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男子隱居山林,憑感覺造700㎡中式院子,帶妻兒彈琴、讀書,像古人一樣生活

在霓虹閃爍的都市之中, 似乎身心都覺浮躁, 因此所有人都在尋覓一種詩和遠方。 信步園林小院之中, 曲徑通幽, 碧瓦朱甍, 自成一派天地的園林之居, 似乎成為許多人的嚮往。 桑竹阡陌, 芳草萋萋, 庭院通幽, 半池風雅, 可能庭院裡的一切美好, 才是國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景德鎮青塘山房的主人王健, 是一名制瓷職人, 在他眼中, 單色釉瓷器的創作, 是宋代人極簡美學的體現:

簡單、樸素、內斂, 這也是他制器追求的方向。

2015年, 王健在景德鎮的一個國營瓷廠找到了一塊地, 開始造園築家。

兩年後, 他帶著自己製作的瓷器, 和太太、兩個兒子一起, 搬進這座「青塘山房」的園林住宅裡, 居住、生活、工作、待客, 把人與器物、生活空間合而為一, 過起了中國古人般的雅致生活。

【以下為王健自述】

我是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 從1998年開始做瓷器, 有20多個年頭了。

景德鎮的制瓷源于宋代, 在之後的1000多年間從沒有間斷過, 每個時代的制瓷都締造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但做久了瓷器, 自己心中也有了困惑:今天我做的這些瓷器應該怎麼跟我的日常生活發生關係?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我也想造一個「桃花源」, 來安放這些以宋人制瓷美學為靈感的器物。

青塘山房入口中庭

園中景致

2015年, 我在一個老的國營瓷廠裡找到了這塊地,

開始造園。 我特別喜歡宋畫, 潛意識裡要勾勒出一個宋宅的感覺。

給我的園子取名「青塘山房」, 「青塘」源于我兒時的一個記憶。 五六歲時, 父親給我買過一種水果, 叫青塘李子。

當下「青塘」兩字就印在了腦海裡, 想像中就是一個有池塘、有荷花, 然後有幾間草堂的地方, 房裡傳出朗朗書聲, 一家人在這裡生活。

所以「青塘」不僅是這座園子的名字, 更定格了我們一家四口人在這裡的生活狀態。

造園的過程中沒有畫一張圖紙, 都是根據自己身體的感受來。

2016年末, 園子造好了, 兩棟房子, 一棟400多平方, 一棟70多平方, 中間的庭院200多平方, 總面積加起來正好應了古人所說一畝三分地的大小。

青塘山房所在的老國營瓷廠,依然保持著90年代的樸素風貌,家的院牆也就特意做了白牆的模樣。入口藏在茂密的小竹林後面,來做客的朋友們常常摸不到門。掀開竹子,推開竹門的剎那,心一下子安定下來,門內和門外是兩個世界。

