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余海燕●擱淺蓮花山

余海燕, 魯迅文學院第29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 人民文學“新浪潮”詩人, 湖南省詩歌協會理事, 長沙市作協理事, 望城區作協主席。 已出版詩歌集《春天的隱語》《小鎮的A面》, 散文集《黑麋峰記》, 長篇報告文學《公僕傅學儉》。 有近五十萬字的詩歌、散文、小說在《中國作家》《人民文學》《詩刊》《讀者》等報刊雜誌發表。

13

05-2018

蓮花山的氣息

精彩導讀:白沙溪匯入資水是從高處往低處匯入的, 它們的聚合處修了一個高高的閘門, 水急切的從閘門處往下流, 形成了如瀑布狀的水簾, 落水處, 濺起無數水花。 一條小水蛇彎在水簾下的岩石縫裡,

緩緩挪動著, 仿佛被水花兒擊暈了似的

擱淺

文/余海燕

在四月的微涼中, 風太輕, 吹不走濃霧, 霧已將山形遮蔽得嚴嚴實實, 只略微餘下些山峰的頂子, 在四周隱隱約約。 那些晨霧在遠處如雲朵, 有一種輕型的飄緲感, 它們挨挨擦擦的, 密實地纏住周圍的萬物。 我們住的木樓, 雖是從別處移過來的, 卻仿佛一直生長在這裡, 與大自然融為一處。 現在, 木樓處於世界的中心, 周圍只有霧氣繚繞, 推開木窗, 風濕漉漉的, 迎面撲向歡喜的我們。 木格窗吱呀地叫喚了幾聲, 愈將蓮花山的寧靜烘托出來。 是的, 這靜, 更是被遠處的鳥鳴呼出了獨有的韻味。

此刻, 太陽將第一縷光投向了山門, 山門外, 世界已經開始喧嘩, 只有此處靜謐如初。

陽光慢慢將風吹不走的濃霧曬化了, 一朵綠色的蓮隱隱從視線處顯身, 一片片花瓣於空曠之處招展起來。 漫山遍野的茶樹有條不紊地穿行在晨霧中, 它們被修剪得齊齊整整, 在一個冬天的積蓄下, 能量被忽然爆發, 一夜之間長出了無數個嫩綠的葉芽, 這些葉芽在光照中葉脈清晰, 它們背面反照出一種白光, 在風中, 猶如波光鱗鱗的水之深處, 正泛出幽幽的水草來。

現在, 我正在這朵綠蓮的中心品嘗茶的清香, 而此時, 蓮的花瓣極盛而開, 蓮蓬中的蓮子正分行而列, 誰也想不到, 這些蓮子居然是由茶樹排列組合而成的。 其實, 我站立於此的中心是一座山, 因為形狀像極了一朵荷瓣已開的蓮花, 所以被當地人命名為蓮花山。

蓮花山位於安化縣樂安鎮團雲村, 此處海拔880米, 終年雲霧繚繞, 山上遍野是森森林立的茶樹, 白沙溪茶業集團的幾位愛茶之人一商量, 就將此處命名為白沙溪團雲界茶莊園。

立於此處是幸福的, 因我也是愛茶之人。 而我真正開始喝茶得從07年創辦“網開一面”書屋開始說起, 當時還不真正懂得品茶, 偶爾好茶的朋友們帶點好茶去, 我們就泡而喝之, 久而久之竟真的品出了一點道道來了, 茶的品種基本能認全, 茶的年份雖說無法說得太准, 但也每每八九不離十。 第一次喝黑茶的印象特別深刻, 我居然醉茶了, 喝完後心裡空落落的, 頭也有點暈乎乎, 後來一瞭解, 才知道茶中有一種茶鹼, 這個神密的物質是中樞神經的興奮劑,

喝多了喝濃了容易血液迴圈加速、呼吸急促, 也就是常說的“醉茶”狀態。 而我個人卻理解為, 黑茶容易消解油脂, 喝多了油脂消解後, 肚子裡空落落, 產生的一種低血糖狀態。

