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父母愛催促,對孩子來說危害頗深

當我還是孩子時, 我聽過最多的話就是媽媽的催促。

吃飯時, 媽媽會說:快點吃, 再不吃就涼了;

洗澡時, 媽媽會說:都快1個小時了, 怎麼還沒洗完;

上網課時, 媽媽會說:快起床啊, 老師要開始上課了;

寫作業時, 媽媽會說:早點做完, 玩起來不是更放心……

我聽著媽媽的催促, 內心從煩躁到叛逆最後到妥協。

魯迅曾說過:即使慢, 馳而不息, 縱會落後, 縱會失敗, 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媽媽有她的節奏, 但我卻也有自己的節奏, 或許我現在的節奏還無法跟上媽媽的節奏, 所以我好想對媽媽說:媽媽,

我想在慢時光中成長。 慢一些的我可能會做的更好。

其實毀掉孩子的方式很簡單, 就是不停地催促他。

01

催促會打亂孩子的節奏

記得有一次, 我和父親去鄰居家做客, 鄰居家的孩子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 當時他正在寫作業。

她媽媽向我們吐槽:每次孩子寫作業都要寫到十點以後,

總耽誤我睡覺, 怎麼教也寫不快。

這時孩子輕微抬了一下頭, 媽媽立刻起身走到他旁邊, 開始催促他寫作業。 並說到:寫的這麼慢還抬頭, 能不能快點寫, 每次都要磨嘰, 今天又要幾點睡覺。

孩子含著眼淚, 奮筆疾書, 可是一寫快, 他的字卻歪歪扭扭。 媽媽又說:你看你寫的字, 像螞蟻一樣, 能不能寫好點。

孩子的眼淚吧嗒吧嗒地滴在本子上, 媽媽又說:剛寫的字, 又被你毀了。 突然間, 孩子嚎啕大哭, 媽媽大吼到:哭什麼哭, 作業都寫不完還哭……

孩子媽媽的教育讓我的內心緊了緊, 而讓我更心疼的是不知所措的孩子。

萬媽媽微課堂曾提到:父母催促孩子只為孩子能跟上自己的節奏。 鄰居阿姨催促孩子快寫作業,

只為孩子可以在自己睡覺之前寫完作業。

可是她忽略了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剛開始寫作業的孩子自然達不到她的節奏, 她的催促不僅打亂了孩子的節奏, 反而使孩子變得更慢。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請不要讓催促打亂孩子的節奏。

02

爸媽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 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1、父母經常催促, 會增加孩子未來的焦慮隱患

些少的壓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頻繁和較多的壓力, 會促進身體可體松的分泌, 抑制孩子的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 還會給孩子帶來焦慮。 值得一提的是, 壓力也常常是兒童焦慮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 父母催促孩子快一點時, 往往伴隨著怒吼和指責,

這又加大了孩子內心的壓力和焦慮。 我們很多父母會擔憂咬指甲的孩子焦慮, 但我們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增加孩子們的焦慮。 難怪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 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 就是著急的媽媽。

如果你不知道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後果, 你可以看看小沙鼠的表現:

這種沙鼠生活在撒哈拉沙漠, 一到每年的旱季, 沙鼠們每天總要辛勤地儲存草根。 因為過度焦慮, 它們儲存的草根是它們真實需要的5倍。 倘若它們哪天不能銜草, 比如被籠子裝起來, 它們很快便死亡。 過度的焦慮把它們殺死。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不難遇見一些焦慮的孩子:

無論是閱讀繪本還是玩玩具, 甚至是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經常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他們頻繁地發怒或摔玩具, 甚至打其他孩子, 唯獨不能靜下來沉浸於玩具和玩耍中。 如果父母問他們怎麼回事, 他們自己也答不出所以然。 當他們上到幼稚園, 他們可能會緊張地遠離人群, 或者若無旁人地在課室走來走去, 並且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氣……這些便是孩子焦慮的表現。

2、父母經常催促, 容易養成孩子馬虎、不思考的習慣

小朋友的成長, 需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 但由於心智的限制, 年幼的孩子思考起來會比較慢, 也需要更多的時間。 雖然慢, 卻很有必要。 因為會思考的大腦, 會越來越擅長思考, 這是大腦神經元「用進廢退」的原則。 這也是有些孩子擅長思考, 而有些孩子不擅長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說有一位名叫馬歇爾·福柯的足球後衛,從小喜愛思考,他也把這種思考的習慣用在了足球場上。他經常能準確地判斷出球場上的球員要做什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據說準確率奇高。我料想他小時候思考時沒有爸媽頻繁催促的打擾。所以,懂得思考,其實是一種能力。

