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曹操選擇於禁救援襄樊是因為他能征善戰?不,是無奈之舉罷了

把於禁的軍事生涯分為兩個時期, 分界點是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於禁在史書中的征戰經歷幾乎全部是在曹操手底下從征立功, 只有兩次不是由曹操指揮, 一次是討伐眭固, 一次是鎮守延津。

從記載上推論, 曹操派去討伐眭固的主將是史渙或曹仁。 而延津之戰則是被本傳無限誇大的一場戰役,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中於禁主要的兩條功績:

一、袁紹攻禁, 不能拔。

二、與樂進等人率步騎【五千餘人】擊破汲、獲嘉兩縣, 俘斬萬計, 降何、王等【二十餘人】。

而《後漢書·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則透露出袁紹本人並沒有親自進攻延津, 袁紹本身發兵就晚了, 曹操打劉備, 劉備更是望風而逃, 袁紹打延津能打幾天?更何況延津在黃河南邊, 袁紹跨河擊於禁, 怎麼可能幾天就打下來?而且樂進之後也來協助了於禁。

按照《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的說法這場仗就是於禁、樂進兩個人帶五千人擊破袁紹三十餘屯,

捉住敵方上萬人, 生擒袁紹將領二十餘人。

然而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這場仗不光是這兩位打的, 曹操幾乎是早就把袁軍沿河一帶包了餃子:

先說汲、獲嘉二縣處於西方有魏種、南面有曹操、東面有於禁等人的包圍之中,

而且二縣究竟有沒有可能屯兵數萬先不說, 單說於禁在一場仗中就消滅了袁紹一萬多人, 那麼官渡之戰袁紹怎麼後來還有十萬大軍?一戰損失一萬多人的袁紹又哪來的力量發動官渡之戰?此外, 從任何史料來看袁紹的初步行動都是進軍至黎陽, 然後攻白馬。 除了於禁傳, 沒有任何袁紹攻延津的記載。 只能理解為小片屯的小打小鬧。

而且, 袁紹大軍的突破口一直在白馬、延津一帶, 怎麼可能再兩個縣城部署那麼多的力量?如果這支力量有的話, 武原、陽武這一帶還能保嗎?

總而言之, 這一階段的於禁挑不出什麼毛病, 但也算不上多麼出眾的將領, 只能算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執行者。

而從官渡之戰開始, 於禁在史書中有詳細記載的征戰記錄都不是由曹操親自指揮, 主要有以下幾次:

和夏侯惇、李典一起阻擊北上的劉備, 中了伏兵之計靠李典解圍。

進攻造反的昌豨不能取勝, 靠夏侯淵的協助取得優勢, 然後斬除掉來投降的昌豨。

和臧霸一起討伐梅成, 誤信了梅成的詐降導致其和陳蘭完成匯合, 轉而分管後勤工作, 協助張遼平叛。

最後的謝幕戰就是在樊城被水淹七軍。

應該說在這近二十年的生涯裡於禁的表現都比較讓人一言難盡, 一兩次發揮不好還可以解釋為客觀理由, 每次都出問題恐怕就得在自己身上找點原因了。 博望的主要責任算是夏侯惇的, 不必給於禁扣太大帽子, 昌豨這一段記載就很有意思。

曹操在得知昌豨走後的表現有點好玩, 他似乎很不願聽到這個消息, 表達出如果昌豨是來找他投降就一定能獲得生路的想法。 昌豨連番背叛曹操卻獲得原諒, 是因為曹操需要靠昌豨的勢力來協助對當地的統治, 於禁把他給除掉了自然會給以後的工作帶來一些麻煩。 但三國志又說曹操「益重禁」,我想是因為曹操覺得於禁這人比較純粹,沒什麼小九九,值得信任,應該將其樹立為榜樣。

至於被梅成忽悠那一次則再度暴露出於禁的短板,他在謀略方面嚴重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中了敵人的圈套,缺乏大將之才。如果有靠譜的人來指揮,那於禁可以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讓他獨領一軍,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於是在之後的十年間,沒有任何於禁參與征討的記載,食邑也沒有提升。這不一定說明於禁沒有參與征戰,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沒有被外派到地方,而是跟在曹操身邊,由曹操親自來指揮,知人善任的曹操終於發現了於禁的最佳使用方法。

結果同期將領大都開始出鎮一方在各地立下戰功之際,於禁的唯一事蹟是奪了朱靈的軍權。而且我一直覺得這段記載有些搞笑,雖然作者是想表現出軍中眾人忌憚於禁,渲染出這麼牛逼哄哄的氛圍,然而這件事就是一次正常的軍事接管。