始喝茶時, 朋友給我帶了一塊七十年代的安化黑茶, 方方正正的小黑磚, 發黃的包裝紙已非常陳舊破爛, 上面印著紅色的字跡與圖示, 三十多年前的茶磚, 壓得不是那麼緊密, 又因為漫長時間的侵濁, 茶磚已經疏鬆, 稍微用力一掰就能將其分離, 不像現在的壓制磚, 用工具撬都那麼費力。 掰開後有一些金黃色的小圓點, 密密麻麻地分佈於茶塊中, 這些金色的小圓點, 其實就是茶人所謂之“金花”。 當初我並不懂“金花”為何物, 還以為是茶葉黴變所致,

差點讓我棄之了事, 幸好懂茶的朋友在旁, 忙給我釋疑了一番。 原來這“金花”, 是一種微生物, 學名叫“冠突散囊菌”, 是對人有益的酵素類菌。 這種菌是在製作過程中刻意培植的, 要精細撐控濕度與溫度。

據說初始“金花”的形成過程, 卻不是人為撐控, 而是在漫長的運送過程中, 受自然環境影響而來。 據說西漢的班超, 曾帶著一支駝隊前往西域, 正行走於蒼茫大漠之中時, 忽遇狂風暴雨, 空曠沙漠之中避無可避, 所駝的茶葉皆被淋得透濕。 當時茶葉較為金貴, 商人們捨不得丟棄, 好不容易等天晴之後, 忙拆開包裹, 在陽光下曬乾, 又打包前行。 當商人來到某一處驛站時, 見有牧人捂著肚子, 表情極為痛苦, 商人詢問之下得知是食肉過多, 消化不良而導致肚子疼痛。可當時商隊藥物奇缺,有人想到茶葉水可助消化,於是準備燒水煮茶,誰知打開茶葉包裝一看,裡面的茶葉已經泛黑,並且長出了金黃色的黴斑,當時救人要緊,顧不了許多,只管取水燒茶,然後將那些煮好的醬色茶水供病人服下,誰知沒過多久,茶水竟顯奇效,病人鼓脹的肚子癟下去了,疼痛也隨之緩解。在當時的牧區,很多人因腹脹不治逝世,而這醬色的茶葉水居然輕鬆治好了病症,馬上被傳為神藥,成為草原上的牧人們不可或缺的飲料了。

當然這只是傳說,但這不得不說到中國的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了,安化的茶馬古道是獨特的,稱為“船艙馬背”式茶馬古道。唐代,中國在絲綢之路上最為暢銷的有兩種產品,一為瓷器,二是茶葉。因為其路途遙遠,瓷器遠銷國外受條件所限,其易碎體質與受眾面小,令其銷量遠不如茶葉。再者瓷器只是部分達官貴人的奢華生活體現,而對於以乳製品和肉食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半遊牧部落來說,茶葉卻是極佳的飲品,於是,茶葉以最快速度成為了影響這部分人生活品質的必需品。在唐代時,對於有足夠馬場與優良養馬業的唐朝人來說,茶葉還僅是籠絡對手上層的武器,但到了戰馬養殖業發展滯後的宋朝,茶葉就能置換遊牧民族的優質戰馬。

當年的運輸不像如今便捷,要從安化的深山老林中將茶葉輸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數的馬幫行走於山間小道與山澗溪流,將採摘的黑毛茶運送到資水沿岸的茶市,首次輸出有兩種方式,要麼是茶商上門收購,抑或是茶農向茶行運送毛茶。安化的上百家茶行大多分佈于資水附近,這樣便於輸出,安化資水旁的江南、東坪、小淹等集鎮就占了交通的便利,茶行也大多分佈於這幾個小鎮上。安化的茶市以黃沙坪、江南、唐家觀為主,從茶市集中後再經資江運往洞庭湖。再用大帆船轉運到沙市,經襄樊到老河口至涇陽或至晉陽、祁縣,至山西、陝西後,“船艙馬背”式的運輸結束,現在開始要改換運輸工具使用駱駝了,駱駝將黑茶一部分運至青海、甘肅新疆、寧夏、西藏等地。另一部分駝隊沿著古絲綢之路,穿越中亞細亞,運至歐洲腹地,到達莫斯科等地,他們常年累月行走於異國他鄉,他們活路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將這些地方極為喜愛的黑茶運送過去。我有一個呼和浩特的朋友作家李櫻桃就曾寫了一本書,名為《走進最後的駝村》,裡面詳盡描述了呼和浩特上百個駝村與上萬民駝夫行走出來的“萬里茶道”,這些駝夫們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商業成就。

