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通訊工具的變遷 90年代“大哥大”3萬元

改革開放40周年來, 人們的通訊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當年的書信到今天智慧手機, 人們的聯繫越來越便利和密切,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接下來的這些圖片, 能否勾起你的童年回憶, 哪些物件似曾相識, 歡迎在評論裡分享你的故事。 圖文/楊浩東

上世紀70、80年代, 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是書信和電報, 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

早期的人工交換式電話機, 俗稱“搖把子”電話。 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的大部分縣城, 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廣大農村都曾廣泛使用, 屬第一代電話機。 使用這種話機打電話時,

用手搖微型發電機發出電信號呼叫總機, 經過對話總機轉接到呼叫方號碼, 這樣才能進行通話。

1981年國家對普通家庭安裝電話實施開放政策, 是這一年轉盤式的電話走進尋常百姓家, 雖然撥號麻煩、樣子古板, 但由於安裝及通話的費用昂貴, 擁有一部電話的家庭少之又少。 一般老百姓, 還是跑到郵局使用公用電話。

1983年, 上海開通中國第一家尋呼台, BP機進入中國。 人們開始了即時通訊,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被找到, 大大加快了人與世界連接的速度。 最開始還是類比數位信號, 被呼叫者只是從呼叫台獲得一個信號, 要想知道是誰在呼自己, 需要打電話到尋呼台才知道。 BB機的出現, 加速了公用電話亭的建設。 80年代到90年代投幣式、卡片式等各種公用電話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

圖為BP機最早的品牌之一摩托羅拉。

與此同時, 人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 在90年代, 買一部“大哥大”需要近3萬元, 由於價格昂貴, “大哥大”在當時屬於高級奢侈品級別的產品, 開著桑塔納, 打著“大哥大”, 是當年的成功標準!

9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 家庭用固定電話開始真正進入到百姓家並慢慢普及, 這時候的電話已經是按鍵式, 電話還可以顯示來電號碼。

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 中國一些超前家庭開始用上無繩電話, 但這個時期的無繩電話主要是模式數位信號, 信號不穩定、電話雜音大、待機時間短等, 使得無繩電話沒有像按鍵電話一樣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

2000年以後, 以飛利浦為主的企業積極研發無繩電話, 採用2.4GHz高頻數位信號傳輸形式, 信號好、通話品質高、傳輸距離遠的優點, 使得無繩電話進一步普及。

2000年以後, 隨著黑白屏數字手機的出現, 由於其價格相對親民、攜帶方便, 功能增加的原因, 逐步取代了“大哥大”正式進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行動電話的使用人群得進一步擴大。

進入2000年, 各種手機頻頻亮相, 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 與此同時互聯網開始迅速發展。 應運用各個移動終端的作業系統開始出現, 有諾基亞的塞班系統、蘋果的ios、微軟的Windows Phone、黑莓的BlackBerry OS。 圖為搭載微軟Windows Phone系統的諾基亞手機, 2018年2月20日開始, 微軟關閉Windows Phone 7.5和Windows Phone 8.0的通知推送服務。

2010年6月8日淩晨1點, 史蒂夫·約伯斯在美國發佈了蘋果第四代手機iPhone4,

時尚外觀、無實體按鍵、大螢幕, 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便捷, 視頻通話實現了人類千年來的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