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李宗盛說他是英雄,汪峰聽他的《戀曲1990》愛上音樂,羅大佑是多少人的青春?

先來聽一下華語樂壇教父經典之作《戀曲1990》

1987年4月的某天, 羅大佑在紐約寫了一封11頁紙的長信, 希望父親放棄讓他當醫生的願望。

他寫道:「你們要相信我, 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做音樂, 收入不會比醫生差。 」

羅大佑沒有想到, 這個選擇會讓他以後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讓他成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教父。

起初, 他是想把關於對社會的思考, 對人生的思考, 寫進歌裡, 發出一點向上的力量。

沒想到, 這些歌引起無數年輕人的追捧,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和思考, 讓流行音樂上升到文化藝術的高度。

雖然沒有繼續當醫生, 但是羅大佑發現:醫生的職業素養, 讓自己在音樂裡繼續「仁心、仁術」, 總是想要解救病態的自己、病態的社會。

01

羅大佑的父親在越戰中當過軍醫, 後來回到臺灣繼續行醫, 在那時, 醫生的地位和收入都很高。

羅父希望自己的子女過上安穩的生活,

不再顛沛流離, 所以羅大佑一出生, 人生早已被規劃好, 像哥哥姐姐那樣走醫學之路。

工作之余, 羅父也熱愛音樂, 他覺得醫生是一個高素養的職業, 於是買了一臺鋼琴, 讓羅大佑彈琴, 從小培養高雅的愛好。

只是, 羅父沒想到, 這無意中會為兒子種下一顆音樂夢想的種子。

一開始, 羅大佑也抗拒長時間練習枯燥的鋼琴, 內心早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

但是, 母親一直在旁邊監督, 他只好收起閒心, 在一曲又一曲中度過簡單的童年。

漸漸地, 那些蕭邦、莫札特的音符走近了他的內心, 屋外知了的叫聲, 好像也不那麼喧鬧了。

困惑而快樂的童年, 讓羅大佑十幾年後寫出大街小巷都在傳唱的《童年》。

02

羅大佑念完高中後, 考上了一所醫學院, 按照父母的願望, 準備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醫生。

可他覺得自己沒考上理想的大學, 於是獨自去臺北複習, 決定重考。

到了臺北, 他遇見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組了「洛克斯樂隊」, 倒騰自己的音樂夢。

不久, 羅大佑寫下了樂隊成員王振華拍的電影同名歌曲《閃亮的日子》, 歌倒是火了, 只是沒人知道寫歌的是誰。

複習一年後, 他又考進了同一間醫學院, 於是無奈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準備當一名醫生, 因為他也知道, 搞音樂沒什麼出路。

讀大一時, 羅大佑在學校樂隊擔任鍵盤手, 開始寫自己的歌。

他總是先作好曲, 然後尋找最適合旋律的詞填進去。

他寫《童年》, 作曲用了幾個月, 作詞卻花了5年時間。

寫這首歌的時候, 他不在池塘邊, 也不在榕樹下, 他的腦海裡滿是粉筆、黑板、便當、課桌, 還有小時候彈琴時屋外的知了, 以及各種奇思妙想。

寫完後, 他覺得不滿意, 總有幾個詞沒有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於是改改停停, 停停改改, 終於在1981年正式寫完。

