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年終獎分配方案(四)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這個新年過到大年初二下午四點時就已經快無聊瘋了。

我每天睡十五個小時, 在短暫的清醒時間內補看了幾部之前收藏的電影和一本小說, 對衣櫃進行了大型的整改和斷舍離, 扔掉了那些個水袖兒、一字領、闊腿到天邊的褲子, 還有一打打抖假機靈的slogan帽衫和不知所謂的誇張配飾。 我這麼做, 一是太閑得慌了, 二是想把自己從搭配焦慮和過年焦慮中給解脫出來。

在隨手扔絕不姑息一件閒置的活動中, 我依然選擇保留下來的, 是各式純色真絲襯衫、藏藍色的不同款外套、棕或灰色的西裝套裝、弱化掉粗壯小腿線條的喇叭褲、絲質飛行夾克和tshirt們。

它們太方便了, 賜予我閉著眼就能把自己迅速捯飭得比較像樣的那份篤定。

至此, 我的衣櫥, 成長了。 我暫時不去想到哪天為止自己會開始一件件往回加、直到比扔之前還要多出不少這幅景象。

昨天我穿著帽衫+西裝外套在樓下遛彎, 意外的不冷, 回來一查溫度, 北京快十度了。 大衣正經穿不住了, 把西裝圖發到微博上, 有網友就很甜:李總真是西裝大美人兒!我使勁兒往下壓了壓自己即將膨脹之心, 當即決定乾脆斂吧斂吧拍過的照片, 把大衣(下)換成西裝特輯, 企圖在節後復工季中率先領跑趕趟兒的心思昭然若揭。

就這樣, 我打開電腦,

開始上班。

2005年剛到Cardiff讀書時, 我一門心思想著要融入環境爭做當地人, 於是在上課之餘另聘兼職三份意欲打開社交面兒:分別是身著當地服飾在高級印度餐廳裡端盤子;在英國小酒館裡任職大廚, 他們吃的那些速凍食品都是我炸的;還有就是幫別人帶孩子。

但沒想到事與願違, 不但因為文化背景不同交不到什麼真正走心的朋友, 還被這三份工拖得身心俱疲, 不分白天黑夜地連軸轉, 當時很多師兄師姐都替我捏把汗:“你這樣真會死在卡迪夫的”。

從我家前往這三個打工目的地都要穿過city center商業街, 絕大多數時間的我都被沮喪和疲憊包圍, 一臉菜色地看著身邊穿梭著衣著得體又感覺成功的“大人們”, 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兒。

想著什麼時候才能像他們那樣, 在這個城市擁有一席之地, 每天穿正經衣服去上班, 有自己的工牌和納稅表格, 閒暇時買花兒, 偶爾有心情談談電影和音樂, 而不僅僅是活著。

那時快時尚在英國方興未艾, 每個城市的主商業街上總要一字排開Zara、River Island、Topshop、Gap、New Look這些店鋪, 迎來送往的也淨是些追求時髦同時沒錢的年輕女孩。 我為了排解抑鬱, 下班/下課後經常神情恍惚地穿梭於它們當中, 買一些便宜的打折貨, 期待有朝一日這些衣物能在正經職場上發光發熱。 雖然現實往往是一周打工的錢還沒入帳, 就被我報復性地預先花光了, 但當下那種因為憧憬而變得有力量的心情卻非常真實, 哪怕暫時沒機會, 也會把某些衣服鄭重地掛起來,

三不五時拿出來試穿。

我的第一件西裝就是這種心境下買來的:全黑色、瘦版型、單排扣。 在開始本文的推薦之前, 我認為這個段落不能跳過。 因為自打那時起我似乎模糊地意識到, 穿著好看甚至有風格都是很表面的評價, 那背後一定有個更深層次的象徵意和動機:比如害怕被社會拋棄, 比如對抗焦慮, 再比如穿著西裝似乎代表著我們在職場上有用武之地或較為意氣風發的那個時刻。

這些默默走過的無能為力的心路, 我認為卻在日後氣質和風格的形成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基礎上, 我談談自己近期常常拿出來穿的西裝。

Haider Ackermann

前兩天過生日, 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我都發佈了這樣一張照片並配文:36 and feeling great. 大家在下頭一片讚美,

大部分網友誇我看著少興不像三十六的, 期間夾雜著幾個堅強又執著的提問“西裝哪兒買的”, 只有多年老友敢站出來編排我:出車太早了啊李師傅。

對不起, 我就是一個停車庫博主。

記得以前讀Nicholas Antongiavanni還是G.Bruce Boyer的男裝書時, 他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西裝作為商業制服, 代表著一種社會地位。 與其說男人在自己的房子裡度過漫漫黑夜,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他們在西裝套裝裡度過了自己的工作日。

無論新時代的設計師們在西裝的細節處留有多少對時尚的暗示, 當我們穿上西裝時, 很少量的訴求是時髦, 而大部分穿著動機源於即將身處正式場合時所需的威嚴感和職業感, 朋友拿來岔我的“李師傅”不就是對這種屬性的下意識反應嗎?不過當天的我, 只是想扮黑臉和生人勿近而已,從這個角度講,西裝也是好使的。

