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身為文明古國的印度,到底都有哪些統一的大王朝?

印度沒有歷史, 也沒有真正統一過。

前面是馬克思說的, 後面是真實的歷史但還要加一句, 除了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這裡說的統一, 只是相對的統一, 因為沒有真正實現大一統。

下面我們簡要梳理一下印度的王朝們:

奢羯羅:中亞古城名。

鑒於《大唐西域記》。 奢羯羅故城:梵文Sakala,漢譯作奢揭羅、沙柯羅、沙竭。 奢羯羅城是古代摩陀羅國的首都,此地多次出現在《摩訶婆羅多》史詩中。 據巴厘文佛經記載此地曾是 巨大的貿易中心, 位於肥沃的丘陵地帶, 是往昔約納迦(Yonaka)的名勝之地。 西元六世紀前葉, 此 城成為厭噠王(特勤)摩醯邏矩羅的首都。

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錫亞爾特城。

摩揭陀:古代中印度最古老的奴隸制國家之一。

早期佛教中心。 又作摩羯陀國、摩托羅、摩伽陀國、摩 竭陀國、摩竭提國、默竭陀國、默竭提國、摩訶陀國。 為佛陀[釋迦穆尼]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位 於恒河流域和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 起初建都于王舍城, 後遷至華氏城, 即今巴特耶城。 西元前七世 紀興起, 至前六世紀中葉, 在印度十六國中日益強大, 曾統一恒河流域和北印度。 西元前四世紀中葉, 被難陀王朝取代。

難陀王朝:繼摩揭陀國強盛後在中印度新興的古印度王朝。 疆域為恒河流域全境, 以及恒河以南中印度 各國領土。 西元前四世紀中葉喲出身下層的馬哈帕德馬。

難陀創立。 西元前324年, 被自摩揭陀國新興 的孔雀王朝取代。

孔雀王朝:西元前324---前185 疆域:初建時統一北印度大部, 阿育王時期疆域北起喜馬拉雅山, 西達興都庫斯山, 南達邁索爾;亡于巽迦王朝。

前325年,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撒走, 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 留下了一支軍隊。 這時, 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 組織了一支軍隊, 趕走了馬其頓人。 隨後, 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 建了新的王朝, 定都華氏城。 由於他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 因此, 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也有一說“孔雀”一詞來源於其梵語發音(mayūra)與旃陀羅笈多的母親的名字發音相近。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賓頭沙羅統治時期,

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孟加拉灣, 德干高原以及遠逹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 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 西元前3世紀中葉, 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 除印度半島南端外統一印度全境, 定佛教為國教, 到處派遺傳教師放各地宣傳佛教, 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 經此提倡, 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孔雀王朝約前187年為巽迦王朝所取代。

這個在亞歷山大大帝侵略軍撤退之後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印度本土王朝,它的版圖一直到16世紀莫臥兒王朝之前都未被超越.這個王朝不但奠定了印度大體上的疆域,而且很好地弘揚了印度古典文化,如果沒有阿育王,佛教也許只是流傳於印度民間的一個宗教團體.

巽迦王朝:取代孔雀王朝的印度新王朝。 西元前185年幼孔雀王朝部將普沙密多羅。 巽迦在摩揭陀建立, 都城摩揭陀。 該王朝反對佛教。 將與只限於恒河中下游地區。 西元前73年被甘婆王朝取代。

甘婆王朝: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新王朝。 自阿育王死後不久, 安達羅和羯陵迦宣告獨立, 成為南印度大國, 孔雀王朝衰落, 版圖縮小。 西元前二世紀初和中葉以後, 巴克特裡亞以及安息人、塞人侵入西北印度。 巴克特裡亞希臘王國滅亡。 西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王為殺,出身婆羅門的伐蘇迪跋(屬甘婆族)奪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 西元前30年,甘婆王朝為南印的安達羅滅亡。

