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孙权为杀此人,不惜断子绝孙

文/桓大司馬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外地人統治的江東

1

東吳前期, 孫權重用的是淮水、泗水流域的外地人, 即陳寅恪先生歸納的“淮泗集團”, 孫權用他們當打手, 來壓制江東本地人。

孫策、孫權要重用外地人, 有兩個原因, 一是孫家出身江東底層, 被江東人輕視, 所以他們雖然是江東本地人, 而且殺回了江東, 但并不代表江東本地人的利益, 反而是代表外地人利益的殖民政權;二是君主要完成專制集權, 都喜歡使用沒有根基的外國人來打壓本地盤根錯節的勢力, 孫策孫權兄弟亦然。

掌握東吳軍權的前三個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全是外地人;東吳政權的形象代言人張昭、張纮也是外地人;東吳前期獨當一面的太史慈也是外地人;《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所列的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等十二員“江表虎臣”, 除了董襲、凌統之外, 也都是外地人(雖然不一定來自淮水、泗水流域, 但也跟淮泗集團抱團)。

東吳四都督, 三個是外地人

這些外地人構成了東吳前期統治的核心成員, 陸遜這種本地人, 就算孫權有意拉攏, 甚至娶了孫策的女兒, 也只能做做二線工作。 與中原交戰他們是沒份的, 只能在后方打打山越, 維持治安。

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平蠻政策

2

但能人就是不一樣, 在哪里都會發光, 對江東人而言, 連這種雜活都是為數不多的機會, 陸遜不但沒有把打山越當成雜活敷衍, 反而要把這件雜活做成了奇跡。

他向孫權進言不要只是被動防御, 可以主動進攻山越, 把抓獲的山越人帶出深山, 強壯的當兵打仗, 瘦弱的耕田交稅, 這樣東吳就可以越打越強。

這個政策, 不但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不間斷的平蠻戰爭, 甚至開了后世改土歸流的先河,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謀劃之一, 南方士族的精英陸遜也可以稱得上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的人物了。

東吳就這樣開始了對越人長達數十年的大綁票運動, 陸遜也就在后方打了十幾年野怪, 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東吳前期的威風如赤壁之戰, 恥辱如逍遙津之戰, 都跟陸遜沒什么關系, 但是吳軍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草里面, 則有陸遜的印記和勛章。

當然, 作為南方士族的精英, 陸遜的計謀并不是只為孫權著想。

山越人盤踞在江東的廣大地區, 人數何止數十百萬, 要徹底消滅他們, 單憑孫權的嫡系部隊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聯合江東大族, 將打山越當成一種聚集江東整個漢人社會的力量的活動, 才能將越人的社會完全打散, 而孫權要依賴江東大族來打山越, 就必須給他們甜頭。

于是, 捕獲了山越人, 孫權與出力的大族按比例瓜分, 孫權固然增加了軍隊和稅收, 江東大族的實力也日新月異, 很多大族能夠“僮仆成軍, 閉門為市”,

陸遜自己也在打山越的戰爭中得到了多達五千的私兵, 在東吳政權里的發言權大增。

因為江東大族跟孫權有了共同的敵人山越, 其敵對關系也在戰斗中日益緩和, 東吳政權的本地化已經指日可待了。

山越人的即視感

與山越族系相近的賽德克族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孫家帶到江東的外地人終于死得差不多了, 其子孫因為家族實力不強, 教育資源稀缺, 多不能成器, 孫權不得不對本地人進一步拉攏, 陸遜終于有了露臉的機會。

當時東吳的頭等大事是對付劉備方鎮守荊州的關羽。 外地人里面的帥才只剩下碩果僅存的呂蒙, 而且還重病纏身, 朝不保夕, 東吳軍隊急需從本地人里補充新血, 于是陸遜終于來到了第一線的爭霸戰場。

此時的陸遜, 在討伐山越的多年戰爭中已經成長為一代名將, 其特點是“敵強愈強”, 換了個環境, 不但沒有不適應, 反而比以前更厲害, 而且各方面能力全面的展示了出來。

