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考研名嘴張雪峰離開北京,評論區留下"1000句嘲諷":多少人耗盡一生,只為了一紙戶口?

最近, 考研名師張雪峰離開北京上了熱搜, 讓千萬年輕人心裡一下子空落落的。

一直以來, 張雪峰被稱為考研界的相聲演員。

那些艱澀的學科知識, 他總能用一些幽默接地氣的方式講透。

在一陣陣哄堂大笑中, 考研仿佛變得不再枯燥乏味。

如今, 張雪峰已是受歡迎的考研輔導老師之一, 微博擁有600多萬粉絲。

而他的願望, 也是幫助那些草根階層的學生, 鼓勵他們通過考研實現人生蛻變, 在北上廣深追逐自己的夢想。

有網友說, 鼓勵大家追夢的他, 自己卻先離開了。

很快, 一段張雪峰自述在北京奮鬥經歷的舊視訊紛紛刷屏。

「上一輛有一千人的公車是什麼感覺?」

「北京的地鐵你不用擠, 因為人潮會擠著你進去!」

「我站在那裡, 雙腳可以不沾地,

因為你被人群擠在了半空中。 」

聽課的學生都被逗笑了, 萬千北漂人卻看得無比心酸。

14年前, 張雪峰剛來北京, 一無所有, 擠過逼仄的出租房, 守過沒人聽課的教室。

14年後, 他終於小有名氣, 還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在大多數人眼裡, 擁有這些成績, 已是打工人中的佼佼者。

可即使成功如張雪峰, 還是被迫逃離北京, 難免讓許多年輕人對北上廣深, 更加望而卻步。

就像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張老師, 你這一走, 帶走了多少人的夢想?

1 落荒而逃和戰略轉移, 之間的差別叫做「底氣」

關於張雪峰離開北京的理由, 成了網友激烈討論的話題。

其中最突出的關鍵字, 莫過於北京的戶口。

張雪峰也在微博裡提到, 如果沒有北京戶口,

孩子就不能在當地參加大學聯考。 而他離開北京, 也是出於事業和家庭的平衡。

其實像張海峰這樣作為優秀人才, 真要落戶也並非不可能, 但正如他所說, 有了戶口也不夠, 你還得有1500萬去買海澱的學區房。

那些看似簡單的生活放在北京, 一點也不簡單。

一時間, 微博一片怨言:

「感慨!感歎!無數優秀的年輕人就這樣被現實逼著離開!」

「北京, 容不下有趣的靈魂!」

「我被你忽悠的考研來了北京, 結果你跑了!」

眼看考研圈彌漫起消極的氛圍, 張雪峰趕緊發了篇長文進行澄清:真的只是搬了個家, 不用給我上升那麼多高度。

通過這篇澄清,我們能看到以下幾點:

1. 他仍有公司在北京發展;

2. 前往蘇州是拓展事業,很多工作幾年前已開始推動;

3. 依舊鼓勵年輕人去大城市歷練。

事實上,為了開展考研的線下輔導,張雪峰幾乎一整年都在全國各大城市間奔波,紮根北京對他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而且,江蘇作為教育大省,擁有極為豐富的高校資源。

去年江蘇省的考研人數為24.9萬人,僅次於北京和山東,近幾年考研人數的增長率也是極為迅猛。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雪峰和他的公司無疑將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張雪峰沒有繼續留在北京,和一紙戶口死磕,而是為自己規劃了更合適的發展路徑。

可見,離開北京不是落荒而逃,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轉移。

而我們,不難從他在事業中擁有自由轉身的底氣裡,學到點什麼。

2 只為了戶口的打拼, 從一開始就輸了

關於漂泊一線的年輕人,曾看過一則很紮心的留言:

「你的活動范圍,不過幾座看似輝煌,卻與你無關的大廈。」

沒有歸屬感,是無數人的心頭之痛。

如今總結為一句話:「拼了十幾年,拼不來一紙戶口。」

但歸屬感的缺失,僅靠一紙戶口就能彌補嗎?