後來還配了蕾絲穿。別人穿蕾絲很誘惑,我穿蕾絲很像尹正怎麼回事

Haider Ackermann的西裝和襯衫,我買過不少件,非常喜歡,穿著頻次極高。時裝界對他的風評是在剪裁和塑造垂墜感上的高深功力,這似乎已經成為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生的一個巨型特色。但如果缺少真正經年累月的上身嘗試,這也不免就是一句空話。

我自己的穿著體驗,反而是他的收斂和恰到好處。他讓每一個褶皺的走向、披掛的形狀、紐扣的位置都出其不意卻又如此恰如其分。我穿的這一件算是最基本的日常款設計,但如果稍稍側身,大家其實能看到這最終為了達到掐腰的一筆和下擺處兜袋的豐富細節。

我們都沒動手做過衣服,無法從剪裁的專業角度班門弄斧。但這樣做最直觀的穿著效果就是讓66公斤的我視覺上直接減掉二十來斤。我把照片發給朋友推薦這件西裝,附文:胖瘦沒修,你看像66公斤嗎?朋友直接回黑豬表情:住口!這要是66公斤,鄭爽上這口秤也要過百了。

看似隨性而至的一筆,卻是怎麼抄也抄不來精髓的完美設計,這就是厲害。

再一個,Haider偏愛的光澤面料和他微妙的色彩選擇往往令整件設計氣質高貴,讓女性也可以如王子般展現自己更瀟灑和翩翩的那一面,而並非硬扮強者,做紙老虎。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並不認為隨便哪個人都可以駕馭得了,要氣質中本身就有極大英氣美和中性美者不可。

哪怕男裝女裝的設計完全不同,但我認為性別的界限在Haider Ackermann的自有品牌(甚至他出任設計總監的Berluti)中是被稍微模糊掉一點的,而穿著上的模糊於我而言就是安全感。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帥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設計師稍有瞭解的人馬上會脫口而出最適合穿著Haider Ackermann設計的人是Tilda Swinton.不僅僅是因為她出身貴族和劍橋學霸&教授的標籤,更是那種完全與眾不同的仙風骨道、俾睨眾生、明明很含蓄卻充滿了力量的、似乎無性別界限的氣質。

圖找到找了,全放上好了

而說回到如何選購適合自己的西裝時,我始終貫徹的一條方針就是:無論它的面料如何昂貴稀有、細節製作有多麼的苛求精良、或者加持有耐人尋味的名人故事,只要剪裁出了問題,那麼對我而言就毫無價值。

畢竟,對於非時裝精的普通人來說,衣服是買來穿而非收藏的,好的故事也並不等同于優雅適穿,任何人走在街上都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是時尚雜誌裡滑稽的插圖。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懼怕一家店的盛名,走進去把各種版型都嘗試一下,只有上身才能讓你瞬間明白哪件的剪裁對於自己來說可以揚長避短,這是讀多少篇推薦文都做不到的。

板栗研衣所

作為2017年發佈後被點贊量最大的這套搭配,我認為還是要把板栗的西裝拿出來講一講。

很多有關西裝的文章都提到,西裝的形態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兩種,兩種都可以搭配馬甲穿,當然,也可以就這麼穿。但在平民百姓中更流行一些的,是單排扣;因為雙排扣被時尚界賦予了更時髦也更正式這貼標籤,因此有人自下定義:它們不太適合矮個兒、胖子、或者不那麼時髦的人。

要我說,這些都是傻話,沒有哪個人一定不能穿哪種類型的衣服,穿衣服更多的是關乎態度(特別是那種自信隨性的瀟灑態度),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身材是完美的,但我們不要因此而錯失穿著的樂趣。

布魯梅爾、溫莎公爵、華夫勞倫……這些不同時代的穿衣偶像在身材和尺寸上大相徑庭,但都能把西裝——特別是雙排扣西裝——穿得風度翩翩;大家再回頭看看中國的女性穿衣偶像們:章小蕙(這是我心中的頭號)、周迅、王菲、杜鵑,有沒有什麼共通點?

我認為是在沒有造型師幫著做好全套行頭再出門擺拍的年代,她們都提供了教科書般的好品位和——更重要地——那種自信優雅但一切都淡淡的看似很隨意的穿著態度,後者才是我們普通人應該好好效仿的氣質養成。

有了這些做基礎,轉回頭來看這套雙排扣。買這套的初衷是因為沒買到另一套更好看的,屬於一氣之下“老娘今天必須要買一套”這種賭氣型消費,在殘存的一絲理智的指揮下,我還是選了經典的咖色系、復古的槍駁領、雙排扣。

男裝裡雙排扣西裝比較理所應當的規則似乎是尖角翻領。但也有評論家對女性網開一面,認為女性穿衣風格走先,把變化穿出風格即可;而男士著裝雖說沒有什麼必須條款,但只注重時髦則很容易不夠穩重,從而失掉優雅氣度。

不過事到如今大家誰不是瞎穿呢?

