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干掉“洋货”?来势汹汹的中国老手艺

能在上海這個最洋氣的城市里落下一家非遺手工體驗店, 事情本身已足夠讓當事人和看客們興奮。

上海的虹橋天街是一條立體的樞紐, 機場和火車站的熙攘人群被它緊密相連, 在天街里坐電梯到A館4層, 迎面而來的玻璃店面光線明亮, 非遺文化體驗店樂信物就在這里。

現實主義

北京料器第七代傳承人劉宇是這家體驗店的老師之一, 一把鑷子、一個噴燈、幾根料棍、一盤沙子, 便是制作料器的全部行當。 制作料器時, 手持料棍在噴燈前加熱, 待料棍軟化后用鑷子或拉或捏, 或鉸或拽, 靠的就是手藝人的腦中構思和手上功夫。

料器傳到劉宇這一代已經沒落, 他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 學藝未成, 北京料器廠就倒閉了, 料器廠一倒閉, 原料配方隨之散佚, 手藝人也分散開來, 各尋出路。

2008年, 北京料器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對招不到任何學員、料器后繼無人的局面, 劉宇不顧妻子的強烈反對, 培養上小學的女兒做接班人。 一面是對手藝發于本心的熱愛, 一面是正常生活延續的重壓, 從事料器行業至今已20余年的劉宇, 不得不面對料器手藝失傳的困境。

脫骨重生

破碎的白瓷杯, 往細細的裂縫上, 嵌入小巧的銀質鋦釘, 瓷杯不僅恢復完好, 還增添了些許歲月的韻味。 在80后鋦瓷手藝人王姼的手上, 一件又一件破碎的瓷器,

就如這樣, 重獲新生。

以前, 鋦瓷是面向尋常人家惜物惜福的手藝活兒, 現在, 和王姼一樣, 傳承了這門工藝的年輕鋦瓷匠人們, 已經不單單只是為了修復瓷器, 而是在彌縫補闕中, 加上藝術的巧妙裝點, 讓破碎變成完整, 把不完美變得完美。

“沒有金剛鉆, 別攬瓷器活”。 跨越千年, 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的鋦瓷, 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態面對這個時代。

分鐘爭奪戰

正面對抗人們審美需求變化是在太難了。 輝煌如料器廠等也沒能阻擋住歷史的進程, 湮滅在時間的洪流里;稻香村壟斷糕點界多年, 仍舊有網紅曲奇彎道超車;而幾乎要消失的百雀羚靠“年輕化”奮力一搏竟然登到了國貨的頂端。

理論上說, 老手藝要想獲得“新生”, 需要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

事實上, 中產階級已成為消費主力。 本土文化崛起, 自信心崛起, 就需要有本土文化的商品。 當需求被激發出來的時候, 供給就發生了。

聰明的人可以行動了:現在正是合適的時機, 如果能在年輕化和歷史文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就是大成功。

跨出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是, 在非遺領域, 新活力缺席太久。

瓷板畫、兔兒爺、料器、鋦瓷……這些曾經的民間藝術, 是人與文化和解的智慧結晶, 也是手藝人一生的使命。

樂信物的創始人李勇剛開過廣告公司, 也做過形象設計。 虹橋天街4層A座, 原是一個有點普通的電玩城, 李勇剛將它改造成非遺手工體驗店, 讓數百件“純手工”在上海這座洋氣時尚的都市里扎了根。

李勇剛對非遺產生興趣是在2年前, 那時候他只是簡單想陪年幼的兒子參加非遺手工課, 卻沒想到這竟然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這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 是消費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 在李勇剛看來, 傳統手工藝要獲得“新生”, 最重要的是要滲透到年輕群體中去, 學會和年輕消費者平等溝通, 這樣才能在傳承中找到共鳴, 做出被賦予新元素的作品。

“傳統工藝+新的審美+新的技術, 就是重新變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