安化專制的黑茶屬於官茶,專用來易物、治邊,為此,朝廷還專門設置了“茶馬司”等專門機構,對茶馬交易進行掌控。1959年,朝廷將安化所產的黑茶定為官茶,由商人持官方所發茶票收購之後運往陝西徑陽、咸陽一帶進行加工,制為茶磚模樣,再運往邊疆及俄羅斯腹地。因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保證茶葉能順利運往目的地,朝廷還特意成立“茶商軍”一路護送,這估計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茶商軍”了。

安化黑茶由來已久,但以前安化種茶人卻是很少喝黑茶的,他們喜歡喝自己製作的梭筒茶,梭筒茶其實就是安化人自己採摘的茶葉,放在小蔑蔞裡,掛著房樑柱梭筒木勾上,因下麵是火塘,茶葉經年累月地放著,所以有了煙薰火繚味,煮出的茶湯呈醬黃色,涼後滋味醇和,清涼沁人。當時的安化本地人不喝黑茶,也是因為黑茶消脂功能太厲害,窮苦的茶農原本油水不足,常以素食裹腹,又如何得以經受黑茶的“剔刮”呢。正因黑茶的清腸消脂功能,於是乎對了以肉食為主的遊牧民族胃口。現當代人生活水準大幅提高,開始大魚大肉,食之不消,黑茶也是對應之藥,於是黑茶噌噌地火了。當然,人們品黑茶,並非專為消食功效,而是為了那份雅與靜。黑茶熱度提上來後,與之配套的茶器也是層出不窮,泡、煮、燒各盡其能,茶湯不僅賞心悅目,食之更是甘怡,令人欲罷不能。

所以,當我們車行三小時,風塵僕僕從長沙趕到安化後,肖益平老師正靜靜地待在高速路口等著我們,他是一位擁有制茶經驗幾十年的老師傅,從小就侵染其間,從最低層的工人做起,一直到如今的白沙溪茶葉公司廠長。他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說:等會蓮花山上擺起茶局,給大家上我親手製作的好茶。原本懨懨欲睡的大傢伙全被提起興致了,必竟都是好這口的愛茶人。隨後,我們跟著肖益紅老師,一路朝蓮花山奔去。

往上的山路很窄,僅夠一輛車通行,如果要匯車,必須行到稍寬一點的彎道,或路旁恰好有人家的地方。這裡的道路雖然有點窄,但景色引逗得我們頻頻往車窗外瞧去,逶迤的山脈不絕地往後倒退而去,清新的山風卻撲面而來。這些濕漉漉的氧分子令人呼吸暢快而怡悅,各色山花在綠葉間招展,一晃而過,我們的車速過快,令我們的目光只能快速地掠過它們,眼看著它們在我們眼前的風景中成為快進的影片,一眨眼間就沒入了大片的遠綠中。

蓮花山中心位置的一塊微微突起的山地上,新建起了一幢小木樓,木樓左邊,有一塊狀如觀音的岩石,常年有當地人供奉,我們隨行的幾人在觀音的腳下,聽賀琪說了她顯靈的一些故事後,都虔誠地跪拜了她。在我們的眼前,有一些香燭燃盡後的殘體,正隨心所欲地兀立于一個暗黑的石槽之內。木樓是從他處搬來的,用的兩個舊房子的料,這兩層小木樓很寬敞,擁有雕花的小舊木窗,窗子用泛黃的宣紙糊住,我看到有個小窗中間有個小破洞,由此有點擔心宣紙被風吹破了怎麼辦,在這樣的美景中,我還想著抽個時間去住一段時間。賀琪說,可以想去就去,隨便住,以後還會安排專人做飯,這裡今後將打造成為一個愛茶朋友們小憩的地方。