無論傳統還是潮流,穿西裝有個巨大的潛在風險就是容易看起來像招行小李或者李會計,並非我對這兩種職業有什麼偏見,只不過在我們想以西裝樹立個人風格的時候總讓人聯想到他們也確實是打擾了。產生這種效果主要源自於在我們腦海裡長年盤踞的那條搭配“準則”:西裝就應該配襯衫,看起來更正經。

關鍵部位為jane加上西瓜味兒棒棒糖

我自己呢,是很少在西裝裡塞有領子的襯衣,原因顯而易見:我脖子短。就別說我了,Jane Birkin、Tilda Swinton這些以風格聞名的酷女孩,又何嘗不是在襯衫領子和細節上做文章,讓搭配跳出陳規,更具個人風格。

開頭那一套搭配,我自己的確很滿意,不單是因為完成了同個色系由深至淺的疊穿,更重要的是西裝的材質和襯衫的緞面光澤、以及項鍊中穿插的貝母質感,組成較為和諧的呼應,令我在微博上的地位一下就從招行小李升職為李總了。

用心挑選廁所隔板兒

後來,我在對待同家店購入的淺藍色亞麻西裝和橄欖綠人字紋羊毛西裝時,也分別給搭了雙色粉針織衫和雙色綠高領毛衣。前者是前幾天為了有點春天的感覺,後者是跨年時去蘇州冷得不行我就不顧脖子長短一勁兒往西裝裡塞厚實衣物了,結果組合起來也都其樂融融情投意合的。

所以請大家放開西裝襯衫這對固定組合,打開衣櫃,多思考試穿,一定會有全新的發現。

Dries Van Noten

每年連卡佛打折季啟動時,銷售驕子小朱總在焦急地等待著我的出現。因為他知道,一旦我來了,那些貨架上賣不出去的DVN就會被論堆兒搓走。

但我往往擁有一種邪門兒的定力,不到三折final sale時絕不出現。因為我也知道,哪怕三折了,DVN還是沒人要。

因此在每年七月和一月的頭一個星期,我不做任何預設,不拉wishlist,就那麼輕車熟路地穿過打折末期的一片殘敗,徑直走向DNV貨架,以正價一件的價格領回家三件當季穿得上的新品。連卡佛銷售一次性賣出三件就有額外獎金,仁義如我,每次都為小朱拿到額外獎金嘔心瀝血。

往往結帳之後,我倆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win win了。

就這樣,我的衣櫃裡,僅有的繁複設計服飾quota幾乎全部留給了DVN那些的釘珠、徽章、織錦、羽毛、大面積花卉細節,這些都是在搭配上氣質一不對路就會顯得土氣甚至山寨的決定性元素,可偏偏它們都是Dries Van Noten的精髓所在。有時候我甚至想,可能俗氣和脫俗就在那一線之間。

扣子的正反面細節

這兩件西裝,都來自於2016aw,單排三粒扣、常見的平駁領,扣子背後的細節做得極精緻。當時買的原因很簡單:上身效果可以,剛巧我也需要件區別於單色西裝的設計款。穿了幾次的體會是,哪怕僅僅是常見的西裝款式,依然會因為Dries對色彩的敏感度而顯得與眾不同。

特別是紫紅色拼黃色的這一件,貫穿條紋間的金線讓它雖與卡其+海軍藍分享同一系列甚至版型,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更隆重的感覺。

三張照片三種光,絕了

在這之後,我又在巴黎盧浮宮對面的DVN總店買了件全真絲西裝,這件在我看來更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品牌的核心設計哲學:繁複層疊的印染花卉紋路、一種顏色的不同種狀態、極富光澤感的垂墜面料、跳躍的異域風情。最重要的是,它們得以完美和諧共處。

難以想像,一向與民族風/異域風堅決劃清界限的我,竟也有一天願意真刀實槍地花錢在這樣的設計上。歸根到底,是設計師本身的功力讓衣服在穿著時鮮活流動起來。

Lie

其實這件西裝還配有一個九分瘦腿兒西褲,穿它們時,我通常只有一個目的——來一點英倫搖滾范兒,再具體一點,有可能是blur感。

Lie這個牌子,是在美國發展的韓裔設計師Lie SangBong的副牌。我對它聞所未聞,要不是幾年前幫一個後臺讀者做跨境電商的顧問,人家漂洋過海給寄過來一包衣服,可能今生也沒啥機會去瞭解。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青果領所營造的紳士感,而領子背後的格紋設計事實上是與西褲細節互相呼應來完滿整套穿著觀感的。還有它把長度卡在剛剛超過腰但在臀部之上的位置,在比例上可能適合覺得自己不夠高的小巧女生。當然,我們偉岸型女性也歡迎,畢竟架上墨鏡,遠遠看十分俐落精幹,一時辨不出性別,有利於拿住那個范兒。

穿它的當天我去現代民生美術館看展,因為西裝有點正式,所以裡面特別搭了輕度燒毀版tee來破一破,這個搭配的關鍵在於平胸。到了現場又發現裝置和展品不錯,套上大衣拍出來又是另外一幅景象,怎麼說呢,我就又改致敬Pink Floyd了吧。

無論是在英國還是美國的韓裔設計師,我覺得他們的作品都是適合東方審美、蠻好理解的。之前我提到過的moonyounghee、eudon choi、rejina pyo……他們雖然浸淫的文化環境不同,但在細節處都會留有某些不會過度的趣味設計、利用幾何線條來強調某種頑皮的優雅;或者乾脆文藝得直白、普通人也容易穿出彩。