連敗蜀魏的絕代名將

3

他接替呂蒙的荊州防務后, 先是裝孫子, 麻痹正在進攻襄陽的關羽, 關羽認為陸遜沒什么本事, 將后方兵力大量抽調到前線, 造成荊州空虛, 這是呂蒙奇襲荊州得以取勝的重要原因。

接著, 在呂蒙白衣渡江, 奇襲荊州的同時, 陸遜又率軍一路打穿荊州, 堵住三峽, 切斷了關羽退回益州的要道, 前后招降蜀軍數萬人, 功勞不在呂蒙之下, 當時其地位就已經躍升到呂蒙之上。 戰后呂蒙病死, 陸遜成為東吳僅有的帥才, 鎮守上游的荊州要地。

第二年(公元221年),已經稱帝的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以及奪回荊州,率傾國之兵數萬人東征,陸遜被任命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也是江東人的第一位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戰劉備,打響了東吳的國運之戰。

此戰蜀吳雙方兵力大致相當,但劉備派馬良等人深入發動荊州的蠻族,得到一批生力軍,另外蜀軍的陸戰一向勝過吳軍,所以陸遜依然是以弱敵強。

陸遜力排眾議,只管守住要道,并不跟銳氣正盛的蜀軍交戰。即便蜀軍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氏宗室孫桓,或者示弱誘吳軍出戰,陸遜都不為所動,絕不上套。幾個月之后,蜀軍師老兵疲,而且為了避暑,扎營在山林附近,這就給陸遜提供了火攻的機會。

陸遜火燒連營四十余座,劉備大敗虧輸,逃到馬鞍山據守,又被陸遜攻破,蜀軍土崩瓦解,損失數萬,劉備多年來南征北戰積累的精兵大部分報銷,自己也慚恨交迸,病死于白帝城,蜀漢一時再也沒法威脅東吳。

孫權借助這次大勝稱吳王,設年號。江東本地人的能量大放異彩,在東吳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不久孫權舍棄外地人張昭,而用吳郡顧氏的顧雍為丞相,用陸遜為大將軍,江東本地人掌握了東吳的政權與軍權,東吳本地化完成,成為代表江東人利益的江東政權。

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下,利益暫時一致的孫權與江東大族都需要一個結果:讓孫權正式稱帝,建立跟魏、蜀平等的國家,而這需要一次大勝。

以往東吳在戰爭中的表現是很明顯的攻強守弱,因為吳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東人只對防守家鄉,保護自身利益感興趣,對自損實力幫孫家開疆拓土沒有興趣,很多時候是出工不出力。

為什么孫權打個合肥打了幾十年都打不下,還常常在合肥城下被打哭,荊州方向攻襄陽也從無勝績,就是這個原因。

但這次,為了得到開國功臣的榮華富貴,江東人決定賣一回力,打贏一次進攻戰。

江東人鄱陽太守周魴(后來的義興周氏)詐降曹魏,誘曹魏東線主帥曹休南下接應。孫權以吳郡陸氏的陸遜為大將,同是江東人的吳郡朱氏的朱桓、錢塘全氏的全琮為左右督,迎戰曹休,為了讓江東人賣力,孫權為陸遜牽馬,給陸遜以極高的禮遇。

陸遜令吳軍占據石亭附近的有利地形,等候曹休。曹休雖然知道中計,但恥于兵出無功,而且自恃兵多將廣,決定好歹也要跟吳軍打一仗。他進入石亭的狹窄地段后,也分派了一些人手埋伏在要地,準備接應。

但這一切都被熟悉地理的吳軍看在眼里,吳軍先行拔除了曹休的伏兵,決戰中又利用地利優勢,大破曹休,魏軍倉皇撤退,損失上萬,策應曹休的賈逵、司馬懿兩路魏軍也各自退回。

經此一戰,陸遜在擊敗蜀軍之后,又擊敗魏軍,成為威震三國的名將,孫權也借助這一戰的東風,于次年(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吳國正式建國。孫權與江東士族的蜜月期達到了最和美的階段,但是萬事達到頂峰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段蜜月馬上就要結束了。