而父母經常性頻繁的催促,會打斷孩子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從小丟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專注地思考,繼而可能會帶來做事馬虎的習慣。舉個例子,當一位小朋友在系鞋帶時,他一邊系一邊思考為什麼鞋帶是這樣纏繞的,鞋子上的幾個洞洞真有趣,還有鞋子上的顏色真鮮豔……等問題。當他聽到媽媽焦急的催促時,便匆忙停止,為了更快地滿足媽媽,他可能乾脆連鞋帶也不系了,而是胡亂塞在了鞋子裡……馬虎的壞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3、父母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5,6歲時,跟自己的爺爺學做飯。他印象中小時候的米粒裡很多小石子,他便想把米粒裡的小石子都挑掉再洗,但他的爺爺一直在旁邊催「快一點,你能不能快一點?你這麼慢,等你做好飯,我們都被你餓死了……」洗米時也不停地催「快一點快一點」,生火時也是一聲聲催「快一點快一點」……結果因為過於著急,他不僅把碗摔了,自己的手指也燒傷了。從此,他抗拒做飯,如今30多歲仍舊不想學做飯。他說:「老被催促,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那一聲聲催促,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無能……」

Wendy媽有話說:

教育家盧梭說:「在早期教育上,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

孩子,作為來到這個世界的「新人」,在他們的眼睛裡,有太多被我們忽視的美好。

我們長大太久了,久到常常忘記了,那些地上的格子路、樹下的螞蟻洞,也曾經輕而易舉地佔據了我們一整個下午的時光。

有時候,當催促即將脫口而出,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裡正在發生著什麼。

靜待花開,不僅是對花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溫柔。

焦慮被放下時,才能夠看見陽光滿室、樹影婆娑。

親愛的孩子,你慢慢來,陪你慢慢長大,於我已是最美好的時光。

據說有一位名叫馬歇爾·福柯的足球後衛,從小喜愛思考,他也把這種思考的習慣用在了足球場上。他經常能準確地判斷出球場上的球員要做什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據說準確率奇高。我料想他小時候思考時沒有爸媽頻繁催促的打擾。所以,懂得思考,其實是一種能力。

而父母經常性頻繁的催促,會打斷孩子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從小丟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專注地思考,繼而可能會帶來做事馬虎的習慣。舉個例子,當一位小朋友在系鞋帶時,他一邊系一邊思考為什麼鞋帶是這樣纏繞的,鞋子上的幾個洞洞真有趣,還有鞋子上的顏色真鮮豔……等問題。當他聽到媽媽焦急的催促時,便匆忙停止,為了更快地滿足媽媽,他可能乾脆連鞋帶也不系了,而是胡亂塞在了鞋子裡……馬虎的壞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3、父母經常催促,還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拖拉,但他們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成長和解決問題。父母頻繁的催促,相當於頻繁地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可能會帶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簡言之就是放棄努力和嘗試,什麼也不做。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5,6歲時,跟自己的爺爺學做飯。他印象中小時候的米粒裡很多小石子,他便想把米粒裡的小石子都挑掉再洗,但他的爺爺一直在旁邊催「快一點,你能不能快一點?你這麼慢,等你做好飯,我們都被你餓死了……」洗米時也不停地催「快一點快一點」,生火時也是一聲聲催「快一點快一點」……結果因為過於著急,他不僅把碗摔了,自己的手指也燒傷了。從此,他抗拒做飯,如今30多歲仍舊不想學做飯。他說:「老被催促,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那一聲聲催促,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無能……」

Wendy媽有話說:

教育家盧梭說:「在早期教育上,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

孩子,作為來到這個世界的「新人」,在他們的眼睛裡,有太多被我們忽視的美好。

我們長大太久了,久到常常忘記了,那些地上的格子路、樹下的螞蟻洞,也曾經輕而易舉地佔據了我們一整個下午的時光。

有時候,當催促即將脫口而出,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裡正在發生著什麼。

靜待花開,不僅是對花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溫柔。

焦慮被放下時,才能夠看見陽光滿室、樹影婆娑。

親愛的孩子,你慢慢來,陪你慢慢長大,於我已是最美好的時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