比起西裝,我覺得這件鑲皮邊兒的羊毛大衣做得好看,無論是形狀還是背後望過去的浴袍感。上個月我去羅馬出差了四五天,就只安心地帶了這一件大衣,穿在禮服外頭,扛得住半夜走在街道上的冷風,也禁得住日常的花園街拍,在這個冬季的末尾任勞任怨。

但這些都還僅僅是副線。

寫到這兒也上ins搜了一下主線還在不在,放幾張圖,風格大家自己體會。

Even Vintage

曾經因為買到過一條非常顯瘦的直筒褲而向大家推薦過Even Vintage,所以今次就簡單帶兩句,想推薦幾款銷量小卻意外好穿的冷門款式。買它們源於我每日必刷淘寶的睡前習慣,但結果是它們完全不同於我衣櫃裡現有款式的設計和顏色選擇,我覺得在2018年,會有極高的穿著頻次。

焦糖色西裝外套,我前兩天做預告的時候用了一張背面圖,評論裡的畫風是這樣的:

-大過年的,姐夫的背真好有安全感哦(๑ ․̫ ๑)!

-以前老覺得你在自黑,這張膀子是真看出來寬了

差不多放個意思,基本上都在感歎我肩膀是如何一望無際的。這種結果一半兒是因為我肩寬確實矚目,另外一半兒的功勞就是它的鬆緊掐腰設計在視覺上把腰部線條往裡推了推,上半身就愈加的倒三角了(?是功夫明星嗎)。我不知道後臺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肩特別寬、腰不算細、最要命的是臀圍還小,這樣一來腰臀比變得很大。

我以前不敢穿鬆緊設計,怕更加突出腰粗臀小鼓鼓囊囊的小直筒身材,買了這件的確有全新發現:就是不要穿全鬆緊腰,以稍稍挺括面料搭配從側面開始的半鬆緊,既有不落俗套的正式感,又在設計上比較活份,適合的場合更多。

不過肯定有人覺得黃皮沒法子穿焦糖色,其實不是的,焦糖色我親測顯白,倒是那些淡藍淡粉帶小細格子的款式才真正不適合大黃皮穿。

在光下紫色就變成了右下

好,既然已經提到了一個年度色,我就順便提嘴另外個紫羅蘭襯衫。主要我估計這件的顏色大家下手前高低得權衡一小會兒。這個紫,飽和度特別滿,雖說是襯衫,在厚度上更偏向於一個小夾克,所以廓形做得很大,相較於我,一定更適合那些肩窄白皮藝術氣質較為突出的姑娘,穿著感不怯很高級的。

最後是這件大衣,上次特輯忘了放進去,其實是2016年的老款了。有次我好奇轉回去搜,發現只賣出去過兩件……又一次悲哀地閉上了眼睛:因為這件在我心中是太符合主流審美的同時又多給出一點細節感的設計了。

我把這張圖給發微博小號上去了,猜有人怎麼評?——>“哎喲這個feel連我媽都感慨:太雅致了!”。

好的,一句頂一萬句。一件珍貴的相親服了。

Viktor&Rolf

放到最後說的,是大年三十我去機場送朋友時穿的介於西裝和西裝外套間的Viktor&Rolf. 朋友見到我,話講得比較直接:這真是你近期來穿得最好看的一件兒了。

在買這件之前,我對Viktor&Rolf沒什麼深入瞭解,一來覺得高定設計師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暫時操心不過來;二是主流媒體通稿裡賦予他們的那些“巴羅克式的狂放大膽”評價,說實話我可能是因為自身藝術修為還不夠,也沒太得要領。

我跟學藝術的朋友也確實討論過,如果靈感和風格真的源自於巴羅克藝術的話,大家可以想想聖彼得大教堂,想想貝爾尼尼,再想想卡拉瓦喬、委拉斯凱茲。他們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的抓馬程度和對於觀眾情緒的代入是何等的熱烈濃重,充滿了戲劇張力。

我肯定Viktor&Rolf兩位設計師對藝術有著不同尋常的熱情,我因為買了這件衣服而返回去看了他們歷年的成衣和高定設計。那些綻裂的刺繡、被修剪過的層疊薄紗、突如其來的漸變透視、豐盈的皮草鑲邊、甚至皺巴巴的蝴蝶結在他們的設計語言中都是超酷的。但,巴羅克,again,硬要說,可能是巴羅克裡極為含蓄內斂那派的。

又或者,造詣深厚時裝設計師與藝術家相仿,他們的工作就只是去設計,至於如何理解、這種理解又如何被傳播,就是我們或輿論造勢的事情了。

放一些紋路細節和拼接細節大家看一下

我去年初買這件大衣時的心情基本屬於實在看不過眼了,它作為2014aw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在電商網站上孤零零掛了兩年沒人接盤,到了2017年初折扣已經低到了final sale絕不退換的1.5折,是我的碼,也是我喜歡的樣子,唯一桎梏住我迅速下單步伐的,是擔心那些近乎於圖騰式的紋路穿在自己身上會不會太誇張。

想了兩個星期,面對不足三千塊rmb的跳水價,我對自己說就買下來吧,也讓已經關閉了成衣線的Viktor&Rolf這個階段留在世上的每一件rtw都獲得足夠的尊重吧。

上身效果我真是太喜歡了:一是灰色挺括材質與編織感袖子和下擺的衝突,通過照片大家也能感覺到我做動作時背後灰色地帶的體積感;二是那些無法參透其邏輯和走向的絞花編織圖案在我看來似乎籠罩有一層金屬質感,有點華麗、同時很搖滾的感覺。你看下面這張圖,有沒有覺得竟然好像很適合梳髒辮?