椿樹與香樟在帶屋頂的小中庭略作停頓,跨過月洞門進園子,由小向大的空間轉變,讓人瞬間感到豁然開朗。

園子裡面有兩棵大樹,一棵粗壯的椿樹,一棵香樟。初來相地的時候,兩棵樹就在那裡,給了整塊地安寧的氣氛。

不久之前刮颱風,把椿樹刮倒了,只剩下這空心的樹樁,我想著不去動它,給這園子添一份侘寂之美。

「半畝方塘」

水池仿葫蘆的造型,源頭從椿樹腳下開始,流到屋簷下水面變寬。

有道家所說的「取天地之精氣」的意思,也有點朱熹說的「半畝方塘」的意味。

園中茶寮園的角落裡放了個小茶寮,繞著茶寮一圈的竹子種得似乎有些淩亂。

園子不大,在竹林裡的路徑做得稍微複雜些,給漫步增加一份尋覓的情趣。不是那麼炎熱的天氣時,在茶寮裡喝個茶、下個棋都很安逸。

園子裡原來的老廠房改造成陳列瓷器的展廳,把原來的瓦屋面做了個延伸,屋下就有了個廊的構造,恰好架在池塘的水面上。

西北角上做了一棟供一家四口生活的兩層樓。

從茶室看展廳的外廊一層是個榻榻米的茶室。茶室臨水的一側做了落地窗,和展廳的外廊正好隔水相望。

這種互相關照的關係,既可以存在於人和人之間,也可以在空間和空間之間。

展廳內部進展廳先來到廳堂,一個花幾,兩口花樽。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花喻人,壇花、瓶花這樣的花器很早就出現了。花樽廣口,肚子的線條飽滿又收斂,張力十足,給整個廳堂帶來盛大的氣象。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都很快,說話時總會想著儘快切入主題,常常沒想好卻急著表達,溝通反而無法通暢。

客人、朋友們來家中,我會先引他們來廳堂這兒坐坐,喝口茶,拉近彼此的距離。

一樓茶室等接下來要有進一步的交流,便領出廳堂,繞過池塘進到第二棟樓裡的茶室,情景上便有了一個轉換。

茶室鋪榻榻米,相比在廳堂裡的正襟危坐,這兒可坐、可臥、可躺,人的身體進入更自然更鬆弛的狀態。這樣一個次第關係轉換是我們家的待客之道。

享受食物時,器物的承載很重要

茶室有多功能的用處,一家人有時在這讀書、彈琴,都是很自然的事。來了親近的朋友,我們也常在這兒吃個飯、擺個小ㄐㄧㄡˇ席。

二樓第一間書房

二樓第二間書房

二樓我們有兩個書房,一間我自己用,另外一間給兩個兒子。每間書房裡鋪簡單的榻榻米,臥室和書房合二為一。

書房是我安頓身心的地方,寫字、讀書,讓自己不斷汲取新事物。所以在我看來,書房對人的情感要求更細膩,寫文章、看書或者練字,你不能受到任何東西的干擾。

所以書房裡的這些器物,要合乎于心靈的安靜。這盞燈的創作是我在書房練篆書時候來的靈感,秦代小篆線條中正、珠圓玉潤,給人帶來愉悅感,這盞燈的造型也是如此。

點上蠟燭,罩上燈罩,也是一個縮小版的燈籠。

二樓走廊

香室與博山爐 兩個書房中間是一間香室,一個人專注品香,房間不用太大,香是幫助凝神的。

我以漢代的博山爐為基調,用當代的手法創作了一款香薰。

黑釉博山爐博山爐在漢代是用銅鑄的,最上面山形的蓋兒,叫須彌山,下麵是須彌山的底座。剪一段艾條放在香爐裡,蓋上須彌山,煙氣冉冉升起,有大自然裡山中霧起的意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時尚,今天我用瓷代替銅來做博山爐,既有繼承,又把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帶到當下來。

我們一家四口今天的生活,不是說要來一板一眼地復原一千多年前宋代人的生活。我的兩個兒子也會在茶室裡彈吉他,在我的香室裡寫作業或是玩鬧。

今天我們去親身實踐造園、制瓷和用瓷,更多是去體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制瓷、用瓷時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寧靜、樸素、內斂,讓這種精神在今天這個時代得以繼承和綻放。

編後語

看完這樣一座詩情畫意的中式大宅,內心震撼之感無與倫比,一方靜謐庭院,舊時梨園風華,處處皆是清雋澹雅,或許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青塘山房所在的老國營瓷廠,依然保持著90年代的樸素風貌,家的院牆也就特意做了白牆的模樣。入口藏在茂密的小竹林後面,來做客的朋友們常常摸不到門。掀開竹子,推開竹門的剎那,心一下子安定下來,門內和門外是兩個世界。