在木樓的中堂內四散坐下,茶主人肖老師拿出一塊從白沙溪荒山老樹春尖茯茶【紫印】上撬下來的茶,招呼一位茶山的美女給我們泡功夫茶。這塊茶都是從團雲界蓮花山上采下來一葉一尖的料,再由大師揉制淬煉的高等級黑茶。因是新茶,又是手工築制,所以紫印茶磚並不是壓制得特別緊致的那種,還可以看得清茶葉的條索盤旋相擁,磚也呈新色,帶有暗綠的鮮新感,其特有的茶香味清新怡人。陽光從木格窗上投進來,在茶磚上形成暗影,我們的衣服上、臉上、地板上都有這些暗影的晃動,而陽光入侵的部分,帶有一種炫目的迷離,這迷離就在茶湯中慢慢湧上來,慢慢入口,我們慢慢觀賞這深黃明亮的湯色,慢慢享受這沉入時光的部分,有甘甜與清香,有清澀與醇厚,每個人因了心情的各異,而品出了各自人生的況味。杯中的茶葉在開水的浸潤下,悠然舒展開來,這些葉子嫩綠而肥厚,寬大又完整,它們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向我們敞開了它的味道,讓我們欣賞,讓我們擁有,讓我們在片刻間尋到心之所往之處。

從木梯上到二樓,視野更為開闊,極目處全是蓮花山的茶樹,遠處有蓮瓣狀的山形,團團圍繞著整個茶山,因是下午,又有太陽,所以整座大山都是清晰明瞭的,山的中間是一個盆地,盆地上植滿了近六十年的老茶樹,當時栽種的方法屬埋籽繁殖的有性系方法,長出來的茶樹被稱為群體種。這些老茶樹因年年修整,所以高度仍在人類的胸脯以下,但它們的根已經深入土的底部,在時間的干預下,有的根比它們的枝葉還長一倍,這些老根們在開墾過的山邊,暴露於空氣中,它們老態龍鍾,互相盤虯,互相傾紮,都將自己的生命往對方的懷裡狠命紮去,不管不顧的模樣,卻也似乎將憨厚的一面呈現了出來,因為它們的團結,在這海拔高達近九百米的高山上,所以還存在著,沒有被風吹走,沒有被雷擊斃,沒有被嚴寒弄垮。

六十年後,這些茶樹還行列齊整,它們在每年的冬天都將被修剪,一整個冬天,它們都處於一種萎糜狀態,非得等春雨淋上幾次,它們的枝椏間,才會慢慢長出新綠來。在我們到的那天,它們恰如齊齊被喚醒了似的,全唰唰地長出了近兩寸長的嫩綠芽尖。中間還雜生著紫芽種,偶爾還可見到白化的茶種,它們特別的顏色在綠葉中過於顯眼。地裡還濕著,陽光微照,綠芽肥厚壯實,嫩的尖子部分微卷,下面的葉子寬大舒展,葉脈清晰,風一吹來,它們全部倒伏,露出泛白的背面,風一逃離,它們又彈跳回原狀,它們在風的鼓動下,正在跳一場歡快的舞蹈,風偶爾給它們奏樂,雨偶爾給它們甘潤,它們好像正在用這場舞蹈來判逃,也用這場舞蹈來給人類提醒,該是採摘它們的時候了。

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開山採茶的日子。一群穿紅著綠的婦女們點綴在茶山中。我走過去瞧著她們採茶,她們右手中指上套著一個奇怪的鐵制工具,左手扯過枝條,右手看准葉芽稍微用力,只聽得細微的莖斷聲,葉芽連莖就都采下來了。但安化人並不說採茶,他們說摘茶,她們戴在手上的是一種專門的工具,用薄鐵片製成,尖端有半月形的鋒利刀刃,這就是摘子。摘子另一端有一個幾釐米的木把,木把的背面還有個小指套,指套往右手中指上一套,就成為順手的摘茶工具。但是製作天尖的料就不需要用這種工具採摘了,可以直接用手採摘,天尖的料都是一葉一芽,或者一芽兩葉,莖非常嫩,用手指就很容易採摘下來。

這些女人們每天最多采三十斤左右的葉,葉采下來後製成黑茶還有很多程式。肖益紅老師在制茶上可是個中高手,他告訴我們說,葉采下來後還需要炒、蹂、渥、烘、壓。每一道工序都是決定成茶品質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都得認真對待,馬虎不得。別說這些工序了,就是採摘的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料,一葉一芽是用來做天尖的高端料,二葉一芽的料又稍微次點,而黑毛茶可以直接將莖割下來。