後來我上網搜了很少量的對於設計師關閉rtw線的評論,想堅持用藝術表達不屈服於成衣的商業世界也好,成衣消費群體實在太小市場表現太差也罷。但通過這件事,我想說的是,被譽為“奇才”的設計師們,絕非僅僅只在設計這一方領域顯露過人天賦,他們對於藝術、建築、音樂、詩歌、戲劇都往往擁有異乎于常人的深入研究和領悟。

這樣的人當然是小眾的,因為大眾並沒有care自己每天在穿些什麼,或者說,只是在假裝care.

穿衣如我們擁有的任何一項能力一樣,是需要思考和被教育的。如果有機會通過穿著自己喜歡的設計師作品去感知他們試圖表達的精神世界,也請提早在知識儲備上做好準備,這樣才夠格講一句實心落意的“不想錯過”。

好了,大年初三我把屁股都坐方了寫下了這七千字,扭頭看看衣櫃,那些上身動人的Roksanda、Gabriela Hearst、甚至H&M Studio套裝連拍都沒找到時間。但就先這樣,我們為未來留有餘地。

講回到開頭我補的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是朋友分享來的。在這部以上世紀五十年代倫敦高級定制大師為話題展開的電影中,我且先把後面畸形又致命的感情糾葛放到一邊不提。影片剛開始幾分鐘有個橋段,尊貴的主顧在裁縫家二樓試穿過定制禮服後握住他的手說:一切都值了,我覺得它會給我勇氣。

這一句,代表著多少我們身著華服時一言難盡的內心感受。服裝僅僅關乎美醜嗎?那似乎是太過膚淺的評價。更深層次地,它反射了我們的焦慮、定義了我們在社會中的職責和分工、分擔了某些時刻靈魂深處的無助或喜悅。

從這個角度來講,服裝,有沒有可能是一種成長教育?這是2018年第一篇推送我希望大家一起探討思考的問題。

最後,還要補一句新年快樂。聽起來很俗,但我發自肺腑。希望在這一年,我們都可以真正打破界限,創造大不同。

只是想扮黑臉和生人勿近而已,從這個角度講,西裝也是好使的。

後來還配了蕾絲穿。別人穿蕾絲很誘惑,我穿蕾絲很像尹正怎麼回事

Haider Ackermann的西裝和襯衫,我買過不少件,非常喜歡,穿著頻次極高。時裝界對他的風評是在剪裁和塑造垂墜感上的高深功力,這似乎已經成為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生的一個巨型特色。但如果缺少真正經年累月的上身嘗試,這也不免就是一句空話。

我自己的穿著體驗,反而是他的收斂和恰到好處。他讓每一個褶皺的走向、披掛的形狀、紐扣的位置都出其不意卻又如此恰如其分。我穿的這一件算是最基本的日常款設計,但如果稍稍側身,大家其實能看到這最終為了達到掐腰的一筆和下擺處兜袋的豐富細節。

我們都沒動手做過衣服,無法從剪裁的專業角度班門弄斧。但這樣做最直觀的穿著效果就是讓66公斤的我視覺上直接減掉二十來斤。我把照片發給朋友推薦這件西裝,附文:胖瘦沒修,你看像66公斤嗎?朋友直接回黑豬表情:住口!這要是66公斤,鄭爽上這口秤也要過百了。

看似隨性而至的一筆,卻是怎麼抄也抄不來精髓的完美設計,這就是厲害。

再一個,Haider偏愛的光澤面料和他微妙的色彩選擇往往令整件設計氣質高貴,讓女性也可以如王子般展現自己更瀟灑和翩翩的那一面,而並非硬扮強者,做紙老虎。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並不認為隨便哪個人都可以駕馭得了,要氣質中本身就有極大英氣美和中性美者不可。

哪怕男裝女裝的設計完全不同,但我認為性別的界限在Haider Ackermann的自有品牌(甚至他出任設計總監的Berluti)中是被稍微模糊掉一點的,而穿著上的模糊於我而言就是安全感。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帥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設計師稍有瞭解的人馬上會脫口而出最適合穿著Haider Ackermann設計的人是Tilda Swinton.不僅僅是因為她出身貴族和劍橋學霸&教授的標籤,更是那種完全與眾不同的仙風骨道、俾睨眾生、明明很含蓄卻充滿了力量的、似乎無性別界限的氣質。

圖找到找了,全放上好了

而說回到如何選購適合自己的西裝時,我始終貫徹的一條方針就是:無論它的面料如何昂貴稀有、細節製作有多麼的苛求精良、或者加持有耐人尋味的名人故事,只要剪裁出了問題,那麼對我而言就毫無價值。

