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重症監護室的故事:穿上隔離服就像上戰場

醫院大家並不陌生, 但是對於重症監護室, 卻知之甚少。 與其他科室相比, “ICU”往往伴隨著壞消息, 而重症監護室裡的醫護人員, 就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 雖然山東省青島第三人民醫院的重症醫學科成立不過4年時間, 但這支隊伍還是在不斷創造好消息, 甚至H7N9禽流感病例都從這裡康復出院。

青島三醫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的工作服都是“粉色”系, 無論是20歲的小姑娘, 還是董維浩這樣的70後老大哥, 一律走粉嫩路線。 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董維浩說, 顏色是醫護人員們自己挑的,

鮮豔的顏色穿在身上能鼓舞士氣, 對患者來說, 暖色看著也舒服。

“別說病人, 就是醫生要來我們這, 心裡都咯噔一下。 ”董維浩(左上)是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 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 他的這句話讓作者印象深刻。

在重症監護室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感覺全醫院的人都跟你不親了!董醫生雖然是開玩笑, 但也說出了重症監護的工作特點。 因為科室封閉隔離, 整個重症監護室的工作人員跟其他科室基本上沒了互動, 而一旦有科室跟ICU發生了交集, 那就意味著“生命危險”, 所以無論是重症監護還是其他科室, 只要接到彼此的電話, 內心總是說不上的緊張。

除了與世隔絕, 重症監護室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工作強度大。

跟修車不一樣, 機器壞了, 哪天修都一樣, 但身體出了問題, 尤其是需要特殊監護的情況, 任何醫護人員的懈怠都有可能釀成悲劇。

“理論上來說, 白班早晨8點上班, 下午5點可以下班, 但不光是我, 全科室的人幾乎沒有正點下過班。 ”董醫生告訴記者, 白班的同事基本上要忙到晚上7、8點才能交班, 人命關天,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聊天中, 董醫生給作者講了個故事。 那年三醫重症醫學科剛剛成立不久, 就遇上了一個特別棘手的病號, 一個3歲小女孩從5樓墜下, 顱骨多處受傷。 送到醫院的時候, 孩子媽媽當場就給醫生跪下了, 求醫生救救孩子。 但參與救治的醫生心裡都明白, 這個孩子能不能搶救回來, 誰心裡都沒底。

“我也是當父親的, 看見這個孩子的時候, 真跟看著我閨女一樣。 ”董醫生說, 那個女孩的年紀跟自己的閨女差不多, 平時工作忙, 孩子一直是他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 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孩子, 想想重症監護室外的家長, 怎麼可能不拼命?

經過醫護人員幾天的努力, 孩子終於轉危為安。 如今, 孩子恢復得很好, 也上小學了, 董醫生說, 他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記者, 這份工作確實累, 但有些成就感, 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汪韶平是青島三醫重症醫學科的一名護士, 去年一例H7N9禽流感患者在青島確診, 她和其他護士一起, 參與了對這位感染患者的救治。 汪韶平說, 最終由她和另外三位護士組成了特殊護理團隊,

她和同事輪流進入隔離病房護理病人。 “每當穿上隔離服、戴上無菌手套, 就會有一種上戰場的感覺。 ”經過一個多月精心救治、護理, H7N9患者健康出院, 汪韶平所在的重症醫學科醫護團隊, 成了打敗死神的英雄!

三醫的重症醫學科團隊可以說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 像董維浩這樣的70後都算是老大哥, 醫護人員大多是以80、90後為主的年輕人, 80後李曉靜作為護士長, 就是這群年輕人的主心骨。 “大爺您堅持下, 馬上就好了。 ”記者見到李曉靜時, 她正在給重症監護室裡的一位老人清理傷口, 她一邊安撫老人, 一邊小心翼翼地清洗著膿瘡。 隔著老遠瞥見整個處理的過程, 讓記者不禁對護士的忍耐力肅然起敬。

午飯時間, 重症醫學科就在科室的一個房間內吃飯。

大家吃的是一葷兩素的盒飯, 還有好心的病人家屬送來的鹹菜。 “家屬能做的我們都能做, 家屬做不到的我們也能做。 ”李曉靜說, 因為重症監護室不對家屬開放, 所以病人的日常護理也落在了護士們的身上, 餵飯、清理大小便、吸痰、換被單……一切護理工作都靠護士來完成。

“有些家屬不相信我們, 要不是規定不允許, 真想讓她們進來看看。 ”李曉靜告訴記者, 很多家屬不放心把病人交給護士, 總是擔心這些小年輕照顧不好病人, 其實是多慮了, 正是因為家屬不在病人身邊, 醫護人員更要全心全意地照顧好病人。

“雖然辛苦, 但我這輩子離不開臨床了。 ”李曉靜說, 儘管姐妹們平時經常會吐槽工作的辛苦, 但誰都捨不得這份工作。“但就像董醫生說的一樣,有些成就感,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但誰都捨不得這份工作。“但就像董醫生說的一樣,有些成就感,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