孫權過河拆橋不惜斷子絕孫

4

早在孫權稱帝之前,他已經發現,曹魏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分走了好大一部分政治權力,讓皇帝難以為所欲為,這是孫權不能容忍的。所以從那個時候起,他就設置了特務性質的校事官,對江東士族進行打擊。

等到稱帝以后,他發現自己的太子孫登對江東士族十分服膺,就更加害怕。他一怕士族們利用太子來制衡自己的權力,二怕自己死后,太子成為江東士族的傀儡,于是有換太子的意思。

孫登雖然史書上記載得十分完美,好像他不死孫權就不會發動后來的“二宮之爭”,導致東吳元氣大傷,但其實不是的,孫登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吳書》記載:“弟和有寵於權,(孫)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孫登當太子的后期,其身份已經出現了危機,孫權似乎有意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只是孫登恰好這時候死了,可謂死得恰到好處,以免孫權親手殺他,避免了一場家庭慘劇。

孫和成為太子后,與江東士族依然十分親近,又造成了孫權新的不滿,于是他要在諸子里面再找一個代理人,跟江東士族打對臺,他找到的就是四子孫霸。于是孫權故意讓孫霸跟孫和待遇一致,鼓勵朝臣中的投機分子聚集到魯王孫霸旗下,跟孫和以及江東士族作對,這就是長達八年的“二宮之爭”,直接影響了東吳的國運。

老年孫權

被無限權力毒害成老棺材瓤子

在二宮之爭中,孫權為了打倒江東士族,依靠的主要是外地人,和江東本地的武力豪族。

外地人的代表是淮泗集團的步騭。東吳在孫權手上雖然大力江東化,但外地人始終是難以融入江東本地社會。

在兩漢時代,政府是不喜歡人口流動的,因為人口一流動就不好管了,秦漢政府施政的核心是節約行政成本,政府好管是第一位的,至于老百姓生活是不是方便那可以不予考慮,老百姓要去其他的郡縣,要開具一種叫做“棨”的通行證,否則就會被抓。雖然東漢這方面比西漢寬松不少,但這個氛圍是有的,所以各郡實際上相對封閉,跟唐宋以后人口較自由的流動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各郡人民的鄉土關系十分濃厚,各郡士族對本郡的其他士族也強烈認同。像中原這種發達的地區,發展到后面,士族可能會以天下為己任,組成跨郡縣的士族大聯盟,但江東在當時是比較落后的地方,士族還沒有進化到那個程度,所以還是相對封閉的,外地人即使是統治當地,也是很難融入進來的,所以很支持打擊本地的士族。

武力豪族的代表則是出自吳郡錢塘的全琮。武力豪族跟士族之間也有鴻溝,雖然士族是武力豪族進化而來的,但三國時代是士族把持政權,形成身份認同,排他性逐漸增強的時代,武力豪族想要上升為士族,機會不再像漢代那樣多了。

士族排他性增強,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由士族對本地人士進行品評,吏部只能在士族提供的人選里面選官,等于是士族分享了選舉權,他們選舉時當然會優先推薦身份相同的士族,武人就比較難出頭了。

東吳也實行了類似于九品中正制的制度,只不過中正官不叫“中正”,而叫“公平”,所以東吳的武人也不是很好過,自然支持孫權打擊士族,哪怕是江東本地的老鄉。

而孫權對武人也早早的就著意拉攏,兩個女兒都嫁給江東的武力豪族錢塘全氏、吳郡朱氏,利用他們跟士族別苗頭,但吳郡朱氏進化程度比錢塘全氏要高,對士族比較親近,不愿意對士族動手,所以錢塘全氏成了孫權大清洗的急先鋒。

“二宮之爭”就在孫權的拉偏架下,由孫霸一黨發動了對江東士族的大清洗。孫權前后廢了吳郡顧氏的顧譚、顧承,殺了吳郡張氏的張純、吳郡朱氏的朱據,也逼死了吳郡陸氏的陸遜。