前幾天跟一位朋友聊天,畢業後他進入上海一家合資企業,靠著專業的落戶加分,成功達成72分落戶要求。

如今兩年過去了,他跟我感慨的,卻是當初不該申請落戶。

首先為了落戶,他老家的農村戶口自動作廢,意味著以後家裡分的土地和他再沒關係。

其次他在上海落的是集體戶口,但他又買不起上海的房子,於是戶口就把他跟公司綁定了。

雖說不是不能跳槽,但為了不失去戶口,他就要麼找能掛靠戶口的企業,要麼每年花很多錢,把戶口掛在不是自己工作的公司。

對他而言,戶口沒起到什麼作用,反而讓他束手束腳。

而沒能申請落戶的年輕人,仿佛同樣的站在圍城外邊。

當發現自己註定與落戶無緣,就放任自己順著隨性的坡道一溜到底。

在張雪峰離開北京的微博下面,有這麼一條評論:

「反正再苦再累也拿不到戶口,給北上廣深白乾了十幾年。那還不如別這那麼累,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到頭來還能說,至少我享受了大城市的燈紅酒綠。」

對此我想說,如果你來北上廣深的意義只在於一紙戶口,那大概率是逃不了「白乾」的命運。

其實不管是落戶後的失望,還是沒落戶的巴望,個中糾結都在於缺少合理的期望。

來一線城市是為了什麼,難道不是利用這裡的資源,讓自己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大的收益?

相反的,缺少長期的職業規劃、忽略了奮鬥的本質,那麼等到青春散場,離開北上廣深,也看不到路在何方。

就像《三十而已》裡的王曼妮,在上海拼到30歲卻零存款。

混不下去後回到自家小縣城,不知能做什麼,只好聽從親戚安排找一門閑差。

最後又適應不了新的工作環境,糾結了半天,還是咬著牙跑回了上海。

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其實在你糾結選擇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答案了。

從這個層面講,在北上廣深為自己的理想添磚加瓦,是最有效率的一條路。

3 我為什麼仍建議 你來一線城市看看?

莫爾曾說:「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

如今紮根一線城市的門檻雖然越來越高,但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來這裡奮鬥仍是最正確的選擇。

如果你還在猶豫觀望,那麼不妨從下面3個方面考慮自己的選擇:

1.有些東西,只有看到了,才能夢到

粥左羅曾分享自己早年在北京打拼的經歷。

當時他兼職做保安,每天80塊的工資。

社區裡停的豪車是他在鄉下不曾看到的,他和同事彼此打趣說,我要這輛車,你要那輛車。

聽著是天方夜譚,但他後來靠著8年的打拼,最終讓夢想照入現實。

誠然,像他這樣逆襲的人很少。

但如果沒有看到這些豪車,以及那些溫飽層面以外的需求,他不會有這份逆襲的力量。

人不會渴望自己看不見的東西,而一線城市恰恰讓你知道,人生還有許多原來不敢想像的可能性。

2.有些事情,只有做過了,才能成就

一線城市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機會、資源以及設施條件是安逸的家鄉無從比擬的。

這也意味著,有些事情只能在這裡成就,有些想法只能在這裡實踐。

對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地方比大都市更適合野蠻生長了。

而且年輕的最大優勢就是有著較多的試錯成本,哪怕沒有成功,也就是一張車票的代價,那為何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呢?

3.有些財富,只有來過了,才能積累

大城市不穩定,是因為總有不甘平庸的人想取代你。

而小地方的穩定,多是一潭死水,人們終日聊的不過是家長里短。

大都市里,沒人有時間矯情,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有助於培養堅韌的性格,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才是人們能夠積累的最大財富。

華為副總裁孟晚舟曾在演講時說:「以前我們按學歷定薪,現在我們按價值定薪。」

但不管定薪的標準如何改變,可以肯定的是,人們永遠不會為一紙戶口定薪。

「北上廣容不下肉體,三四線留不下靈魂」,如果不考慮怎麼讓自己提高,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很難得到所謂的歸屬感。

人們的歸屬感、安全感,歸根結底只能自給自足。

惟有用盡所有可用的資源,玩命地向上爬,這樣哪怕最後離開,也不是落荒而逃,因為你收穫了向下相容任何一座城市的能力。

願我們不管身在何處,都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共勉!

通過這篇澄清,我們能看到以下幾點:

1. 他仍有公司在北京發展;

2. 前往蘇州是拓展事業,很多工作幾年前已開始推動;

3. 依舊鼓勵年輕人去大城市歷練。

事實上,為了開展考研的線下輔導,張雪峰幾乎一整年都在全國各大城市間奔波,紮根北京對他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而且,江蘇作為教育大省,擁有極為豐富的高校資源。

去年江蘇省的考研人數為24.9萬人,僅次於北京和山東,近幾年考研人數的增長率也是極為迅猛。

在這樣的環境中,張雪峰和他的公司無疑將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張雪峰沒有繼續留在北京,和一紙戶口死磕,而是為自己規劃了更合適的發展路徑。

可見,離開北京不是落荒而逃,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轉移。

而我們,不難從他在事業中擁有自由轉身的底氣裡,學到點什麼。

2 只為了戶口的打拼, 從一開始就輸了

關於漂泊一線的年輕人,曾看過一則很紮心的留言:

「你的活動范圍,不過幾座看似輝煌,卻與你無關的大廈。」

沒有歸屬感,是無數人的心頭之痛。

如今總結為一句話:「拼了十幾年,拼不來一紙戶口。」

但歸屬感的缺失,僅靠一紙戶口就能彌補嗎?