等到曹仁被圍時,於禁得以督七軍一方面是曹操對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曹操這時居然找不到合適的主帥了。曹操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難以支撐遠征,曹丕要鎮守鄴城,史渙、韓浩、樂進、夏侯淵已沒了,夏侯惇、臧霸、張遼在防備孫權,曹彰、夏侯尚鎮守長安同時西北又在鬧叛亂,曹洪、曹休、曹真在給移民工作善後並且要防備劉備。一圈看下來,合適的人選居然只有曹植和於禁……

有人會說徐晃、張郃不就很合適麼,實際上他們二人雖然也同樣名列五子,但同期地位不及張樂於三人。徐晃當時是平寇將軍,張郃是蕩寇將軍,後來於禁把人送了實在沒辦法才緊急任命徐晃前去救火。

關於於禁督七軍這件事,我個人有個猜想是於禁的這七軍指揮權其實是在曹仁手裡。《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裡的說法是曹操「遣禁助仁」,於禁帶的人馬可能只是為曹仁加勢的,資治通鑒裡更是有曹仁直接指揮於禁的記載。龐德並不屬於於禁的下屬,他卻和於禁同地駐紮,樊城北的這些部隊理應都接受曹仁的調遣。

這可能是因為曹操自己也對於禁的能力沒有有信心,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和地位來統領援軍趕赴前線,然後統一接受曹仁指揮。所以後來曹操聽說全軍覆沒時第一反應不是心疼於禁敗光了家底,而是歎息這個「軍中楷模」咋就投降了,畢竟於禁最大的優點就是受領導信任了。

曹操看重於禁的人品所以對他優待有加,結果最後他把人品這塊招牌也給砸了,於是整個集團都找不到人來為他感到可惜。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我是天空之城,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但三國志又說曹操「益重禁」,我想是因為曹操覺得於禁這人比較純粹,沒什麼小九九,值得信任,應該將其樹立為榜樣。

至於被梅成忽悠那一次則再度暴露出於禁的短板,他在謀略方面嚴重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中了敵人的圈套,缺乏大將之才。如果有靠譜的人來指揮,那於禁可以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讓他獨領一軍,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於是在之後的十年間,沒有任何於禁參與征討的記載,食邑也沒有提升。這不一定說明於禁沒有參與征戰,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沒有被外派到地方,而是跟在曹操身邊,由曹操親自來指揮,知人善任的曹操終於發現了於禁的最佳使用方法。

結果同期將領大都開始出鎮一方在各地立下戰功之際,於禁的唯一事蹟是奪了朱靈的軍權。而且我一直覺得這段記載有些搞笑,雖然作者是想表現出軍中眾人忌憚於禁,渲染出這麼牛逼哄哄的氛圍,然而這件事就是一次正常的軍事接管。

等到曹仁被圍時,於禁得以督七軍一方面是曹操對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曹操這時居然找不到合適的主帥了。曹操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難以支撐遠征,曹丕要鎮守鄴城,史渙、韓浩、樂進、夏侯淵已沒了,夏侯惇、臧霸、張遼在防備孫權,曹彰、夏侯尚鎮守長安同時西北又在鬧叛亂,曹洪、曹休、曹真在給移民工作善後並且要防備劉備。一圈看下來,合適的人選居然只有曹植和於禁……

有人會說徐晃、張郃不就很合適麼,實際上他們二人雖然也同樣名列五子,但同期地位不及張樂於三人。徐晃當時是平寇將軍,張郃是蕩寇將軍,後來於禁把人送了實在沒辦法才緊急任命徐晃前去救火。

關於於禁督七軍這件事,我個人有個猜想是於禁的這七軍指揮權其實是在曹仁手裡。《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裡的說法是曹操「遣禁助仁」,於禁帶的人馬可能只是為曹仁加勢的,資治通鑒裡更是有曹仁直接指揮於禁的記載。龐德並不屬於於禁的下屬,他卻和於禁同地駐紮,樊城北的這些部隊理應都接受曹仁的調遣。

這可能是因為曹操自己也對於禁的能力沒有有信心,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和地位來統領援軍趕赴前線,然後統一接受曹仁指揮。所以後來曹操聽說全軍覆沒時第一反應不是心疼於禁敗光了家底,而是歎息這個「軍中楷模」咋就投降了,畢竟於禁最大的優點就是受領導信任了。

曹操看重於禁的人品所以對他優待有加,結果最後他把人品這塊招牌也給砸了,於是整個集團都找不到人來為他感到可惜。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我是天空之城,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