陸遜成為孫權肆虐的最大障礙

陸遜當時擔任東吳丞相,并且掌握荊州兵權,東吳的軍力配備歷來荊州是大頭,所以實際上等于掌握了東吳的政權和軍權,孫權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可以說“二宮之爭”的用意一大半是針對陸遜而來。

陸遜在孫權毫無理由的殘害江東名士時,上表切諫,被孫權派人日夜毀罵,最后以六十余歲的高齡氣恨而死。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鎮守上游的荊州要地。

第二年(公元221年),已經稱帝的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以及奪回荊州,率傾國之兵數萬人東征,陸遜被任命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也是江東人的第一位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戰劉備,打響了東吳的國運之戰。

此戰蜀吳雙方兵力大致相當,但劉備派馬良等人深入發動荊州的蠻族,得到一批生力軍,另外蜀軍的陸戰一向勝過吳軍,所以陸遜依然是以弱敵強。

陸遜力排眾議,只管守住要道,并不跟銳氣正盛的蜀軍交戰。即便蜀軍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氏宗室孫桓,或者示弱誘吳軍出戰,陸遜都不為所動,絕不上套。幾個月之后,蜀軍師老兵疲,而且為了避暑,扎營在山林附近,這就給陸遜提供了火攻的機會。

陸遜火燒連營四十余座,劉備大敗虧輸,逃到馬鞍山據守,又被陸遜攻破,蜀軍土崩瓦解,損失數萬,劉備多年來南征北戰積累的精兵大部分報銷,自己也慚恨交迸,病死于白帝城,蜀漢一時再也沒法威脅東吳。

孫權借助這次大勝稱吳王,設年號。江東本地人的能量大放異彩,在東吳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不久孫權舍棄外地人張昭,而用吳郡顧氏的顧雍為丞相,用陸遜為大將軍,江東本地人掌握了東吳的政權與軍權,東吳本地化完成,成為代表江東人利益的江東政權。

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下,利益暫時一致的孫權與江東大族都需要一個結果:讓孫權正式稱帝,建立跟魏、蜀平等的國家,而這需要一次大勝。

以往東吳在戰爭中的表現是很明顯的攻強守弱,因為吳軍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東人只對防守家鄉,保護自身利益感興趣,對自損實力幫孫家開疆拓土沒有興趣,很多時候是出工不出力。

為什么孫權打個合肥打了幾十年都打不下,還常常在合肥城下被打哭,荊州方向攻襄陽也從無勝績,就是這個原因。

但這次,為了得到開國功臣的榮華富貴,江東人決定賣一回力,打贏一次進攻戰。

江東人鄱陽太守周魴(后來的義興周氏)詐降曹魏,誘曹魏東線主帥曹休南下接應。孫權以吳郡陸氏的陸遜為大將,同是江東人的吳郡朱氏的朱桓、錢塘全氏的全琮為左右督,迎戰曹休,為了讓江東人賣力,孫權為陸遜牽馬,給陸遜以極高的禮遇。

陸遜令吳軍占據石亭附近的有利地形,等候曹休。曹休雖然知道中計,但恥于兵出無功,而且自恃兵多將廣,決定好歹也要跟吳軍打一仗。他進入石亭的狹窄地段后,也分派了一些人手埋伏在要地,準備接應。

但這一切都被熟悉地理的吳軍看在眼里,吳軍先行拔除了曹休的伏兵,決戰中又利用地利優勢,大破曹休,魏軍倉皇撤退,損失上萬,策應曹休的賈逵、司馬懿兩路魏軍也各自退回。

經此一戰,陸遜在擊敗蜀軍之后,又擊敗魏軍,成為威震三國的名將,孫權也借助這一戰的東風,于次年(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吳國正式建國。孫權與江東士族的蜜月期達到了最和美的階段,但是萬事達到頂峰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段蜜月馬上就要結束了。

孫權過河拆橋不惜斷子絕孫

4

早在孫權稱帝之前,他已經發現,曹魏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分走了好大一部分政治權力,讓皇帝難以為所欲為,這是孫權不能容忍的。所以從那個時候起,他就設置了特務性質的校事官,對江東士族進行打擊。