因為不滿足一般校園歌曲情情愛愛的歌詞,他開始大量讀余光中和徐志摩的詩,並為之譜曲。

由於對詞的深入研究,羅大佑的歌總是能深入淺出地唱出我們內心的感受。

羅大佑後來才發覺,這種執著追求詞要達意的精準要求,源自於醫學生的「仁術」。

03

大學畢業後,羅大佑當了一名實習醫生,晚上有空繼續寫歌。

一個斜杠青年的苦逼日子開始了:白天,他是披著白袍的天使;夜晚,他是冥思苦想的鬥士。

然而,白天不懂夜的黑,寂靜的黑夜反而讓他的思緒波濤洶湧。

出於醫生的職業習慣,為了追求真實的一面,他總是敢講別人不敢講的東西。

一次,他站在手術臺上,為一個父母被暗殺牽連的女孩縫針,胸口隱隱作痛。

他發現,醫生只能治身體的疾病,無法根治內心的憂患。

28歲那年,他發行了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寫滿了對傳統規范的懷疑。

「知之為知之,在乎不在乎;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說,現在看看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麼,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在人人都覺得壓抑的年代,羅大佑捅出一個發聲的窟窿,所有熱血沸騰的青年馬上為之振奮,把他視為偶像。

首發專輯即大賣,第二張專輯也引起轟動。

第二年,他又把視角轉向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發行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專輯收錄了獻給家鄉過去、現代與未來的《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和《未來的主人翁》等巨作。

成功不但帶來名聲,還有煩惱。

因為歌詞過於敏感,他的歌常常受到審查和改編。

這時,羅父語重心長對他說:「你不要碰那些過於敏感的東西,還是老老實實當你的醫生吧。去美國考個執業醫師,比你搞這些好多了。」

他決定聽父親的話,去美國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

然而不到一年,他給父親寫了那封長信。在他的內心,只有音樂才能為自己、為人們發聲。

​雖然不再行醫,然而醫生「仁心」的職業素養,讓羅大佑的音樂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

從此,這個世界少了一名白衣天使,卻多了一個華語樂壇教父級的音樂大師。

04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裡,全世界都會給他讓步。

下定決心後,羅大佑從美國紐約移居到了香港。

在這片比較自由的土地,羅大佑很快找到了創作的能量,他說:「我從這個都市學到的一件事,就是要活得貨真價實,要活得理直氣壯。」

他感到心中總是充滿著一種特別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像在黑暗中尋找到了久違的星光,讓他歡欣又鼓舞。

很快,他在香港灣仔成立了《音樂工廠》製作公司,成為創作型歌手,並開始了他一生的音樂夢想。

此時,香港電影正處於黃金時期,他便以電影歌曲為切入點,很快打開了香港樂壇的市場。

那時,與羅大佑戀愛的張艾嘉出演電影《阿郎的故事》,男主角是周潤發,電影的插曲和片尾曲正是羅大佑寫的《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

擅長詞曲的羅大佑,對於情歌更是信手捏來,他不為了寫而寫,他總能被某個故事感動,然後將最真實的感受寫進歌裡。

這首歌的靈感,來源於一個被綁匪撕票的孩子,羅大佑在寫《你的樣子》時,眼前浮現的正是悲慘的場景。

雖然這首歌是為電影而作,卻超越了電影本身,命運的悲涼和無奈力透紙背。

多年後,很多人即便沒有看過《阿郎的故事》,聽了這首歌,依然可以感受那悲傷的畫面。

《阿郎的故事》當時橫掃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八大提名,而羅大佑更是榮獲了「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獎項。

至此,羅大佑在華語流行樂壇的地位被推上頂峰,並冠以「教父」之名。

05

羅大佑作為一個音樂人,一直在思考,思考這個社會的病態,思考人們靈魂的歸處,思考人生的力量。

正因為他將這些思考寫進了歌裡,所以也給後來者積極向上的力量。

2000年9月,羅大佑在上海舉辦了內地首場個人演唱會。

這場遲來20年的演唱會,場面無比震撼。

無數來自北京的文藝青年,包了一整節火車車廂直奔上海,只為見偶像一面。

那些人裡面,有做《曉說》的高曉松,有做《十三邀》的許知遠,還有做《讀庫》的張立憲。

受羅大佑影響,在音樂上施展才華的眾多歌手中,高曉松是其中一個。

高曉松寫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從那時候起就沒有人能擦去。」

他說,那些刻在牆上的字,就是羅大佑的歌詞。

在羅大佑的歌裡,流行歌曲不只是小情小調,還有大愛大悟。

確實,從《知乎者也》對傳統的懷疑,到《鹿港小鎮》對繁華的迷惑;