畢竟,對於非時裝精的普通人來說,衣服是買來穿而非收藏的,好的故事也並不等同于優雅適穿,任何人走在街上都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是時尚雜誌裡滑稽的插圖。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懼怕一家店的盛名,走進去把各種版型都嘗試一下,只有上身才能讓你瞬間明白哪件的剪裁對於自己來說可以揚長避短,這是讀多少篇推薦文都做不到的。

板栗研衣所

作為2017年發佈後被點贊量最大的這套搭配,我認為還是要把板栗的西裝拿出來講一講。

很多有關西裝的文章都提到,西裝的形態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兩種,兩種都可以搭配馬甲穿,當然,也可以就這麼穿。但在平民百姓中更流行一些的,是單排扣;因為雙排扣被時尚界賦予了更時髦也更正式這貼標籤,因此有人自下定義:它們不太適合矮個兒、胖子、或者不那麼時髦的人。

要我說,這些都是傻話,沒有哪個人一定不能穿哪種類型的衣服,穿衣服更多的是關乎態度(特別是那種自信隨性的瀟灑態度),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身材是完美的,但我們不要因此而錯失穿著的樂趣。

布魯梅爾、溫莎公爵、華夫勞倫……這些不同時代的穿衣偶像在身材和尺寸上大相徑庭,但都能把西裝——特別是雙排扣西裝——穿得風度翩翩;大家再回頭看看中國的女性穿衣偶像們:章小蕙(這是我心中的頭號)、周迅、王菲、杜鵑,有沒有什麼共通點?

我認為是在沒有造型師幫著做好全套行頭再出門擺拍的年代,她們都提供了教科書般的好品位和——更重要地——那種自信優雅但一切都淡淡的看似很隨意的穿著態度,後者才是我們普通人應該好好效仿的氣質養成。

有了這些做基礎,轉回頭來看這套雙排扣。買這套的初衷是因為沒買到另一套更好看的,屬於一氣之下“老娘今天必須要買一套”這種賭氣型消費,在殘存的一絲理智的指揮下,我還是選了經典的咖色系、復古的槍駁領、雙排扣。

男裝裡雙排扣西裝比較理所應當的規則似乎是尖角翻領。但也有評論家對女性網開一面,認為女性穿衣風格走先,把變化穿出風格即可;而男士著裝雖說沒有什麼必須條款,但只注重時髦則很容易不夠穩重,從而失掉優雅氣度。

不過事到如今大家誰不是瞎穿呢?

無論傳統還是潮流,穿西裝有個巨大的潛在風險就是容易看起來像招行小李或者李會計,並非我對這兩種職業有什麼偏見,只不過在我們想以西裝樹立個人風格的時候總讓人聯想到他們也確實是打擾了。產生這種效果主要源自於在我們腦海裡長年盤踞的那條搭配“準則”:西裝就應該配襯衫,看起來更正經。

關鍵部位為jane加上西瓜味兒棒棒糖

我自己呢,是很少在西裝裡塞有領子的襯衣,原因顯而易見:我脖子短。就別說我了,Jane Birkin、Tilda Swinton這些以風格聞名的酷女孩,又何嘗不是在襯衫領子和細節上做文章,讓搭配跳出陳規,更具個人風格。

開頭那一套搭配,我自己的確很滿意,不單是因為完成了同個色系由深至淺的疊穿,更重要的是西裝的材質和襯衫的緞面光澤、以及項鍊中穿插的貝母質感,組成較為和諧的呼應,令我在微博上的地位一下就從招行小李升職為李總了。

用心挑選廁所隔板兒

後來,我在對待同家店購入的淺藍色亞麻西裝和橄欖綠人字紋羊毛西裝時,也分別給搭了雙色粉針織衫和雙色綠高領毛衣。前者是前幾天為了有點春天的感覺,後者是跨年時去蘇州冷得不行我就不顧脖子長短一勁兒往西裝裡塞厚實衣物了,結果組合起來也都其樂融融情投意合的。

所以請大家放開西裝襯衫這對固定組合,打開衣櫃,多思考試穿,一定會有全新的發現。

Dries Van Noten

每年連卡佛打折季啟動時,銷售驕子小朱總在焦急地等待著我的出現。因為他知道,一旦我來了,那些貨架上賣不出去的DVN就會被論堆兒搓走。

但我往往擁有一種邪門兒的定力,不到三折final sale時絕不出現。因為我也知道,哪怕三折了,DVN還是沒人要。

因此在每年七月和一月的頭一個星期,我不做任何預設,不拉wishlist,就那麼輕車熟路地穿過打折末期的一片殘敗,徑直走向DNV貨架,以正價一件的價格領回家三件當季穿得上的新品。連卡佛銷售一次性賣出三件就有額外獎金,仁義如我,每次都為小朱拿到額外獎金嘔心瀝血。

往往結帳之後,我倆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win win了。

就這樣,我的衣櫃裡,僅有的繁複設計服飾quota幾乎全部留給了DVN那些的釘珠、徽章、織錦、羽毛、大面積花卉細節,這些都是在搭配上氣質一不對路就會顯得土氣甚至山寨的決定性元素,可偏偏它們都是Dries Van Noten的精髓所在。有時候我甚至想,可能俗氣和脫俗就在那一線之間。