安達羅王朝:取代甘婆王朝的印度新王朝。

位於印度半島南部。 南印度並立的新王朝還有羯陵迦王朝。 西元前232年, 阿育王死後不久, 宣佈獨立, 脫離孔雀王朝, 西元28年滅甘婆王朝。 西元一世紀為貴霜王朝兼併。 貴霜王朝時期(約西元1——3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牛建陀羅與北印度的秣亮羅曾是貴霜王朝時期的兩大雕刻中心。 此外,在安達羅王朝統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與鍵陀羅、秣菟羅鼎足而三,成為這一時期三大藝術中心。

身毒、天竺:在中文史籍中, 西漢時期古印度名為身毒, 見於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 西漢時期身毒國對應朝代應為巽加王朝。 東漢時期古印度名為天竺, 見於《後漢書》、《晉書》、《魏書》、《新唐書》、《宋史》。 東漢時期天竺國對應朝代應為甘婆王朝、安達羅王朝。 西域臨近東漢王朝的是貴霜王朝。印度一名始于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

笈多王朝: (約320~540)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的興衰 西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320~約330在位)據華氏城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海護王,約330~約380在位)以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他以文治武功著稱於世。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利用與德幹的瓦卡塔卡王國聯姻結盟,征服烏闍衍那的塞種州長國,奪取瑪律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喀什米爾外,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並擁有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開展對外貿易的權利。他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獎勵學術文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時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間(455~467 ),厭噠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調集兵力擊退敵人,保衛印度免於滅亡。但佛陀·笈多以後(約500)發生經濟危機,中央政權削弱,各地封臣叛離中央,國家陷於分裂。厭噠王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捲土重來,吞併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

拉其普特時期;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1206~1526) 13~16世紀突厥-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1398年,帖木兒入侵印度並佔領德里,給本已分裂的德里蘇丹國家以致命打擊。各省總督紛紛獨立,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淪為僅統治德里及拉合爾地區的小邦 。在1526年第一次帕尼巴特戰爭中,阿富汗人失敗,德里蘇丹國為莫臥兒王朝所滅亡。 1206年,阿富汗廓爾王朝統治德里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定都德里,標誌著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的開始。其後的 320年間經歷了彼此沒有家族關係、甚至沒有種族關係的5 個王朝、 32 個蘇丹的統治。5個王朝是: 奴隸王朝 ( 1206~1290 )、 卡爾吉王朝 (1290~1320 )、圖格魯克王朝(1320~1414 )、賽義德王朝(1414~1451)、洛迪王朝(1451~1526)。圖格拉王朝蘇丹穆罕默德•圖格拉(1325—1351年)在位時期,德里蘇丹國的疆域達到了頂峰:西起印度河流域,東至孟加拉,北抵喀什米爾,南達科佛裡河。

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巴布林建立的印度朝代。巴布林是帖木兒汗國創始人帖木爾(Timur)的六世孫,母系出自成吉思汗,與帖木兒一樣,都是地道的突厥人。他的軍隊由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組成,它所建立的帝國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莫臥兒一詞為“蒙古”的轉音。因巴布林自稱為蒙古人,故稱其國為莫臥兒帝國。

從1526年巴布林在帕尼伯特戰敗伊伯拉欣,至1857年亡於英國殖民者,一共延續了331年之久。作為莫臥兒帝國的開國君主,巴布林無疑是印度和亞洲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偉大的、傑出的人物。巴布林的孫子阿克巴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達到全盛,到1576年,疆界東西從阿富汗的巴爾克到孟加拉灣,南北從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直到南方的戈達瓦裡河,包括阿富汗和喀什米爾,南達文迪亞山,東抵阿薩姆,西方則七百年來不屬於印度的信德地區也被合併,形成了德干高原的統一帝國。阿克巴實行這些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宗教和社會方面的改革,對鞏固帝國的統一,促進印度境內幾種文化的融合,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的一系列改革,對於緩和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衝突,融洽蒙古人征服者與印度本地統治者的關係,促進外來政權的當地語系化、遊牧國家農耕化,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奠定莫臥兒帝國300年之根基。在莫臥爾帝國建立的最初一百年內中,印度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印度藝術的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建築藝術典型代表,敘事長詩《羅摩衍那》和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並成為印度兩大史詩,對印度後代文學影響很大。莫臥兒帝國消亡後,英國又直接統治印度共90年,至1947年。當莫臥兒人擺脫英國統治的時候,已變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諸國,早年從中亞遷來的伊斯蘭教蒙古人早已與這些國家的各民族融合為一體。

