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殲轟7“飛豹”曾經的心酸往事——空軍不要,海軍力挺

在1988年英國法茵堡航展上, 一架來自中國的戰鬥機模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過去中國的戰鬥機都是蘇制戰鬥機的直接仿製品, 通常不會在國際性航展上露面;然而這一次情況卻有所不同, 這個名為“轟7”的戰鬥機型號顯然不同於任何一種已知的蘇制戰鬥機。 轟7採用固定式上單翼佈局, 以及串列雙座設計, 機身兩側有矩形進氣道, 襟翼外側帶有翼刀, 乍一看去就像一隻振翅欲飛的大鵬鳥。


1988年英國法茵堡航展驚豔亮相的“轟7”

其實所謂的“轟7”就是我國當時剛剛進行首飛的新型戰鬥轟炸機, 國內的正式編號為殲轟7。

最初根據海空軍的作戰需求, 打算用於替代作戰半徑和載彈量嚴重不足的強5、轟5。 但是在研製過程中問題多多、麻煩不斷, 再加上空軍又啟動了進口蘇27和自研殲10的計畫, 打算將沒有前途的殲轟7放棄。 萬幸的是, 殲轟-7項目最終得到了海軍的力挺, 整個專案得以保存, 並從1994年開始向海軍航空兵陸續交付了兩個團。


殲轟7專案一度頻臨下馬, 幸虧在海軍的力挺之下才得以倖存

早期版本的殲轟7由於火控雷達和航電系統的缺陷, 並不具備精確對地打擊能力, 但是作為反艦導彈載機還是完全合格的, 機動能力也比較出色, 曾經在東部海域壓制過日本空自的F4戰鬥機。 在隨後的十年裡, 殲轟7一直都是海軍航空兵的絕對主力,

成為中國海軍手中最強的對海打擊利劍, 並且還被搬上電影螢屏獲得了“沖天飛豹”的美譽。 不過真正投入批量生產、大量裝備海空軍的是經過改進升級的殲轟7A。


經過改進的殲轟7A成為我國海空軍的主力機型之一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 仿製英國斯貝MK202的WS9發動機在2003年通過了國產化工程技術鑒定, 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為殲轟7的後續發展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而且得益於我國電子工業的突飛猛進, 長期困擾殲轟7的雷達航電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 脫胎換骨以後的殲轟7A機體減重400千克, 最大航程增加10%(3800公里左右), 最大作戰半徑1800公里, 最大載重量9噸, 能夠使用國內28種以上的各類對面、對海打擊武器。 殲轟-7A以其強大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優異的航程和低廉的價格(跟殲10差不多)),

受到海空軍的高度肯定, 累計生產了將近300架, 空軍和海軍分別裝備了一半。


加掛專用電子戰吊艙的“咆哮飛豹”

與當時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0系列相比, 殲轟7A的機動能力稍弱, 雷達航電以及電子戰能力均佔優勢。 我國還專門為殲轟7A研製了專用的外掛式電子戰吊艙, 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攻擊機群的伴隨電子對抗能力, 被網友戲稱為“咆哮飛豹”。


正在進行試飛的殲轟7B

2013年, 最新的殲轟7B原型機曝光, 主要是對機身前半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 重構了內部機體空間, 以容納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內的新型綜合航電設備, 換裝了四餘度數位化電傳操縱系統, 加裝了伸縮式空中受油管,

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機身承重結構, 不僅提高了載彈量, 還可以掛載超大超重的機載武器, 發動機為WS9增推版。

殲轟7B在造價提升不大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續航半徑和打擊威力, 雖然目前因殲-16的衝擊而變得前景不明, 但依然頑強的過一段就能“露個臉”。 如果其最終能夠順利量產, 將成為未來我軍空中作戰體系的有力補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