當我們在茶山中穿行時,同來的美女帥哥們已經開始了拍攝工作,她們將茶具從車中取出,擺於茶樹平頂的白色綢緞上,衣服也換上了飄逸的茶服,磁白色的裙裝在一片綠茶樹中特別靚麗,春風吹醒了白色的裙裾與闊大的袖袍。她們跪在茶樹行距間隙中的明黃蒲墊上,右手略高執茶壺,左手略低執茶杯,做倒茶狀,她們稍帶春風,面目含笑,一股春情蕩漾於茶山之中。後來她們又換上了六十年代的服裝,左右手握拳作前進拼搏狀,其中一位高舉著一面獵獵招展的紅色旗幟,這場景有點搞笑,因服裝土氣又不太合體,遮蔽了女孩子們原有的美。賀琪告訴我們,這是蓮花山團雲界的紅色文化,以前這片茶葉地就是六十年代末期,下鄉的女知青們開墾出來的。這片茶葉地有近千畝,那些原來在城市裡生活優渥的女孩子們來到這裡後,卻要沒日沒夜地開墾這片荒山,這其間的辛苦又是現在的我們所難以體會的。如今,蓮花山茶園要打響紅色文化莊園的概念,其實也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那些曾經在這片荒山中埋入了自己青春的知青們致敬。

為了讓我們瞭解制茶程式,我們在小淹鎮也停留了一天,參觀了黑茶展覽館。白沙溪茶業有限公司也在小淹鎮,公司的背面資水緩緩流過,右邊的白沙溪匯入資水,據說原來的白沙溪被改了道,上面修了一個安化花卷茶的標誌性建築,其形狀如聳立的千兩茶,也如男人的雄器頂天立地,外觀如管筒狀的花格蔑蔞。估計當時設計此建築的設計師也是如此考量的吧,希望白沙溪茶業能翌立行業,成為姣姣者。白沙溪匯入資水是從高處往低處匯入的,它們的聚合處修了一個高高的閘門,水急切的從閘門處往下流,形成了如瀑布狀的水簾,落水處,濺起無數水花。一條小水蛇彎在水簾下的岩石縫裡,緩緩挪動著,仿佛被水花兒擊暈了似的。第二天清晨,我們從茶業公司賓館的頂樓往下看資水時,資水正被霧籠罩,資水旁的青山與茶亭,都在霧中隱隱約約,作為一個小鎮,居然也能被濃霧侵襲,那麼是不是這個小鎮也在大山中呢?或者說,整個安化,及安化遍野的黑茶樹都被霧浸潤著,所以,這裡的茶口感最是甘醇。

這真有點不確定,但我能確定的是,現在,我的腳下,這小淹鎮,全被濃霧鎖住。想起蓮花山的霧,似乎與眼前的霧聯繫於一處了,我的心及坐在茶樹間品茶的幻鏡,似乎還擱淺在蓮花山,藏在濃郁的霧中。


以夢為馬 | 不負韶華

微信ID:gh_572b7bd3d1eb

消化不良而導致肚子疼痛。可當時商隊藥物奇缺,有人想到茶葉水可助消化,於是準備燒水煮茶,誰知打開茶葉包裝一看,裡面的茶葉已經泛黑,並且長出了金黃色的黴斑,當時救人要緊,顧不了許多,只管取水燒茶,然後將那些煮好的醬色茶水供病人服下,誰知沒過多久,茶水竟顯奇效,病人鼓脹的肚子癟下去了,疼痛也隨之緩解。在當時的牧區,很多人因腹脹不治逝世,而這醬色的茶葉水居然輕鬆治好了病症,馬上被傳為神藥,成為草原上的牧人們不可或缺的飲料了。

當然這只是傳說,但這不得不說到中國的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了,安化的茶馬古道是獨特的,稱為“船艙馬背”式茶馬古道。唐代,中國在絲綢之路上最為暢銷的有兩種產品,一為瓷器,二是茶葉。因為其路途遙遠,瓷器遠銷國外受條件所限,其易碎體質與受眾面小,令其銷量遠不如茶葉。再者瓷器只是部分達官貴人的奢華生活體現,而對於以乳製品和肉食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半遊牧部落來說,茶葉卻是極佳的飲品,於是,茶葉以最快速度成為了影響這部分人生活品質的必需品。在唐代時,對於有足夠馬場與優良養馬業的唐朝人來說,茶葉還僅是籠絡對手上層的武器,但到了戰馬養殖業發展滯後的宋朝,茶葉就能置換遊牧民族的優質戰馬。