椿樹與香樟在帶屋頂的小中庭略作停頓,跨過月洞門進園子,由小向大的空間轉變,讓人瞬間感到豁然開朗。

園子裡面有兩棵大樹,一棵粗壯的椿樹,一棵香樟。初來相地的時候,兩棵樹就在那裡,給了整塊地安寧的氣氛。

不久之前刮颱風,把椿樹刮倒了,只剩下這空心的樹樁,我想著不去動它,給這園子添一份侘寂之美。

「半畝方塘」

水池仿葫蘆的造型,源頭從椿樹腳下開始,流到屋簷下水面變寬。

有道家所說的「取天地之精氣」的意思,也有點朱熹說的「半畝方塘」的意味。

園中茶寮園的角落裡放了個小茶寮,繞著茶寮一圈的竹子種得似乎有些淩亂。

園子不大,在竹林裡的路徑做得稍微複雜些,給漫步增加一份尋覓的情趣。不是那麼炎熱的天氣時,在茶寮裡喝個茶、下個棋都很安逸。

園子裡原來的老廠房改造成陳列瓷器的展廳,把原來的瓦屋面做了個延伸,屋下就有了個廊的構造,恰好架在池塘的水面上。

西北角上做了一棟供一家四口生活的兩層樓。

從茶室看展廳的外廊一層是個榻榻米的茶室。茶室臨水的一側做了落地窗,和展廳的外廊正好隔水相望。

這種互相關照的關係,既可以存在於人和人之間,也可以在空間和空間之間。

展廳內部進展廳先來到廳堂,一個花幾,兩口花樽。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花喻人,壇花、瓶花這樣的花器很早就出現了。花樽廣口,肚子的線條飽滿又收斂,張力十足,給整個廳堂帶來盛大的氣象。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都很快,說話時總會想著儘快切入主題,常常沒想好卻急著表達,溝通反而無法通暢。

客人、朋友們來家中,我會先引他們來廳堂這兒坐坐,喝口茶,拉近彼此的距離。

一樓茶室等接下來要有進一步的交流,便領出廳堂,繞過池塘進到第二棟樓裡的茶室,情景上便有了一個轉換。

茶室鋪榻榻米,相比在廳堂裡的正襟危坐,這兒可坐、可臥、可躺,人的身體進入更自然更鬆弛的狀態。這樣一個次第關係轉換是我們家的待客之道。

享受食物時,器物的承載很重要

茶室有多功能的用處,一家人有時在這讀書、彈琴,都是很自然的事。來了親近的朋友,我們也常在這兒吃個飯、擺個小ㄐㄧㄡˇ席。

二樓第一間書房

二樓第二間書房

二樓我們有兩個書房,一間我自己用,另外一間給兩個兒子。每間書房裡鋪簡單的榻榻米,臥室和書房合二為一。

書房是我安頓身心的地方,寫字、讀書,讓自己不斷汲取新事物。所以在我看來,書房對人的情感要求更細膩,寫文章、看書或者練字,你不能受到任何東西的干擾。

所以書房裡的這些器物,要合乎于心靈的安靜。這盞燈的創作是我在書房練篆書時候來的靈感,秦代小篆線條中正、珠圓玉潤,給人帶來愉悅感,這盞燈的造型也是如此。

點上蠟燭,罩上燈罩,也是一個縮小版的燈籠。

二樓走廊

香室與博山爐 兩個書房中間是一間香室,一個人專注品香,房間不用太大,香是幫助凝神的。

我以漢代的博山爐為基調,用當代的手法創作了一款香薰。

黑釉博山爐博山爐在漢代是用銅鑄的,最上面山形的蓋兒,叫須彌山,下麵是須彌山的底座。剪一段艾條放在香爐裡,蓋上須彌山,煙氣冉冉升起,有大自然裡山中霧起的意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時尚,今天我用瓷代替銅來做博山爐,既有繼承,又把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帶到當下來。

我們一家四口今天的生活,不是說要來一板一眼地復原一千多年前宋代人的生活。我的兩個兒子也會在茶室裡彈吉他,在我的香室裡寫作業或是玩鬧。

今天我們去親身實踐造園、制瓷和用瓷,更多是去體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在制瓷、用瓷時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寧靜、樸素、內斂,讓這種精神在今天這個時代得以繼承和綻放。

編後語

看完這樣一座詩情畫意的中式大宅,內心震撼之感無與倫比,一方靜謐庭院,舊時梨園風華,處處皆是清雋澹雅,或許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