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那群因地震而成家人的孩子們 今天回家吃團圓飯了!

川報觀察記者 吳浩 鐘振宇 文/圖

“最近過的咋樣?”“還行, 今年當上小組長了, 工資漲了不少。 你呢?”5月9日, 一場特殊的“同學會”在成都市雙流區棠湖小學舉行。

說這場“同學會”特殊, 是因為聚在一起的這些同學年齡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有的已經是抱著孩子來了, 而有的才剛剛考上大學。

這場“同學會”名叫汶川地震及“安康家園”公益項目十年紀念活動。

2008年5月12日, 那場突如其來的天災讓地震重災區的一批兒童成為了孤兒。 由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日照鋼鐵集團共同發起設立的“安康家園”公益專案,

第一時間轉移安置了712名孤困兒童, 有一部分後來找到了父母, 這個項目最後接收救助了672名孤困兒童。 今天前來團聚的同學們, 全都是在“安康家園”裡有過一段生活成長經歷的孩子。

“你還記得當年你尿床的事兒不?”

“哪壺不開提哪壺。 ”

“哈哈哈。 ”

9日中午, 在棠湖小學旁的安康家園食堂裡, 這群因為地震而相識相知的孩子們聚在一起, 吃起了快樂的團圓飯。

孩子們臉上陽光而燦爛的笑容、遇到老師或者“安康媽媽”後的緊緊擁抱、沒吃幾筷子就頻頻舉杯的節奏, 一幕幕的畫面讓食堂裡的氣氛份外溫暖感人。

“因為地震我們和親人離散了, 但是又因為安康家園, 我們和新的“親人”相識相認了。 ”

從安康家園走出的小玉如今已經是綿陽市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

地震那年她只有13歲, 她說自己永遠也不會忘記在安康家園裡生活學習的日子, 也特別感謝安康家園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讓自己重新站了起來, 成長成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今年, 小玉小一歲的妹妹已經被保送到廈門大學天文學專業讀研究生, “今天我們姐妹倆就是專門回家來看看, 和家人們聚一下。 ”小玉說。

“好久沒有吃到‘家’裡的飯菜了, 有時候真是想得很。 ”

1995年出生的小姚說, 自己一個月前就在安康家園的微信群裡和大家約定好了, 今天一起回家團聚。 來自廣元旺蒼的小姚目前已經工作, 地震後, 他和其他幾百名孤兒一起, 先是到了山東日照臨時過渡, 2009年時回到了位於雙流的“安康家園”生活,

同時進入了成都電子資訊學校機械中職專業學習。

“學校離安康家園不遠, 我每天都回家裡住, 生活上都有安康媽媽的照料。 ”小姚一邊和記者聊天, 一邊翻看著微信群, 此時, 不少同學已經在群裡分享起大家見面後的合影照片。

據省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 “安康家園”專案歷經北京、日照“安康家園”和雙流“安康家園”兩個階段。 救助地域包括四川德陽、綿陽、廣元、阿壩等10個市(州)、31個縣(區)、182個鄉(鎮)。

截至目前, 已經有282名學生考上大學、342名學生職高畢業並就業或參軍, 還有48名學生因年齡尚小需繼續在“安康家園”生活和學習。

“安康家園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災區孤困兒童集中安置基地。 ”在當天的活動中,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發佈了《“安康家園”公益專案十周年工作報告》,

據他介紹, 安康家園的管理人員及“安康媽媽”上崗前, 都要參加心理疏導知識培訓, 並定期接受相關知識的繼續教育培訓。

“安康家園經過十年運作, 探索實踐出了政府支持、民間出資、公益組織監管的災後孤兒緊急援助模式。 ”該負責人表示。

“經天災人逝雙重驚駭過的災區孤困兒童, 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4年後, 他們的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病率和兒童重症抑鬱患病率低於國際平均水準的佳績, 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 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專家團隊的劉豫鑫也為該公益專案點贊。

中午的團圓飯後 ,

280名回家相聚的孩子和48名尚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的孩子與“安康媽媽”一起, 在棠湖小學操場上拍起了十年全家福, “我們回家了”“我們長大了”的歡呼聲傳遍了整個校園。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