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為了侵華戰略服務而搞出的奇葩軍艦:二戰日本陸軍航母小史

在這裡,您可以獲得關於水、陸、空、天等任意領域的武器裝備的最新知識,以及它們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生存...

眾所周知, 陸軍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作戰集團, 負責的應該是消滅陸地上的敵軍。 海戰則由海軍負責。 可是在日本, 這兩個職能迥異的作戰集團卻雜糅在了一起。

日本陸軍的航空母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 那時, 一戰剛剛結束, 可美國在遠東的快速擴張引起了日本的擔憂——與美國作戰, 那就必須要奪取其位於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 而一戰中的加里波第登陸戰使日本陸軍開了眼界,

於是決定開發一種強有力的登陸艦艇來執行登陸作戰任務。 這就是陸軍航母的前身“陸軍特殊船”。

理所當然, 所謂特殊船自然得由“特殊兵種”——陸軍船舶兵來操作。 說起日本的陸軍船舶兵, 這大概也算是世界上獨此一家的兵種了吧。

這支“特殊兵種”的首秀是在臭名昭著的一二八事變中。 此役他們運載了日軍第11師團的偷襲部隊從中國軍隊的後方登陸, 擊退了中國軍隊。 可是這一戰也暴露了這些特殊船的相當多的缺點——例如整備時間長;在海況稍差的海域登陸會對登陸部隊和裝備造成安全隱患;士兵在換乘小艇的時候稍有不慎甚至還有跌入海底的危險。


日本陸軍開發的一種登陸艇, 不過看起來似乎與普通的渡河小舟無異


陸軍航母前身之一的“神州丸”號, 不過此時它還沒有改裝為航母。

陸軍航母前身之一的“神州丸”號, 不過此時它還沒有改裝為航母。 照片攝於1938年的大亞灣, 它正在執行收容小艇的任務。

隨著中日戰事的進一步擴大, 戰場也由海岸線延伸到了內陸。 但同時, 日軍脆弱的補給線也被拉扯到極限。 當時日本陸軍運輸部突然想起了自己還有這麼一支“特殊部隊”, 可以充當運輸船為深陷在泥潭裡的部隊運送裝備和給養。 可日本陸海軍素來不和, 海軍拒絕也沒有合適的艦隻為其護航。 陸軍一咬牙, 乾脆將它們改造成了武裝運輸船, 這樣的改進也為以後陸軍造航母的行動打下了技術基礎。

1934年3月14日下水入役的“神州丸”是日後陸軍航母之一,

但是服役伊始也是武裝運輸船中的一員。 隨後, 日軍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改造與完善措施, 使該艦可以搭載十餘架戰鬥機進行作戰任務。 不過大多數時候它裝備的還是炮兵觀測機以此為炮兵下達命令和提供炮擊參數。 日軍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 他們甚至還計畫建造8艘同級艦——可由於資源不足等原因, 直到日本戰敗也只建成了四艘——另三艘分別是“秋津丸”, “熊野丸”和“山汐丸”。


停泊在港口中的“熊野丸”


改造後的“熊野丸”, 通過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到其直立式的煙囪和全通式飛行甲板


航行中的“秋津丸”


“秋津丸”甲板一角

作為一支由毫無海戰經驗的陸軍統率下的航母部隊, 戰績自然是寥寥無幾。

更多的時候, 他們充當的還是登陸部隊的支援艦隻、武裝運輸船或飛機運輸艦來使用的, 根本沒參加過幾次正兒八經的海上航空戰。 戰爭後期, 日本陸海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這四艘曾經風光一時的航母也各自走向命運的終點:“神州丸”和“秋津丸”先後被美軍的潛艇擊沉於茫茫太平洋上;“山汐丸”則於日本本土被美軍空襲炸傷後一直躺在船塢裡, 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 1946年在橫濱被拆解;而“熊野丸”在戰爭中倖免於難, 日本投降後被解除了武裝, 用於運輸在海外的日本僑民和戰俘回國, 于1947年11月在神戶被解體, 某種意義上, 也算是見證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衰吧!

本文系烽火武器庫原創內容。 主編原廓, 作者敷島夕霧,

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