從《未來的主人翁》對未來的期望,到《現象七十二變》對物質的反思;

從《將進酒》對家國滄桑的吟詠,到《亞細亞的孤兒》對民族歷史的追問;

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羅大佑憂國憂民,借著靈動的文字和撼人的音樂,徹底推翻了「流行歌曲就是風花雪月」的陳腐論斷,把中文流行歌曲提升到人文情懷的層面。

06

很多人說羅大佑寫的歌不錯,可是音總是不準,不如其他歌手。

可高曉松說,他從不聽其他人唱羅大佑的歌,因為只有羅大佑才能將歌裡的靈魂唱出來。

確實,演唱最高的境界是真誠:還原人性最本質的情緒和思想。

羅大佑對人生感悟、對家國情懷的思考和憂慮,尚無人能超越。

今年2月疫情期間,羅大佑把非典期間寫的《伴侶》重新拿出來唱,他希望給人們力量,給人們希望:

「每一個握手將不再猶豫,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如今的歲月將被記取,守望堅持與患難的伴侶……」

關於以後的路,他表示會把音樂當成終身事業,並把人類和地球的共存考慮進去。

李宗盛曾說:「在我心中,羅大佑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不管是寫人生的潮起潮落,還是寫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在羅大佑的歌裡,永遠懷著一顆醫者仁心,唱出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大愛。

而我們,在這個可以隨時發聲的時代,也應該懷著仁愛之心去思考,如何讓明天更美好。

因為不滿足一般校園歌曲情情愛愛的歌詞,他開始大量讀余光中和徐志摩的詩,並為之譜曲。

由於對詞的深入研究,羅大佑的歌總是能深入淺出地唱出我們內心的感受。

羅大佑後來才發覺,這種執著追求詞要達意的精準要求,源自於醫學生的「仁術」。

03

大學畢業後,羅大佑當了一名實習醫生,晚上有空繼續寫歌。

一個斜杠青年的苦逼日子開始了:白天,他是披著白袍的天使;夜晚,他是冥思苦想的鬥士。

然而,白天不懂夜的黑,寂靜的黑夜反而讓他的思緒波濤洶湧。

出於醫生的職業習慣,為了追求真實的一面,他總是敢講別人不敢講的東西。

一次,他站在手術臺上,為一個父母被暗殺牽連的女孩縫針,胸口隱隱作痛。

他發現,醫生只能治身體的疾病,無法根治內心的憂患。

28歲那年,他發行了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寫滿了對傳統規范的懷疑。

「知之為知之,在乎不在乎;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說,現在看看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麼,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在人人都覺得壓抑的年代,羅大佑捅出一個發聲的窟窿,所有熱血沸騰的青年馬上為之振奮,把他視為偶像。

首發專輯即大賣,第二張專輯也引起轟動。

第二年,他又把視角轉向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發行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專輯收錄了獻給家鄉過去、現代與未來的《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和《未來的主人翁》等巨作。

成功不但帶來名聲,還有煩惱。

因為歌詞過於敏感,他的歌常常受到審查和改編。

這時,羅父語重心長對他說:「你不要碰那些過於敏感的東西,還是老老實實當你的醫生吧。去美國考個執業醫師,比你搞這些好多了。」

他決定聽父親的話,去美國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

然而不到一年,他給父親寫了那封長信。在他的內心,只有音樂才能為自己、為人們發聲。

​雖然不再行醫,然而醫生「仁心」的職業素養,讓羅大佑的音樂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