等到稱帝以后,他發現自己的太子孫登對江東士族十分服膺,就更加害怕。他一怕士族們利用太子來制衡自己的權力,二怕自己死后,太子成為江東士族的傀儡,于是有換太子的意思。

孫登雖然史書上記載得十分完美,好像他不死孫權就不會發動后來的“二宮之爭”,導致東吳元氣大傷,但其實不是的,孫登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吳書》記載:“弟和有寵於權,(孫)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孫登當太子的后期,其身份已經出現了危機,孫權似乎有意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只是孫登恰好這時候死了,可謂死得恰到好處,以免孫權親手殺他,避免了一場家庭慘劇。

孫和成為太子后,與江東士族依然十分親近,又造成了孫權新的不滿,于是他要在諸子里面再找一個代理人,跟江東士族打對臺,他找到的就是四子孫霸。于是孫權故意讓孫霸跟孫和待遇一致,鼓勵朝臣中的投機分子聚集到魯王孫霸旗下,跟孫和以及江東士族作對,這就是長達八年的“二宮之爭”,直接影響了東吳的國運。

老年孫權

被無限權力毒害成老棺材瓤子

在二宮之爭中,孫權為了打倒江東士族,依靠的主要是外地人,和江東本地的武力豪族。

外地人的代表是淮泗集團的步騭。東吳在孫權手上雖然大力江東化,但外地人始終是難以融入江東本地社會。

在兩漢時代,政府是不喜歡人口流動的,因為人口一流動就不好管了,秦漢政府施政的核心是節約行政成本,政府好管是第一位的,至于老百姓生活是不是方便那可以不予考慮,老百姓要去其他的郡縣,要開具一種叫做“棨”的通行證,否則就會被抓。雖然東漢這方面比西漢寬松不少,但這個氛圍是有的,所以各郡實際上相對封閉,跟唐宋以后人口較自由的流動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各郡人民的鄉土關系十分濃厚,各郡士族對本郡的其他士族也強烈認同。像中原這種發達的地區,發展到后面,士族可能會以天下為己任,組成跨郡縣的士族大聯盟,但江東在當時是比較落后的地方,士族還沒有進化到那個程度,所以還是相對封閉的,外地人即使是統治當地,也是很難融入進來的,所以很支持打擊本地的士族。

武力豪族的代表則是出自吳郡錢塘的全琮。武力豪族跟士族之間也有鴻溝,雖然士族是武力豪族進化而來的,但三國時代是士族把持政權,形成身份認同,排他性逐漸增強的時代,武力豪族想要上升為士族,機會不再像漢代那樣多了。

士族排他性增強,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由士族對本地人士進行品評,吏部只能在士族提供的人選里面選官,等于是士族分享了選舉權,他們選舉時當然會優先推薦身份相同的士族,武人就比較難出頭了。

東吳也實行了類似于九品中正制的制度,只不過中正官不叫“中正”,而叫“公平”,所以東吳的武人也不是很好過,自然支持孫權打擊士族,哪怕是江東本地的老鄉。

而孫權對武人也早早的就著意拉攏,兩個女兒都嫁給江東的武力豪族錢塘全氏、吳郡朱氏,利用他們跟士族別苗頭,但吳郡朱氏進化程度比錢塘全氏要高,對士族比較親近,不愿意對士族動手,所以錢塘全氏成了孫權大清洗的急先鋒。

“二宮之爭”就在孫權的拉偏架下,由孫霸一黨發動了對江東士族的大清洗。孫權前后廢了吳郡顧氏的顧譚、顧承,殺了吳郡張氏的張純、吳郡朱氏的朱據,也逼死了吳郡陸氏的陸遜。

陸遜成為孫權肆虐的最大障礙

陸遜當時擔任東吳丞相,并且掌握荊州兵權,東吳的軍力配備歷來荊州是大頭,所以實際上等于掌握了東吳的政權和軍權,孫權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可以說“二宮之爭”的用意一大半是針對陸遜而來。

陸遜在孫權毫無理由的殘害江東名士時,上表切諫,被孫權派人日夜毀罵,最后以六十余歲的高齡氣恨而死。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