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理解小米的招股書,未來小米公司究竟靠什麼賺錢

2018 年 5 月 3 日, 小米公司正式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招股說明書, 成立 8 年的小米開啟上市之路, 也打開了經營的部分視窗。

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資料值得一讀。

2015 年, 小米經營收入668.11 億元。 2016 年, 小米經營收入 684.34 億元。 2017 年, 小米經營收入1146 .25 億元。

與此同時, 小米的盈利逐年增長:2015 年小米虧損 3.03 億元, 2016 年實現淨利潤 18.9 億元, 2017 年經調整未經審核的淨利潤達到了 53.6 億元。 這樣的增長速度令人吃驚。

在諸多資料背後, 怎麼理解小米的未來, 從招股書中的財務資料, 可以看見一二。

先看企業的研發成本。

有人說小米是一家高科技企業, 有人說小米是一家互聯網企業。

分水嶺就看研發費用占到年度費用的比例。

對比的一個公司同樣是本土公司, 也就是華為。 華為連續5年研發投入超過淨利潤, 2013年淨利潤是210.03億, 研發投入是306.72億。 2014年淨利潤是278.66億, 研發投入是408.45億。 2015年淨利潤是369.10億, 研發投入是596.07億。 2016年淨利潤是370.52億, 研發投入是763.91億。 2017年淨利潤是474.55億, 研發投入是897.00億。

以2017年為例, 華為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 淨利潤475億元, 研發費用達897億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截至2017年底, 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 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 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

國家對於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 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是一項硬性指標:

企業為獲得科學技術(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新知識, 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

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而持續進行了研究開發活動, 且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 比例不低於6%;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 比例不低於4%;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 比例不低於3%

像華為的研發比例, 是接近於並超過國際一般水準。 而雷軍的看法不同。

雷軍說:“我不同意華為(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的說法, 我覺得是他們不懂研發, (高管)不(親自)做研發。 我們小米所有的創始人都是研發背景, 我們幹了一輩子研發。 幹研發, 沒有錢是不行的, 但是也不是某些公司機械的理解, 沒有10%投研發就不行, 那是胡扯。

當年, 約伯斯對此也是嗤之以鼻, 當年蘋果投2%在研發, 微軟投多少錢?IBM投多少錢?他們譏笑蘋果沒有創新。 約伯斯說, 那是因為你們效率太低了!”

對這個問題, 結論當然是見仁見智, 像雷軍這麼成功的人, 當然說什麼都對。 和他一樣成功的對手, 說什麼也對。 但不管如何, 前沿領域的研發, 純靠智力投入而不支付費用不現實。

另一方面, 從收入結構來說, 小米的研發確實沒有支撐起他的業務結構。 如果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具有絕對的碾壓優勢, 那麼通過技術的差距獲得高利潤率也是不言而喻的結果。 小米的收入結構如何, 可以從下圖一觀。

小米全球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Barra)在2016年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也曾透露:我們的手機幾乎沒有任何利潤,

相當於白送……我們在意的是持續的營收流, 能持續許多年。 就算我們能售出100億部智慧手機, 我們也不會從中賺取一分錢。 不僅僅是手機, 小米的硬體整體的毛利率低的嚇人。 從另一個方向來理解, 小米更多是通過低價位手機, 尋找終端平臺的佔據, 從而為後續的輸出找到一個入口。

相對來說, 互聯網服務的毛利率就要高很多, 而且這部分的收入增長比例也相對客觀。

互聯網服務部分, 包括了內容、娛樂、金融服務和效能工具。 這大約是雷軍敏銳的發現, 在國內這片土壤上, 最容易收割的產業, 還是屬於這幾部分。 而依靠高投入的研發, 打磨精品硬體產品的道路, 不是小米公司的優選。

招股書說明書顯示:2017 年小米的收入構成中,

以手機為核心的硬體業務占比為 70.3%, 互聯網服務占 8.6%, 新零售(物聯網和智慧硬體)占了20.6%。 最新的小米軟體介面——MIUI 使用者月活達到了 1.9 億。 MIUI 不僅做聯運, 還擁有自己的遊戲開發者介面, 包括帳戶體系、支付體系, 在小米遊戲中心, 不少遊戲還會專門標出“小米版”。

這樣龐大的用戶量也讓 MIUI 獲得了可觀的互聯網業務。

但這樣也存在一個困境, 小米公司的價格優勢確實幫助了小米在全球市場上佔據第三大市場份額, 同時在第三世界國家佔據第一市場份額。 在未來, 互聯網服務的部分也同樣可以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之中, 然而, 缺乏核心前沿競爭力的公司, 未來究竟能走多遠, 令人深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