從此,這個世界少了一名白衣天使,卻多了一個華語樂壇教父級的音樂大師。

04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裡,全世界都會給他讓步。

下定決心後,羅大佑從美國紐約移居到了香港。

在這片比較自由的土地,羅大佑很快找到了創作的能量,他說:「我從這個都市學到的一件事,就是要活得貨真價實,要活得理直氣壯。」

他感到心中總是充滿著一種特別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像在黑暗中尋找到了久違的星光,讓他歡欣又鼓舞。

很快,他在香港灣仔成立了《音樂工廠》製作公司,成為創作型歌手,並開始了他一生的音樂夢想。

此時,香港電影正處於黃金時期,他便以電影歌曲為切入點,很快打開了香港樂壇的市場。

那時,與羅大佑戀愛的張艾嘉出演電影《阿郎的故事》,男主角是周潤發,電影的插曲和片尾曲正是羅大佑寫的《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

擅長詞曲的羅大佑,對於情歌更是信手捏來,他不為了寫而寫,他總能被某個故事感動,然後將最真實的感受寫進歌裡。

這首歌的靈感,來源於一個被綁匪撕票的孩子,羅大佑在寫《你的樣子》時,眼前浮現的正是悲慘的場景。

雖然這首歌是為電影而作,卻超越了電影本身,命運的悲涼和無奈力透紙背。

多年後,很多人即便沒有看過《阿郎的故事》,聽了這首歌,依然可以感受那悲傷的畫面。

《阿郎的故事》當時橫掃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八大提名,而羅大佑更是榮獲了「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獎項。

至此,羅大佑在華語流行樂壇的地位被推上頂峰,並冠以「教父」之名。

05

羅大佑作為一個音樂人,一直在思考,思考這個社會的病態,思考人們靈魂的歸處,思考人生的力量。

正因為他將這些思考寫進了歌裡,所以也給後來者積極向上的力量。

2000年9月,羅大佑在上海舉辦了內地首場個人演唱會。

這場遲來20年的演唱會,場面無比震撼。

無數來自北京的文藝青年,包了一整節火車車廂直奔上海,只為見偶像一面。

那些人裡面,有做《曉說》的高曉松,有做《十三邀》的許知遠,還有做《讀庫》的張立憲。

受羅大佑影響,在音樂上施展才華的眾多歌手中,高曉松是其中一個。

高曉松寫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從那時候起就沒有人能擦去。」

他說,那些刻在牆上的字,就是羅大佑的歌詞。

在羅大佑的歌裡,流行歌曲不只是小情小調,還有大愛大悟。

確實,從《知乎者也》對傳統的懷疑,到《鹿港小鎮》對繁華的迷惑;

從《未來的主人翁》對未來的期望,到《現象七十二變》對物質的反思;

從《將進酒》對家國滄桑的吟詠,到《亞細亞的孤兒》對民族歷史的追問;

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羅大佑憂國憂民,借著靈動的文字和撼人的音樂,徹底推翻了「流行歌曲就是風花雪月」的陳腐論斷,把中文流行歌曲提升到人文情懷的層面。

06

很多人說羅大佑寫的歌不錯,可是音總是不準,不如其他歌手。

可高曉松說,他從不聽其他人唱羅大佑的歌,因為只有羅大佑才能將歌裡的靈魂唱出來。

確實,演唱最高的境界是真誠:還原人性最本質的情緒和思想。

羅大佑對人生感悟、對家國情懷的思考和憂慮,尚無人能超越。

今年2月疫情期間,羅大佑把非典期間寫的《伴侶》重新拿出來唱,他希望給人們力量,給人們希望:

「每一個握手將不再猶豫,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如今的歲月將被記取,守望堅持與患難的伴侶……」

關於以後的路,他表示會把音樂當成終身事業,並把人類和地球的共存考慮進去。

李宗盛曾說:「在我心中,羅大佑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不管是寫人生的潮起潮落,還是寫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在羅大佑的歌裡,永遠懷著一顆醫者仁心,唱出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大愛。

而我們,在這個可以隨時發聲的時代,也應該懷著仁愛之心去思考,如何讓明天更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