當年的運輸不像如今便捷,要從安化的深山老林中將茶葉輸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數的馬幫行走於山間小道與山澗溪流,將採摘的黑毛茶運送到資水沿岸的茶市,首次輸出有兩種方式,要麼是茶商上門收購,抑或是茶農向茶行運送毛茶。安化的上百家茶行大多分佈于資水附近,這樣便於輸出,安化資水旁的江南、東坪、小淹等集鎮就占了交通的便利,茶行也大多分佈於這幾個小鎮上。安化的茶市以黃沙坪、江南、唐家觀為主,從茶市集中後再經資江運往洞庭湖。再用大帆船轉運到沙市,經襄樊到老河口至涇陽或至晉陽、祁縣,至山西、陝西後,“船艙馬背”式的運輸結束,現在開始要改換運輸工具使用駱駝了,駱駝將黑茶一部分運至青海、甘肅新疆、寧夏、西藏等地。另一部分駝隊沿著古絲綢之路,穿越中亞細亞,運至歐洲腹地,到達莫斯科等地,他們常年累月行走於異國他鄉,他們活路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將這些地方極為喜愛的黑茶運送過去。我有一個呼和浩特的朋友作家李櫻桃就曾寫了一本書,名為《走進最後的駝村》,裡面詳盡描述了呼和浩特上百個駝村與上萬民駝夫行走出來的“萬里茶道”,這些駝夫們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商業成就。

安化專制的黑茶屬於官茶,專用來易物、治邊,為此,朝廷還專門設置了“茶馬司”等專門機構,對茶馬交易進行掌控。1959年,朝廷將安化所產的黑茶定為官茶,由商人持官方所發茶票收購之後運往陝西徑陽、咸陽一帶進行加工,制為茶磚模樣,再運往邊疆及俄羅斯腹地。因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保證茶葉能順利運往目的地,朝廷還特意成立“茶商軍”一路護送,這估計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茶商軍”了。

安化黑茶由來已久,但以前安化種茶人卻是很少喝黑茶的,他們喜歡喝自己製作的梭筒茶,梭筒茶其實就是安化人自己採摘的茶葉,放在小蔑蔞裡,掛著房樑柱梭筒木勾上,因下麵是火塘,茶葉經年累月地放著,所以有了煙薰火繚味,煮出的茶湯呈醬黃色,涼後滋味醇和,清涼沁人。當時的安化本地人不喝黑茶,也是因為黑茶消脂功能太厲害,窮苦的茶農原本油水不足,常以素食裹腹,又如何得以經受黑茶的“剔刮”呢。正因黑茶的清腸消脂功能,於是乎對了以肉食為主的遊牧民族胃口。現當代人生活水準大幅提高,開始大魚大肉,食之不消,黑茶也是對應之藥,於是黑茶噌噌地火了。當然,人們品黑茶,並非專為消食功效,而是為了那份雅與靜。黑茶熱度提上來後,與之配套的茶器也是層出不窮,泡、煮、燒各盡其能,茶湯不僅賞心悅目,食之更是甘怡,令人欲罷不能。

所以,當我們車行三小時,風塵僕僕從長沙趕到安化後,肖益平老師正靜靜地待在高速路口等著我們,他是一位擁有制茶經驗幾十年的老師傅,從小就侵染其間,從最低層的工人做起,一直到如今的白沙溪茶葉公司廠長。他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說:等會蓮花山上擺起茶局,給大家上我親手製作的好茶。原本懨懨欲睡的大傢伙全被提起興致了,必竟都是好這口的愛茶人。隨後,我們跟著肖益紅老師,一路朝蓮花山奔去。

往上的山路很窄,僅夠一輛車通行,如果要匯車,必須行到稍寬一點的彎道,或路旁恰好有人家的地方。這裡的道路雖然有點窄,但景色引逗得我們頻頻往車窗外瞧去,逶迤的山脈不絕地往後倒退而去,清新的山風卻撲面而來。這些濕漉漉的氧分子令人呼吸暢快而怡悅,各色山花在綠葉間招展,一晃而過,我們的車速過快,令我們的目光只能快速地掠過它們,眼看著它們在我們眼前的風景中成為快進的影片,一眨眼間就沒入了大片的遠綠中。

