我對SA8000很不熟悉, 就去企業做調研, 問過十幾個企業的高管層, 結果發現只有兩家企業廠長知道有這麼個標準, 但他們認為這個標準是西方大國借我國“入世”搞的“綠色貿易保護”措施。

我再深入企業調研, 觀察到企業生產現場缺乏勞動安全保護、經常性出現職工連續加班、企業缺乏誠信等現象。

於是, 我回過頭來再查閱國內外有關SA8000的研究文獻, 產生了寫作《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缺失》這篇學術論文的衝動。 這篇論文發表在2005年5月的《企業改革與管理》雜誌上, 發表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管理科學》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 並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

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把握問題的本質

文科碩士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必須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 在寫作學術論文之前, 首先必須清晰地回答所寫的論文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這是確定論文主題最重要的基礎。 嚴格地講, 任何學術論文所論述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 切忌一篇論文有多個主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 許多研究生就是因為對問題把握不准,

因此很難選好學術論文題目。

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看到的“現象”當成“問題”。 其實, “問題”不是某個孤立的概念, “問題”是深藏於“現象”之下、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更本質化的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 農產品的價格波動, 這只是一種現象。 但是, 在一個較短時期內的價格異常波動, 這就是“問題”了!為什麼在幾個月內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且漲幅很大呢?這種價格異常波動就是“問題”, 我們需要研究價格異常波動所造成的影響, 產生價格異常波動的原因, 以及控制價格異常波動的措施等。

又如, 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例如30年), 研究農產品價格波動規律, 也屬於“問題”研究。 為什麼價格呈週期性波動?為什麼價格前20年持續下降而後10年又持續上漲?為什麼價格在30年內平均在3%水準內維持較低漲幅?等等, 這些才是真正的“問題”。一般性地研究現象沒有特殊的意義,只有找准了“問題”,對現實“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還有一種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偽問題”當成“真問題”加以研究,研究者費了很大勁,最後得不出正確的、有說服力的結論。

也舉個例子來說,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寫的一部書,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的農業政策。書中有一篇短論文,研究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增長所產生的影響。他的結論是政府財政支農支出不斷增大,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論證的過程就是擺了兩方面的資料,前者增加,後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兩增”這麼一個有重要影響的結論。

看起來,他所研究的“政府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是否有影響”是一個“問題”,但在中國的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制度框架內,這實際上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發現,30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貢獻來源於“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即打工收入),其次是“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主要貢獻來源於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所致。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並非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用數量分析方法去檢驗會發現,“轉移支付收入”與農民收入增長並不顯著相關。換言之,30年來農民的增收主要是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包括勞動力交易與農產品交易兩大部分。同時我們還發現,政府財政支農支出主要用於農林水等事業費支出,通俗地講就是對農村“七站八所”事業單位的“人頭費”增加了投入,而這種事業費的增加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農民增收,也難以間接地轉變為農民增收。

因此,研究“政府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是否有影響”是一個“偽問題”。當然,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農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但這種公共享用並沒有直接轉化為市場利潤而使農民明顯增收,至少二者之間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選題必須有牢靠的理論基礎作支撐

學術論文與調查報告、工作報告或其他論文相比,可能都離不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基本研究範式。但是,學術論文與其他論文的最大區別,也可以說是本質區別,那就是學術論文必須強調有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用一定的理論指導分析研究過程。這種理論支撐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學術論文選題本身的理論價值。

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不緊密地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科學分析與論證,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問題”,也無法凝煉出邏輯嚴密的科學選題,更談不上寫出優秀的學術論文。

例如,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問題的研究,為什麼出現政府出一部分錢讓農民參合,但農民仍然不願意參合的現象呢?許多新聞報導、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都將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對新農合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沒有認識到新農合的好處(意義)”等。這是一種簡單的分析,當然,這種分析在實際工作中容易被接受並有利於進一步改進相關工作。

但是,從學術論文的角度來看,原因並非如此簡單。

這裡涉及到“農民就醫決策是否理性”的問題。我們認為,農民是經濟理性人,他認為參加新農合就診並不合算,所以不願意參合。

這裡涉及到農民與醫院之間的醫患關係,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雖然政府補貼了,但醫療機構增加了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專案、提高了用藥標準及價格等,導致農民比不參合時還要付出更大的就醫代價,無法真正實現政府主辦新農合要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目的。

醫療機構醫藥不分,存在著“內部人”失控的現象。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就要從決策理性、資訊不對稱、內部人控制等理論基礎出發,通過深入嚴密的邏輯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研究相同的“問題”,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視角不同,其選擇的基礎理論也會不一樣,這也常常成為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眾多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爭議往往直接表現在學術論文的標題上。

例如,同樣是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有學者依據錢納裡的理論計算我國農業地勞比率,推算出我國必然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因此撰寫出“只有轉移農民才能使農民增收致富”這樣的學術論文。

另外有學者則根據“聯繫係數效應理論”認為,經濟越發達,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越走向高級化,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容納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有限,不可能實現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完全轉移,因此,只有在農村就地發展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化的途徑實現農民致富。

當然,後者所寫論文的標題也就會反映出另一種理論觀點。同一“問題”得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源於兩種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過程建立在兩種不一樣的理論基礎之上。

除上面所講三個重要選題原則外,文科碩士研究生選好學術論文的選題還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

有的學術論文在標題中寫出論文所採用的先進研究方法,採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論文直接用計量模型名稱作為標題核心內容,採用實證分析方法的論文還用副標題將研究物件或抽樣樣本寫在學術論文的標題中,採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論文以案例名稱的研究直接作為標題也屬常見,這些方法有利於彰顯學術論文的創新點及其創新價值。

