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曾國藩的“上位者”哲學——面對“變局”,不做壁上觀!

面對“變局”, 不做壁上觀!

“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天。 ”時代的任何“變局”都可能成為我們改變人生軌跡的契機。

任何一種新舊“體制”及政策的轉換都可能成為我們個人營造發展舞臺的“好風”。

任何想有作為的人, 都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 聽從時代的召喚。 如果墨守成規, 拘泥舊的體制束縛, 就難以成功。 曾國藩在京時以理學家自居, 理學講孝道。 按禮制的規定, 曾國藩無論時局發生什麼變化, 他都應該在家鄉為母親守喪3年。 但儒家禮法也有變通的辦法, 即當確實需要時, 為官者可以不必等到守喪期滿就去任職,

這被稱為“奪情”。 後世這種“移孝作忠”的事雖屢見不鮮, 但當事人仍要遭到士人的白眼。 明代宰相張居正的“奪情”, 曾引起朝政的大波瀾, 以至於張居正成為言官們攻訐的對象。 清代康熙時期, 大學士李光地也有一次“奪情”, 時人也爭相攻擊他, 並說這是李光地的平生三大恥之一。 因此, 當曾國藩最初接到湖南巡撫張亮基請他出山時, 他委婉堅拒。 當咸豐帝的朱諭詔示他時, 他也三緘其口。 為什麼?這就是禮制的限制。

恰巧在這一天, 郭嵩燾趕到湘鄉為曾母弔唁。 縣令朱孫詒知郭與曾的關係非常, 故不敢怠慢, 立即傳官轎送郭嵩燾往曾國藩家。 120裡的路, 趕到曾家時已是深夜。 兩人秉燭暢敘, 當談及時事時, 曾國藩說明自己要守制,

不能出來主持團練。 郭嵩燾則“力止國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 今不乘時自效, 如君王何?且墨絰從戎, 古制也’”。 郭嵩燾素知曾國藩野心勃勃, 以整治封建秩序為己任, 現在面臨“亂世出英雄”的機會, 你為什麼不大大施展抱負, 盡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來說服曾國藩, 情真意切, 不可言表, 給標榜“忠孝”的曾國藩一個很好的臺階下, 但曾國藩為了表示盡孝的“決心”, 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燾又反復與曾國藩的父親談“保衛家鄉”的大道理, 曾父認為講得對, 便把曾國藩叫到面前教訓了一番。 曾國藩這才應允。 但多日不見起行。 郭嵩燾又同他的弟弟郭崑燾一同前往曾家勸說, 但曾國藩卻以郭氏兄弟入幕參贊其事為先決條件,
郭嵩燾只好答應。 此後四年, 郭嵩燾大部分時間都在曾國藩幕府中度過, 成為湘軍初創、曾國藩 “大業”初起時的主要人物之一。 十二月二十一日, 曾國藩抵長沙, 開始著手籌練湘軍。

郭嵩燾後來敘述此事時, 說曾國藩成就“中興”之業, 他勸出山的功勞最大, 當時曾國藩接到上諭後, 具疏力辭, 正準備派專使赴省城送奏摺。 “束裝將行矣”的時刻, 他趕到了曾家, 極力勸說, 結果曾“即時收回所具疏, 定計赴省”, 這大體上與事實相符, 但時間上顯然有出入。 如前所述, 曾國藩於十二月十三日接到上諭後就寫了這個奏摺, 已經抄好, 但沒有發出。 兩天之後接到武昌失守的消息, 從情理上推論, 只能使他更傾向趕赴長沙, 決不會深更半夜的打發人去省城送這份奏摺。

郭嵩燾所謂送信人“束裝將行矣”的場面, 可能是事過多年記憶上的錯誤, 更可能是郭嵩燾為了渲染自己勸說曾國藩出山的“功勞”而有意“記錯”的。 除了“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外, 曾國藩還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 他深知自己講理學、佐朝政尚可稱職, 而對於兵法陣戰、練兵打仗可以說是個外行。 而且, 打仗是人命關天的事, 與寫寫文章不同。 尤其是現在朝廷讓地方鄉紳自籌餉項, 而自己平素所交之人, 大多貧寒之家, 拿不出銀子, 就招不到兵、勇。 因此, 當鄉間名流好友及巡撫大員一再請他出山時, 他最初均表拒絕。 咸豐二年十一月, 他寫信給劉蓉, 解釋遲遲不赴團練局的原因:

國藩之所以遲遲赴局暗諸君子之後者,

蓋自七月二十五聞訃, 至十一月初五始克釋縞素而更墨絰!。 若遽趨縣城, 既不可以縞素而入公門, 又豈可竟更墨絰!, 顯幹大戾。 且局中要務, 不外訓練武藝, 催收捐項二端。 國藩于用兵行軍之道, 本不素講, 而平時訓練, 所謂拳經棍法不尚花法者, 尤懵然如菽麥之不辨。 而側聞石樵先生之膽勇, 及左右與羅山、趙、康、王、易諸君子之講求切實, 國藩寸衷自問, 實不能及十分之二三。 至於催促捐項, 無論斬焉在疚, 不可遽登人門, 即使冒爾從事, 而國藩少年故交, 多非殷實之家, 其稍有資力者, 大抵聞名而不識面, 一旦往而勸捐, 人將有敬而遠之之意, 蓋亦無當於事理。 是以再四躊躇, 遲遲未出。

曾國藩辦事講究條理, 往往從最根本處講求。 讓一個身帶墨孝的人出入鄉紳富戶之家,是對先人不孝,對他人不恭,況且,他的“人力資源”對於籌集餉項可以說沒有大補。但是曾國藩又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對劉蓉說:“國藩居湘鄉之土,為湘鄉之民,義不可不同心合力保護桑梓,擬於百日之後前赴縣門,以明同舟共濟之義。”隨即提出自己的意見:“鄙意以為壯勇貴精而不貴多,設局宜合而不宜分”,認為“但得敢死之士400人,則固可以一戰。”

十二月十五日,曾國藩又給他的內兄歐陽秉銓寫去一信,請他前往京師,幫助將家眷接回湘鄉,他還說自己在家服喪僅滿4月,家中諸事尚未料理,此時若立即出山辦理官事,則不孝之罪滋大。

且所辦之事亦難尋頭緒,若其認真督辦,必須遍走各縣,號召紳耆,勸其捐資集事,恐為益僅十之二,而擾累者十之八;若不甚認真,不過安坐省城,使軍需局內多一項供應,各官多一處應酬而已。

再四思維,實無裨於國事,是以具折陳情,懇乞終制。

為了取得昔日友好對他內心苦楚的理解,他還將折稿寄到京師,請內兄轉交。

相好中如袁、毛、黎、黃、王、袁、龐諸君,盡可令其一閱。

此外如邵蕙西、李少荃、王雁汀、呂鶴田有欲閱者,亦可一閱。

蓋欲使知交中諒我寸心,不必登諸薦牘,令我出而辦事,陷於不孝也。

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出山辦團練的困難考慮得十分細緻、具體。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務實的人。

文章若好,敬請收藏!

e學院·職通車

你若有好的職場經驗分享,歡迎@小博,我來執筆成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讓一個身帶墨孝的人出入鄉紳富戶之家,是對先人不孝,對他人不恭,況且,他的“人力資源”對於籌集餉項可以說沒有大補。但是曾國藩又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對劉蓉說:“國藩居湘鄉之土,為湘鄉之民,義不可不同心合力保護桑梓,擬於百日之後前赴縣門,以明同舟共濟之義。”隨即提出自己的意見:“鄙意以為壯勇貴精而不貴多,設局宜合而不宜分”,認為“但得敢死之士400人,則固可以一戰。”

十二月十五日,曾國藩又給他的內兄歐陽秉銓寫去一信,請他前往京師,幫助將家眷接回湘鄉,他還說自己在家服喪僅滿4月,家中諸事尚未料理,此時若立即出山辦理官事,則不孝之罪滋大。

且所辦之事亦難尋頭緒,若其認真督辦,必須遍走各縣,號召紳耆,勸其捐資集事,恐為益僅十之二,而擾累者十之八;若不甚認真,不過安坐省城,使軍需局內多一項供應,各官多一處應酬而已。

再四思維,實無裨於國事,是以具折陳情,懇乞終制。

為了取得昔日友好對他內心苦楚的理解,他還將折稿寄到京師,請內兄轉交。

相好中如袁、毛、黎、黃、王、袁、龐諸君,盡可令其一閱。

此外如邵蕙西、李少荃、王雁汀、呂鶴田有欲閱者,亦可一閱。

蓋欲使知交中諒我寸心,不必登諸薦牘,令我出而辦事,陷於不孝也。

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出山辦團練的困難考慮得十分細緻、具體。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務實的人。

文章若好,敬請收藏!

e學院·職通車

你若有好的職場經驗分享,歡迎@小博,我來執筆成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