蓮花山中心位置的一塊微微突起的山地上,新建起了一幢小木樓,木樓左邊,有一塊狀如觀音的岩石,常年有當地人供奉,我們隨行的幾人在觀音的腳下,聽賀琪說了她顯靈的一些故事後,都虔誠地跪拜了她。在我們的眼前,有一些香燭燃盡後的殘體,正隨心所欲地兀立于一個暗黑的石槽之內。木樓是從他處搬來的,用的兩個舊房子的料,這兩層小木樓很寬敞,擁有雕花的小舊木窗,窗子用泛黃的宣紙糊住,我看到有個小窗中間有個小破洞,由此有點擔心宣紙被風吹破了怎麼辦,在這樣的美景中,我還想著抽個時間去住一段時間。賀琪說,可以想去就去,隨便住,以後還會安排專人做飯,這裡今後將打造成為一個愛茶朋友們小憩的地方。

在木樓的中堂內四散坐下,茶主人肖老師拿出一塊從白沙溪荒山老樹春尖茯茶【紫印】上撬下來的茶,招呼一位茶山的美女給我們泡功夫茶。這塊茶都是從團雲界蓮花山上采下來一葉一尖的料,再由大師揉制淬煉的高等級黑茶。因是新茶,又是手工築制,所以紫印茶磚並不是壓制得特別緊致的那種,還可以看得清茶葉的條索盤旋相擁,磚也呈新色,帶有暗綠的鮮新感,其特有的茶香味清新怡人。陽光從木格窗上投進來,在茶磚上形成暗影,我們的衣服上、臉上、地板上都有這些暗影的晃動,而陽光入侵的部分,帶有一種炫目的迷離,這迷離就在茶湯中慢慢湧上來,慢慢入口,我們慢慢觀賞這深黃明亮的湯色,慢慢享受這沉入時光的部分,有甘甜與清香,有清澀與醇厚,每個人因了心情的各異,而品出了各自人生的況味。杯中的茶葉在開水的浸潤下,悠然舒展開來,這些葉子嫩綠而肥厚,寬大又完整,它們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向我們敞開了它的味道,讓我們欣賞,讓我們擁有,讓我們在片刻間尋到心之所往之處。

從木梯上到二樓,視野更為開闊,極目處全是蓮花山的茶樹,遠處有蓮瓣狀的山形,團團圍繞著整個茶山,因是下午,又有太陽,所以整座大山都是清晰明瞭的,山的中間是一個盆地,盆地上植滿了近六十年的老茶樹,當時栽種的方法屬埋籽繁殖的有性系方法,長出來的茶樹被稱為群體種。這些老茶樹因年年修整,所以高度仍在人類的胸脯以下,但它們的根已經深入土的底部,在時間的干預下,有的根比它們的枝葉還長一倍,這些老根們在開墾過的山邊,暴露於空氣中,它們老態龍鍾,互相盤虯,互相傾紮,都將自己的生命往對方的懷裡狠命紮去,不管不顧的模樣,卻也似乎將憨厚的一面呈現了出來,因為它們的團結,在這海拔高達近九百米的高山上,所以還存在著,沒有被風吹走,沒有被雷擊斃,沒有被嚴寒弄垮。

六十年後,這些茶樹還行列齊整,它們在每年的冬天都將被修剪,一整個冬天,它們都處於一種萎糜狀態,非得等春雨淋上幾次,它們的枝椏間,才會慢慢長出新綠來。在我們到的那天,它們恰如齊齊被喚醒了似的,全唰唰地長出了近兩寸長的嫩綠芽尖。中間還雜生著紫芽種,偶爾還可見到白化的茶種,它們特別的顏色在綠葉中過於顯眼。地裡還濕著,陽光微照,綠芽肥厚壯實,嫩的尖子部分微卷,下面的葉子寬大舒展,葉脈清晰,風一吹來,它們全部倒伏,露出泛白的背面,風一逃離,它們又彈跳回原狀,它們在風的鼓動下,正在跳一場歡快的舞蹈,風偶爾給它們奏樂,雨偶爾給它們甘潤,它們好像正在用這場舞蹈來判逃,也用這場舞蹈來給人類提醒,該是採摘它們的時候了。