有的學術論文以研究結論為標題,這些結論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學判斷,也可能通過給定某種限制條件的情況下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討論,或是對已有理論體系的印證與繼承,或是對已有理論體系的突破與發展。

這種方法能夠突出其學術論文對解決現實問題的意義,也很受廣大讀者歡迎。還有的學術論文在標題的用詞上動腦筋,例如對某問題原因分析的ABC、對某問題對策建議的“新幾條”、對某問題的“60年拷問”,等等,都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

這些方法,筆者建議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寫作實踐中,根據寫作學術論文的實際需要酌情採納。

感謝您的閱讀與收藏推薦,祝您畢業順利、工作順心,萬事如意!看完了,點個贊再走唄~

專業精英團隊,專注品質,服務第一

這些才是真正的“問題”。一般性地研究現象沒有特殊的意義,只有找准了“問題”,對現實“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還有一種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偽問題”當成“真問題”加以研究,研究者費了很大勁,最後得不出正確的、有說服力的結論。

也舉個例子來說,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寫的一部書,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的農業政策。書中有一篇短論文,研究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增長所產生的影響。他的結論是政府財政支農支出不斷增大,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論證的過程就是擺了兩方面的資料,前者增加,後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兩增”這麼一個有重要影響的結論。

看起來,他所研究的“政府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是否有影響”是一個“問題”,但在中國的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制度框架內,這實際上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發現,30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貢獻來源於“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即打工收入),其次是“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主要貢獻來源於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所致。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並非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用數量分析方法去檢驗會發現,“轉移支付收入”與農民收入增長並不顯著相關。換言之,30年來農民的增收主要是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包括勞動力交易與農產品交易兩大部分。同時我們還發現,政府財政支農支出主要用於農林水等事業費支出,通俗地講就是對農村“七站八所”事業單位的“人頭費”增加了投入,而這種事業費的增加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農民增收,也難以間接地轉變為農民增收。

因此,研究“政府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是否有影響”是一個“偽問題”。當然,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農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但這種公共享用並沒有直接轉化為市場利潤而使農民明顯增收,至少二者之間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選題必須有牢靠的理論基礎作支撐

學術論文與調查報告、工作報告或其他論文相比,可能都離不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基本研究範式。但是,學術論文與其他論文的最大區別,也可以說是本質區別,那就是學術論文必須強調有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用一定的理論指導分析研究過程。這種理論支撐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學術論文選題本身的理論價值。

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不緊密地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科學分析與論證,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問題”,也無法凝煉出邏輯嚴密的科學選題,更談不上寫出優秀的學術論文。

例如,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問題的研究,為什麼出現政府出一部分錢讓農民參合,但農民仍然不願意參合的現象呢?許多新聞報導、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都將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對新農合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沒有認識到新農合的好處(意義)”等。這是一種簡單的分析,當然,這種分析在實際工作中容易被接受並有利於進一步改進相關工作。

但是,從學術論文的角度來看,原因並非如此簡單。

這裡涉及到“農民就醫決策是否理性”的問題。我們認為,農民是經濟理性人,他認為參加新農合就診並不合算,所以不願意參合。

這裡涉及到農民與醫院之間的醫患關係,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雖然政府補貼了,但醫療機構增加了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專案、提高了用藥標準及價格等,導致農民比不參合時還要付出更大的就醫代價,無法真正實現政府主辦新農合要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目的。

醫療機構醫藥不分,存在著“內部人”失控的現象。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就要從決策理性、資訊不對稱、內部人控制等理論基礎出發,通過深入嚴密的邏輯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研究相同的“問題”,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視角不同,其選擇的基礎理論也會不一樣,這也常常成為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眾多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爭議往往直接表現在學術論文的標題上。

例如,同樣是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有學者依據錢納裡的理論計算我國農業地勞比率,推算出我國必然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因此撰寫出“只有轉移農民才能使農民增收致富”這樣的學術論文。

另外有學者則根據“聯繫係數效應理論”認為,經濟越發達,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越走向高級化,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容納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有限,不可能實現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完全轉移,因此,只有在農村就地發展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化的途徑實現農民致富。

當然,後者所寫論文的標題也就會反映出另一種理論觀點。同一“問題”得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源於兩種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過程建立在兩種不一樣的理論基礎之上。

除上面所講三個重要選題原則外,文科碩士研究生選好學術論文的選題還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

有的學術論文在標題中寫出論文所採用的先進研究方法,採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論文直接用計量模型名稱作為標題核心內容,採用實證分析方法的論文還用副標題將研究物件或抽樣樣本寫在學術論文的標題中,採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論文以案例名稱的研究直接作為標題也屬常見,這些方法有利於彰顯學術論文的創新點及其創新價值。

有的學術論文以研究結論為標題,這些結論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學判斷,也可能通過給定某種限制條件的情況下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討論,或是對已有理論體系的印證與繼承,或是對已有理論體系的突破與發展。

這種方法能夠突出其學術論文對解決現實問題的意義,也很受廣大讀者歡迎。還有的學術論文在標題的用詞上動腦筋,例如對某問題原因分析的ABC、對某問題對策建議的“新幾條”、對某問題的“60年拷問”,等等,都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

這些方法,筆者建議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寫作實踐中,根據寫作學術論文的實際需要酌情採納。

感謝您的閱讀與收藏推薦,祝您畢業順利、工作順心,萬事如意!看完了,點個贊再走唄~

專業精英團隊,專注品質,服務第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