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从犁庭扫穴到天子守边,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是怎么形成的?

在明粉中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 就是“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我們今天就來巴拉巴拉天子守國門是怎么形成的。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時代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朱老爺子端坐在江南的龍椅上, 除了憂愁, 還是不會面臨這個問題的。

后來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還要從靖難之役談起。


靖難之役

1、遷都北京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 最初朱棣也是在南京繼續做著皇帝。

但有一個從靖難時期就面臨的問題, 北部邊疆危機。 朱棣在靖難的時候其實是和蒙古人談了條件, 諸如朵顏要了大寧, 甚至學唐高祖起兵對突厥稱臣,

有更多條件。


朱棣的犁庭掃穴

當了皇帝肯定不能再這樣。 而且在北部邊疆屯駐重兵, 容易將權擴大, 自己不也是這么登基的。

所以只能遷都到了北京, 對外防御蒙古, 對內防止將軍專權, 同時這里也是自己生長的地方, 更適應。

2、邊防線內遷

朱棣時期, 經常犁庭掃穴。 而且明朝在邊外還有開平、東勝等衛。 依然控制著漠南幾百公里縱深的土地。

但隨著仁宣二帝上臺, 推行全面收縮戰略。 開平、東勝等均內遷, 邊防線就到了后來的長城線附近。


九邊格局就這么形成了

京師的北面懷柔、順義;西北面的昌平就成了邊防前線。

總結:

到這里天子守國門的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其實也簡單, 就兩個要素, 一個是朱棣遷都北京,

一個是邊防線內遷。 首都接近邊防前線, 自然只能天子守國門了。

參考文獻:

《明史》、《明實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