扣子的正反面細節

這兩件西裝,都來自於2016aw,單排三粒扣、常見的平駁領,扣子背後的細節做得極精緻。當時買的原因很簡單:上身效果可以,剛巧我也需要件區別於單色西裝的設計款。穿了幾次的體會是,哪怕僅僅是常見的西裝款式,依然會因為Dries對色彩的敏感度而顯得與眾不同。

特別是紫紅色拼黃色的這一件,貫穿條紋間的金線讓它雖與卡其+海軍藍分享同一系列甚至版型,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更隆重的感覺。

三張照片三種光,絕了

在這之後,我又在巴黎盧浮宮對面的DVN總店買了件全真絲西裝,這件在我看來更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品牌的核心設計哲學:繁複層疊的印染花卉紋路、一種顏色的不同種狀態、極富光澤感的垂墜面料、跳躍的異域風情。最重要的是,它們得以完美和諧共處。

難以想像,一向與民族風/異域風堅決劃清界限的我,竟也有一天願意真刀實槍地花錢在這樣的設計上。歸根到底,是設計師本身的功力讓衣服在穿著時鮮活流動起來。

Lie

其實這件西裝還配有一個九分瘦腿兒西褲,穿它們時,我通常只有一個目的——來一點英倫搖滾范兒,再具體一點,有可能是blur感。

Lie這個牌子,是在美國發展的韓裔設計師Lie SangBong的副牌。我對它聞所未聞,要不是幾年前幫一個後臺讀者做跨境電商的顧問,人家漂洋過海給寄過來一包衣服,可能今生也沒啥機會去瞭解。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青果領所營造的紳士感,而領子背後的格紋設計事實上是與西褲細節互相呼應來完滿整套穿著觀感的。還有它把長度卡在剛剛超過腰但在臀部之上的位置,在比例上可能適合覺得自己不夠高的小巧女生。當然,我們偉岸型女性也歡迎,畢竟架上墨鏡,遠遠看十分俐落精幹,一時辨不出性別,有利於拿住那個范兒。

穿它的當天我去現代民生美術館看展,因為西裝有點正式,所以裡面特別搭了輕度燒毀版tee來破一破,這個搭配的關鍵在於平胸。到了現場又發現裝置和展品不錯,套上大衣拍出來又是另外一幅景象,怎麼說呢,我就又改致敬Pink Floyd了吧。

無論是在英國還是美國的韓裔設計師,我覺得他們的作品都是適合東方審美、蠻好理解的。之前我提到過的moonyounghee、eudon choi、rejina pyo……他們雖然浸淫的文化環境不同,但在細節處都會留有某些不會過度的趣味設計、利用幾何線條來強調某種頑皮的優雅;或者乾脆文藝得直白、普通人也容易穿出彩。

比起西裝,我覺得這件鑲皮邊兒的羊毛大衣做得好看,無論是形狀還是背後望過去的浴袍感。上個月我去羅馬出差了四五天,就只安心地帶了這一件大衣,穿在禮服外頭,扛得住半夜走在街道上的冷風,也禁得住日常的花園街拍,在這個冬季的末尾任勞任怨。

但這些都還僅僅是副線。

寫到這兒也上ins搜了一下主線還在不在,放幾張圖,風格大家自己體會。

Even Vintage

曾經因為買到過一條非常顯瘦的直筒褲而向大家推薦過Even Vintage,所以今次就簡單帶兩句,想推薦幾款銷量小卻意外好穿的冷門款式。買它們源於我每日必刷淘寶的睡前習慣,但結果是它們完全不同於我衣櫃裡現有款式的設計和顏色選擇,我覺得在2018年,會有極高的穿著頻次。

焦糖色西裝外套,我前兩天做預告的時候用了一張背面圖,評論裡的畫風是這樣的:

-大過年的,姐夫的背真好有安全感哦(๑ ․̫ ๑)!

-以前老覺得你在自黑,這張膀子是真看出來寬了

差不多放個意思,基本上都在感歎我肩膀是如何一望無際的。這種結果一半兒是因為我肩寬確實矚目,另外一半兒的功勞就是它的鬆緊掐腰設計在視覺上把腰部線條往裡推了推,上半身就愈加的倒三角了(?是功夫明星嗎)。我不知道後臺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肩特別寬、腰不算細、最要命的是臀圍還小,這樣一來腰臀比變得很大。

我以前不敢穿鬆緊設計,怕更加突出腰粗臀小鼓鼓囊囊的小直筒身材,買了這件的確有全新發現:就是不要穿全鬆緊腰,以稍稍挺括面料搭配從側面開始的半鬆緊,既有不落俗套的正式感,又在設計上比較活份,適合的場合更多。

不過肯定有人覺得黃皮沒法子穿焦糖色,其實不是的,焦糖色我親測顯白,倒是那些淡藍淡粉帶小細格子的款式才真正不適合大黃皮穿。

在光下紫色就變成了右下

好,既然已經提到了一個年度色,我就順便提嘴另外個紫羅蘭襯衫。主要我估計這件的顏色大家下手前高低得權衡一小會兒。這個紫,飽和度特別滿,雖說是襯衫,在厚度上更偏向於一個小夾克,所以廓形做得很大,相較於我,一定更適合那些肩窄白皮藝術氣質較為突出的姑娘,穿著感不怯很高級的。

