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重磅!东风51真来了:下一代液体洲际弹道导弹首次公开曝光

9月11日, 在近日發表的公開論文中, 首次披露了我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 正在進行陸基彈道導彈采用地下井冷發射技術研究, 這也意味著我國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研制正式向世人公開, 我方東風5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后繼有人。 據公開資料介紹, 東風-5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是我方研制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 導彈采用可常溫貯存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推進劑, 并采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做發動機, 第一級發動機由4臺單機并聯組成, 提供起飛動力并控制導彈的飛行彈道和姿態。

第二級發動機由1臺主發動機和4臺游動發動機組成, 通過控制4臺游動發動機來精確修正導彈的飛行彈道和飛行姿態。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是維護主權、捍衛尊嚴的堅強盾牌, 也是我國防實力的直接體現。

綜合外媒報道, 東風-5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經多次改進后, 東風-5A、東風-5B、東風-5C等東風5型家族成員不斷誕生。 2015年9月3日, 東風-5B改進型彈道導彈首次正式對外公開亮相, 這也是我國首次公開的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服役型號。 它在東風-5A增程型基礎上做了重大改進, 除繼續保持原1.4萬公里的射程外, 還能攜帶4到6枚40-50萬噸級分導式核彈頭, 每枚核彈頭至少相當于30個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東風-5C據稱核彈頭數量進一步增加,

可攜帶6至10枚核彈頭, 殺傷威力已相當于俄羅斯的SS-18“撒旦”。 但是, 由于東風-5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的原始設計過于久遠(1965年3月展開研制工作, 1971年6 月首枚導彈出廠), 即使歷經多次重大改進, 也不能滿足21世紀的導彈攻防作戰需要。

我專家稱, 固體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和液體地下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各有其特點和用處, 兩種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不存在誰要替代誰的問題, 因此, 在開展東風-41固體洲際彈道導彈研制的同時, 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的研制也勢在必行。 從發布的公開論文可以得知, 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或稱為東風-51)采用了地下井冷發射技術, 即壓縮空氣將導彈發射筒內的導彈彈射出井口后再點火發射,

這是與東風-5型導彈一個很大的區別。 東風-5型各衍生系列導彈從公開資料和發射視頻來看, 目前都是采用熱發射技術, 即導彈在井內點火發射。 由于熱發射的導彈需要在井內設置排焰道, 因此發射井直徑是導彈直徑的5到6倍, 抗核彈殺傷能力很難大幅提高。

而井下冷發射技術導彈發射井直徑明顯縮小, 僅是導彈直徑的1到2倍, 隨著井體尺寸的減少地下井的防護能力卻大幅增加。 據公開資料介紹, 由于俄羅斯的SS-18“撒旦”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采用了地下井冷發射技術, 因此至少可抗2枚核彈頭的直接命中。 而新一代“薩爾馬特”SS-X-30“撒旦2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同樣采用了地下井冷發射技術, 俄媒曾“吹噓”其能夠經受住7枚核彈頭的打擊。

同時, 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還可充分利用已退役的東風5型導彈的熱發射井, 進行加固改造, 大幅度降低地下井建設成本和時間。 冷發射技術還可使東風-51導彈第一級發動機節省10%以上的推進劑, 最大射程可增加10%至15%, 大幅提高射程或導彈核彈頭載荷, 射程越遠, 效果越顯著。

另據公開資料報道, 我方在無毒常溫貯存推進劑上也獲得了重大突破, 東風-5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采用四氧化二氮(強氧化劑)和偏二甲肼(燃料)作二元推進劑, 其中的偏二甲肼燃料存在以下缺點:劇毒、腐蝕性強、著火爆炸危險性高, 一旦泄露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害和環境污染, 不能長期儲存在導彈燃料箱里, 只能在必要的時候才進行加注,

有資料顯示導彈加注燃料操作正常需要2個小時, 加注時人員需佩戴全密閉式防護服高度戒備, 其儲存、運輸和防護成本很高。

而新一代雙組元液體推進劑很可能采用我天津大學新研制的碳氫高能二元燃料, 其具有安全、低毒和易儲運等優勢, 可在導彈燃料箱貯存3到5年不需更換, 并且同樣體積下其最大推力比有毒的偏二甲肼/N2O4推進劑高20%左右, 是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非常理想的無毒常溫長壽命液體推進劑。 隨著我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 東風51也和東風41 一樣, 成為我核力量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完美完成對東風5型導彈早期型號的順利接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