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

西域臨近東漢王朝的是貴霜王朝。印度一名始于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

笈多王朝: (約320~540)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笈多王朝的興衰 西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320~約330在位)據華氏城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海護王,約330~約380在位)以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他以文治武功著稱於世。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利用與德幹的瓦卡塔卡王國聯姻結盟,征服烏闍衍那的塞種州長國,奪取瑪律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喀什米爾外,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並擁有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開展對外貿易的權利。他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獎勵學術文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時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間(455~467 ),厭噠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調集兵力擊退敵人,保衛印度免於滅亡。但佛陀·笈多以後(約500)發生經濟危機,中央政權削弱,各地封臣叛離中央,國家陷於分裂。厭噠王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捲土重來,吞併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

拉其普特時期;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1206~1526) 13~16世紀突厥-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1398年,帖木兒入侵印度並佔領德里,給本已分裂的德里蘇丹國家以致命打擊。各省總督紛紛獨立,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淪為僅統治德里及拉合爾地區的小邦 。在1526年第一次帕尼巴特戰爭中,阿富汗人失敗,德里蘇丹國為莫臥兒王朝所滅亡。 1206年,阿富汗廓爾王朝統治德里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定都德里,標誌著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的開始。其後的 320年間經歷了彼此沒有家族關係、甚至沒有種族關係的5 個王朝、 32 個蘇丹的統治。5個王朝是: 奴隸王朝 ( 1206~1290 )、 卡爾吉王朝 (1290~1320 )、圖格魯克王朝(1320~1414 )、賽義德王朝(1414~1451)、洛迪王朝(1451~1526)。圖格拉王朝蘇丹穆罕默德•圖格拉(1325—1351年)在位時期,德里蘇丹國的疆域達到了頂峰:西起印度河流域,東至孟加拉,北抵喀什米爾,南達科佛裡河。

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巴布林建立的印度朝代。巴布林是帖木兒汗國創始人帖木爾(Timur)的六世孫,母系出自成吉思汗,與帖木兒一樣,都是地道的突厥人。他的軍隊由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組成,它所建立的帝國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莫臥兒一詞為“蒙古”的轉音。因巴布林自稱為蒙古人,故稱其國為莫臥兒帝國。

從1526年巴布林在帕尼伯特戰敗伊伯拉欣,至1857年亡於英國殖民者,一共延續了331年之久。作為莫臥兒帝國的開國君主,巴布林無疑是印度和亞洲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偉大的、傑出的人物。巴布林的孫子阿克巴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達到全盛,到1576年,疆界東西從阿富汗的巴爾克到孟加拉灣,南北從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直到南方的戈達瓦裡河,包括阿富汗和喀什米爾,南達文迪亞山,東抵阿薩姆,西方則七百年來不屬於印度的信德地區也被合併,形成了德干高原的統一帝國。阿克巴實行這些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宗教和社會方面的改革,對鞏固帝國的統一,促進印度境內幾種文化的融合,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的一系列改革,對於緩和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衝突,融洽蒙古人征服者與印度本地統治者的關係,促進外來政權的當地語系化、遊牧國家農耕化,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奠定莫臥兒帝國300年之根基。在莫臥爾帝國建立的最初一百年內中,印度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印度藝術的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建築藝術典型代表,敘事長詩《羅摩衍那》和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並成為印度兩大史詩,對印度後代文學影響很大。莫臥兒帝國消亡後,英國又直接統治印度共90年,至1947年。當莫臥兒人擺脫英國統治的時候,已變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諸國,早年從中亞遷來的伊斯蘭教蒙古人早已與這些國家的各民族融合為一體。

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