最後是這件大衣,上次特輯忘了放進去,其實是2016年的老款了。有次我好奇轉回去搜,發現只賣出去過兩件……又一次悲哀地閉上了眼睛:因為這件在我心中是太符合主流審美的同時又多給出一點細節感的設計了。

我把這張圖給發微博小號上去了,猜有人怎麼評?——>“哎喲這個feel連我媽都感慨:太雅致了!”。

好的,一句頂一萬句。一件珍貴的相親服了。

Viktor&Rolf

放到最後說的,是大年三十我去機場送朋友時穿的介於西裝和西裝外套間的Viktor&Rolf. 朋友見到我,話講得比較直接:這真是你近期來穿得最好看的一件兒了。

在買這件之前,我對Viktor&Rolf沒什麼深入瞭解,一來覺得高定設計師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暫時操心不過來;二是主流媒體通稿裡賦予他們的那些“巴羅克式的狂放大膽”評價,說實話我可能是因為自身藝術修為還不夠,也沒太得要領。

我跟學藝術的朋友也確實討論過,如果靈感和風格真的源自於巴羅克藝術的話,大家可以想想聖彼得大教堂,想想貝爾尼尼,再想想卡拉瓦喬、委拉斯凱茲。他們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的抓馬程度和對於觀眾情緒的代入是何等的熱烈濃重,充滿了戲劇張力。

我肯定Viktor&Rolf兩位設計師對藝術有著不同尋常的熱情,我因為買了這件衣服而返回去看了他們歷年的成衣和高定設計。那些綻裂的刺繡、被修剪過的層疊薄紗、突如其來的漸變透視、豐盈的皮草鑲邊、甚至皺巴巴的蝴蝶結在他們的設計語言中都是超酷的。但,巴羅克,again,硬要說,可能是巴羅克裡極為含蓄內斂那派的。

又或者,造詣深厚時裝設計師與藝術家相仿,他們的工作就只是去設計,至於如何理解、這種理解又如何被傳播,就是我們或輿論造勢的事情了。

放一些紋路細節和拼接細節大家看一下

我去年初買這件大衣時的心情基本屬於實在看不過眼了,它作為2014aw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在電商網站上孤零零掛了兩年沒人接盤,到了2017年初折扣已經低到了final sale絕不退換的1.5折,是我的碼,也是我喜歡的樣子,唯一桎梏住我迅速下單步伐的,是擔心那些近乎於圖騰式的紋路穿在自己身上會不會太誇張。

想了兩個星期,面對不足三千塊rmb的跳水價,我對自己說就買下來吧,也讓已經關閉了成衣線的Viktor&Rolf這個階段留在世上的每一件rtw都獲得足夠的尊重吧。

上身效果我真是太喜歡了:一是灰色挺括材質與編織感袖子和下擺的衝突,通過照片大家也能感覺到我做動作時背後灰色地帶的體積感;二是那些無法參透其邏輯和走向的絞花編織圖案在我看來似乎籠罩有一層金屬質感,有點華麗、同時很搖滾的感覺。你看下面這張圖,有沒有覺得竟然好像很適合梳髒辮?

後來我上網搜了很少量的對於設計師關閉rtw線的評論,想堅持用藝術表達不屈服於成衣的商業世界也好,成衣消費群體實在太小市場表現太差也罷。但通過這件事,我想說的是,被譽為“奇才”的設計師們,絕非僅僅只在設計這一方領域顯露過人天賦,他們對於藝術、建築、音樂、詩歌、戲劇都往往擁有異乎于常人的深入研究和領悟。

這樣的人當然是小眾的,因為大眾並沒有care自己每天在穿些什麼,或者說,只是在假裝care.

穿衣如我們擁有的任何一項能力一樣,是需要思考和被教育的。如果有機會通過穿著自己喜歡的設計師作品去感知他們試圖表達的精神世界,也請提早在知識儲備上做好準備,這樣才夠格講一句實心落意的“不想錯過”。

好了,大年初三我把屁股都坐方了寫下了這七千字,扭頭看看衣櫃,那些上身動人的Roksanda、Gabriela Hearst、甚至H&M Studio套裝連拍都沒找到時間。但就先這樣,我們為未來留有餘地。

講回到開頭我補的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是朋友分享來的。在這部以上世紀五十年代倫敦高級定制大師為話題展開的電影中,我且先把後面畸形又致命的感情糾葛放到一邊不提。影片剛開始幾分鐘有個橋段,尊貴的主顧在裁縫家二樓試穿過定制禮服後握住他的手說:一切都值了,我覺得它會給我勇氣。

這一句,代表著多少我們身著華服時一言難盡的內心感受。服裝僅僅關乎美醜嗎?那似乎是太過膚淺的評價。更深層次地,它反射了我們的焦慮、定義了我們在社會中的職責和分工、分擔了某些時刻靈魂深處的無助或喜悅。

從這個角度來講,服裝,有沒有可能是一種成長教育?這是2018年第一篇推送我希望大家一起探討思考的問題。

最後,還要補一句新年快樂。聽起來很俗,但我發自肺腑。希望在這一年,我們都可以真正打破界限,創造大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