前幾天跟一位朋友聊天,畢業後他進入上海一家合資企業,靠著專業的落戶加分,成功達成72分落戶要求。

如今兩年過去了,他跟我感慨的,卻是當初不該申請落戶。

首先為了落戶,他老家的農村戶口自動作廢,意味著以後家裡分的土地和他再沒關係。

其次他在上海落的是集體戶口,但他又買不起上海的房子,於是戶口就把他跟公司綁定了。

雖說不是不能跳槽,但為了不失去戶口,他就要麼找能掛靠戶口的企業,要麼每年花很多錢,把戶口掛在不是自己工作的公司。

對他而言,戶口沒起到什麼作用,反而讓他束手束腳。

而沒能申請落戶的年輕人,仿佛同樣的站在圍城外邊。

當發現自己註定與落戶無緣,就放任自己順著隨性的坡道一溜到底。

在張雪峰離開北京的微博下面,有這麼一條評論:

「反正再苦再累也拿不到戶口,給北上廣深白乾了十幾年。那還不如別這那麼累,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到頭來還能說,至少我享受了大城市的燈紅酒綠。」

對此我想說,如果你來北上廣深的意義只在於一紙戶口,那大概率是逃不了「白乾」的命運。

其實不管是落戶後的失望,還是沒落戶的巴望,個中糾結都在於缺少合理的期望。

來一線城市是為了什麼,難道不是利用這裡的資源,讓自己更好的成長、獲得更大的收益?

相反的,缺少長期的職業規劃、忽略了奮鬥的本質,那麼等到青春散場,離開北上廣深,也看不到路在何方。

就像《三十而已》裡的王曼妮,在上海拼到30歲卻零存款。

混不下去後回到自家小縣城,不知能做什麼,只好聽從親戚安排找一門閑差。

最後又適應不了新的工作環境,糾結了半天,還是咬著牙跑回了上海。

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其實在你糾結選擇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答案了。

從這個層面講,在北上廣深為自己的理想添磚加瓦,是最有效率的一條路。

3 我為什麼仍建議 你來一線城市看看?

莫爾曾說:「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

如今紮根一線城市的門檻雖然越來越高,但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來這裡奮鬥仍是最正確的選擇。

如果你還在猶豫觀望,那麼不妨從下面3個方面考慮自己的選擇:

1.有些東西,只有看到了,才能夢到

粥左羅曾分享自己早年在北京打拼的經歷。

當時他兼職做保安,每天80塊的工資。

社區裡停的豪車是他在鄉下不曾看到的,他和同事彼此打趣說,我要這輛車,你要那輛車。

聽著是天方夜譚,但他後來靠著8年的打拼,最終讓夢想照入現實。

誠然,像他這樣逆襲的人很少。

但如果沒有看到這些豪車,以及那些溫飽層面以外的需求,他不會有這份逆襲的力量。

人不會渴望自己看不見的東西,而一線城市恰恰讓你知道,人生還有許多原來不敢想像的可能性。

2.有些事情,只有做過了,才能成就

一線城市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機會、資源以及設施條件是安逸的家鄉無從比擬的。

這也意味著,有些事情只能在這裡成就,有些想法只能在這裡實踐。

對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地方比大都市更適合野蠻生長了。

而且年輕的最大優勢就是有著較多的試錯成本,哪怕沒有成功,也就是一張車票的代價,那為何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呢?

3.有些財富,只有來過了,才能積累

大城市不穩定,是因為總有不甘平庸的人想取代你。

而小地方的穩定,多是一潭死水,人們終日聊的不過是家長里短。

大都市里,沒人有時間矯情,只想著如何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有助於培養堅韌的性格,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才是人們能夠積累的最大財富。

華為副總裁孟晚舟曾在演講時說:「以前我們按學歷定薪,現在我們按價值定薪。」

但不管定薪的標準如何改變,可以肯定的是,人們永遠不會為一紙戶口定薪。

「北上廣容不下肉體,三四線留不下靈魂」,如果不考慮怎麼讓自己提高,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很難得到所謂的歸屬感。

人們的歸屬感、安全感,歸根結底只能自給自足。

惟有用盡所有可用的資源,玩命地向上爬,這樣哪怕最後離開,也不是落荒而逃,因為你收穫了向下相容任何一座城市的能力。

願我們不管身在何處,都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