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鲜为人知的“运-6”研制揭秘 国产运输机下马最早型号

熟悉中國國產運輸機發展的網友們, 對運-5、運-7、運-8、運-9、運-9, 乃至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型號研制、系列改進都非常熟悉, 但經常也會有網友提出一個疑問, 在中國“運”字頭的飛機序列中, 為何偏偏少了運-6這個型號呢?

這個話題, 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中國進口前蘇聯的伊爾-14飛機說起。

伊爾-14運輸機是前蘇聯研制的雙發中短程客機, 1950年首次試飛, 人民空軍先后進口伊爾-14型飛機49架, 主要執行專機和運輸任務。 中國民航自1956年起從蘇聯進口該型機, 以替代C-46、C-47型老舊飛機。

其中在1956-1960年期間, 中國就進口了55架伊爾-14飛機, 包括客機和貨機,

裝備了民航、空軍、海軍等單位。


伊爾-14型飛機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的活塞式雙發運輸機, 圖為中國空軍的伊爾-14

1960年7月4日, 總參謀部向羅瑞卿建議在國內生產伊爾-14飛機, 他們認為伊爾-14飛機性能較好, 使用比較經濟, 在中國很實用, 可以作為中國的制式中程運輸機, 而且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時對伊爾-14飛機在數量、維修、備件等方面的問題。

“國產伊爾-14”在當時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 蘇聯已經停產了伊爾-14, 改由在捷克斯洛伐克和盟主德國生產, 這給中國的訂貨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如果能夠在1961年組織起在國內生產伊爾-14, 就可以滿足當時對該機的迫切需求, 并避免了向國外訂購的麻煩。

1961年12月15日, 《空軍主要技術裝備七年(1963-1969)規劃(草案)》明確指出:如有條件,

伊爾-14運輸機應力爭盡快仿制出來。

1962年12月18日, 空軍軍事科學研究部以[62]科一字第163號文件, 正式向總參謀部請求:仿制伊爾-14飛機和伊爾-28飛機。

1963年3月, 國防工業長期計劃委員會航空專業組在《航空工業十年(1963-1972年)規劃初步建議》中, 提出在10年內安排試制并生產伊爾-14運輸機。

1965年5月, 三機部決定對國內正在使用的蘇聯伊爾-14M客機進行測繪仿制, 仿制的型號被定名為運-6。


1992年年底, 中國民航系統的伊爾-14停飛, 該機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1965年7月, 南昌飛機制造廠開始組建第一設計室, 負責對伊爾-14M客機的改進設計。 運-6機身在伊爾-14M客機基礎上加長1米, 最大起飛重量增至18000公斤, 座位數達到32個, 并將伊爾-14M客機的非氣密客艙改為了氣密客艙。

其他機體結構基本按照伊爾-14M客機原樣測繪。 動力為國產活塞-8甲型發動機, 單臺功率1900馬力。

1965年8月27日, 空軍向總參謀部上報《關于對今后幾年各型飛機發展的意見》認為:“三五”期間集中力量抓緊仿制伊爾-14飛機。

1965年10月27日, 聶榮臻與有關部門領導座談時, 提到中國飛機發展問題時指出, 伊爾-14這種飛機相差一個時代了, 既然仿制3年才能出來, 能不能爭取在這3年中設計一種新的渦輪運輸機, 用于代替伊爾-14。 現在要下決定搞新東西, 搞渦輪發動機。 “三五”期間我們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不能總守住伊爾-14.不要老停在活塞式上, 不要把希望老放在伊爾-14這個落后系統上。

至此, 仿制伊爾-14(運-6)的計劃基本終止。

1967年6月, 南昌飛機制造廠停止了運-6的研制。


俄羅斯空軍的伊爾-14M, 圖片攝于1993年

盡管運-6運輸機沒能繼續研制下去, 但是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還是通過這項工作獲得了客機研制的寶貴經驗, 這也為后來仿制安-24飛機打下了基礎。

此外, 運-6最終僅制成部分零件, 沒有造出整機, 因此也沒有留下整機照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