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開山採茶的日子。一群穿紅著綠的婦女們點綴在茶山中。我走過去瞧著她們採茶,她們右手中指上套著一個奇怪的鐵制工具,左手扯過枝條,右手看准葉芽稍微用力,只聽得細微的莖斷聲,葉芽連莖就都采下來了。但安化人並不說採茶,他們說摘茶,她們戴在手上的是一種專門的工具,用薄鐵片製成,尖端有半月形的鋒利刀刃,這就是摘子。摘子另一端有一個幾釐米的木把,木把的背面還有個小指套,指套往右手中指上一套,就成為順手的摘茶工具。但是製作天尖的料就不需要用這種工具採摘了,可以直接用手採摘,天尖的料都是一葉一芽,或者一芽兩葉,莖非常嫩,用手指就很容易採摘下來。

這些女人們每天最多采三十斤左右的葉,葉采下來後製成黑茶還有很多程式。肖益紅老師在制茶上可是個中高手,他告訴我們說,葉采下來後還需要炒、蹂、渥、烘、壓。每一道工序都是決定成茶品質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都得認真對待,馬虎不得。別說這些工序了,就是採摘的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料,一葉一芽是用來做天尖的高端料,二葉一芽的料又稍微次點,而黑毛茶可以直接將莖割下來。

當我們在茶山中穿行時,同來的美女帥哥們已經開始了拍攝工作,她們將茶具從車中取出,擺於茶樹平頂的白色綢緞上,衣服也換上了飄逸的茶服,磁白色的裙裝在一片綠茶樹中特別靚麗,春風吹醒了白色的裙裾與闊大的袖袍。她們跪在茶樹行距間隙中的明黃蒲墊上,右手略高執茶壺,左手略低執茶杯,做倒茶狀,她們稍帶春風,面目含笑,一股春情蕩漾於茶山之中。後來她們又換上了六十年代的服裝,左右手握拳作前進拼搏狀,其中一位高舉著一面獵獵招展的紅色旗幟,這場景有點搞笑,因服裝土氣又不太合體,遮蔽了女孩子們原有的美。賀琪告訴我們,這是蓮花山團雲界的紅色文化,以前這片茶葉地就是六十年代末期,下鄉的女知青們開墾出來的。這片茶葉地有近千畝,那些原來在城市裡生活優渥的女孩子們來到這裡後,卻要沒日沒夜地開墾這片荒山,這其間的辛苦又是現在的我們所難以體會的。如今,蓮花山茶園要打響紅色文化莊園的概念,其實也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那些曾經在這片荒山中埋入了自己青春的知青們致敬。

為了讓我們瞭解制茶程式,我們在小淹鎮也停留了一天,參觀了黑茶展覽館。白沙溪茶業有限公司也在小淹鎮,公司的背面資水緩緩流過,右邊的白沙溪匯入資水,據說原來的白沙溪被改了道,上面修了一個安化花卷茶的標誌性建築,其形狀如聳立的千兩茶,也如男人的雄器頂天立地,外觀如管筒狀的花格蔑蔞。估計當時設計此建築的設計師也是如此考量的吧,希望白沙溪茶業能翌立行業,成為姣姣者。白沙溪匯入資水是從高處往低處匯入的,它們的聚合處修了一個高高的閘門,水急切的從閘門處往下流,形成了如瀑布狀的水簾,落水處,濺起無數水花。一條小水蛇彎在水簾下的岩石縫裡,緩緩挪動著,仿佛被水花兒擊暈了似的。第二天清晨,我們從茶業公司賓館的頂樓往下看資水時,資水正被霧籠罩,資水旁的青山與茶亭,都在霧中隱隱約約,作為一個小鎮,居然也能被濃霧侵襲,那麼是不是這個小鎮也在大山中呢?或者說,整個安化,及安化遍野的黑茶樹都被霧浸潤著,所以,這裡的茶口感最是甘醇。

這真有點不確定,但我能確定的是,現在,我的腳下,這小淹鎮,全被濃霧鎖住。想起蓮花山的霧,似乎與眼前的霧聯繫於一處了,我的心及坐在茶樹間品茶的幻鏡,似乎還擱淺在蓮花山,藏在濃郁的霧中。


以夢為馬 | 不負韶華

微信ID:gh_572b7bd3d1eb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